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1歲前,通常會用哭鬧來表達自身的痛苦感覺,在這時,哭聲是一種信號,我們要幫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關愛他。
但是,孩子到2歲之後,哭鬧常常伴隨著孩子想要達到的某種目的。
每次只要孩子一哭鬧,很多家長心都軟了。哪怕覺得不合適,也禁不住折騰,然後投降了,於是孩子就漸漸明白了一個道理:哭鬧=妥協。
父母總是狠不下心對孩子說「不」。
很多父母總是不以為然:「沒事的,這次就放任他。」
結果孩子在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妥協中,不斷放任自己,也開始變得不講道理,漸漸變成一個自私無賴的」小霸王「。
01
3歲前說「不」,是一項重要的早期訓練。
最近我一個糾結症犯病的閨蜜跑來和我吐槽:「怎麼辦,我最近的生活全對著熊孩子大喊『不可以』、『不能』、『不行』這類字眼,可有的書上卻說最好不要對孩子說『不』,到底要哪樣,求把我劈成兩半吧!」
「能不能對孩子說不?」是很多當了媽之後都會糾結的。
一直以來,這個問題各類專家也是意見不一,有些人提倡儘量滿足,不能挫傷孩子的探索欲、求知慾、安全感。
有些人提倡是非分明,覺得家長不說「不」,會寵溺孩子,影響他們以後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這一點沒錯,孩子的成長需要「愛」。
但愛的本質、愛的藝術、愛的表達不僅僅是給予和滿足,更不是百般的遷就,還包括給孩子立規矩,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世界秩序,教他明辨是非。
孩子小的時候,要求得不到滿足,最多不過撒潑打滾、哭鬧一番,還是離不了父母。
可是當他大了,你不滿足他的要求,他就有可能做出各種極端行為,離家出走,跳樓自殺、直接動手打父母,更讓人絕望。
◆ 2015年,廊坊一男孩因母親拿走手機不讓玩後,從9樓陽臺一躍而下,當場身亡。
◆ 2017年,廣州一男孩因不滿母親不給玩手機,便連續抬腳向自己的親媽飛踹...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只會在教育上越來越被動。
因此,孩子0~3歲間,當父母發現他的哭鬧伴隨著目的性時,就要有意對他進行「說不」的教育,孩子提的要求不合理,就不要滿足。
這是對孩子的一項早期訓練和意志上的磨礪。
02
但是,如何對孩子說「不」,也是需要講究方法和技巧的。
1
說的「不」要有道理
不顧後果地對孩子說「不」是危及安全的,對孩子有難以承受的損害的。
比如:媽媽拿水果刀切水果,孩子對這類的尖銳刀具突然特別感興趣執意要玩,不給還大哭大鬧,在他們還沒有預感危險的能力時,作為監護人的你就要堅決地說「不」;
可是一個孩子非要自己穿衣服,你嫌棄他穿的慢以此來拒絕他的熱情,為何不信任他們有能力把衣服穿好?
2
堅持而不是憤怒
很多人喜歡當「好好父母」:
「好好,別哭了,媽媽給你買就是了」;
「算了,不過只有這次,下不為例」;
「行吧我真拿你沒轍,以後不能這樣」。
「好好父母」的確好做,丟下一句不痛不癢的話,落得輕鬆。
「暫時滿足孩子要求,下一次我嚴厲點就行了。」
不少父母總是這麼想,可往往事與願違。
最初孩子學會對父母提出要求的時候,總是以試探的方式堅持自己的要求,這個時候,父母只要態度非常堅決,孩子就會逐漸放棄讓家長順從自己的想法。
但是如果家長在該拒絕孩子的時候「心慈手軟」,孩子的任性行為就得到了強化。
只要嘗到了一次甜頭,孩子就會抓住父母的弱點,繼續用任性執拗的方式讓父母滿足自己所有的要求。
因此父母一定要立場堅定、態度堅決,對於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做到不心疼、不妥協。
但是,堅持不等於憤怒,不是粗暴、打罵,父母情緒平和很重要,這是與孩子良好溝通的基礎。
3
父母要控制情緒,正面說「不」
簡單粗暴地說「不」,容易讓孩子將注意力轉移到父母的情緒上,不能正確認識到自己行為本身的問題,還容易激發孩子的反抗心理。
很多時候,採取正確的方式可以事半功倍。
父母在對孩子說「不」時,情緒要平和、淡定;應該採取正面管教的方式,用「可以」代替「不行」,不要暴跳如雷或是冷嘲熱諷。
正面說「不」遵循的原則就是:強化孩子正確的行為,弱化錯誤的行為,孩子會更容易接受。
4
說「不」,要對事不對人
一個常見的情景:
孩子走進了玩具店,纏著媽媽要買一個心儀的玩具。
媽媽皺著眉,不快地拒絕道:「不行,家裡已經那麼多玩具了,今天絕對不能再買!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淨知道亂花錢!」
幾個回合下來,孩子惱了,乾脆一屁股坐在貨架前哭鬧著不肯離開。
同樣的場景,另一位媽媽是這樣處理的:
她拿起孩子想買的玩具端詳片刻,說:「這個玩具的確很新奇,媽媽也有點喜歡,但是最近剛買的芭比娃娃你還沒摸過幾下呢,你把她抱回家一定是想和她做好朋友的吧,那就先和她多玩玩,好嗎?」
說完,既不責怪抱怨,也不拽著孩子趕緊離開。
孩子糾結了一小會兒,最終愉快地答應了。
為什麼第二位媽媽的拒絕取得了預期效果呢?
因為她只是拒絕了孩子「此時買這個玩具」這件事,沒有上升到對孩子整體面貌、性格品行的否定,用溫和的態度激發了孩子對現有玩具的興趣,給孩子留出思考空間。
我們不否認引導孩子勤儉節約、合理消費的必要性,但不應該以這種「對人否定」的方式來進行。
那一瞬間,孩子感受到的是「我這個人不好」的挫敗感,以及「媽媽可能煩我了、不喜歡我了」的不安全感。
長期、頻繁的負面評價,特別是針對一個人整體面貌的貼標籤式的負面評價,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上綱上線」,對一個人的成長所產生的消極影響無法磨滅。
5
耐心解釋原因
紐約心理學家布魯斯·格萊朗博士表示,聽到父母說「不」時,一些孩子無法理解父母為什麼會拒絕自己的要求。
而且當孩子被拒絕時,常常會產生一系列消極情緒,「爸爸媽媽不愛我了」、「為什麼總是不同意,我恨他們」······
失落、沮喪、怨恨,等等負面情緒都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而且,如果孩子不明白自己的行為為什麼被阻止,還會反覆出現類似的行為。
這就要求家長在對孩子說「不」時,要尊重和關注孩子的感受,通過孩子可以理解的有效話語,告訴他爸爸媽媽為什麼會說「不」。
很多家長會覺得,跟孩子講道理實在是徒勞之舉。
其實不然,這些道理會不自覺地帶動孩子思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的主觀認知,最終形成正確的是非觀。
孩子也並非毫不講道理,當他明白了自己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帶給別人的感受,會學著規範自己,接受父母的教誨。
因此,對孩子說「不」,父母要正確引導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也讓他知道我們關注他的感受,再讓孩子明白你拒絕的理由。
這樣的良性溝通,才會更好地化解說「不」所帶來的消極情緒,提高孩子的接受度。
「不」,不僅僅是一個字的回答,更是一種教養策略。
幫孩子控制他們的欲望,是愛孩子、關心孩子和引導孩子的一部分。
如果你想成就孩子,請一定在3歲前,捨得對他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