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6歲前,要讓他經歷這5個「第一次」,再難家長也要儘量做到

2020-07-26 超人家庭育兒
孩子6歲前,要讓他經歷這5個「第一次」,再難家長也要儘量做到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會經歷各種各樣的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叫媽媽,第一次吃飯,第一次走路……

很多都帶有紀念意義,家長也會選擇記錄下來。

其實有些第一次不僅有紀念價值,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有著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

第一次走丟

在某個綜藝節目中,汪涵連線兒子小沐沐,小沐沐就吐槽爸爸說把他弄丟了。

孩子6歲前,要讓他經歷這5個「第一次」,再難家長也要儘量做到

後來汪涵解釋說,因為一家人出去旅遊,小沐沐就很興奮,一直往前衝,一會看不住就沒影了,非常危險。

為了讓小沐沐有安全意識,汪涵就藏了起來,讓小沐沐找不到他,過了一會才出來。

孩子6歲前,要讓他經歷這5個「第一次」,再難家長也要儘量做到

然後接下來的旅程,小沐沐也就學會了回頭看,爸爸還在不在。

在安全的情況下,家長完全可以借鑑一下汪涵的方法。讓孩子明白出門要跟好大人。

孩子6歲前,要讓他經歷這5個「第一次」,再難家長也要儘量做到

不然小孩子淘氣,好奇心又強,很容易走丟,以及遇到意外。但是講道理孩子又聽不進去。

安全意識一定要儘早幫孩子建立起來,能避免很多意外的發生。

第一次做家務

成年後有成就的人,童年都有什麼相似處?

哈佛格蘭特做過一項研究,研究人員跟蹤了268名哈佛畢業生和456名貧困家庭的男孩,後來又引入史丹福大學教授對1500名學生的研究記錄。

研究中的一項發現就是:成年後有成就且過得比較幸福的人,他們從小就會做那些看似瑣碎的家務。

孩子6歲前,要讓他經歷這5個「第一次」,再難家長也要儘量做到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成功的人都有一種思維,就是「遇到問題,解決問題」。

思維模式都是從小養成的。

孩子小的時候就學會做家務,那麼就會形成一種思想——「為自己事情負責」。

孩子6歲前,要讓他經歷這5個「第一次」,再難家長也要儘量做到

被子是因為我睡覺的時候蓋著了,所以我需要把被子重新整理好;

杯子是因為我喝果汁了,所以才會髒,所以需要我把它們洗乾淨。

家長讓孩子做的家務不必太過繁重,但是疊衣服、擺桌子、刷個勺子……這些都是小孩子可以做到的,家長就要放手讓孩子去做。

孩子6歲前,要讓他經歷這5個「第一次」,再難家長也要儘量做到

第一次自己睡覺

專家認為,培養孩子獨立睡覺最佳年齡就是在3-6歲。

在3-6歲的時候就要讓孩子「第一次自己睡覺」。

孩子6歲前,要讓他經歷這5個「第一次」,再難家長也要儘量做到

在這個階段內,最好是孩子出來想要單獨睡,說明孩子有一定的獨立意識了。

但是如果到了6歲之後,孩子還不願意自己睡,家長也要採取一些方法,讓孩子自己睡。

因為再和父母睡在一起,很不利於性格的培養。

孩子6歲前,要讓他經歷這5個「第一次」,再難家長也要儘量做到

那麼無論是孩子自願還是被迫,在第一次睡的時候肯定是有些害怕的。

所以建議家長在孩子的房間內給他講故事,等她睡著再走,而且兩個房間的門不要關,這樣孩子會更有安全感。

第一次自己刷牙

孩子在3、4歲的時候就可以自己刷牙了。

在這之前,孩子的身體協調性還不是很好,孩子自己刷牙有些困難,需要家長幫助。

但是在3-4歲的時候,孩子就完全可以做到自己刷牙了。家長就要懂得放手,讓孩子自己來了。

孩子6歲前,要讓他經歷這5個「第一次」,再難家長也要儘量做到

但是在孩子第一次自己刷牙的時候,家長一定要給予孩子一定的引導,陪伴孩子刷牙的整個過程。

並且在孩子刷完之後,表揚孩子堅持刷完牙的行為。

當然在孩子刷牙之前,家長也要培養孩子對刷牙的興趣。

孩子6歲前,要讓他經歷這5個「第一次」,再難家長也要儘量做到

比如在自己給孩子刷牙,但是擠牙膏、接漱口水這些就可以讓孩子自己幫忙。

而且平時給孩子選的繪本也要有和刷牙相關的,讓刷牙這件事情更童趣一些,孩子在第一次自己刷牙的時候才不會那麼抗拒。

第一次闖禍

其實孩子從生下來的那一刻就在「闖禍」,但是因為孩子年紀小,也什麼都不懂,所以家長也並不計較。

但是孩子2歲半左右就開始有自我意識了,那麼此時家長就應該第一次讓孩子明白,闖禍是要受到懲罰,以及這個行為是要改正的。

孩子6歲前,要讓他經歷這5個「第一次」,再難家長也要儘量做到

因為孩子80%的行為習慣都是在6歲前形成的

李玫瑾教授也說過,如果六歲之前孩子還聽話的時候管,等到孩子到了青春期,那就更難管教了。

趁著孩子年紀還小,行為模式還沒有固定化,及時改正,這才是真正的愛孩子,對孩子負責。

孩子6歲前,要讓他經歷這5個「第一次」,再難家長也要儘量做到

為了能幫助孩子更好的就經歷以及渡過這些「第一次」,我找到了一本專門幫助孩子渡過「第一次」的繪本——《寶寶成長第一次》

書中的8個第一次,都是孩子必須要經歷的,而且要早早經歷的,第一次做家務、走丟、自己睡覺、自己刷牙、被欺負、闖禍、克服困難、發脾氣。

孩子6歲前,要讓他經歷這5個「第一次」,再難家長也要儘量做到

繪本的存在就是起到一個引導作用,讓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知道如何面對;未知的事情也不必恐懼和抗拒。

繪本中主人正在享受這個過程,發現其中的好玩之處。

孩子6歲前,要讓他經歷這5個「第一次」,再難家長也要儘量做到

這都會給到孩子勇氣,讓孩子知道該如何面對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

繪本的排版看著很舒服,圖案很豐富,色彩比較飽滿,但是文字也有一些留白部分,所以看著不至於太雜亂,太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6歲前,要讓他經歷這5個「第一次」,再難家長也要儘量做到

8冊書籍全都以一隻活潑可愛的小老鼠的視角為出發點,從一開始愛吃糖果不愛刷牙,到最後愛上刷牙。

那麼孩子在聽故事的時候也很容易和產生共鳴,到最後和小老鼠一樣產生共鳴。養成好習慣。

孩子6歲前,要讓他經歷這5個「第一次」,再難家長也要儘量做到

這裡是超人家庭育兒,幫你挖掘最有意思,最有科學依據的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往期文章:

孩子的高情商並非天生!6歲前的3個敏感期是關鍵,父母要「抓住」

3-6歲是性格養成關鍵期,這4方面「使勁管」,孩子以後會更有出息

李玫瑾:3-6歲是孩子性格養成黃金期,這3個方面家長要「使勁管」

相關焦點

  • 提醒家長:孩子6歲前,家長再愛孩子,也要捨得讓他吃這5種苦
    孩子才會更獨立、更幸福,成為更優秀。為什麼說要讓孩子在6歲前吃這些苦呢?孩子的思維習慣其實在6歲前就已經有了基本的定型。6歲前這個年齡段被一些教育專家稱之為「潮溼的水泥」,6歲以後,水泥凝固,行為習慣想要改變就難了。那麼想要讓孩子擁有好習慣,好性格、更好的思維習慣,那麼這5種苦家長就應該讓孩子承受。
  • 孩子6歲前經歷的這5個敏感期,家長及時抓住,孩子越玩越聰明
    是指在一段時間內,孩子對他所感興趣的特定事物,產生嘗試或學習的狂熱,直到滿足內在需求或敏感力減弱,這股動力才會消失。而這個敏感期,對提升幼兒的智力有極卓越的貢獻。根據蒙臺梭利對嬰幼兒敏感期的觀察與研究,發現在6歲前孩子會經歷這5個敏感期,家長一定要及時抓住。
  • 李玫瑾教授:寶寶6歲前必須要立下「5個」規矩,不然將來後悔莫及
    李玫瑾教授:寶寶6歲前必須要立下「5個」規矩,不然將來後悔莫及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長期以來一直在研究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和心理問題。她多年的研究經驗表明,許多成長為犯罪或有心理問題的孩子與他的童年成長經歷有關。
  • 6歲前要給孩子立下這5個規矩,孩子長大後會感激你,父母別心軟
    也不要認為現在不用約束孩子,這些道理他們長大就明白了,這樣會使孩子更加為所欲為,對孩子的人際關係影響也是巨大的。6歲前,父母要學會拒絕孩子3-6歲這個階段在心理學中稱為「潮溼的水泥期」。相信各位家長對水泥還是熟悉的,在水泥沒有乾燥的時候是可以塑形的,孩子在3-6歲時就是處於需要藉助家長的力量進行塑形的階段,在這段時期家長應該學會拒絕孩子的無理請求,為孩子樹立新的規矩。6歲前,幫孩子立下這5個規矩1.
  • 孩子6歲前要立下這五個規矩,若家長忽視了,以後孩子不好管
    孩子6歲前,對於父母來說,在這幾個方面立好規矩,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遵守規矩,孩子長大後會感激你的,而你也會因為孩子感到自豪,不過,往往最簡單的道理,很多父母卻都做不到。孩子6歲之前對父母有很強的依賴性,這這段時間就是立規矩的最佳時期,因為超過6歲之後孩子兒童第一個叛逆期就會到來,孩子會很不聽話,隨著年紀的增大,父母再想立規矩就比較難了。特別是孩子6歲之前千萬不要慣著孩子,要對孩子說「不」,這樣他們才能不會養成囂張跋扈的性格。
  • 李玫瑾:克制孩子的任性,要在6歲前說這句話,越晚等於害了他
    01李玫瑾:克制孩子的任性,要在6歲前說這句話我國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學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的李玫瑾教授,曾給出過答案李玫瑾教授認為,之所以孩子會這樣,是因為你沒有在6歲之前,對孩子說不行。6歲之前對孩子說「不行」,他最多是在地下打滾或者哭鬧,但如果你等到孩子12歲的時候你再去說「不行」,他卻可以轉身走出家門,會把一瓶「農藥」喝下去,甚至會用自己的生命去威脅父母。
  • 李玫瑾:6歲前是孩子性格養成黃金期,家長要堅持做好這4件事
    家庭教育的最佳時期是12歲之前,即依戀期。而在依戀期中,1-6歲又是最關鍵的時期。6歲前之所以是最關鍵的時期,是因為6歲前是孩子性格養成黃金期,這個階段類似於建房子打地基的階段。通過家長的引導和教育,孩子形成好的性格、完整的人格,那麼他以後的生活基調就定下來了。
  • 3-6歲是給孩子立規矩的最佳年齡段,家長要抓住這3個關鍵點
    當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有一些不良的習慣時,一般都會重視起來,給孩子制定一些規則,為了板正孩子的一些壞習慣。可是,有些家長尤其一些老人,認為孩子還小,長大了自然就好了,沒必要用規矩來約束孩子,或者對孩子太嚴格。小江的爸爸媽媽一直在外地打工,他一出生就被寄養在了爺爺奶奶家,直到7歲,才被爸爸媽媽帶到了上海。
  • 李玫瑾:家有男孩,家長在孩子6歲前,要教會孩子「5項技能」
    ,孩子一旦過了6歲,就會更難管教。針對這一問題,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也曾表示說:對於家有兒子的人來說,孩子的教育格外重要,在孩子6歲前,我們必須要教會孩子「5項技能」。6歲前,需教會孩子「5項技能」1.
  • 高三學生可能經歷四個心理階段 家長要做到6個不要
    高三孩子可能經歷的四個階段  高三的考生在備考的一年中,心理變化從開始的激情滿滿到後期的停滯不前,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形式,現在小編為家長詳細敘述。  階段1—激情期  8月至11月是孩子準備高考過程的「激情期」,這時孩子的表現為積極、勤奮,努力,投入,充滿信心。
  • 家長在寶寶2歲前做到這三點,再難養的寶寶也好養
    家長在寶寶2歲前做到這三點,再難養的寶寶也好養這是很多寶媽帶娃時很糾結的事情。由於害怕寶寶餓肚子,不少老人家和寶媽習慣於給寶寶進食的第一天就強塞給寶寶食物,不吃就灌,這樣的習慣不僅導致寶寶對食物產生畏懼而不敢嘗試的心理,而且還讓寶寶依賴性強,致使他覺得反正有人記得餵食物給自己吃,自己不用操心,就更加不好好吃東西了。正如小菲的做法一樣,給孩子餵食必須要兩個人,不然是很難搞定的。
  • 家長在寶寶2歲前做到這三點,再難養的寶寶也好養!
    家長在寶寶2歲前做到這三點,再難養的寶寶也好養 1、尊重寶寶小肚子,不強制這是很多寶媽帶娃時很糾結的事情。由於害怕寶寶餓肚子,不少老人家和寶媽習慣於給寶寶進食的第一天就強塞給寶寶食物,不吃就灌,這樣的習慣不僅導致寶寶對食物產生畏懼而不敢嘗試的心理,而且還讓寶寶依賴性強,致使他覺得反正有人記得餵食物給自己吃,自己不用操心,就更加不好好吃東西了。 正如小菲的做法一樣,給孩子餵食必須要兩個人,不然是很難搞定的。
  • 孩子6歲前,家長要逼他養成這3個習慣,未來才容易有出息
    孩子6歲前是習慣養成的黃金期,孩子在這個階段所養成的性格和習慣會跟隨他一輩子的,很多時候孩子小時候看上去很聰明,長大後卻沒有什麼出息,這就是因為從小沒有養成好習慣,所以,家長們平時一定要多注意,千萬不要過度的寵溺孩子。
  • 李玫瑾教授:想要孩子將來有出息,6歲前家長要「狠心管」
    文 | 小婷老師育兒觀(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我曾看過一篇著名的親子教育專家付小平博士寫的文章:《養育孩子:6歲前用心,6歲後省心;6歲前省心,6歲後操心!》這讓我一下子想起李玫瑾老師也特別看重6歲之前對孩子的教育,她曾說過:孩子6歲前要管好,不然以後就管不了了。在孩子六歲前對他說「不」!……那麼,孩子6歲前,為什麼要「狠心管」?
  • 午間專欄:5-6歲的孩子要經歷這麼多,你知道嗎?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5一6歲兒童要經歷的敏感期5-6歲兒童在心理活動的驅使下變得非常好學,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發展,這一切都為小學階段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時,父母要了解孩子的特點並適當地關注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敏感期,為兒童的成長提供豐富的文化知識,對兒童進行適當的敏感期教育,及時挖掘兒童的潛能,適時地給予兒童協助與引導,讓兒童成為學習的主體,促使他們自己開動腦筋。5 ~6歲兒童會主要經歷社會規範、自然、數學、識字、文化、秩序等敏感期。
  • 6歲前,家長要抓住孩子成長的關鍵「敏感期」
    孩子出生之後到6歲,身體會出現一連串的成長敏感期現象,以提供內在感覺統合發展的需求,完善自身的各項能力。6歲之前才是人類生命發展的重要基礎建設時期,6歲之前的敏感期表現將影響到6歲之後,甚至是影響個人一輩子的能力、習慣與心理情感。身體因為內在神經系統發展需求,要藉由外在感覺器官的感覺刺激輸入,才能促成內在神神經網絡的連結,形成大腦某種功能或者身體某種行為能力。
  • 孩子4歲前,這4個成長中的「第一次」很關鍵,你做好準備了嗎?
    孩子在4歲前可能會遇到的4個成長中的「第一次」,你做好準備了嗎?而且4歲前孩子要經歷大運動敏感期、手的敏感期等一系列運動類敏感期,所以孩子會格外熱衷於做一些翻東西、亂跑亂跳、扔東西等動起來的活動。孩子第一次發脾氣,也就是第一次感受負面情緒的時候,家長就應該要教孩子如何正確表達和宣洩自己的負面情緒。尤其是要接受孩子有脾氣這件事。
  • 孩子睡覺前若有這幾個習慣,14歲後很難再長高,家長要及時糾正
    不過,如果孩子在臨睡前有下面這些壞習慣,那麼家長們要千萬注意了,就算給孩子吃再多的補品,孩子過了14歲之後,有可能會很難再長高:家長們害怕孩子挨餓睡覺,就會允許孩子在睡覺前吃零食。但是,零食一般是一些高熱量、難消化的食物,再加上是在睡覺前吃,腸胃消化不了,就可能會使孩子「橫向發展」。習慣5:在睡覺前玩鬧在睡覺前玩鬧,也會影響孩子長高。在玩鬧的時候,大腦是處在一個很興奮的狀態之中,即使被要求馬上入睡,也難以很快平復,於是就會影響到睡眠。
  • 孩子叛逆難教?最好在6歲前說這句話,越晚等於害了他
    李玫瑾:孩子叛逆難教?最好在6歲前說這句話,越晚等於害了他不知道各位家長有沒有這種感受,為什麼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教了呢?當初我們吃飽穿暖就行了,而現在的孩子吃得好穿的好,一切都用這最好的,除了正常上學之外,還培養他的各種興趣愛好,有些父母甚至都忍不住驚嘆自己想重生一次。
  • 孩子6歲前一定要避免5個壞習慣,關係孩子未來一生
    父母要利用鬧鐘、沙漏、計時器等幫助孩子感知、認識時間,讓孩子能大致明白2分鐘、5分鐘、1小時等時間段究竟是多長,培養最基礎的時間觀念;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合理、可執行的時間計劃表,讓孩子把日常生活中固定要做的事情規定在各個時間段內完成,督促孩子提高效率,堅持下去形成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