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前的孩子,家長要學會對他說「不」

2020-08-10 融媽一家

自從融媽、融爸有了保融,我們每天都沉浸在無限的幸福當中。

每天保融上學了之後,我們對彼此「發誓」,在晚上接孩子回來以前,我們自己把一天給自己,愛自己,過好今天沒有那小傢伙吵吵鬧鬧的時光。然而,這個小傢伙就像神仙一樣,似乎給我們施加了魔法,融爸、融媽聊天,聊著聊著題目又跑到小傢伙身上,​互相在感恩有了這個小傢伙我們是多麼的幸運和幸福。

小傢伙在家的時候,融爸、融媽總有咬牙切齒的心煩,但是他一去了學校,我們卻又總想著他那可愛的笑容​。


自從保融 滿3歲後,兒子讓我們生氣的時間是不少的。​ 然而我告訴自己:他給了我學習和成長的機會,也讓我每天都督促自己成為兒子的好榜樣,做一個更有耐心的人。

我相信絕大多數爸爸、媽媽都是理解和認可我的心得、體會的:​做一個有耐心和平和、不容易動怒的家長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喜可賀的是:​這樣的品性是我們後天教育和不斷修煉後絕對可以獲得的技能。

孩子尤其滿了3歲後,他們的小性格也在慢慢地形成,這之後的時間,他們的小毛病、壞脾氣、倔強的性格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或多或少地伴隨著他們的成長。對於有小脾氣和不好習慣的寶寶,我們家長一定要做到遊刃有餘,必須學會該說「不」的時候一定要果斷和堅持​,如果這點我們做不好或者有鬆懈,孩子以後的發展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其留下的結果​也許會讓我們後悔不已


整體來說​:保融還真是個伶俐可愛和聰明的小男孩​。我們感到欣慰​!我一直在努力幫他糾正的是他的不耐心和拗脾氣​。他一從幼兒園回到家就喜歡看電視,吃飯的時候也不好好吃,總喜歡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昨晚還挑吃,我把他平時都挺喜歡吃的牛肉麵條做好後,叫他過來吃飯​。他看一眼,卻決定這不是他今天喜歡吃的​。他讓我給他吃巧克力餅乾,我堅決地跟他說「不」​。​巧克力我們就周末賞他一塊,作為周末大家的一個禮物吧,這可好,他理解成是每天都可以吃了。

我跟他說,如果他不吃飯,我們也不會給他做任何其他的飯菜,我不管他聽不聽得懂我說的這麼高深的語言,我告訴他​:「保融,你不可以挑吃,媽媽做了那麼辛苦,你要尊重我的勞動成果​。你可知道外面有多少人連吃的都沒有,哪還有你這種機會還有得挑​。​如果你不吃飯,那就餓著吧。」

他生氣地「哼」了我一下,把頭轉過去,見我不理應他,他自討沒趣地去玩他的玩具了。


好吧!玩就玩,反正融媽是不會聽他使喚的啦。我看他玩得起勁,我就給他拍照,他一看到我拍照,就馬上擺出造型,任我拍。


玩了好一會,他說他餓了,我說餓了就去吃飯吧,飯菜都在桌子上等著呢​。然後我把飯菜給他熱了一下​,起初,他還是不願意吃。我說不吃就餓著吧,他又玩了一會,後面可能餓得頂不住了,就去好好吃飯了​。


完美收官!


融媽

2020 年8月10號​ 紐西蘭家裡。​

相關焦點

  • 6歲前,家長要學會說「不」,孩子聽話又乖巧
    每個父母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帶孩子去超市,孩子非要買家裡已經有的玩具,不買就撒潑打滾。面對這種情況,父母往往要承受眾人矚目的尷尬,孩子犯熊帶來的怒火攻心,或者孩子淚流滿面的心疼心軟。很多父母要麼受不住孩子的死纏爛打,乾脆滿足他的要求,要麼直接收拾孩子一頓,拎著哭唧唧的孩子回家。
  • 李玫瑾:1.5歲前,孩子哭了就要抱,6歲前家長要學會「恩威並施」
    教師節之際,李玫瑾對話俞敏洪,在直播間中,他們聊到了很多家長們關心的家庭教育問題。其中,李玫瑾教授:孩子1.5歲之前,哭了就要抱,6歲前,既要關注情緒,也要讓孩子有敬畏之心。李教授說:1.5歲之前,孩子哭了就要抱,千萬別不理他。因為那時,孩子大多是因為生理原因哭。孩子還不能說話、不能動,困了、餓了、難受了,需要親人立刻去照顧他。親人的及時回應,能讓他感受到,世界是充滿「愛」的,是溫暖的。
  • 李玫瑾:克制孩子的任性,要在6歲前說這句話,越晚等於害了他
    我說過他我打過他我罵過他可是,在說孩子的時候他們依舊不聽家長拿孩子一點辦法也沒有。李玫瑾教授認為,之所以孩子會這樣,是因為你沒有在6歲之前,對孩子說不行。6歲之前對孩子說「不行」,他最多是在地下打滾或者哭鬧,但如果你等到孩子12歲的時候你再去說「不行」,他卻可以轉身走出家門,會把一瓶「農藥」喝下去,甚至會用自己的生命去威脅父母。
  • 李玫瑾教授:想要孩子將來有出息,6歲前家長要「狠心管」
    文 | 小婷老師育兒觀(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我曾看過一篇著名的親子教育專家付小平博士寫的文章:《養育孩子:6歲前用心,6歲後省心;6歲前省心,6歲後操心!》這讓我一下子想起李玫瑾老師也特別看重6歲之前對孩子的教育,她曾說過:孩子6歲前要管好,不然以後就管不了了。在孩子六歲前對他說「不」!……那麼,孩子6歲前,為什麼要「狠心管」?
  • 孩子6歲前,要讓他經歷這5個「第一次」,再難家長也要儘量做到
    3-6歲。但是如果到了6歲之後,孩子還不願意自己睡,家長也要採取一些方法,讓孩子自己睡。因為再和父母睡在一起,很不利於性格的培養。但是孩子2歲半左右就開始有自我意識了,那麼此時家長就應該第一次讓孩子明白,闖禍是要受到懲罰,以及這個行為是要改正的。
  • 李玫瑾:孩子6歲前,家長要逼他養成3個習慣,長大後才容易出息
    李玫瑾是我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一名育兒專家,她的講座近幾年火爆全網,得到很多家長的認可,李玫瑾表示:孩子6歲前,家長要逼他養成3個習慣,長大後才容易出息。6歲前,家長要逼他養成3個習慣1、讓孩子養成會尊重他人的好習慣心理學家佛洛姆說過:「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他人,這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條件。」
  • 孩子3歲前,一定要捨得對他說「不」!
    在孩子1歲前,通常會用哭鬧來表達自身的痛苦感覺,在這時,哭聲是一種信號,我們要幫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關愛他。但是,孩子到2歲之後,哭鬧常常伴隨著孩子想要達到的某種目的。每次只要孩子一哭鬧,很多家長心都軟了。哪怕覺得不合適,也禁不住折騰,然後投降了,於是孩子就漸漸明白了一個道理:哭鬧=妥協。父母總是狠不下心對孩子說「不」。很多父母總是不以為然:「沒事的,這次就放任他。」
  • 孩子3歲前,一定要捨得對他說「不」
    ——樂爸◐在孩子1歲前,通常會用哭鬧來表達自身的痛苦感覺,在這時,哭聲是一種信號,我們要幫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關愛他。比如:媽媽拿水果刀切水果,孩子對這類的尖銳刀具突然特別感興趣執意要玩,不給還大哭大鬧,在他們還沒有預感危險的能力時,作為監護人的你就要堅決地說「不」;可是一個孩子非要自己穿衣服,你嫌棄他穿的慢以此來拒絕他的熱情,為何不信任他們有能力把衣服穿好?
  • 6歲前的孩子,情緒喜怒無常,家長正確引導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6歲前的孩子,情緒喜怒無常,家長正確引導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本文作者 | 夢雨(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嚴禁抄襲哭是孩子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在他不開心的時候,允許他哭泣,允許孩子發洩內心的消極情緒。孩子在哭鬧時,家長不要強迫孩子止住哭聲。讓孩子先哭夠了,情緒發洩完了,孩子也就不哭了。
  • 孩子6歲前,聰明的家長都會鼓勵他「自私」,其中道理很少有人懂
    這一現象,在孩子6歲前最明顯,之後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心智越來越成熟,才會有所改善。所以,孩子6歲前,聰明的家長都會鼓勵他「自私」,其中道理很少有人懂。所以,家長在孩子6歲前,總是強迫他分享,如果孩子不樂意,內心就會很受傷。②導致孩子沒主見,不敢做決定如果家長總是強迫孩子分享,還說孩子不懂分享是小氣、自私、壞小孩,孩子就會勉強自己學會分享。即便是內心有一萬個不願意,也會把東西給別人。
  • 李玫瑾:家有男孩,家長在孩子6歲前,要教會孩子「5項技能」
    ,孩子一旦過了6歲,就會更難管教。針對這一問題,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也曾表示說:對於家有兒子的人來說,孩子的教育格外重要,在孩子6歲前,我們必須要教會孩子「5項技能」。6歲前,需教會孩子「5項技能」1.
  • 提醒家長:孩子6歲前,家長再愛孩子,也要捨得讓他吃這5種苦
    孩子的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那麼有一些苦是很定要吃的。家長可以保護孩子,但是不能過度保護孩子,將孩子圍在一個密不透風的環境當中,孩子沒見過風浪,也不知道應該如何抵禦。這樣不僅對孩子的成長無益,家長也會更操心。
  • 6歲前,如何讓孩子學會「克制任性」
    李玫瑾教授把人的一生分為了幾個階段,其中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父母要注重孩子的性格培養,最重要的一點,要讓孩子學會「克制任性」。所以,教育孩子要趁早,關鍵期就是3-6歲,這個時期要注重孩子的性格養成。這個時期的孩子自我意識剛剛萌發,正處於性格養成初始階段。就像矯正一棵樹一樣,小的時候樹枝柔弱,可塑性強,矯正起來就不太費勁。但是要等樹枝長粗了,變硬了,那時候再想矯正,不僅費時費力,甚至有可能把樹折斷。
  • 娃4歲前,家長要「逼」他學會這四種「能力」,日後帶起來更省心
    對於四歲的孩子來說,他們往往需要面對更加廣闊的世界以及更加複雜的人際關係。因此在這階段家長一定要幫助孩子培養這四種能力,在幼兒園裡也會更受歡迎。娃4歲前,家長要「逼」他學會這四種「能力」,日後帶起來更省心1、獨立吃飯的能力寶寶2歲的時候,手指已經相對比較靈活了,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培養他們獨立吃飯的能力,要是錯過了這個時期,家長以後可能就要追在孩子的屁股後面餵飯了。
  • 如果孩子6歲前常說這三句話,是情商低的表現,家長要注意引導
    情商和智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家長們一定要注意到孩子智商以及情商的培養,智商有一定的影響,因素是父母的遺傳,也有後天因素,家長們千萬不要以為自己生不出一個智商高的寶寶,最重要的是還要適當地進行培養。今天小編主要跟大家說的是關於孩子的情商,誰都想要培養出一個情商高的孩子,在人際關係上如魚得水,而且擁有一個高情商對於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
  • 6歲前,家長要抓住孩子成長的關鍵「敏感期」
    孩子出生之後到6歲,身體會出現一連串的成長敏感期現象,以提供內在感覺統合發展的需求,完善自身的各項能力。6歲之前才是人類生命發展的重要基礎建設時期,6歲之前的敏感期表現將影響到6歲之後,甚至是影響個人一輩子的能力、習慣與心理情感。身體因為內在神經系統發展需求,要藉由外在感覺器官的感覺刺激輸入,才能促成內在神神經網絡的連結,形成大腦某種功能或者身體某種行為能力。
  • 家庭教育:孩子三到六歲的時候,要學會對他說「不」
    孩子的成長是分階段的,對孩子的教育自然也是分階段的,不同時期各有教育的偏重點。中國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把人的一生分為了幾個階段,其中,孩子3-6歲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期,這個時期,父母要注重孩子的性格培養,最重要的一點,要讓孩子學會「克制任性」。
  • 李玫瑾:6歲前是孩子性格養成黃金期,家長要堅持做好這4件事
    家庭教育的最佳時期是12歲之前,即依戀期。而在依戀期中,1-6歲又是最關鍵的時期。6歲前之所以是最關鍵的時期,是因為6歲前是孩子性格養成黃金期,這個階段類似於建房子打地基的階段。通過家長的引導和教育,孩子形成好的性格、完整的人格,那麼他以後的生活基調就定下來了。
  • 孩子3歲前,一定要捨得對TA說「不」
    在孩子1歲前,通常會用哭鬧來表達自身的痛苦感覺,在這時,哭聲是一種信號,我們要幫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關愛他。但是,孩子到2歲之後,哭鬧常常伴隨著孩子想要達到的某種目的。2017年,廣州一男孩因不滿母親不給玩手機,便連續抬腳向自己的親媽飛踹...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只會在教育上越來越被動。因此,孩子0~3歲間,當父母發現他的哭鬧伴隨著目的性時,就要有意對他進行「說不」的教育,孩子提的要求不合理,就不要滿足。這是對孩子的一項早期訓練和意志上的磨礪。
  • 孩子脾氣壞?專家:三歲立恩,六歲立威,家長學會對孩子說「不」
    ,芸芸擔心兒子的眼睛,就想要把手機拿走,可是當芸芸剛把手機拿開,孩子就大哭了起來,孩子的奶奶聽到後連忙走了出來,撫摸著孩子的頭說:「不哭了,不哭了,奶奶這裡有手機。」說著就把自己的手機給了孩子,芸芸看到後十分無奈,孩子剛三歲就這樣任性到底該怎麼辦?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認為:孩子3-6歲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期這個時候父母應格外注意孩子的性格培養。要讓孩子學會克制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