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3歲前,一定要捨得對他說「不」!

2020-09-09 袋鼠麻麻學早教

在孩子1歲前,通常會用哭鬧來表達自身的痛苦感覺,在這時,哭聲是一種信號,我們要幫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關愛他。

但是,孩子到2歲之後,哭鬧常常伴隨著孩子想要達到的某種目的。

每次只要孩子一哭鬧,很多家長心都軟了。哪怕覺得不合適,也禁不住折騰,然後投降了,於是孩子就漸漸明白了一個道理:哭鬧=妥協。

父母總是狠不下心對孩子說「不」。

很多父母總是不以為然:「沒事的,這次就放任他。」

結果孩子在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妥協中,不斷放任自己,也開始變得不講道理,漸漸變成一個自私無賴的」小霸王「。

01

3歲前說「不」,是一項重要的早期訓練。

最近我一個糾結症犯病的閨蜜跑來和我吐槽:「怎麼辦,我最近的生活全對著熊孩子大喊『不可以』、『不能』、『不行』這類字眼,可有的書上卻說最好不要對孩子說『不』,到底要哪樣,求把我劈成兩半吧!」

「能不能對孩子說不?」是很多當了媽之後都會糾結的。

一直以來,這個問題各類專家也是意見不一,有些人提倡儘量滿足,不能挫傷孩子的探索欲、求知慾、安全感。

有些人提倡是非分明,覺得家長不說「不」,會寵溺孩子,影響他們以後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這一點沒錯,孩子的成長需要「愛」。

但愛的本質、愛的藝術、愛的表達不僅僅是給予和滿足,更不是百般的遷就,還包括給孩子立規矩,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世界秩序,教他明辨是非。

孩子小的時候,要求得不到滿足,最多不過撒潑打滾、哭鬧一番,還是離不了父母。

可是當他大了,你不滿足他的要求,他就有可能做出各種極端行為,離家出走,跳樓自殺、直接動手打父母,更讓人絕望。

◆ 2015年,廊坊一男孩因母親拿走手機不讓玩後,從9樓陽臺一躍而下,當場身亡。

◆ 2017年,廣州一男孩因不滿母親不給玩手機,便連續抬腳向自己的親媽飛踹...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只會在教育上越來越被動。

因此,孩子0~3歲間,當父母發現他的哭鬧伴隨著目的性時,就要有意對他進行「說不」的教育,孩子提的要求不合理,就不要滿足。

這是對孩子的一項早期訓練和意志上的磨礪。

02

但是,如何對孩子說「不」,也是需要講究方法和技巧的。

1

說的「不」要有道理

不顧後果地對孩子說「不」是危及安全的,對孩子有難以承受的損害的。

比如:媽媽拿水果刀切水果,孩子對這類的尖銳刀具突然特別感興趣執意要玩,不給還大哭大鬧,在他們還沒有預感危險的能力時,作為監護人的你就要堅決地說「不」;

可是一個孩子非要自己穿衣服,你嫌棄他穿的慢以此來拒絕他的熱情,為何不信任他們有能力把衣服穿好?

2

堅持而不是憤怒

很多人喜歡當「好好父母」:

「好好,別哭了,媽媽給你買就是了」;

「算了,不過只有這次,下不為例」;

「行吧我真拿你沒轍,以後不能這樣」。

「好好父母」的確好做,丟下一句不痛不癢的話,落得輕鬆。

「暫時滿足孩子要求,下一次我嚴厲點就行了。」

不少父母總是這麼想,可往往事與願違。

最初孩子學會對父母提出要求的時候,總是以試探的方式堅持自己的要求,這個時候,父母只要態度非常堅決,孩子就會逐漸放棄讓家長順從自己的想法。

但是如果家長在該拒絕孩子的時候「心慈手軟」,孩子的任性行為就得到了強化。

只要嘗到了一次甜頭,孩子就會抓住父母的弱點,繼續用任性執拗的方式讓父母滿足自己所有的要求。

因此父母一定要立場堅定、態度堅決,對於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做到不心疼、不妥協。

但是,堅持不等於憤怒,不是粗暴、打罵,父母情緒平和很重要,這是與孩子良好溝通的基礎。

3

父母要控制情緒,正面說「不」

簡單粗暴地說「不」,容易讓孩子將注意力轉移到父母的情緒上,不能正確認識到自己行為本身的問題,還容易激發孩子的反抗心理。

很多時候,採取正確的方式可以事半功倍。

父母在對孩子說「不」時,情緒要平和、淡定;應該採取正面管教的方式,用「可以」代替「不行」,不要暴跳如雷或是冷嘲熱諷。

正面說「不」遵循的原則就是:強化孩子正確的行為,弱化錯誤的行為,孩子會更容易接受。

4

說「不」,要對事不對人

一個常見的情景:

孩子走進了玩具店,纏著媽媽要買一個心儀的玩具。

媽媽皺著眉,不快地拒絕道:「不行,家裡已經那麼多玩具了,今天絕對不能再買!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淨知道亂花錢!」

幾個回合下來,孩子惱了,乾脆一屁股坐在貨架前哭鬧著不肯離開。

同樣的場景,另一位媽媽是這樣處理的:

她拿起孩子想買的玩具端詳片刻,說:「這個玩具的確很新奇,媽媽也有點喜歡,但是最近剛買的芭比娃娃你還沒摸過幾下呢,你把她抱回家一定是想和她做好朋友的吧,那就先和她多玩玩,好嗎?」

說完,既不責怪抱怨,也不拽著孩子趕緊離開。

孩子糾結了一小會兒,最終愉快地答應了。

為什麼第二位媽媽的拒絕取得了預期效果呢?

因為她只是拒絕了孩子「此時買這個玩具」這件事,沒有上升到對孩子整體面貌、性格品行的否定,用溫和的態度激發了孩子對現有玩具的興趣,給孩子留出思考空間。

我們不否認引導孩子勤儉節約、合理消費的必要性,但不應該以這種「對人否定」的方式來進行。

那一瞬間,孩子感受到的是「我這個人不好」的挫敗感,以及「媽媽可能煩我了、不喜歡我了」的不安全感。

長期、頻繁的負面評價,特別是針對一個人整體面貌的貼標籤式的負面評價,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上綱上線」,對一個人的成長所產生的消極影響無法磨滅。

5

耐心解釋原因

紐約心理學家布魯斯·格萊朗博士表示,聽到父母說「不」時,一些孩子無法理解父母為什麼會拒絕自己的要求。

而且當孩子被拒絕時,常常會產生一系列消極情緒,「爸爸媽媽不愛我了」、「為什麼總是不同意,我恨他們」······

失落、沮喪、怨恨,等等負面情緒都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而且,如果孩子不明白自己的行為為什麼被阻止,還會反覆出現類似的行為。

這就要求家長在對孩子說「不」時,要尊重和關注孩子的感受,通過孩子可以理解的有效話語,告訴他爸爸媽媽為什麼會說「不」。

很多家長會覺得,跟孩子講道理實在是徒勞之舉。

其實不然,這些道理會不自覺地帶動孩子思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的主觀認知,最終形成正確的是非觀。

孩子也並非毫不講道理,當他明白了自己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帶給別人的感受,會學著規範自己,接受父母的教誨。

因此,對孩子說「不」,父母要正確引導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也讓他知道我們關注他的感受,再讓孩子明白你拒絕的理由。

這樣的良性溝通,才會更好地化解說「不」所帶來的消極情緒,提高孩子的接受度。

「不」,不僅僅是一個字的回答,更是一種教養策略。

幫孩子控制他們的欲望,是愛孩子、關心孩子和引導孩子的一部分。

如果你想成就孩子,請一定在3歲前,捨得對他說「不」

相關焦點

  • 孩子3歲前,一定要捨得對他說「不」
    ——樂爸◐在孩子1歲前,通常會用哭鬧來表達自身的痛苦感覺,在這時,哭聲是一種信號,我們要幫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關愛他。013歲前說「不」,是一項重要的早期訓練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只會在教育上越來越被動。因此,孩子0~3歲間,當父母發現他的哭鬧伴隨著目的性時,就要有意對他進行「說不」的教育,孩子提的要求不合理,就不要滿足。
  • 孩子3歲前,一定要捨得對TA說「不」
    在孩子1歲前,通常會用哭鬧來表達自身的痛苦感覺,在這時,哭聲是一種信號,我們要幫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關愛他。但是,孩子到2歲之後,哭鬧常常伴隨著孩子想要達到的某種目的。2017年,廣州一男孩因不滿母親不給玩手機,便連續抬腳向自己的親媽飛踹...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只會在教育上越來越被動。因此,孩子0~3歲間,當父母發現他的哭鬧伴隨著目的性時,就要有意對他進行「說不」的教育,孩子提的要求不合理,就不要滿足。這是對孩子的一項早期訓練和意志上的磨礪。
  • 想要孩子未來更有成就,家長一定要捨得對他說「不」
    孩子3歲前,哭鬧反映出他身體上的痛苦,可是到了3歲之後1家長要學會有意識在孩子6歲前說不心理撫養的第一步是情感撫養,可是令許多家長困惑的是:當他們用情感和全部的心血培養起來的孩子卻有一天突然讓父母覺得那麼陌生,那麼敵對,那麼可怕……有的孩子在父母看來一直挺老實的,怎麼有一天就讓警察找到家裡說「他參與搶劫了
  • 18歲前,父母一定要捨得讓孩子,做這三件能讓他受益一生的事
    不管什麼關係,什麼人,什麼事,都是有有效期的,父母和孩子的有效期,最多在孩子18歲前。所以18歲前,父母一定要捨得讓孩子,做這三件能讓他受益一生的事。一,去兼職。兼職不僅能鍛鍊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和適應能力,還有語言能力外。更能讓孩子了解金錢,懂得理財,測試能力,提升自信,獨立自主,擁有最簡單的價值觀。
  • 寶寶2周歲前,家裡再窮在這3種東西上也要捨得,會影響孩子智商
    但其實沒有那麼複雜,只要在寶寶2周歲前父母在這3種東西上捨得就可以了。3歲小溫和老公都是打工一族,因為意外懷孕不捨得打掉,就決定生下來,一開始兩個個人認為不就是一個孩子嘛?就這樣一直喝到3歲,但是明顯孩子和同齡寶寶很不一樣,身高也差一大截,並且還不怎麼會說話,連走路都成問題。去醫院檢查之後發現孩子的智商停止發育,就這樣停留在了3歲,這一切都是因為小溫的貪小便宜惹的禍。
  • 想培養出色的孩子,父母要捨得在3方面投資,會讓他受益一生
    俗話說&39;捨得一詞,就是先捨去再獲得&39;,在對孩子的培養上,父母也要捨得一些事,才會收穫更加優秀的孩子。想培養出色的孩子,父母要捨得在3方面投資,會讓他受益一生!1、多帶孩子去運動都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家長們在孩子的身體上適當的進行投資是十分必要的,經常帶孩子到戶外鍛鍊,散步、跑步,投資的只是時間,而不需要金錢。
  • 6歲前的孩子,家長要學會對他說「不」
    孩子尤其滿了3歲後,他們的小性格也在慢慢地形成,這之後的時間,他們的小毛病、壞脾氣、倔強的性格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或多或少地伴隨著他們的成長。對於有小脾氣和不好習慣的寶寶,我們家長一定要做到遊刃有餘,必須學會該說「不」的時候一定要果斷和堅持​,如果這點我們做不好或者有鬆懈,孩子以後的發展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其留下的結果​也許會讓我們後悔不已。
  • 培育高情商孩子,媽媽要「捨得」
    想要教育出高情商的孩子,媽媽要捨得,有舍才有得。今天就給帶娃的媽媽們支支招,培養一個高情商孩子需要三個「捨得」。首先,媽媽們一定要捨得放手,孩子比我們想像的要強大。我們總喜歡把孩子的一切都準備好,替孩子收拾書包,替孩子洗內衣內褲,替孩子記作業,替孩子把飯端到面前,就差替他吃了。
  • 6歲前,家長要學會說「不」,孩子聽話又乖巧
    01愛不是縱容,父母要學會對孩子說「不」李玫瑾教授說:6歲之前,必須學會跟孩子說不,如果過了6歲,基本就晚了。為什麼一定要對孩子說不?教授舉了這樣兩個對比的例子:男孩三四歲跟你鬧,這孩子鬧吧,他能怎麼跟你鬧?大不了在地下打滾。但是等他十四歲了,這個孩子還會跟你鬧,他會怎麼跟你鬧?第一,他離家出走;第二,他跳樓自殺,還有服毒自殺。天下的父母都愛孩子,但是愛也是要有底線的,父母以為事事順著孩子就是愛,以為只要孩子高興就是愛,從來不考慮這種愛是飲鴆止渴。
  • 兒女雙雙博士畢業,父親坦言:5歲起,要捨得比孩子這3點
    老李作為一位著名的教師,最讓他驕傲的不是將多少孩子送進大城市,而是自己家的兩個孩子,都順利地從博士畢業,這件事讓老李成為了周圍村子人眼中的知識分子。鄰居們都很好奇,老李是如何教育自己孩子的,面對鄉親們的追問,老李則是坦言說到:「從5歲起,要捨得逼孩子這3點」!
  • 想要孩子更優秀,父母一定要捨得做這4件事!
    孩子從出生那一刻開始父母所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習慣都會給孩子帶來影響不管多忙父母一定要捨得做這4件事!一、捨得陪伴 平常父母忙於工作,導致孩子內心缺少關愛,安全感不足就會用外表兇悍的方式來偽裝自己。幼年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重要時期,父母充足的陪伴能讓孩子感受到滿滿的愛,養成樂觀、溫柔等美好品格;相反,如果父母很少陪伴孩子,親子溝通少,就容易養成孩子內向、敏感或是叛逆的性格。
  • 一定要先捨得這5種東西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很多父母會覺得哪有什麼不捨得的,只要是對孩子好的,哪怕自己省吃儉用、砸鍋賣鐵,都會儘量先滿足孩子。但很多時候,「捨得」這件事,可不光是體現在物質上的。孩子從生下來起到3歲之前,是個最為重要的時期。因為在這個階段,基本上就已形成了孩子長大之後大體性格的質素。
  • 家裡再窮,這3樣東西要捨得給孩子,這樣孩子以後會感激你
    「窮養兒」指的是在兒子成長的路上儘可能的讓他獨立,不要給他過多的幫助,以免讓他養成依賴的性子。「富養女」指的是要多培養女兒的才藝,使其有豐富的內在涵養,多才多藝,最終結果是,男子獨立自強,有決策,有擔當;女子知書達理,才藝過人,品德高尚。前幾年一個新聞讓很多家長對於自己的育兒方式有了另一種看法,在思考自己的這種育兒方式到底對不對。
  • 愛孩子,就要捨得「用孩子」,要「瞧得起他」(轉給家長)
    「只知憐惜孩子,不捨得使用孩子」,這是當今父母的愛的誤區。實際上,愛孩子,就要捨得「用孩子」。一個人在被他人需要和使用時,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那麼,父母該如何使用孩子呢?在許多書中都表達了感受:享受兒子,對兒子說:「有兒子就是不一樣。」有一位男孩的母親,從小就常對兒子說這句話:兒子3歲時,有一次我抱他擠公共汽車,不料腿下一軟,我沒擠上車,差點摔在路邊。兒子馬上關切地問我:「媽媽,您怎麼啦?」我認真地對兒子說:「媽媽下鄉插隊時,把膝蓋摔壞了,抱著你上不去車。」
  • 想讓孩子將來有出息,孩子小時候,這3件事一定要捨得!
    所以不單單是物質上,還有在教育上更應該捨得的做到這些:一、捨得讓孩子獨立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家中獨子,有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呵護疼愛,不得不承認他們是最幸福的一代。可是就是這泡在蜜罐裡的疼愛可能會毀了孩子的一生。正確的養育方式,是到什麼時間就讓孩子做他該做的事,不能事事代勞,要培養他們獨立生存的本事,將來才有本事出去闖蕩。
  • 1歲前請自己帶孩子,6歲前要對孩子說不,12歲前重視心理撫養
    鑑此,需要所有的父母明白:在準備懷孕、準備養育孩子時,一定要做好思想準備,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帶孩子!不要讓孩子離開你,尤其是初生的第一年!當然,在孩子12歲之前,依戀現象一直存在,依戀現象與年齡成反比,年齡越小越重要。
  • 1歲前請自己帶孩子,6歲前要對孩子說不,12歲前重視心理撫養
    所以,專家建議,對於3歲以內的嬰幼兒(尤其是1歲以內),應該保證1-2個固定的撫養人,而不應該總在變換照看者。 鑑此,需要所有的父母明白:在準備懷孕、準備養育孩子時,一定要做好思想準備,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帶孩子!不要讓孩子離開你,尤其是初生的第一年!
  • 惜錢莫教子,但有錢不一定培養出好孩子,要在這些方面「捨得」
    有句話這樣說:惜錢莫教子,確實教育孩子是一件花銷極大的事情,特別是在當今社會,不少父母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孩子報了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輔導班等,更是一筆大的開銷。在孩子的教育上,不少父母是下了功夫的,不少家長拼命工作就是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
  • 白巖松:有格局的父母,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你會捨得嗎?
    「這3種苦」,你會捨得嗎?①心理素質更好絕大部分人的人生道路不可能是一直暢通無阻的,甚至絆腳石會時時存在。如果一個孩子想要在挫折中不至於放棄自己,那麼一定要鍛鍊出良好的心理素質,心理素質越好的孩子,越是不容易被挫折打敗。
  • 白巖松直言:有格局的父母,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苦」,你捨得嗎
    「這3種苦」,你會捨得嗎?①心理素質更好絕大部分人的人生道路不可能是一直暢通無阻的,甚至絆腳石會時時存在。如果一個孩子想要在挫折中不至於放棄自己,那麼一定要鍛鍊出良好的心理素質,心理素質越好的孩子,越是不容易被挫折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