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 | 孩子越大越難帶?試試這樣立規矩!

2021-02-19 小猴趣伴學

到了飯點不吃飯;

吃飯挑食;

犯了錯不道歉;

搶別人的玩具;

……

是時候好好管管了。教育家李玫瑾教授說過:「三歲之前有恩與他,三到六歲立威與他,威就是規矩。愛其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教而不以善,猶為不教也。」3-6歲的孩子開始具備自主意識和初步判斷能力,是立規矩的關鍵期。

李玫瑾教授:三歲至六歲是規矩樹立最好時期

那麼,怎麼給孩子立規矩呢?

立規矩不等於提要求,不是為了樹立父母的權威,立規矩其實是給孩子做事提供一個行為「標準」。

制定規則前要傾聽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見,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命令孩子:「你必須聽我的!這個以後不能做!」最好可以讓孩子選擇,可以滿足孩子對控制感的需求。

如果到了飯點孩子不吃飯,家長就可以說「寶貝今天中午要吃餃子還是吃飯?」或者「寶貝想現在吃還是一會兒吃?」讓孩子自己做選擇,自然更有積極性。

用「不行」、「不可以」、「不能」等類似的字眼來給孩子立規矩,會使脾氣倔強或自尊心強的孩子產生叛逆和反抗。

相反,在遊戲中給孩子立規矩,寶貝既不會抗拒,還能維護親子關係。

比如睡前要讓孩子去洗澡,可以和寶貝約定:每天睡覺前,要一起「袋鼠跳」到衛生間洗澡。在歡笑的氛圍中也可以巧妙地立下規矩。

有些場合和時間不適合立規矩,反而容易引起孩子更強的牴觸情緒:

在人流量很大或嘈雜的商場、遊樂場,孩子情緒焦躁,會變得不配合;

當孩子正在專注地做某件事,很難迅速調整到新狀態。

在孩子正投入到某件事或者感到疲憊的時候,家長的教導容易讓孩子產生抗拒的情緒。

比如當孩子正在搭積木,但是學習時間到。如果直接打斷孩子,讓ta坐到書桌前學習,寶貝多半不能接受。

這時家長可以先誇獎孩子「哇哦,寶貝搭的積木真好看!這個顏色是皮皮的顏色嗎?我們一起去看看是不是?」

規矩要在家在外都一樣,比如在家不許隨地扔東西,在外邊也不許。如果在家一套在外一套,孩子會困惑、無所適從。

立規矩最怕的是家庭成員之間不一致。如果父母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媽媽規定不要吃零食,但是爸爸轉眼就給孩子買了零食,這樣的規矩就很難立起來。

家長在立規矩前後,態度要一致,不能朝令夕改,要讓孩子意識到不合理的需求是不可能被滿足的。

家長給孩子立規矩時,需要明確地告訴孩子,這樣做的後果,而且最好這個後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關。

比如說短時期內不再享受某些「好處」(如孩子最喜歡的活動:出外遊玩、看動畫片等)。一旦孩子違規,家長要立即貫徹執行。無需警告,不給孩子討價還價的機會。

在觀眾的印象裡,包貝爾是那個嘻嘻哈哈的諧星。但是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包貝爾卻很有原則。

綜藝《爸爸去哪兒6》劇照

在《爸爸去哪兒了6》匈牙利那一期,包貝爾的女兒餃子和另一個小朋友桐桐去找水果,結果餃子找到蘋果後,自己忍不住吃了一口。後來找到葡萄又只顧惦記爸爸,獨自拿回來給包貝爾,而將桐桐甩在腦後。包貝爾知道後,生氣地罰站餃子,並跟她講道理:「食材是大家的,不能獨自吃。你與桐桐是一個集體,不能拋下別人,要懂得團結。」

立規矩之前,家長要深思,哪些是原則性的,必須要立規矩,哪些規矩可立可不立?

規矩太多,執行起來很複雜。如果立了不必要的規矩,孩子、家長都不能堅持,這個規矩就會成為擺設。

給孩子立規矩,不是為了限制、束縛孩子,而是為了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家長們要掌握愛的尺度,並保證家庭的統一戰線,才能更好讓「小樹苗」健康成長哦!

關注小猴趣伴學!每周二,我們都將與您分享養成孩子「好性格」的教育方式,讓每個家長都能不懲罰、不驕縱,有效地培養孩子自信心、責任感,以及社交等人生技能。

相關焦點

  • 不想孩子越來越難帶,6歲前就要這樣立規矩
    很多家長一聽到規矩,認為代表著威嚴,是一種命令式的管教。然而,如果只告訴孩子遵守,卻忽視告訴孩子規則的意義。這樣的規則,自然無法讓孩子認同。比如,5歲的東東在餐館裡,拿著勺子敲桌子。吼叫打罵容易,效果也立竿見影,但是如果沒有父母監督,這樣的「規矩」孩子還會遵守麼?
  • 越講道理,孩子越不聽話?《正面管教》:試試3R1H原則
    但是隨著孩子一天天能說會道,越來越要求獨立,所犯的錯誤也越來越讓人憤怒時,越來越多的寶媽開始意識到「講道理」沒用,而且越講孩子越不聽話!在尼爾森的《正面管教》一書中,始終堅持的理念是「溫和而堅定」。可見選擇溫和的給娃講道理沒錯,但是在講道理的過程中,你做到堅定了嗎?
  • 小步在家早教:不想孩子越來越難帶,6歲前就要這樣立規矩
    「怎麼說也不聽,給他立了那麼多規矩都不管用,啥時候才能長大懂點事......」可樂媽媽在群裡吐槽。在立規矩上,像可樂媽這樣,寄希望於孩子長大就懂事了的家長可不少。但,育人就像種樹,小時候樹苗就是彎的,長大要扶直,可以說幾乎不可能。
  • 這些年齡段是「立規」黃金期,別慣著孩子,不然越大越管不住
    不少家長都會有寵著自家娃的私心,這其實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一直溺愛自家娃而沒有做出管教,娃會越大越不好管。這些年齡段是給娃&34;黃金期,一旦錯過,孩子越大越難管曾有這麼一件事,小俊是家裡的寶貝,自從出世以來,他一直都是受著家裡成員的寵愛。
  • 3-6歲是性格養成關鍵期,父母要狠心立規矩,娃越大越難管教
    3-6歲是性格養成關鍵期,父母要狠心立規矩,娃越大越難管教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每家每戶基本都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因此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們小時候長嘗夠了苦頭,所以長大後都捨不得讓孩子吃苦。如果父母們不想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就一定得抓住孩子3—6歲的性格養成關鍵期,父母們狠心立下規矩,幫助孩子更好地長大。
  • 不想娃越來越難帶,6歲前就要這樣立規矩
    ,而應該在要求子女的同時,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向孩子正面規則的不可破壞性。立規矩上結果呢,總被立規矩的孩子屢教不改,你說東他偏往西,而總在感情滋養下成長的孩子越來越好帶,講道理守規則。愛與規則並不衝突愛孩子和立規矩
  • 父母管教孩子的4種方式,暴露了愛孩子的程度!6歲前這樣立規矩
    管教孩子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怎麼做,很多父母並沒有做對。比如,很多父母自喻很愛孩子,孩子有要求會一味滿足;但這是在孩子很聽話、乖巧的前提下,一旦孩子做錯了某件事,或沒有按照父母期望做,父母就會立馬變臉;還有的父母,帶孩子十分情緒化,心情好孩子做什麼都滿足,心情不好就對孩子大吼大叫……事實上,這樣的父母,並非真正從孩子的成長角度好好愛孩子。
  • 誰說孩子越大越難管?6歲前做到這四點,爸媽越來越省心
    其實,最重要的,還是要掌握這3個關鍵點:「一致性」是立規矩的前提● 首先,遵行「內外一致」。給孩子立規矩,應該是始於家裡,在外面要遵守的規矩,回到家裡也同樣要遵守。然後可以用其他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教育孩子,不要去指責孩子犯錯這件事,更不要用激烈的言語去批評和刺激孩子,只有言語溫柔才是落實規矩的最好方式。把「不可以」換成「可以這樣......
  • 不想娃越來越難帶?規矩要這樣立才有效!
    走進正面管教之規矩的背後是自由!相信每一位家長都希望和孩子有個良好的關係,並且教育的道路上少一些坎坷!這就一定要找對方向。因為方向錯了,再努力都不會有好的結果!了解過正面管教的家長一定聽過,要做一個和善而堅定的父母!因為嚴厲和懲罰、溺愛和嬌縱都不是好的教育方法。
  • 正面管教:以「兒童為中心」的「良行」培養經驗
    在依從階段,如何引導孩子的獲得得體行為?家長的「正面管教」相對其他模型(專制型、放任型、冷漠型)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更為積極的影響。本文將從「正面管教」的「規矩的制定」和「規矩的執行」兩方面來闡述。那麼這個「規矩」是立不起來的,很多時候家長難免情緒宣洩、語言暴力、隱性和顯性的羞辱,甚至肢體懲罰,在這一次一次「立與破」的拉鋸中,家長體會到的不是「權力」行使的快意,而是無力和愧歉。
  • 如何給3歲的寶寶立規矩?
    立規矩難在家長的不統一和不堅定有效的管教,需要父母用堅定的態度來表達自己的立場,而不是被孩子控制。 尤其是一些隔代教養的家庭,爸媽和爺爺奶奶的規則執行標準往往不一致,更容易造成孩子找不到規則的真正邊界,而成為「兩面派」。
  • 孩子不服管教讓家長頭疼,利用好「正面管教」,孩子乖巧又懂事
    為什麼孩子總是不服管教?想讓孩子乖巧懂事,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行為。孩子跟家長唱反調,不服管教的樣子簡直能把人氣炸。明明是孩子自己犯了錯,為啥還這麼橫,不服管教呢?面對這樣的孩子,一味地表現出嚴厲是沒有用的,家長還要學會利用正面管教。
  • 李玫瑾:有兒子的家庭,家長越早立下5條規矩,孩子將來就越優秀
    5條規矩,孩子長大後就越優秀相信凡是有關注育兒界的家長,一定都有聽說過李玫瑾教授,因為她在育兒界有著很高的威望。李玫瑾教授曾經提到過說,現在的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分不清什麼時候該管孩子,什麼時候不該管孩子。所以說,現在的家長總是教育不好孩子。特別是那些有男孩的家長,如果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該教育孩子的話,那孩子將來是很難有大出息的。
  • 3-6歲是立規矩「黃金期」,家長立下5個規矩,娃將來會感激你
    對父母來說,孩子懂事有規律無疑是最好的,但孩子畢竟是孩子,要是不調皮搗蛋,生活豈不是少了些許趣味。孩子天性愛玩,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能一味地順從寵溺孩子,應該趁早為孩子定下規矩。,家長們應該狠心立下5個規矩,娃長大後會感激你。
  • 正面管教,不在孩子面前失控,試試這3招
    【正面管教卡工具你曾經因為孩子而失控過嗎?當我們無法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可以試試正面管教工具卡。當父母和孩子衝突發生時,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只會增加和孩子的距離感並傷害感情。避免說這樣的話:你太讓我生氣了。
  • 不想娃越大越難管!抓住3大黃金期,分階段,分年齡立規矩
    總有人覺得,娃還太小,還不急著立規矩。「物歸原處」的規矩。所以,想要孩子接受你立的規矩,家長必須,孩子只能感到委屈和傷心,並不能從心底接受你立下的規矩。這樣,自家懂規矩的娃碰上熊孩子的概率,就可能小一點!
  • 孩子越大脾氣越大,青春期的孩子要怎麼管教
    現代家庭大多數是一個或兩個孩子,所以大多的孩子都是家長寵愛甚至是溺愛的,小的時候還好一點,在孩子哭鬧或耍無賴,不講道理的時候,大人可以嚴厲的河斥,或是打幾下,孩子因為害怕而屈服。
  • 2歲是給寶寶立規矩的關鍵期,家長掌握這3招,孩子更好管教
    相信不少寶媽都有這樣一個疑惑,為什麼原本乖巧聽話的孩子,到了2歲左右的時候突然變得不聽話、叛逆?不管父母說什麼,寶寶總是喜歡說:「不、不、不。」,但換來的結果是孩子越來越叛逆不聽話,究其原因無非就是家長沒有在寶寶立規矩的關鍵期,給寶寶立下規矩,導致孩子養成了壞習慣。
  • 趕緊試試正面管教吧,這樣才能養出真正的好孩子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不能這樣做。暴力教育何時休?心理學家田嵐做過這樣一個調查:訪問500人是不是遭受被家長體罰。結果,近三分之二的人表示,自己幼年曾遭遇暴力教育。暴力方式有手打腳踹,甚至包括用棍棒、皮鞭、衣架等工具,想想讓人不寒而慄。很多家長認為,自己對孩子嚴是為他好,古代不是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名言嗎?
  • 2歲是給寶寶立規矩的關鍵期,家長掌握這3招,孩子更好管教
    不少寶媽在面對孩子這種脾氣不好的行為,多半都會在一氣之下對寶寶施行棍棒教育,但換來的結果是孩子越來越叛逆不聽話,究其原因無非就是家長沒有在寶寶立規矩的關鍵期,給寶寶立下規矩,導致孩子養成了壞習慣。根據研究調查發現:2歲是寶寶立規矩的關鍵期,這個時候的寶寶已經具備了自我意識,所以孩子才會不聽父母的話,覺得父母的話是不對的,所以才會拒絕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