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長春,買了地圖就尋找八大部,結果沒有找到。來偽滿皇宮時還沒有開門,就向門衛打聽,才知道八大部不在一起,而是星散地分布在幾條街區。
從偽皇宮出來,坐264路汽車,在車上又向乘客詢問,熱情的長春人給我說了許多地名,什麼皇宮、地質宮、文化廣場和吉林大學,那時我還搞不大明白,但我聽從了他們的勸告,下了車。
下車的地方,是原來的地質大學,往南走上一段,就可以看到一座氣勢恢宏的建築,我想那應該就是地質宮了,只是那建築應該不算很陳舊,不知道是不是偽滿時期的遺蹟。
地質宮是東西走向的建築,其前方便是文化廣場。文化廣場上高聳著一座「A」字形的紀念碑,碑頂上有一隻金色的鳥在飛翔。碑前是一個張開四臂、朝天呼喊的男人雕塑,我想那「A」字應該是「人」的符號,而男人應該代表著人的力量。
文化廣場正對的是新民大街,街口東西各把著一座敦厚結實,如堡壘般的建築,如果沒有猜錯的話,那應該就是我所要尋找的八大部了。
過了解放路,來到路西的建築,那裡現在是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部第一臨床醫學院,裡邊車馬喧囂,一派繁忙景象,而標牌提示這裡曾是偽滿治安部(軍事部)的舊址。拋開歷史成見不談,那建築本身確實可以稱之為大氣,長春人和我開玩笑說,那玩意兒茁實著呢,想拆都甭想拆掉。
我沒有進到建築裡去,我想那麼長時間的歲月清洗,裡邊總還是應該面目全非了吧,呵呵。
隔著新民街,「治安部」對面是偽滿洲國「國務院」舊址,那裡如今是吉大白求恩醫科大學。與第一醫院的門庭若市相比,這裡就要清靜許多。看我拿著相機東拍西照的,一對曬太陽的老夫婦招呼我,問我是不是記者。
我說想混進那個隊伍裡,但沒有成功。坐在輪椅上的老人說,他也是,如此兩個沒有混進記者隊伍中的「失敗者」就在大樹蔭子底下聊了起來。
從老人那裡我才知道,先前看過的地質宮,原址本來要蓋的是「康德子」的金鑾殿,剛起了基日本就投降了,解放後在那個基址上起了地質大學,後來改為地質博物館,老百姓更願意叫它地質宮。
我說是不是正好將那個建築的前世今生全概括進去了,老夫婦含蓄地笑了。老夫婦是建國後支援到長春來的,應該也是新中國新長春的第一批建設者之一,大半生都在長春度過,談起長春更是神採飛揚。
而我更關心歷史的話題,就問他,「長春人習慣稱呼溥儀,為康德子嗎?」
他說,「是,他終歸是皇帝嗎?」
我又問他,「康德子給長春帶來了不一樣的城市地位,長春人是不是因此對他有著另一種感情?」
他說,「那很複雜,那是業已存在的歷史,而歷史總是現實不可避免地溯源,比如這些建築,它們傳承著時代的聲音,卻服務於現代的人。」
我說,「拋開歷史情結,我確實喜歡這些建築中的那種氣勢。就如西歐人討厭哥特歷史,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在哥德式的教堂中做虔誠的祝禱。」
老夫婦又和我說了許多八大部的事情,直到我想起來還有火車要趕。
沿著新民街的濃密的綠蔭向南走,隔不上多遠便會有一對相仿的建築出現在大道兩側,如偽滿司法部、經濟部和交通部,如今這些建築大部為吉大所有,不過校區是開放的,都還可以做短暫逗留。
在偽滿交通部舊址對面,是省圖書館,建築風格有如八部之一,只是在門口沒有找到《吉林省重點保護文物》字樣的大理石標牌。進去與工作人員打聽,人家笑著說,我們是「假冒」的,圖書館是58年仿八部風格建造的。而這條路上如此風格的「仿品」還有許多,如新民廣場東南角的心臟病醫院。
圖書館的工作人員還告訴我,離開新民路,在自由路上還有兩處學校也是八大部之一。我從新民廣場向東,沿著自由路確實看到了東北師大附中和附小,只是從街面上看去,它們給我感覺太新了,以至我以為自己走錯了路。後來從資料上知道,它們分別是偽滿興農部和文教部。
呵呵,總沒有十全十美的旅程。
從自由路走到人民路,腿腳有些酸痛了,在一家朝鮮菜館,點了碗豪華冷麵。我問怎麼個豪華法?服務員說裡邊有大蝦還有西瓜。我說吃了能飽嗎?她說那可不敢保證,言外之意是看我餓成什麼樣子了。
吃完冷麵、喝完湯,逛了會超市,為明天上山採購了大量的礦泉水,而後優哉遊哉地坐上公交車去長春站。那車號稱快車,走得卻也穩健,到站時一看表,媽呀,離開車只有十五分鐘了。
附錄:
偽滿治安部(軍事部)舊址,新民大街1號,現為白求恩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院。
偽滿司法部舊址,新民大街6號,現為白求恩醫科大學校部。
偽滿經濟部舊址,新民大街5號,現為白求恩醫科大學第三臨床醫院。
偽滿交通部舊址,新民大街7號,現為白求恩醫科大學衛生系教學樓。
偽滿興農部舊址,自由大路20號,現為東北師大附屬中學。
偽滿文教部舊址,自由大路18號,現為東北師大附屬小學。
偽滿外交部舊址,普慶胡同1號,現為吉林省社會科學院。
偽滿民生部舊址,人民大街77號,現為吉林省石油化工設計院。
----------------------------
我是雲行筆記,在此潛心打造屬於自己的《文化苦旅》,讓我們來一次,有文字感的旅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