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未來更有成就,家長一定要捨得對他說「不」

2020-08-27 幸福律動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無助的父母,面臨自己養大的孩子卻突然地發現陌生與可怕,曾經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變得兇狠,父母發現對愛子失控時,愛已過,恨不行,說不聽,罵無用……


當他(她)們無奈地說起孩子的問題時,有時候往往得到的答案只有一句話「為時已晚」,為什麼?


因為他們錯過了和孩子說不的最佳時間點。



孩子3歲前,哭鬧反映出他身體上的痛苦,可是到了3歲之後,哭鬧常常伴隨著孩子想要達到的某種目的。


比如,想要買玩具,家長不給買,就哭。


很多家長一見到孩子哭,就心軟了,之前的規矩原則都只能拋到腦後,乖乖答應孩子的要求,於是,孩子的目的就達到了。


父母總是狠不下心對孩子說「不」。


拒絕孩子,他那撕心裂肺的哭聲和委屈的小臉會一遍遍撕扯著家長的心;稍稍妥協,孩子高興,自己心裡也好受了,何樂不為呢?


就這樣,在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妥協中,孩子不斷放任自己,從來聽不進道理,只懂得無節制滿足自己的欲望,最終成長為一個自私、無賴的「巨嬰」。


1

家長要學會有意識在孩子6歲前說不


心理撫養的第一步是情感撫養,可是令許多家長困惑的是:當他們用情感和全部的心血培養起來的孩子卻有一天突然讓父母覺得那麼陌生,那麼敵對,那麼可怕……


有的孩子在父母看來一直挺老實的,怎麼有一天就讓警察找到家裡說「他參與搶劫了」?


有的父母覺得自己對孩子那麼好,可是有一天他怎麼就因為說他幾句居然自殺了?有的稍不滿足他就離家出走?


記得一位出走孩子的母親就發出這樣的疑問:「前兩天我和他出門過馬路時他還拉著我的手,怎麼到學校後(是寄宿學校)就出走了呢?我真搞不清……」為什麼那麼愛他們,他們還會這樣呢?


原因在於:孩子的成長需要「愛」,但愛的本質、愛的藝術、愛的表達可不僅僅是給予,不僅僅是滿足,更不是百般的遷就,不是讓孩子永遠地感受「快樂」!


人生中的生與死,相遇與離別,快樂與痛苦,從來都是成雙成對地出現,成長中的孩子也必須經歷「成對」的教育,必須讓他經歷心理上的一種痛苦、克制、忍耐。


這種養育起始在孩子3歲上下,在他能夠說出自己的要求時,就要開始對他說「不行」,結果可能是讓他痛哭一番的經歷。


父母若在6歲之前(最晚別超過10歲)對孩子說「不」,他儘管會因為你的拒絕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嚴重些就是哭的氣噎、哭得地上滾來滾去。


可是你若等他12-14歲之後的青春期,你再開始對他(她)「說不」時他不會再哭鬧、再氣噎,也不再打滾。


他(她)會離家出走,他會服毒自殺、他會跳樓方式威脅父母,因為那時候他(她)已經有對付你的各種能力和選擇。



曾有人問我:「為什麼那麼小年紀的孩子會自殺」?我回答:那是因為孩子只知道你愛他,他在利用你的愛威脅你,他並不知道死的真正含義。


所以,父母的養育之愛要有知性,不要給孩子一種誤讀的可能。


2

孩子一直哭怎麼辦?


或許你還想問,如果孩子一直哭,壓根聽不進解釋呢?


確實,孩子情緒來了右腦(情緒)佔主導,左腦(理性)處於關閉狀態。如果是孩子一直哭情緒很大,那就不要跟他理性對話,先安撫情緒,降低右腦的啟動。


第一,什麼話都不要說,張開雙臂抱著他。


繪本《再見,小坦克》裡的故事就是如此。男孩天天跟爸爸在玩「尋寶比賽」途中,發現了一輛坦克。剛好天天家裡沒有坦克,他非常想要帶回去,卻被爸爸阻止了:「不是我們家的東西,我們不能拿回家」。天天罵爸爸是天底下最壞的爸爸,還哭得很傷心。爸爸只說了一句話:「哭吧,爸爸抱著你呢。」天天窩在爸爸懷裡哭了很久才好起來。


第二,共情孩子,表示對理解他的訴求。


羅振宇在《知識就是力量》曾說:「在公眾場合,當我們的孩子非要買玩具,大聲哭鬧時,我們要溫和的照顧到孩子的情緒,小聲的說:「寶寶,你現在是不是不舒服呀?是不是很想要這個玩具?」,這時候,我們的爸爸媽媽就會發現,孩子的情緒很容易就被安撫下來了。」


知道為什麼不?因為這兩句話,是在幫助孩子控制情緒泛濫,回到理性思考。只有先做了這一步,孩子才能聽得進你的解釋。



3

父母要控制情緒,正面說「不」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我們並不陌生:


天黑了還非要去小夥伴家玩,「不準去!」

感冒了還非要吃冰激凌,「不給!」

十點了還非要看電視,「不行!」


簡單粗暴地說「不」,容易讓孩子將注意力轉移到父母的情緒上,不能正確認識到自己行為本身的問題,還容易激發孩子的反抗心理。


很多時候,採取正確的方式可以事半功倍。


父母在對孩子說「不」時,情緒要平和、淡定;應該採取正面管教的方式,用「可以」代替「不行」,不要暴跳如雷或是冷嘲熱諷。


正面說「不」遵循的原則就是:強化孩子正確的行為,弱化錯誤的行為,孩子會更容易接受。


例如孩子非要在吃飯的時候玩手機,比起生氣地說「不準吃飯時候玩手機!」,不如告訴孩子「可以,吃完飯我會給你玩一會手機,現在我們先好好吃飯。」


家長在拒絕孩子要求時,不要情緒激動、言辭強硬,可以思維變通一下,直接告訴孩子「我們應該怎麼辦」。



4

對孩子說「不」,需要耐心解釋清楚原因


紐約心理學家布魯斯·格萊朗博士表示,聽到父母說「不」時,一些孩子無法理解父母為什麼會拒絕自己的要求。


而且當孩子被拒絕時,常常會產生一系列消極情緒,「爸爸媽媽不愛我了」、「為什麼總是不同意,我恨他們」······


失落、沮喪、怨恨,等等負面情緒都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而且,如果孩子不明白自己的行為為什麼被阻止,還會反覆出現類似的行為。


這就要求家長在對孩子說「不」時,要尊重和關注孩子的感受,通過孩子可以理解的有效話語,告訴他爸爸媽媽為什麼會說「不」。


我們總覺得孩子太小,跟他們說這些沒用。


其實不然,孩子被拒絕後最需要一個合理解釋。


只要你說到點了,大部分的孩子都能接受。相反,如果你只一句乾巴巴的「不可以」,沒有任何的解釋,孩子才會跟你繼續鬧。



最後想說的是,改變一個人的觀念很難,有些是非觀念一旦形成,就根深蒂固。與其讓孩子幾年後改陋習,不如從此刻開始,引導他們往正確的方向走。


說「不」,不僅僅是一個字的回答,更是一種教養策略。


幫孩子控制他們的欲望,是愛孩子、關心孩子和引導孩子的一部分。如果你想成就孩子,請一定在六歲前,捨得對他說「不」!


文章部分內容整理自李玫瑾在2016家庭教育國際論壇發言。


關注微信公眾號【幸福律動】,免費領取價值699元智慧家長課!

相關焦點

  • 孩子3歲前,一定要捨得對他說「不」!
    但是,孩子到2歲之後,哭鬧常常伴隨著孩子想要達到的某種目的。每次只要孩子一哭鬧,很多家長心都軟了。哪怕覺得不合適,也禁不住折騰,然後投降了,於是孩子就漸漸明白了一個道理:哭鬧=妥協。父母總是狠不下心對孩子說「不」。很多父母總是不以為然:「沒事的,這次就放任他。」
  • 孩子3歲前,一定要捨得對他說「不」
    孩子小的時候,要求得不到滿足,最多不過撒潑打滾、哭鬧一番,還是離不了父母。可是當他大了,你不滿足他的要求,他就有可能做出各種極端行為,離家出走,跳樓自殺、直接動手打父母,更讓人絕望。1.說的「不」要有道理不顧後果地對孩子說「不」是危及安全的,對孩子有難以承受的損害的。
  • 想要孩子更優秀,父母一定要捨得做這4件事!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離不開父母的教導想要孩子更優秀,其實與父母有很大的關聯,俗話說「最好的教育是來自於父母」。不管多忙父母一定要捨得做這4件事!一、捨得陪伴 平常父母忙於工作,導致孩子內心缺少關愛,安全感不足就會用外表兇悍的方式來偽裝自己。幼年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重要時期,父母充足的陪伴能讓孩子感受到滿滿的愛,養成樂觀、溫柔等美好品格;相反,如果父母很少陪伴孩子,親子溝通少,就容易養成孩子內向、敏感或是叛逆的性格。
  • 孩子3歲前,一定要捨得對TA說「不」
    在孩子1歲前,通常會用哭鬧來表達自身的痛苦感覺,在這時,哭聲是一種信號,我們要幫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關愛他。但是,孩子到2歲之後,哭鬧常常伴隨著孩子想要達到的某種目的。孩子小的時候,要求得不到滿足,最多不過撒潑打滾、哭鬧一番,還是離不了父母。可是當他大了,你不滿足他的要求,他就有可能做出各種極端行為,離家出走,跳樓自殺、直接動手打父母,更讓人絕望。2015年,廊坊一男孩因母親拿走手機不讓玩後,從9樓陽臺一躍而下,當場身亡。
  • 孩子有這樣的表現,家長要注意三點,未來孩子有成就
    孩子有這樣的表現,家長要注意三點,未來孩子有成就相信很多的父母都有過孩子不聽話的情況,相信家長們遇到這樣的情況都是非常難受的,尤其是在大街上,如果孩子想要一個東西但是家長沒有給他買,那麼孩子在街上又哭又鬧,不僅讓家長們很丟面子,還讓孩子內心受了一些傷害。
  • 李玫瑾建議:養育男孩,家長「捨得」3件事,將來孩子更有出息
    李玫瑾教授還曾提出一個「脫敏」教育的概念,她說,要想孩子有出息,家長要在以下這3件事上「捨得」。李玫瑾建議:養育男孩,家長「捨得」3件事,將來孩子更有出息1. 捨得適當的「放手」現在大多父母都是溺愛孩子的,什麼事情都想幫孩子辦好,也不捨得責罵孩子一句,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反而會害了孩子。
  • 家有兒子,父母要捨得在這4個方面花錢,孩子以後會更有出息
    ,孩子以後會更有出息一、捨得在讀書上給孩子花錢男孩子長大之後所承擔的責任會更大,所以對一個男孩子來說最為重要的就是閱歷和經驗,所以家長務必要捨得在讀書方面給孩子花錢,這樣才能讓孩子眼光不那麼狹窄。正如傑克霍吉所說,性格確實很重要,所以父母一定要捨得在培養孩子性格方面花錢,讓孩子從小養成一個好性格,勇敢、樂觀、積極向上等,相信你家孩子長大之後一定會有大成就的。
  • 家有女兒,家長要捨得讓孩子吃5種苦,孩子將來才會更有出息
    很多家長覺得,如果家中有男孩的話,就應該對男孩嚴加管教;而家中有女孩的話,則是會不捨得這樣,也不捨得那樣,更喜歡嬌養女兒,想把女兒寵成「小公主」。但是,如果只是嬌養,從來不讓女兒吃苦的話,最後是會害了女兒的。
  • 李玫瑾:養育男孩,家長越「捨得」這3件事,孩子以後越有出息
    她認為,養育男孩,家長要做到在這3件事上「捨得」才行。否則的話,孩子長大後是很難有出息的。捨得放手讓孩子吃苦男孩要想長大後更有出息,就一定要多吃苦。現在的家長平時總是習慣於嬌慣自己的孩子,對自己的孩子格外寵愛。這些家長大多都非常焦慮,根本不捨得讓孩子受一點傷害。
  • 一位老師給家長的忠告:想要孩子學業有成,這幾件事要捨得投資
    小懂老師建議各位家長,想要孩子學業有成,家長在這幾件事要捨得投資。投資孩子的興趣小懂老師經常會鼓勵學生們積極辦黑板報,不過真的參加辦黑板報的就四五個學生左右,參加的學生有的字寫得好,有的畫畫得好。他們課下辦黑板報的時候,班上會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學生圍觀。小懂老師知道,圍觀的學生中也有想去辦黑板報的。但是,他們並沒有勇氣。
  • 有舍才有得,養育男孩,在這幾件事上一定要"捨得"
    "捨得"的事情1.捨得孩子受挫家長培養男孩子要捨得讓孩子受挫,只有這樣家長才能培養出男孩子的韌勁,遇到問題才不容易放棄。而現在的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往往容易忽視這方面,別說讓孩子受挫了,恨不得所有的事情都幫孩子做好,孩子哪有機會去接受挫折,可是家長越是這樣,孩子遇到事情越是不堪一擊。2.捨得孩子調皮家長培養男孩子要捨得讓男孩子調皮搗蛋,男孩子如果不調皮搗蛋,感覺童年會缺少很多的樂趣。
  • 李玫瑾教授:想要孩子未來有出息,家長要謹記「兩不管三不慣」
    作者/媛媽編輯/媛媽家長的教育和培養,可以說貫穿了孩子未來的走向,比方說孩子的人格育成和性格培養,家長的影響便起了決定性的因素。因此,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表示:想要孩子未來有出息,家長要謹記"兩不管三不慣"法則。
  • 養育男孩,聽聽李玫瑾建議:家長越「捨得」3件事,孩子越有本事
    真正重要的是這個人的性格,和他以性格為核心的人格。早期對孩子的性格培養得當,更有利於他的長遠發展。李玫瑾還提出了一個「脫敏」教育的概念,她曾說過,想要孩子有出息,在下面這3件事上父母要捨得。不要一味的溺愛孩子,否則孩子以後恐怕難成才,俗話說得好:「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 想要孩子成長優秀,這幾句話,建議家長要多說,孩子會更優秀
    在過去包括現在,其實很多人都會認為,聰明才智由先天註定——因此常被誇聰明的孩子,認為自己的成功是由先天條件的賦予,因此在遭遇不利的條件時,他們就會想盡辦法地避開;而常被誇努力的孩子,則認為困難和挑戰是能夠經過自己的奮鬥而改變的,因此在面對學習的困難時,他們也因此更常抱熱情,更不害怕失敗。
  • 李玫瑾:養育男孩的家庭,這3件事上家長越捨得,孩子越有出息
    李玫瑾是一位大學教授,李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而且在這方面頗有建樹,對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有很獨到的見解,為了幫助家長們更好的教育孩子,為了孩子能夠更健康的成長,李教授經常開展教育講座,家長們聽後都說對自己感觸很深。
  • 長不大的啃老族 | 有遠見的父母 都捨得讓孩子吃苦
    都捨得讓孩子吃些苦望眼當下,無論是富豪家庭還是普通家庭,都不捨得讓孩子吃一丁點苦頭,甚至有部分的父母依舊在溺愛自己的孩子。老話說的好,「溫室裡長不出參天大樹,胡同裡也跑不出駿馬」。真正有遠見且疼愛孩子的父母,一定捨得讓孩子吃點苦。都說「怕吃苦的人苦一輩子,不怕吃苦的人苦一陣子」,要想孩子有所成就,或是有一技之長,就必須讓孩子吃點苦。
  • 養育男孩,李玫瑾建議:家長越「捨得」3件事,孩子長大越有本事
    家長越"捨得"3件事,孩子越有出息李玫瑾在講座中提起過:有男孩的家庭,在教育孩子的事上父母要"捨得"三件事,將來孩子才會出息。而且孩子遠遠比你想像的要堅強的很多,所以父母必須對孩子捨得放手讓孩子吃點受苦。所謂的「吃得苦中苦,方成為人上人。」,所以從小受過苦的孩子抗壓力能力都非常強,將來都會有成就。如果你愛孩子就放手,捨得孩子吃苦,讓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
  • 想讓孩子將來有出息,孩子小時候,這3件事一定要捨得!
    所以不單單是物質上,還有在教育上更應該捨得的做到這些:一、捨得讓孩子獨立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家中獨子,有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呵護疼愛,不得不承認他們是最幸福的一代。可是就是這泡在蜜罐裡的疼愛可能會毀了孩子的一生。正確的養育方式,是到什麼時間就讓孩子做他該做的事,不能事事代勞,要培養他們獨立生存的本事,將來才有本事出去闖蕩。
  • 幼兒園老園長:家長在這幾件事情上,越是捨得孩子,孩子越優秀
    有人說孩子將來是不是優秀,從小就能夠看出來,俗語不是說三歲看到老嗎?其實,孩子都是天生善良聰慧的,只是家長的教育方式不同,就引導孩子走向不同的道路。一個開幼兒園十年的幼兒園園長說,很多家長總是想讓自己的孩子變得更加優秀,他們對孩子要求很嚴格,可是卻從不知道孩子是否優秀,其實和他們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 不想孩子長大後沒出息,就一定要讓他吃這4種苦
    親愛的家長們,你想要孩子成為哪種人?如果想要孩子成為因努力而成功的人,不想孩子長大後沒出息,那麼就不要放任孩子,一定要讓他吃這4種苦。但堅持下來卻會很酷,今天孩子在學習上吃夠了苦,未來才能有更多選擇的權利。屠格涅夫說:「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願你首先學會吃得起學習的苦。」所以,請告訴孩子,千萬別在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別在該學習的時候放棄努力。因為比起生活的磨難,那些苦讀的歲月,只是孩子此生承受的最輕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