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後,父母會對孩子進行無微不至的照顧,家裡的老人更是對孫子孫女寵愛有加。而要想教育好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做好管教的基礎,否則孩子就會恃寵而驕,形成壞脾氣。
芸芸的兒子已經三歲了,雖然年紀小,但卻是家裡說一不二的「小霸王」。咿呀學語的階段基礎的言語還不能完全表達,但若是想要什麼東西他就會用小手一指,爺爺奶奶就會立馬放到孩子的面前;如果孩子犯錯了,還沒等芸芸教育爺爺奶奶就先把孩子護了起來,生怕自己孫子受到批評。
爺爺奶奶的溺愛使得孩子更加肆無忌憚,一次,孩子拿著手機看了許久的動畫片,芸芸擔心兒子的眼睛,就想要把手機拿走,可是當芸芸剛把手機拿開,孩子就大哭了起來,孩子的奶奶聽到後連忙走了出來,撫摸著孩子的頭說:「不哭了,不哭了,奶奶這裡有手機。」說著就把自己的手機給了孩子,芸芸看到後十分無奈,孩子剛三歲就這樣任性到底該怎麼辦?
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認為:孩子3-6歲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期這個時候父母應格外注意孩子的性格培養。要讓孩子學會克制任性。
孩子在三歲後,他的一些哭鬧就是有目的性的,他希望通過哭鬧獲得同情與憐愛,從而得到自己想要的。芸芸的兒子就是這樣,每當手機被媽媽奪走後,因為自己的樂趣消失了,就通過哭鬧引起他人注意,從而使自己「看手機」的目的達到。
李玫瑾教授認為:孩子在3歲以後,家長要學會對孩子說「不」。當孩子因為不合理的行為哭鬧時,家長應該嚴格管教。李玫瑾教授為各位寶爸寶媽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原則——四不做,一做。
當孩子在無理哭鬧時,家長應首先做到:不打、不罵、不說教、不離開。
打罵孩子是一種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孩子年齡小,打罵孩子可能會給孩子造成身體上、心靈上的上傷害;而在此時說教孩子,孩子的情緒正處於激動的狀態,任何說教他們都是聽不進去的『不離開是指家長應陪在孩子身邊,如果此時離開孩子不僅讓孩子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還有可能因獨處而造成危險。
當「四不做」完成後,家長需要做的就是默默地看孩子哭泣,這並不是對孩子傷心情緒的置之不理,而是讓孩子學會冷靜下來,當孩子的情緒漸漸平復後,家長可以拿著一塊熱毛巾為孩子拭去臉上的淚水,並起到安撫孩子的作用;如果孩子此時還要哭鬧,家長可繼續重複之前的方法,當孩子發現自己的行為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目的時,自然會意識到自己錯誤,此時家長的教育目的也就達到了。
李玫瑾教授說:「三歲立恩,六歲立威。」「威」指的就是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讓孩子樹立起「規矩」意識就要從孩子的早年開始抓起。而為孩子樹立規矩,就是培養孩子的好性格。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更應該注意孩子3-6性格的培養,學會對孩子的壞脾氣、不合理行為說「不」,那麼,為了更好地起到教育作用,家長在對孩子說「不」時應該注意什麼呢?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不應在人多的公眾場合,在其他人面前教育孩子,其他人可能因不忍心孩子哭泣而對家長的教育加以勸阻,教育被中途打斷,孩子發現有其他人庇護自己,可能會變得更好任性無禮;在人多的場合教育孩子還有可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在孩子哭鬧時,家長要想起到一個良好的教育,首先就是應該把孩子帶到一個獨立安靜的空間裡,讓教育不受外界幹擾,也不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挫,這樣才是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
選擇了合適的地點後,也應該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當孩子任性哭鬧時,家長應該冷靜下來,不可因衝動對孩子進行打罵、斥責。當家長冷靜後,才有理性地、心平氣和地教育孩子的機會,用智慧的教育方式讓孩子逐漸平穩情緒,最後用輕柔的言行來達到安撫孩子的作用。
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因此李玫瑾教授說道:「在孩子該管的年紀一定要管。」管教孩子不是限制孩子的自由,而是讓他們樹立是非對錯的觀念。培養他們良好的性格、健全的人格,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