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來:一本書是自然發生的

2021-01-19 中國青年報

阿來的寫作習慣跟很多作家不一樣。靈感來的時候,阿來會「強制」自己不寫,等又一次產生寫作衝動,再抑制下去。「反覆多時,最後不得不寫的時候,我想確實到時候了」。寫小說之於阿來的意義,是「一個情緒總有表達的願望」。

阿來非常在意生活體驗對於寫作的積累。日前,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時,阿來說,不管是書本上的學習,還是在大地上和人群中行走所積累的經驗,都是在生活中創作出來的。「我覺得,我是從生活來的」。

在寫《塵埃落定》前,阿來一度懷疑寫作有沒有意義。因為一場臨時起意的行走,在當地老百姓的口述中,阿來走進了土司家族的世界。後來有了電腦,他看著窗外,敲下《塵埃落定》的第一行字——「那是個下雪的早晨,我躺在床上,聽見一群野畫眉在窗子外邊聲聲叫喚。」

因為小說《塵埃落定》,阿來成為茅盾文學獎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他從茶馬古道上偏遠、貧困、閉塞的小村莊,一路走向頂級文學殿堂。

在汶川地震過去10年後,阿來創作了他的長篇小說《雲中記》,於2019年出版。「5·12」汶川地震發生後,阿來去做過長達8個月的志願者。阿來並未把那段經歷轉化為文學創作,直到十載過去,「那一天城市警報拉響,突然想十周年了,再也緊繃不住了。以前看到的場景、人復活了,就開始寫了」。

今年疫情暴發後,阿來本來打算做一名一線志願者。「結果因為我的年齡和基礎疾病,這個計劃沒有實現」。

疫情期間,阿來創作了一部和疫情相關的十幾萬字小說,但覺得現在發表出來「還是不太恰當」。

「寫作不光需要構思,還要有一種情感、一股氣。氣如果斷了,雖然故事能接上,但不是那個氣息了,大家一看會覺得這個小說好像是兩個人寫的。所以,我如果繼續寫,可能會把前面十幾萬字作廢,重新寫起。但這十幾萬字費了很多心血,有些捨不得,就先放下來了。」阿來說。 

幾乎每個熟悉阿來的朋友都會提到,阿來對自然抱有極大的熱情。評論家謝有順告訴本報記者,好幾次跟阿來出去,山路間走著走著,突然就發現他掉隊了。「看見他在路邊草叢中拍一朵小花,他對植物有異乎常人的熱情」。

阿來感慨,寫作者必須認真地生活。「像一個作家一樣生活、學習,把遊歷都變成自己創作的一部分」。對於阿來而言,積極充分地生活之後,一部小說、一本書,是會「自然發生」的。

中青報·中青網:之前你提到,《塵埃落定》不是刻意要寫的故事,而是在大地行走後偶然誕生的故事。你為何很重視行走的體驗和寫小說的「時機」?

阿來:我不想把寫作變成博士論文,不是按照市場要求一步一步每天按照計劃來寫。如果要在寫作過程中真正體會藝術創作帶來的激情和忘我的境界,我覺得必須是沉下心來的。生活是像藝術一樣的,所以像藝術一樣生活,學習、讀書。

前年我去智利,當地大學請我去教學,我就制定了20天旅行計劃——我拿著一本聶魯達的詩,在詩集中勾出這些地名。我要去這些地方,為什麼?因為詩人寫到了。許多國家我沒有去過,是因為沒有讀過他們作家的書。

中青報·中青網:朋友都評價你對自然的好奇心很重,很驚訝你可以叫出很多植物的名字,什麼時候開始萌生對自然的興趣?

阿來:二十幾年前我們去爬山時,我們真的是「驢友」,背一個大包,一路上所有東西都是釋而不解,最多拍兩張風景照。經過漂亮的巖石,不知道是哪個地質運動期間形成的,但它有它的歷史,它有它的故事。我寫過山,上面長了植物,我們一無所知。

青藏鐵路通車,南方報系找記者去報導,請復旦大學的葛劍雄老師和我當顧問,遇到文化、地理上的問題問我們倆。但他們出去採訪,我和老葛待在帳篷和汽車裡很無聊。那時候是5月份,春天剛剛到來,殘雪消融,雪地裡的報春花開了,這麼頑強的生命,這麼漂亮。原來我是一個不喜歡攝影的人,但那時候我發現自己有巨大的缺陷——不關心環境,不認識身邊跟我們一樣的生命。所以從那時候就開始學拍攝,一直到今天。

青藏高原的植物,不敢說百分之百,80%以上我是認識的,而且不是一般的認識,而是科學系統裡頭的歸類、效益和應用等等。我在登一座山的同時,還能認識這些植物,這感覺就是現在說的「生命共同體」。

中青報·中青網:如果有一天生活恢復到疫情前的正常狀態,你想去哪兒?

阿來:今年疫情期間我取消了兩個日程。一個是布拉格,去看布拉格音樂節。我是古典音樂迷,前年去看了兩場,不過癮,今年我訂了一整套票,結果全部報廢了,還損失了一筆錢。

另一個是哥倫比亞。我經常說「帶著一本書去旅行」,我去過秘魯、智利、古巴、墨西哥,這些國家都出過最好的拉美文學作家,比如智利出過聶魯達,哥倫比亞出過馬爾克斯,想去看看,但今年兩個計劃都泡湯了。

中青報·中青網:對於深度文學,你在堅持什麼?你的標準又是什麼?

阿來:我沒有標準,古往今來文學有標準,不用自己制定。文學史給了你標準,這個標準就是杜甫、李白、曹雪芹他們的標準。標準在那兒,我們只不過是假裝忘記了而已。美國的哈羅德·布魯姆寫過很多文學批評、文學理論的書,什麼是好小說?他說非常簡單,不要那麼多定義。第一條是認知的力量。有的小說滿足人的一種心理需求,客觀講,我不相信帶來了什麼。我更希望的是人能直面現實,遇到困難就戰勝它。

第二條,是審美的文學。文學的基本工具是語言,中國語言從《詩經》時代開始一路發展。如果世界上有哪個語言最適合做文學的,過去很多人認為是法文,但我認為是中文。

第三條,是文學要給人帶來智慧,不是看了就傻乎乎的,看傻了,要引人思考、引人思想。

(文化副刊部編輯)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塵埃落不定 阿來:我希望這本書能再賣20年
    本書作者、茅盾文學獎得主、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人民文學獎得主、作家羅偉章,和浙江文藝出版社常務副社長曹元勇相聚,從多個角度展開,和讀者一起分享了《塵埃落定》這部具有時代超越性的文學作品。阿來在分享會上表達了自己對《塵埃落定》的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再賣20年。在我離開這個世界之前,這本書還能一直給我安慰。」阿來以川菜「回鍋肉」來比喻此次《塵埃落定》新版發布,「當時我是怎麼摘蒜苗,如何炒肉,細節都有點模糊了。我已經寫過20多本書,我自己認為至少有4本書,在水準上超過《塵埃落定》,但是它們在世界上的旅程或者命運,都沒像《塵埃落定》這麼好。」
  • 阿來《雲中記》:一切從決定去汶川後開始
    路上餘震不斷,阿來的車至今還留有被兩顆落石砸中的傷痕,一處在擋風玻璃上,一處在引擎蓋上。修車時,阿來特意囑咐把大傷平復,小傷留下。越靠近災區,越是瘡痍滿目。青川縣東河口,山體崩塌,一村四個村民小組和一所小學共700餘人全部掩埋。踩在從地層深處翻湧出來的生土,不敢相信下面埋葬了一個曾經美麗的村莊。這時,阿來全然忘記了自己的寫作。
  • 阿來:《塵埃落定》寫到三分之一,我就知道這是一部偉大的小說
    阿來想著車上應該有點聲音,他看到有一盤莫扎特,就塞進了音響裡。《安魂曲》響起,是悲傷的,又是莊重的,在音樂裡頭,他感知有生命在升華,並沒有隨著肉體的消逝而消逝。此後,這個聲音常常環繞他周遭。「寫作這本書(《雲中記》)時,我心中總迴響著《安魂曲》莊重而悲憫的吟唱。」 阿來會想到對《詩經》的言說——哀而不傷。節制是對生命的尊重。
  • 阿來 語自在者 | 時代的肖像
    阿來想著車上應該有點聲音,他看到有一盤莫扎特,就塞進了音響裡。《安魂曲》響起,是悲傷的,又是莊重的,在音樂裡頭,他感知有生命在升華,並沒有隨著肉體的消逝而消逝。此後,這個聲音常常環繞他周遭。「寫作這本書(《雲中記》)時,我心中總迴響著《安魂曲》莊重而悲憫的吟唱。」阿來會想到對《詩經》的言說——哀而不傷。節制是對生命的尊重。
  • 張學昕:阿來的意義
    可以說,他是1990年代最早意識到時代和生活已開始再次發生劇烈變化的作家,也是彼時最先意識到文學觀念需要及時、儘快調整的作家之一。因此,當他在1994年寫作《塵埃落定》時,許多作家還沉浸在1980年代文學潮流的嬗變和以往的文學敘述方式、結構方式的慣性裡。而此時,阿來已經在使用另外一種新的,與生活和存在世界更加契合或說「默契」的文學理念開始寫作了。
  • 新華社記者專訪阿來:為何醞釀十年才寫汶川地震
    「這是我最愛的一部小說,我等這本書等了十年。」作家阿來提到的這本書叫《雲中記》,該書講述了千年古村雲中村在八級地震中地裂天崩,又在次生災害山體滑坡中消失的故事。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汶川地震發生。第二天,作家阿來啟程趕赴災區,前後盤桓數月,又醞釀超過十年。
  • 阿來:文學有一個很大的責任,就是同情
    阿來:其他沒有變化,內容一點變化都沒有。《空山》過去已經出版過三次,第一個版本是三卷本;後來出過一本,一本的話太重了,因為差不多80萬字;再後來又出了一個上下冊的版本。這次重新出版,出版社提出兩個建議,一是分成六本行不行,二是不用《空山》這個名字行不行?出版社說現在人讀書都願意讀小一點、薄一點的書,再就是六個故事相對獨立,分為六卷也比較合適。
  • 阿來:河西走廊是我的課堂
    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王洋 攝)海外網敦煌9月19日電(姜舒譯) 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在9月19日的「絲路文化發展論壇阿來表示,河西走廊對他而言,是一個大課堂。回首古絲路,展望「一帶一路」美好藍圖,阿來認為,「絲綢之路」不止是物流的充盈繁盛,還是一條文化交流之路,以今天的敦煌為例,看看石窟中那些造像,造像風格的流變顯示的正是中華文化開放的姿態與融匯的能力。敦煌文書中那麼多不同民族的文字,都證明著文化交流的繁盛。
  • 阿來的故鄉馬爾康
    閱讀阿來的《塵埃落定》,大約是在1989年春天,我當時正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讀書,忘記了是哪位同學拿著這本書在課堂上炫耀,當我們相伴從新華書店各自買下、興衝衝回到地下室宿舍借著灰暗的燈光閱讀時,讀進去,也許是對一本書最高的獎賞。
  • 阿來:被記住或者被遺忘,都是命運的正常現象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十點讀書,ID:duhaoshu】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塵埃落定》是我放在書架上很多年後才看完的一本書。《塵埃落定》之後,阿來也一直在寫作,有幾本是他認為超越了《塵埃落定》的,但是它們在市場上的境遇都沒有《塵埃落定》這麼順當。「每本書都有不同的命運,和人一樣,就讓它自己在世界上闖蕩吧,被記住或者被遺忘,都是一個正常的現象。」
  • 迄今收錄最全的阿來散文作品《阿來散文集》揭幕
    迄今收錄最全的阿來散文作品《阿來散文集》揭幕       本報訊(記者肖姍姍餘如波)11月17日上午,「邊地書、博物志與史詩——阿來作品國際研討會」上,阿來全新出版物《阿來散文集》揭幕。
  • 阿來:讓道路筆直 讓靈魂清靜
    阿來見過多回。第一次訪談十幾年前了,2000年他第一部長篇小說《塵埃落定》就拿了茅盾文學獎。最記得當日自己在手記裡書寫對他的印象,「渾然的外表,清澈的內心」。後來在深圳那年的「口述歷史嘉年華」上,他的開幕演講極精彩。2019年為《雲中記》,聽了一場研討會,旁觀一回新書發布,做過一版「講堂」。  這次採訪前重讀《雲中記》,依舊盪氣迴腸。
  • 出版總社《阿來散文集》在阿來作品國際研討會上首發
    出版總社《阿來散文集》在阿來作品國際研討會上首發 2018-11-21 09: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了解專家真實體驗:阿來替尼上市一周年深度訪談
    引 言 2019 年 8 月 31 日,以「書寫肺癌傳奇」為主題的第一屆羅氏肺癌國際創新論壇在上海盛大開幕,時值阿來替尼(安聖莎)在中國上市一周年。
  • 訪談|阿來:讓道路筆直 讓靈魂清靜
    阿來見過多回。第一次訪談十幾年前了,2000年他第一部長篇小說《塵埃落定》就拿了茅盾文學獎。最記得當日自己在手記裡書寫對他的印象,「渾然的外表,清澈的內心」。後來在深圳那年的「口述歷史嘉年華」上,他的開幕演講極精彩。2019年為《雲中記》,聽了一場研討會,旁觀一回新書發布,做過一版「講堂」。
  • 蘇童、阿來談退稿丨寫作課
    蘇童就在水房裡就著暗淡的燈光,花五六個小時把這本書看完了。「現在人們把塞林格當二流作家,我讀他卻深受啟發——突然發現個人的生活夠寫作,文中寫壞孩子,把一個孩子青春的生活描繪得細緻入微,於是,寫自己心靈裡的,我是夠了,再也不愁無字可寫了。」這次寶貴的閱讀讓蘇童相信,自己就是一座寶礦。他堅持寫,夢想成為詩人或作家,寫作的密度也很大。「寫了兩三年,兩眼一抹黑。
  • 中國和力 | 阿來:建立不同文化的對話關係,是文學的重要使命
    人與自然如何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學如何在不同文化之間建立對話關係?站在世界文學的背景下,中國文學如何做到自信開放、順勢而為?阿來在和楊瀾的對話中對這些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以下是《中國和力》與作家阿來的部分採訪實錄:1, 人與自然之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楊瀾:我看到有一個描述很有意思,您對於各種植物,還做過非常詳細的學習,甚至一定程度的研究,能不能說一說您對於行走,對於自然之間的關係,您想從中找到的是什麼?
  • 作家阿來:讀書不需規勸 玄幻多看無益
    7月28日,作家、四川省作家協會主席阿來攜新作《雲中記》做客廣州購書中心,為羊城讀者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創作心得分享會。阿來也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揭秘了自己的日常寫作生活。「我每天只寫兩三個小時,不超過4000字,每天讀書3小時以上。」阿來也給年輕人提出讀書建議:玄幻、穿越、盜墓之類的書要少看,多看無益。
  • ...作家阿來:一種文化不進化就會被淘汰 進化鏈最頂端的是英美文化
    阿來:之前《機村史詩》是副標題,《空山》是大標題。《空山》這個標題挺好的,但這六本書的現實性其實很強。《機村史詩》六部曲阿來 著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8年1月界面文化:在本書最後一篇《一部村落史,幾句題外話》的結尾處,你提到了哈羅德
  • 獲茅盾文學獎20年 阿來與新一代讀者再回首《塵埃落定》——不能...
    對於一本書來說,時間是衡量其價值的金標準。暢銷書只不過附和了市場一時的需求,常銷書才是如黃金一般的硬通貨。  《塵埃落定》算得上是書市上的「黃金」,累計銷量達數百萬冊。22年前,它出版面世;20年前,拿了茅盾文學獎;17年前,有了同名電視劇……更不用說,那些幾乎隔幾年就會被不同出版社再版、再編又重印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