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會經歷各種各樣的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叫媽媽,第一次吃飯,第一次走路……
很多都帶有紀念意義,家長也會選擇記錄下來。
其實有些第一次不僅有紀念價值,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有著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
在某個綜藝節目中,汪涵連線兒子小沐沐,小沐沐就吐槽爸爸說把他弄丟了。
後來汪涵解釋說,因為一家人出去旅遊,小沐沐就很興奮,一直往前衝,一會看不住就沒影了,非常危險。
為了讓小沐沐有安全意識,汪涵就藏了起來,讓小沐沐找不到他,過了一會才出來。
然後接下來的旅程,小沐沐也就學會了回頭看,爸爸還在不在。
在安全的情況下,家長完全可以借鑑一下汪涵的方法。讓孩子明白出門要跟好大人。
不然小孩子淘氣,好奇心又強,很容易走丟,以及遇到意外。但是講道理孩子又聽不進去。
安全意識一定要儘早幫孩子建立起來,能避免很多意外的發生。
成年後有成就的人,童年都有什麼相似處?
哈佛格蘭特做過一項研究,研究人員跟蹤了268名哈佛畢業生和456名貧困家庭的男孩,後來又引入史丹福大學教授對1500名學生的研究記錄。
研究中的一項發現就是:成年後有成就且過得比較幸福的人,他們從小就會做那些看似瑣碎的家務。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成功的人都有一種思維,就是「遇到問題,解決問題」。
而思維模式都是從小養成的。
孩子小的時候就學會做家務,那麼就會形成一種思想——「為自己事情負責」。
被子是因為我睡覺的時候蓋著了,所以我需要把被子重新整理好;
杯子是因為我喝果汁了,所以才會髒,所以需要我把它們洗乾淨。
家長讓孩子做的家務不必太過繁重,但是疊衣服、擺桌子、刷個勺子……這些都是小孩子可以做到的,家長就要放手讓孩子去做。
專家認為,培養孩子獨立睡覺最佳年齡就是在3-6歲。
在3-6歲的時候就要讓孩子「第一次自己睡覺」。
在這個階段內,最好是孩子出來想要單獨睡,說明孩子有一定的獨立意識了。
但是如果到了6歲之後,孩子還不願意自己睡,家長也要採取一些方法,讓孩子自己睡。
因為再和父母睡在一起,很不利於性格的培養。
那麼無論是孩子自願還是被迫,在第一次睡的時候肯定是有些害怕的。
所以建議家長在孩子的房間內給他講故事,等她睡著再走,而且兩個房間的門不要關,這樣孩子會更有安全感。
孩子在3、4歲的時候就可以自己刷牙了。
在這之前,孩子的身體協調性還不是很好,孩子自己刷牙有些困難,需要家長幫助。
但是在3-4歲的時候,孩子就完全可以做到自己刷牙了。家長就要懂得放手,讓孩子自己來了。
但是在孩子第一次自己刷牙的時候,家長一定要給予孩子一定的引導,陪伴孩子刷牙的整個過程。
並且在孩子刷完之後,表揚孩子堅持刷完牙的行為。
當然在孩子刷牙之前,家長也要培養孩子對刷牙的興趣。
比如在自己給孩子刷牙,但是擠牙膏、接漱口水這些就可以讓孩子自己幫忙。
而且平時給孩子選的繪本也要有和刷牙相關的,讓刷牙這件事情更童趣一些,孩子在第一次自己刷牙的時候才不會那麼抗拒。
其實孩子從生下來的那一刻就在「闖禍」,但是因為孩子年紀小,也什麼都不懂,所以家長也並不計較。
但是孩子2歲半左右就開始有自我意識了,那麼此時家長就應該第一次讓孩子明白,闖禍是要受到懲罰,以及這個行為是要改正的。
因為孩子80%的行為習慣都是在6歲前形成的。
李玫瑾教授也說過,如果六歲之前孩子還聽話的時候管,等到孩子到了青春期,那就更難管教了。
趁著孩子年紀還小,行為模式還沒有固定化,及時改正,這才是真正的愛孩子,對孩子負責。
為了能幫助孩子更好的就經歷以及渡過這些「第一次」,我找到了一本專門幫助孩子渡過「第一次」的繪本——《寶寶成長第一次》。
書中的8個第一次,都是孩子必須要經歷的,而且要早早經歷的,第一次做家務、走丟、自己睡覺、自己刷牙、被欺負、闖禍、克服困難、發脾氣。
繪本的存在就是起到一個引導作用,讓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知道如何面對;未知的事情也不必恐懼和抗拒。
繪本中主人正在享受這個過程,發現其中的好玩之處。
這都會給到孩子勇氣,讓孩子知道該如何面對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
繪本的排版看著很舒服,圖案很豐富,色彩比較飽滿,但是文字也有一些留白部分,所以看著不至於太雜亂,太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8冊書籍全都以一隻活潑可愛的小老鼠的視角為出發點,從一開始愛吃糖果不愛刷牙,到最後愛上刷牙。
那麼孩子在聽故事的時候也很容易和產生共鳴,到最後和小老鼠一樣產生共鳴。養成好習慣。
這裡是超人家庭育兒,幫你挖掘最有意思,最有科學依據的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往期文章:
孩子的高情商並非天生!6歲前的3個敏感期是關鍵,父母要「抓住」
3-6歲是性格養成關鍵期,這4方面「使勁管」,孩子以後會更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