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無助的父母,面臨自己養大的孩子卻突然地發現陌生與可怕,曾經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變得兇狠,父母發現對愛子失控時,愛已過,恨不行,說不聽,罵無用……
當他(她)們無奈地說起孩子的問題時,有時候往往得到的答案只有一句話「為時已晚」,為什麼?
因為他們錯過了和孩子說不的最佳時間點。
孩子3歲前,哭鬧反映出他身體上的痛苦,可是到了3歲之後,哭鬧常常伴隨著孩子想要達到的某種目的。
比如,想要買玩具,家長不給買,就哭。
很多家長一見到孩子哭,就心軟了,之前的規矩原則都只能拋到腦後,乖乖答應孩子的要求,於是,孩子的目的就達到了。
父母總是狠不下心對孩子說「不」。
拒絕孩子,他那撕心裂肺的哭聲和委屈的小臉會一遍遍撕扯著家長的心;稍稍妥協,孩子高興,自己心裡也好受了,何樂不為呢?
就這樣,在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妥協中,孩子不斷放任自己,從來聽不進道理,只懂得無節制滿足自己的欲望,最終成長為一個自私、無賴的「巨嬰」。
1
家長要學會有意識在孩子6歲前說不
心理撫養的第一步是情感撫養,可是令許多家長困惑的是:當他們用情感和全部的心血培養起來的孩子卻有一天突然讓父母覺得那麼陌生,那麼敵對,那麼可怕……
有的孩子在父母看來一直挺老實的,怎麼有一天就讓警察找到家裡說「他參與搶劫了」?
有的父母覺得自己對孩子那麼好,可是有一天他怎麼就因為說他幾句居然自殺了?有的稍不滿足他就離家出走?
記得一位出走孩子的母親就發出這樣的疑問:「前兩天我和他出門過馬路時他還拉著我的手,怎麼到學校後(是寄宿學校)就出走了呢?我真搞不清……」為什麼那麼愛他們,他們還會這樣呢?
原因在於:孩子的成長需要「愛」,但愛的本質、愛的藝術、愛的表達可不僅僅是給予,不僅僅是滿足,更不是百般的遷就,不是讓孩子永遠地感受「快樂」!
人生中的生與死,相遇與離別,快樂與痛苦,從來都是成雙成對地出現,成長中的孩子也必須經歷「成對」的教育,必須讓他經歷心理上的一種痛苦、克制、忍耐。
這種養育起始在孩子3歲上下,在他能夠說出自己的要求時,就要開始對他說「不行」,結果可能是讓他痛哭一番的經歷。
父母若在6歲之前(最晚別超過10歲)對孩子說「不」,他儘管會因為你的拒絕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嚴重些就是哭的氣噎、哭得地上滾來滾去。
可是你若等他12-14歲之後的青春期,你再開始對他(她)「說不」時他不會再哭鬧、再氣噎,也不再打滾。
他(她)會離家出走,他會服毒自殺、他會跳樓方式威脅父母,因為那時候他(她)已經有對付你的各種能力和選擇。
曾有人問我:「為什麼那麼小年紀的孩子會自殺」?我回答:那是因為孩子只知道你愛他,他在利用你的愛威脅你,他並不知道死的真正含義。
所以,父母的養育之愛要有知性,不要給孩子一種誤讀的可能。
2
孩子一直哭怎麼辦?
或許你還想問,如果孩子一直哭,壓根聽不進解釋呢?
確實,孩子情緒來了右腦(情緒)佔主導,左腦(理性)處於關閉狀態。如果是孩子一直哭情緒很大,那就不要跟他理性對話,先安撫情緒,降低右腦的啟動。
第一,什麼話都不要說,張開雙臂抱著他。
繪本《再見,小坦克》裡的故事就是如此。男孩天天跟爸爸在玩「尋寶比賽」途中,發現了一輛坦克。剛好天天家裡沒有坦克,他非常想要帶回去,卻被爸爸阻止了:「不是我們家的東西,我們不能拿回家」。天天罵爸爸是天底下最壞的爸爸,還哭得很傷心。爸爸只說了一句話:「哭吧,爸爸抱著你呢。」天天窩在爸爸懷裡哭了很久才好起來。
第二,共情孩子,表示對理解他的訴求。
羅振宇在《知識就是力量》曾說:「在公眾場合,當我們的孩子非要買玩具,大聲哭鬧時,我們要溫和的照顧到孩子的情緒,小聲的說:「寶寶,你現在是不是不舒服呀?是不是很想要這個玩具?」,這時候,我們的爸爸媽媽就會發現,孩子的情緒很容易就被安撫下來了。」
知道為什麼不?因為這兩句話,是在幫助孩子控制情緒泛濫,回到理性思考。只有先做了這一步,孩子才能聽得進你的解釋。
3
父母要控制情緒,正面說「不」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我們並不陌生:
天黑了還非要去小夥伴家玩,「不準去!」
感冒了還非要吃冰激凌,「不給!」
十點了還非要看電視,「不行!」
簡單粗暴地說「不」,容易讓孩子將注意力轉移到父母的情緒上,不能正確認識到自己行為本身的問題,還容易激發孩子的反抗心理。
很多時候,採取正確的方式可以事半功倍。
父母在對孩子說「不」時,情緒要平和、淡定;應該採取正面管教的方式,用「可以」代替「不行」,不要暴跳如雷或是冷嘲熱諷。
正面說「不」遵循的原則就是:強化孩子正確的行為,弱化錯誤的行為,孩子會更容易接受。
例如孩子非要在吃飯的時候玩手機,比起生氣地說「不準吃飯時候玩手機!」,不如告訴孩子「可以,吃完飯我會給你玩一會手機,現在我們先好好吃飯。」
家長在拒絕孩子要求時,不要情緒激動、言辭強硬,可以思維變通一下,直接告訴孩子「我們應該怎麼辦」。
4
對孩子說「不」,需要耐心解釋清楚原因
紐約心理學家布魯斯·格萊朗博士表示,聽到父母說「不」時,一些孩子無法理解父母為什麼會拒絕自己的要求。
而且當孩子被拒絕時,常常會產生一系列消極情緒,「爸爸媽媽不愛我了」、「為什麼總是不同意,我恨他們」······
失落、沮喪、怨恨,等等負面情緒都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而且,如果孩子不明白自己的行為為什麼被阻止,還會反覆出現類似的行為。
這就要求家長在對孩子說「不」時,要尊重和關注孩子的感受,通過孩子可以理解的有效話語,告訴他爸爸媽媽為什麼會說「不」。
我們總覺得孩子太小,跟他們說這些沒用。
其實不然,孩子被拒絕後最需要一個合理解釋。
只要你說到點了,大部分的孩子都能接受。相反,如果你只一句乾巴巴的「不可以」,沒有任何的解釋,孩子才會跟你繼續鬧。
最後想說的是,改變一個人的觀念很難,有些是非觀念一旦形成,就根深蒂固。與其讓孩子幾年後改陋習,不如從此刻開始,引導他們往正確的方向走。
說「不」,不僅僅是一個字的回答,更是一種教養策略。
幫孩子控制他們的欲望,是愛孩子、關心孩子和引導孩子的一部分。如果你想成就孩子,請一定在六歲前,捨得對他說「不」!
文章部分內容整理自李玫瑾在2016家庭教育國際論壇發言。
關注微信公眾號【幸福律動】,免費領取價值699元智慧家長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