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脾氣壞?專家:三歲立恩,六歲立威,家長學會對孩子說「不」

2020-09-12 小徐育兒講堂

孩子出生後,父母會對孩子進行無微不至的照顧,家裡的老人更是對孫子孫女寵愛有加。而要想教育好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做好管教的基礎,否則孩子就會恃寵而驕,形成壞脾氣。



芸芸的兒子已經三歲了,雖然年紀小,但卻是家裡說一不二的「小霸王」。咿呀學語的階段基礎的言語還不能完全表達,但若是想要什麼東西他就會用小手一指,爺爺奶奶就會立馬放到孩子的面前;如果孩子犯錯了,還沒等芸芸教育爺爺奶奶就先把孩子護了起來,生怕自己孫子受到批評。



爺爺奶奶的溺愛使得孩子更加肆無忌憚,一次,孩子拿著手機看了許久的動畫片,芸芸擔心兒子的眼睛,就想要把手機拿走,可是當芸芸剛把手機拿開,孩子就大哭了起來,孩子的奶奶聽到後連忙走了出來,撫摸著孩子的頭說:「不哭了,不哭了,奶奶這裡有手機。」說著就把自己的手機給了孩子,芸芸看到後十分無奈,孩子剛三歲就這樣任性到底該怎麼辦?

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認為:孩子3-6歲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期這個時候父母應格外注意孩子的性格培養。要讓孩子學會克制任性。



孩子在三歲後,他的一些哭鬧就是有目的性的,他希望通過哭鬧獲得同情與憐愛,從而得到自己想要的。芸芸的兒子就是這樣,每當手機被媽媽奪走後,因為自己的樂趣消失了,就通過哭鬧引起他人注意,從而使自己「看手機」的目的達到。



李玫瑾教授認為:孩子在3歲以後,家長要學會對孩子說「不」。當孩子因為不合理的行為哭鬧時,家長應該嚴格管教。李玫瑾教授為各位寶爸寶媽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原則——四不做,一做。



當孩子在無理哭鬧時,家長應首先做到:不打、不罵、不說教、不離開。


打罵孩子是一種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孩子年齡小,打罵孩子可能會給孩子造成身體上、心靈上的上傷害;而在此時說教孩子,孩子的情緒正處於激動的狀態,任何說教他們都是聽不進去的『不離開是指家長應陪在孩子身邊,如果此時離開孩子不僅讓孩子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還有可能因獨處而造成危險。


當「四不做」完成後,家長需要做的就是默默地看孩子哭泣,這並不是對孩子傷心情緒的置之不理,而是讓孩子學會冷靜下來,當孩子的情緒漸漸平復後,家長可以拿著一塊熱毛巾為孩子拭去臉上的淚水,並起到安撫孩子的作用;如果孩子此時還要哭鬧,家長可繼續重複之前的方法,當孩子發現自己的行為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目的時,自然會意識到自己錯誤,此時家長的教育目的也就達到了。



李玫瑾教授說:「三歲立恩,六歲立威。」「威」指的就是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讓孩子樹立起「規矩」意識就要從孩子的早年開始抓起。而為孩子樹立規矩,就是培養孩子的好性格。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更應該注意孩子3-6性格的培養,學會對孩子的壞脾氣、不合理行為說「不」,那麼,為了更好地起到教育作用,家長在對孩子說「不」時應該注意什麼呢?



注意地點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不應在人多的公眾場合,在其他人面前教育孩子,其他人可能因不忍心孩子哭泣而對家長的教育加以勸阻,教育被中途打斷,孩子發現有其他人庇護自己,可能會變得更好任性無禮;在人多的場合教育孩子還有可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在孩子哭鬧時,家長要想起到一個良好的教育,首先就是應該把孩子帶到一個獨立安靜的空間裡,讓教育不受外界幹擾,也不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挫,這樣才是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


注意方式

選擇了合適的地點後,也應該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當孩子任性哭鬧時,家長應該冷靜下來,不可因衝動對孩子進行打罵、斥責。當家長冷靜後,才有理性地、心平氣和地教育孩子的機會,用智慧的教育方式讓孩子逐漸平穩情緒,最後用輕柔的言行來達到安撫孩子的作用。



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因此李玫瑾教授說道:「在孩子該管的年紀一定要管。」管教孩子不是限制孩子的自由,而是讓他們樹立是非對錯的觀念。培養他們良好的性格、健全的人格,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相關焦點

  • 如何養出一個好孩子?李玫瑾: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
    教育孩子的時候,有沒有那麼一瞬間,覺得孩子很陌生。仿佛這個孩子不是自己的那個乖寶寶。一而再,再而三的不聽話,甚至於跟自己吵架。妥妥的一種打不得,罵不得,說不得的狀態。李玫瑾教授就這樣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
  • 家庭教育同樣適用這句話:無恩則威不立,無威則恩不濟
    家庭教育同樣適用這句話:無恩則威不立,無威則恩不濟! 作為家長對孩子付出的愛要有一定的原則性,家庭教育同樣適用於這句話:無恩則威不立,無威則恩不濟!釋義就是孩子不能從父母那裡感受到恩澤,那麼家長在孩子面前的威信就難以建立。同理,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沒有自身的威嚴和威信,你給予孩子再多的恩惠也無濟於事,終將固化孩子那種蹬鼻子上臉的性情。所以,世間萬物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家長對孩子的愛與善良一旦喪失鋒芒,都難逃軟弱可欺,不斷激化親子矛盾的結局,這是一種讓人痛心的領悟。
  • 如何養好一個孩子?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 養女要「三避」,養兒有「三忌」
    因此,以下三個發展階段,我們家長一定要把控好。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一、3歲以前,關係是教養的根基有一句話說:再苦再難,也一定要把孩子帶在身邊。因為早期情感的缺失,會造成親子間終生的隔閡,也將成為管教中最難消融的問題。
  • 為何李玫瑾說,父母三歲前對娃有恩,才能立威?兩個經典例子說明
    導讀:為何李玫瑾說,父母三歲前對娃有恩,才能立威?兩個經典例子說明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何李玫瑾說,父母三歲前對娃有恩,才能立威?兩個經典例子說明!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李玫瑾坦言:三歲之前有恩於他,3-6歲立威於他,規矩才得以養成
    她認為「無規矩不成方圓」,尤其是在孩子的教育上,孩子在6歲前三年的時間是情感,還有三年就是性格,家長要做到3歲之前有恩於他,3到6歲立威於他,規矩才有可能立下。此後,李玫瑾教授把它當作「堅強」的教育課,因為孩子的教育是一個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家長立規矩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下次不敢再犯,就是對孩子教育的一次成功案例。
  • 慣子如殺子,孩子6歲前,一定要立這些規矩
    教育孩子立規矩當然也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現在社會上有那麼多的「熊孩子」呢,就是因為家長沒有在立規矩的年齡給他們正確的示範。最怕的不是熊孩子不做作業,而是沒有規矩。張鳴曾在《熊孩子背後有個熊大人》裡這樣說:「好習慣不見得會傳代,但壞毛病一定會遺傳。」熊孩子之所以熊,恰是因為有熊大人在前面做榜樣。
  • 正面管教 | 孩子越大越難帶?試試這樣立規矩!
    到了飯點不吃飯;吃飯挑食;犯了錯不道歉;搶別人的玩具;……是時候好好管管了。教育家李玫瑾教授說過:「三歲之前有恩與他,三到六歲立威與他,威就是規矩。愛其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教而不以善,猶為不教也。」3-6歲的孩子開始具備自主意識和初步判斷能力,是立規矩的關鍵期。
  • 李玫瑾:慣子如殺子,情商高的父母都給孩子立下這4個規矩
    教育孩子立規矩當然也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現在社會上有那麼多的「熊孩子」呢,就是因為家長沒有在立規矩的年齡給他們正確的示範。最怕的不是熊孩子不做作業,而是沒有規矩。愛孩子,不是事事為他出頭,事事讓孩子當贏家,給孩子建立是非對錯的觀念,適當的立規矩才是真愛!
  • 總用嚴厲的語氣對孩子說「不行」,別以為孩子會怕,規矩別這樣立
    但是有些家長不知道怎樣給孩子立規矩,總是認為自己嚴厲一些,不讓孩子做一些錯誤的舉動,孩子慢慢就能夠學會守規矩,其實家長把這件事情想得過於簡單,總是對孩子說「不行」,孩子不一定會害怕,所以就無法立下規矩。一、面對嚴厲的家長,孩子會害怕嗎?
  • 道理總講娃不聽,孩子三歲前要立好規矩,否則之後就不好管了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總是容易遇到很多尷尬的小問題。比如:帶著孩子去超市,他看見一個東西非要買,不給他買,就要在地上撒潑打滾,這個時候,家長就會感覺非常尷尬,開始懷疑難道是平常教育的問題嗎?道理講了很多遍,孩子不聽怎麼辦?
  • 孩子三歲前,這四個規矩必須要立,家長別心軟!
    都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話可一點兒都不假,一個人成年後的行為,都可以在童年時期找到影子。童年時期是孩子性格的塑形期,一些關鍵的行為習慣正是在這一階段養成的。有些家長總覺得孩子還小,就算有什麼毛病也不及時給孩子糾正,指望著孩子長大會自己變好,結果收穫的是孩子越來越變本加厲。孩子兩歲時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並且語言表達和語言理解能力明顯提升,此時就可以給他立規矩了。沒錯,就要這麼早!在三歲前,這些規矩要趁早給孩子立,否則以後就難管了!
  • 如何養好一個孩子?李玫瑾: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觀
    李玫瑾教授說過,十二歲之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把握孩子的成長特點,給予心理上的撫育,才會越管越輕鬆,孩子的路越走越平穩。以下三個發展階段,父母一定要及時把控。3歲以前,關係是教養的根基有一句話說:「再苦再難,也一定要把孩子帶在身邊。」
  • 怎樣養好一個孩子?李玫瑾: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
    把握孩子的成長特點,給予心理上的撫育,才會越管越輕鬆,孩子的路越走越平穩。 以下三個發展階段,父母一定要及時把控。 3歲以前關係是教養的根基 有一句話說:再苦再難,也一定要把孩子帶在身邊。因為早期情感的缺失,會造成親子間終生的隔閡,也將成為管教中最難消融的問題。
  • 如何養好一個孩子?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
    以下一些建議家長們一定要好好看看有一句話說:再苦再難,也一定要把孩子帶在身邊。這就是一種敬畏,讓孩子知道怕,他才會收斂,這其實是一種及時的保護,避免日後闖出連父母都收拾不了的大禍。現在有很多孩子對父母長輩都不夠尊敬,要錢不給就辱罵,不讓看電視就砸東西.為什麼會這樣?就是缺少敬畏之心。李玫瑾教授說:「尊敬是建立在畏懼之上的,孩子若不怕你,是不會尊敬你的。
  • 李玫瑾教授: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
    打不得、罵不得,如今連說也說不得。閨蜜哭得絕望又無助,「這究竟是為什麼?」因為錯過了心理建設的最佳時間。孩子的心理發展是有臺階的,問題呈現之時,早已失去了最好的矯正機會。李玫瑾教授說過,十二歲之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把握孩子的成長特點,給予心理上的撫育,才會越管越輕鬆,孩子的路越走越平穩。
  • 如何養好一個孩子?李玫瑾:3歲立恩,6歲立威,12歲立價值
    李玫瑾教授曾多次強調,孩子在3歲以前,父母一定要親自養育,給予孩子積極的關注和回應。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3到6歲是孩子性格培養的黃金時期,此時,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品質和習慣,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 總愛和父母唱反調,孩子「叛逆期」,學會這4招給他們立規矩
    導語:我在女兒五歲的時候給她立了幾個規矩,她可能有些叛逆,什麼不該做要做,不該做的不做。很頭疼,立的規矩完全沒起到太大的作用。沒有一點規則意識,就當她還只是太小,不會有意識去遵守,之後便沒再給她立規矩,給她足夠的成長空間。但事與願違,她長大後更沒規則意識,這應該就是養歪了的節奏。
  • 「三歲看小,七歲看老」,3歲前家長要給娃立下這些規矩
    中國民間有一句俗語叫做,「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孩子三歲時,便可以看出他們小時的品行和和習慣,等到孩子七歲時,就可以看出老後的性情已經性情。,這個時候父母們就要注意啦,要給孩子立一些規矩,以此來約束孩子,並教育孩子一些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事情,養成一種正確的「對錯意識」。
  • 家庭教育:孩子三到六歲的時候,要學會對他說「不」
    孩子的成長是分階段的,對孩子的教育自然也是分階段的,不同時期各有教育的偏重點。中國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把人的一生分為了幾個階段,其中,孩子3-6歲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期,這個時期,父母要注重孩子的性格培養,最重要的一點,要讓孩子學會「克制任性」。
  • 有些規矩,6歲以前不立起來,家長以後再想糾正來不及
    如果你在合適的時間內,沒有告訴孩子底線是什麼,那孩子就好像一隻玩瘋了猴子,不遇到「硬茬」迫使他停下來,他就會毫無原則的「作」下去,直到家長手足無措,不知道該從何管起。有人說,孩子不聽話就打唄,可打管用的話,為啥還有那麼多叛逆的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