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有一些不良的習慣時,一般都會重視起來,給孩子制定一些規則,為了板正孩子的一些壞習慣。可是,有些家長尤其一些老人,認為孩子還小,長大了自然就好了,沒必要用規矩來約束孩子,或者對孩子太嚴格。
小江的爸爸媽媽一直在外地打工,他一出生就被寄養在了爺爺奶奶家,直到7歲,才被爸爸媽媽帶到了上海。
爸爸通過關係好不容易將兒子送進了家附近的學校,可是小江爸每個星期都會接到老師打來的電話。不是說,小江亂用同學的東西,就是他頂撞老師,要麼就是上課擾亂課堂秩序......面對頻頻惹麻煩的兒子,爸爸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這天小江爸爸找到了小江的班主任,當班主任聽了小江的情況後,說:「3--6歲是給孩子定規矩的關鍵時期,錯過了,要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很難了。在老家,可能是老人太過溺愛孩子了,不過你能夠抓緊時間,還是可以讓小江一點點改正過來的。」
聽了老師的分析,小江爸爸非常後悔,如果在孩子出生後就讓他和自己在一起,情況可能就不是這樣了。
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到了3歲,孩子的自我意識非常成熟了,他能分清對和錯,最初的價值觀、是非觀都是3歲建立起來的。這樣時期父母要對孩子嚴格要求,原則性的問題是絕不能姑息遷就的,比如打人、說髒話、浪費糧食等。
方法一:給3歲大的孩子立規矩
隨著自我意識的增強,3歲的孩子會變得很任性,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和任務就是學會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執行規矩的時候,如果自己有能力做到,他就會心甘情願地按父母說的做,比如,睡覺前洗漱。這時候,發脾氣和哭鬧仍然是經常發生的,有些孩子還會發脾氣,或者哭哭啼啼地抱怨。
1.可以交給孩子一些「工作」去做
即使孩子沒有堅持到底,沒有完成,也不要懲罰他,要對他的每個努力都做出表揚。
2.讓孩子用做遊戲的方式來表演一下好的行為舉止。
比如,放一段音樂,讓孩子在音樂結束前做好飯前的準備工作,洗手,擺放好小碗和勺子,然後坐在那裡等著開飯。
3.懲罰孩子的時間要短
3歲的孩子,一般來說,已經能夠承受面壁3分鐘的懲罰了,但是為了避免事態的嚴重發展,最好還是讓孩子少受點挫折,要儘快結束懲罰,想辦法讓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
方法二:給4歲的孩子立規矩
4歲的孩子社交能力已經有了顯著的發展,並且更加專注於遊戲和各種活動。因此,當他玩得正起勁的時候,讓他放下玩具或者停止遊戲是非常困難的。為了完成大人的要求,有些孩子會隱瞞真相,但是並不知道這樣做是在欺騙,是錯誤的行為。
1.對孩子的哭鬧置之不理
如果孩子不認真執行規矩,甚至還大哭大鬧,既不要對他的哭鬧過於關注,也不要做出明顯不同於往常的反應。
2.冷靜地對待孩子的謊言和欺騙行為
處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一般都會出現撒謊和欺騙的行為,這是很正常的。不要因為他做了什麼或者沒有做什麼就貶低他,要儘量減少孩子的羞愧感。
方法三:給5歲大的孩子立規矩
5歲大的孩子已經能夠領會父母具體的要求和各種規則,逐漸開始嘗試著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對方的感受了。他能夠按規則做事,能夠做一些簡單的家務。但是偶爾會超越界限試探家長,看看家長有什麼反應。孩子到了5歲自控力會明顯增強,即使自己的欲望不能得到滿足,也不會摔門、打人或大哭。
1.換位思考
如果孩子沒有按照事先約定的規矩做事,可以問孩子:「你喜歡別人這樣對你嗎?」 然後告訴孩子,他這種行為給別人造成的後果是什麼,向孩子解釋為什麼要遵守行為準則。
2.嘗試一種行為管理辦法
每天早上,可以讓孩子把畫有笑臉的三張圖片貼在牆上。如果孩子有了不好的表現,就把笑臉變成苦臉,並註明自己犯了什麼錯誤。一旦3個笑臉都變成苦臉了,就要對其進行小的懲罰。
3.設置一些限制
當孩子在哭鬧的時候,可以告訴他:「給你3分鐘的時間,停止大哭小叫,否則就不能玩玩具了。」 這樣,孩子就漸漸地懂得自我控制地重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