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十點讀書,ID:duhaoshu】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塵埃落定》是我放在書架上很多年後才看完的一本書。
那心情就像看《百年孤獨》,翻開它,就要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開始一段帶著奇幻色彩的閱讀旅程。
陌生世界讓人好奇,也讓人遲疑,所以遲遲沒有動身。但一旦開始,就停不下來了。
一位高高在上的土司、一位遠離故土的漢族太太、一個看似精明的哥哥、一個人人口中的「傻子」,在神秘的雪域高原上迎接著新世界和新時代的衝擊。
《塵埃落定》之後,阿來也一直在寫作,有幾本是他認為超越了《塵埃落定》的,但是它們在市場上的境遇都沒有《塵埃落定》這麼順當。
「每本書都有不同的命運,和人一樣,就讓它自己在世界上闖蕩吧,被記住或者被遺忘,都是一個正常的現象。」
阿來20幾歲的時候,正逢80年代文學熱,幾乎所有會寫字的年輕人都在寫作。他也懵懵懂懂地跟隨這個潮頭,開始寫詩,後來又轉向小說。
他沒有想過因為什麼而寫,又為了什麼而寫,文學本身是什麼,文學對他又意味著什麼,只是匆忙地跟著潮流而寫。
他發現,如果從事一個自己並不能真正肯定它有什麼真正價值、自己並不太熱愛的事,那人這一生就會變得漫長又難熬。
「我從來不覺得職業有高低貴賤,但是一個愛種莊稼的農民和不愛種莊稼的農民,他的生命形態是完全不同的。」
30歲時,阿來就不寫東西了,但是他沒有放棄閱讀和思考。對文學來講,很多答案必須到生活裡頭去找。
35歲那年,他寫下了一句話:「那是個下雪的早晨,我躺在床上,聽見一群野畫眉在窗子外面聲聲叫喚。」
這是《塵埃落定》的開頭。
那是高原上五月的一天。高原的春天來得晚,五月份是初春季節。阿來的窗外,是一片白樺樹林,五月才開始綻放新芽。
「那個下雪的早晨,我們的主人公醒來了,聽見一群野畫眉在窗外聲聲叫喚。」
從這個畫面、這一行字開始,阿來仿佛進入了「下筆如有神」的境界,一直寫了下去。
寫到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時候,他發現,這就是他期待的那種好小說。
他抓住自己五六歲的兒子,篤定地說:「你爹是天才。」
書稿在1994年完成了,可是這本讓阿來覺得是神來之筆的小說出版卻並不順利。
四年裡,他被一家家出版社退稿,輾轉了十幾家出版社,才落到慧眼識珠的編輯手裡。
1998年,嚴肅文學的熱潮已趨於平靜,網絡小說開始萌芽,市場對文學的評價體系也並不清晰。當時的小說,發行到一萬冊就很了不起。
而《塵埃落定》上市時,首印五萬冊,當年發行近十萬冊。
2000年,41歲的阿來獲得茅盾文學獎,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年輕的茅獎獲得者及首位得獎的藏族作家。
之後的20多年裡,《塵埃落定》一直霸佔著圖書排行榜和書店的好位置。一版再版,被翻譯成了幾十種語言,銷售超過兩百萬冊。
這本書之後,阿來才真的確信自己要繼續寫作,也終於找到了自己和文學的關係。
「以一個傻子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也不是完美無缺的。這個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是這樣,你不要它,它就好好地在那裡,保持著它的完整,它的純粹,一旦到了手中,你就會發現,自己沒有全部得到。」
《塵埃落定》裡有很多「聰明人」,但是看透本質的,卻是那個「傻子」。
他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卻有著超前的預感。
他的父親麥其土司因為有政府軍的幫助,在當地成為最有實力的土司。一位黃特派員,給他留下了罌粟的種子。
種植罌粟讓麥其土司大發橫財,也掀起了他和其他家族的之間的紛爭。
在其他土司遍種罌粟時,傻子突然建議父親改種麥子。
結果鴉片供大於求,無人問津,阿壩地區籠罩在饑荒和殘廢的陰影下。大批饑民投奔到麥其家族,傻子又在當地開闢了第一個邊貿集市。一次次不按常理出牌的舉動,讓傻子成為家族和當地的英雄。
而這也招來了大哥的嫉妒和打擊。
家族內的勾心鬥角、土司之間血淋淋的權力爭鬥,最後在時代的更替中,全部都消失了。
解放軍進剿國民黨殘部的炮火,讓這個舊世界塵埃落定。
如同傻子二少爺在書中所說:「我當了一輩子傻子,現在,我知道自己不是傻子,也不是聰明人,不過是在土司制度將要完結的時候到這片奇異的土地上來走了一遭。
是的,上天叫我看見,叫我聽見,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為了這個目的,才讓我看起來像個傻子的。」
故事的結尾,是一種大的虛無,也是一種大的真相。
所有的嘈雜與喧囂,最後突然歸於寂靜,在隆隆的炮聲中,官寨沒有了,紛爭也消失了。
塵埃落定,一切歸於真正的平靜,又餘韻未消。
點開《悅讀者》採訪視頻,聽阿來解讀經典
「阿來 X《塵埃落定》」
從年輕時起,阿來就養成了一個習慣,每閱讀一段時間,就要去兩種地方走走。
一個是正在讀的書寫到的地方,一個是正在準備材料想要寫的地方。
阿來說:「我去過世界很多國家,但是我從來沒有去過新馬泰,他們問為什麼?我說因為我沒有讀過那些地方的書,那些地方沒有作家徵服過我。」
錄製《朗讀者》時,阿來講到自己的閱讀經歷。
像那一代大多數人一樣,他在十六七歲之前沒有讀過什麼像樣子的書。直到高考恢復,他進了學校,才開始「惡補」。
「那時是如饑似渴地讀,先是拿到什麼書都讀,再讀就會發現,書越來越多,很多書是不必讀的,有些書只是消磨時間,而有些書對我們的心靈、人格建設反倒有負面作用,有好書也有壞書。
一輩子讀不了多少書,尤其是我們現在每年書都海量出版,更需要挑選。你別看一年出了那麼多書,值得讀的書並不多,而且很多書都是我們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不斷重印的那些書。」
《塵埃落定》的「傻子」,天生愚鈍,卻帶著大智若愚的懦弱與善良,他用心地看世界,洞悉事情的本質。
「無為而有為,無為而有所不為,無為而無所不為。」
或許只有在塵埃落定的那一刻,我們才知道生命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