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周刊:婦科腫瘤是如何發生的?
徐叢劍:腫瘤的發生有以下因素:雌激素促進細胞生長,黃麴黴毒素、病毒等促使基因突變。此外,反覆刺激、反覆損傷造成不利於正常細胞生長的環境,會導致腫瘤;勞累、緊張、精神壓力導致免疫力低下,也是腫瘤發生的因素;另外,食品安全問題,各類激素、色素、毒素,也常常是致癌的因素。
常見的婦科腫瘤包括子宮頸癌、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癌 、卵巢癌。子宮肌瘤是一種最常見的良性腫瘤,育齡婦女的發病率在20%~50%,只有百分之一的子宮肌瘤會引發惡變,大多僅需隨訪觀察,因此不要談「瘤」色變。子宮肌瘤的主要危害,包括月經量多、經期延長導致貧血,影響排尿、排便,少數痛經或影響妊娠。
發生子宮肌瘤時要正確對待,門診碰到小肌瘤的病人,我都建議她們服用中成藥,如果不接受建議的,隨訪觀察。不過,臨床上有45歲以後的子宮肌瘤患者,每次月經量都很大,用手術還是藥物治療?我認為,如果每月出血量太多,會影響腦、心臟的供血,長期服藥,會影響胃功能,對於多發性肌瘤,如果保守手術,可能導致殘留復發,因此權衡之下,我會建議切除子宮。
預防子宮肌瘤,對於含激素的保健品要慎用。比如很多人愛長期大量喝豆漿,豆漿是一種植物雌激素,長期刺激,子宮肌瘤發病率會增高。
身體周刊:宮頸癌發病原因是什麼?如何治療?
徐叢劍:國內外學者認為,宮頸癌發病率的增加以及年輕化的傾向,與早婚、早育、性生活紊亂等因素有關。
子宮頸癌提早發現和治療就會有好的效果。一期的子宮頸癌五年的生存率可以達到93%,二期大約為80%,但如果到了三期和四期,特別是四期就只有20%左右了。一期或者二期的患者可以做手術,可到了三期後只能採用放療或放化療。
醫學研究發現,子宮頸癌不僅是可以預防、可以治療,甚至是可以治癒和消滅的。從子宮頸癌前病變發展成癌症一般要經過約10年的時間,從預防HPV感染到對付HPV感染有足夠的時間,關鍵是要重視。
子宮頸癌的危險性隨婦女第一次性交的年齡降低而升高,並且隨性伴侶數增多而升高。未能定期進行宮頸細胞塗片檢查也會使危險性增高。
身體周刊:如何早期發現宮頸癌?
徐叢劍:要重視體檢。子宮頸癌早期可能無任何不適,常常在體檢、普查時發現,或有陰道流血或陰道排液。
陰道流血,年輕患者常表現為接觸性出血,發生在性生活、婦科檢查及便後出血。出血量可多可少,一般根據病灶大小、侵及間質內血管的情況而定。早期出血量少,晚期可表現為大量出血,一旦侵蝕較大血管可能引起致命性大出血。年輕患者也可表現為經期延長、周期縮短、經量增多等。老年患者常絕經後不規則陰道流血。有時有陰道排液,患者陰道排液增多,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樣或米湯樣,有腥臭味。晚期因癌組織破潰,組織壞死,繼發感染等,有大量膿性或米湯樣惡臭白帶排出。對於絕經後的婦女,發現陰道流血,更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去專業醫院作正規檢查。
身體周刊:卵巢癌能否保留生育功能?
徐叢劍:卵巢癌是婦科惡性腫瘤中死亡率最高的一類,卵巢癌不易被早期發現,大多數患者被診斷時相對較晚,保留生育功能困難較大。如果能早期發現,部分一期上皮性卵巢癌、大多數卵巢交界性腫瘤以及卵巢惡性生殖細胞腫瘤都可以採用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療。而且,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成熟,採用腹腔鏡手術後粘連輕,保留生育功能更具優勢。
卵巢癌是一種富貴病,經濟越發達,發病率越高。多次反覆排卵,會增加卵巢癌的發病率。生育越多、卵巢癌的發病率越低,因此,生育、口服避孕藥可以預防卵巢癌。部分卵巢癌有家族史,45歲以下的卵巢癌、乳腺癌可能與基因相關。
要強調的是,大部分卵巢囊腫並不是卵巢癌,做B超檢查時,要等月經剛剛乾淨的時候,這樣檢測結果更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