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媽小菲一談起帶娃就說累得不行,的確帶娃比什麼都累,勞心勞肺,我自己這幾個月帶娃就知道到底是什麼滋味了。小菲說,就看著別人家的孩子白白胖胖的,自家的孩子什麼都不愛吃,遇到新鮮的食物頂多嘗一兩口,眼見著孩子日益消瘦,小菲非常著急,於是想問問我有什麼辦法。
小孩子在嬰兒期由於從母體中出來不久,由於基因的影響,的確有的娃好像天生愛吃,而有的娃隨了父母的習慣格外挑食。但孩子並不能如我們所願吃了睡、睡了吃,省心的很,除了遺傳,還有很多因素影響著孩子,比如家長帶娃的習慣對孩子影響很大。
家長在寶寶2歲前做到這三點,再難養的寶寶也好養
1、尊重寶寶小肚子,不強制
寶寶餓了嗎?渴了嗎?吃飽了沒有呀?這是很多寶媽帶娃時很糾結的事情。由於害怕寶寶餓肚子,不少老人家和寶媽習慣於給寶寶進食的第一天就強塞給寶寶食物,不吃就灌,這樣的習慣不僅導致寶寶對食物產生畏懼而不敢嘗試的心理,而且還讓寶寶依賴性強,致使他覺得反正有人記得餵食物給自己吃,自己不用操心,就更加不好好吃東西了。
正如小菲的做法一樣,給孩子餵食必須要兩個人,不然是很難搞定的。經常是一人拿玩具哄孩子,一人抓住機會忙不迭地給寶寶餵食,餵完一頓就覺得很不容易。
2、鼓勵寶寶自己吃飯,不苛刻
寶寶很小的時候,好奇心是很旺盛的,這也是寶寶為何總是表現對新事物的渴望和喜愛。在寶寶滿一歲的時候,家長可以鼓勵寶寶自己吃飯,做到:不苛求,寶寶自己用勺子餵食,弄得滿地滿桌都是,都不要為了乾淨省事,放棄讓寶寶自己餵食。
在鼓勵寶寶自己吃飯前,我們作為家長一定要為寶寶精心準備餐具,比如可彎曲的軟勺子,鍛鍊寶寶的手握能力,又讓寶寶剛好可以自己餵食到嘴中,不用擔心勺子太長太硬而傷害到寶寶。
3、磕磕碰碰長得大,要放手
常常在小區玩,你會發現有些孩子膽子很大,也很勇敢,有些孩子遇到生人就膽怯,甚至放聲大哭,這是為什麼呢?這其實與家長的態度很有關係。懂得放手,讓孩子自己磕磕碰碰去嘗試,孩子在破涕為笑中勇敢成長。而不放手,太過緊張孩子的磕磕碰碰,就很難讓孩子脫離自己營造的保護傘,讓孩子很難勇敢前行。
因此,在孩子剛學走路的時候,家長給孩子做好安全防護措施,就可以多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慢慢摸索走路的訣竅,隨著孩子步伐越來越穩健,孩子學會走路就是非常快的事情。
歡迎評論,我是8歲男孩和1歲女孩的媽媽,喜歡讀書,熱愛寫作,願與您和寶寶在育兒路上共同成長。歡迎關注「小明和小小凡」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