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水滴產品進化營(ID:shuidi-academy),演講者:董梅
這是在11月17日 水滴產品學院的課堂上,中央美術學院董梅教授出的「謎面」,謎底是什麼?
一個文化符號的「矩陣」:
西漢始建於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45年司馬遷出生,《史記》動筆於公元前108年;
公元618年唐朝建國,公元701年李白出生,725年李白出川,開始作為社會角色進入生活;
北宋建於公元960年,公元1037年蘇軾出生,1058年蘇軾參加科舉。
以上數字有什麼規律呢?在一個朝代建立百年之際,會有這個時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出現,而承載這些文化成就的,是一批具有偉大人格的「士人」,也正是這一批「士人」撐起來了他們那個時代的「性格」。
那麼,在當今這個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價值觀念建構來支撐我們族群的人格?
其實是要回自己的價值觀源頭去尋找:中國文化的理想與其生成的理想人格——何為中國士人精神?
奉上董梅老師的獨家分享,以下。
授課老師 | 董梅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敏於感而富於情
為中國人格打下「地基」
儒家有一句話叫「極高明而道中庸」,你向最高處去想、去著意、去落目,但是做要從腳底,要從最現實處去落腳,去著手。
我們要探討理想人格,就從人格基礎開始講起,從你的人格具備什麼樣的特點,要從你的感情開始講起。
「感情」應該拆開講,只有做這樣的理解,你才可能知道以漢語所界定的中國人基本人格的內涵和外延。
什麼是感,什麼是情?
1. 敏於感:生命的源泉
我們從感開始。感官對感而言是最根本的,首先是五官:眼、耳、鼻、舌、身。它們完成了你的生命體和外在的廣大世界的連接。如果沒有健康的五官,你和這個世界就是隔絕的,或者連接是不完成的。
一旦你的感官體系打開,與外部世界處於接納的狀態,或者說與外部世界是處於交流的狀態,那麼你就會發現自己獲得了一種取之不禁用之不竭的源泉,是「造物之無盡藏」也。
換言之,如果我們沒有這種打開,如果我們沒有生命的知覺力,你的感官體系沒有被喚醒。
敏於感意味著你不是麻木的,你的生命感和你的生命源泉是來自於你對外部世界的敏感。
一開始你有感覺、感知和感受,那麼漸深漸強,你會有感動,你可能有感觸,你可能會有感慨、有感激,再加上理性的成分你會有感悟,實際上這已經和你的生命體合一了,已經和你的意識活動的不同層面相互激發了,這就是感對於每一個生命的意義。
2. 富於情:生命的屬性和稟賦
與五感、五覺相應的是情,在我們的文化定義之中有:喜、怒、哀、懼、愛、惡、欲,這是生命的屬性和稟賦。
《周易》說:「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觀其所感而天下萬物之情可見也。」
所以感和情是連接的,連天地之間的關係都是因感而存在的。因為這樣的一種大的關係而決定的生存和生長,每一個個體又各具其情,而具備自己的特點。
所以對於七情而言,每個人的生命都有這樣的屬性,隨你的降生而到來。在中國本土哲學之中,萬物有情,連植物都一樣,這決定了我們的社會觀與自然觀。
敏於感而富於情,這是我們討論以漢字所界定的中國人格基礎的兩個層次,可以說它是打下了一個地基。
具備這兩點就不失為一個健康豐富的人格,所謂豐富性是你具備充分的生命知覺力,你能夠連通你的生命個體和廣大的外部世界,使自己處在一種源源不息的、鮮活的生命狀態。
在時空坐標之中
找到你的位置
中國文化所給予我們的可能性是當你突破小我的時候,就會上升到一個更大的我,我把它叫做正於性。
3. 正於性:突破小我,上升大我
「性」就是「性相近,習相遠」之「性」,這個性是普遍人性。在中國的文化之中是有著這樣的一種視野的,就是人是具備普遍人格基礎的。
如果你關注自己,你就同時需要關注他人。超乎於一己的小我之情,而達於天下蒼生與眾生之大情。
如果說敏於感與富於情是跟自己的對話,到正於性這個層次,你要與眾人對話,有家人,有親人,有友人,有不相干之他人,當你的關注越來越廣的時候,是蒼生,「欲得蒼生俱飽暖」,這是極大的利他。
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文化其實都是由它的文化理想所引導的。因為它在,你知道這樣的一個族群是被一種什麼樣的力量所支撐著的。你會了解族群的存在狀態,以及集體人格之嚮往是什麼樣的趨向。
《論語》裡面說「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士這個人群要「弘毅」,「弘」,要有大的格局,有大的落目,有大的對話者和關懷者。「毅」,要有毅力,這個毅力可能是跨生命尺度的毅力,你所要經歷的途徑是艱難而曲折的。
我希望通過這一套古典的語境最終回到當下,明白我們究竟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應該做什麼,就是我們有什麼可以做,為自己也為他人。
所以在我們會涉及到歷史觀與宇宙觀,但是在探討下兩個階段,兩個層次之前需要完成這個問題,就是我們會成長為什麼樣的自己。
其實在中國現在這個階段,價值觀是需要回歸了,而這時需要人群(新「士人」)來擔當的,這是一種歷史周期,大勢所趨已經到來。
4. 通於思:建立歷史觀
從敏於感、富於情、到正於性,已經從一個小我突破為一個大我,能夠打開人性的寬度。
下面如果再想高處的話應該往哪兒走?這個時候其實就是你的生命維度的建立。時間軸與空間的視野廣度,其實就是把我們的個體生命放在一個大的時空坐標裡面。
它是對於生命的時間維度的一個突破。每個人其實都是在無窮的時間之流裡面,你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有限之生命是在無限的時間之中,這個其實會激發你的某種感慨,這個是生死之感慨和古今之感慨會交合在一起。
如果它上升到理性的層面就能夠形成歷史觀,你可以在歷史上找到這樣的一些人,他其實是你的同類、是你的精神知己,這在現實社會之中是很難遇到的,但是在古今這一條時間軸上會找到他的存在。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蘇東坡的詞,我們都很熟悉,這首詞之所以雄闊,之所以會讓我們有雄奇的感覺,是因為它所作的是古今之神遊,它是精神已經飛翔在拉通古今時間長河的上下。
這是我們可以稱之為感性層面的歷史感,當古今這個維度對你顯現的時候,你已經有了感性層面的精神遇合。但是如果從感性層面再上升,它會形成一種理性的、歷史的觀察和分析的眼光。
司馬遷說「通古今之變」,變的現象之下有不變的歷史邏輯。老子的《道德經》已經告訴我們了,「道可道,非常道」,道有常道,道有非常道,「常」是規律所在,「非常」是規律之外的變數。我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打開國門,我們已經是世界中的中國。
外在之影響,內外之交互。這個力量比我們歷史上所經歷的任何一個時期其實都影響要更大一些,更深刻一些。所有具備歷史觀的人其實都是有歷史信念的人,他對於過往,甚至未來都有著強大的信念。
我們說未來觀與未來信念,它的意義是什麼?你會意識到自己是在一個偉大的時間洪流當中,你會意識到古今是一條通流,不管我們怎樣,這一條河流都會經由過往流到今天,再流到未來,它是不會斷流的。
如果你能夠建立起理性的規律認知,你會在時空坐標之中看到自己的位置。
5. 合於道:建立宇宙觀和生死觀
「道」是非常大的概念,在中國的文化裡幾乎無所不包,天有天道,人有人道,都可以歸之於道。怎麼概括它?
它或許就是我們在任何一個領域內所追求的最高真理,在中國的文化範疇內,其實最高的真理是在永恆之中的。
從感性而言,生死觀已經向你顯現,你對於生命本身開始有了感觸和思考;理性而言,就是宇宙觀和生死觀。
曹操的《觀滄海》,大家都很熟悉,」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曹操說我站在山上看到的是整個宇宙,一切連日月之偉大,連天空銀河之偉大,都仿佛是在它的胸懷之中,無窮的時間與無窮的空間以大海這種形式呈現在他的面前,不管是多麼強大的一個生命個體,都會意識到自己是渺小的、脆弱的、短暫的。
一個生命力越強大的人,當他意識到身體的衰弱,他認識到生命力在從他的身體裡流失,他內心所產生的惶恐是一般人所不能夠理解的。
這是中國文化所給予你的引導:就是生死觀向每個個體都會顯現的,無法迴避。
所以我說這個第五層也是一個躍層,在第一層感受到生死,這是悲傷的。但是你理性看待它的時候,你是可以通達地面對。
偉大如日月、如宇宙都會歸空,我們只不過在萬物存在之中的一員,隨之而歸空,又惶恐什麼呢,焦慮什麼呢?你如果形成了大道之所在這樣的宏觀的觀點的時候,「邁邁時運,穆穆良朝」。你的生命中的每一個片段其實都在邁邁時運之中,都是在無窮運行的大道之中。
當我們能夠完成了消解了生死之焦慮,你看到了、你形成了自己的宇宙觀,你能在無窮的時空尺度之中而獲得自己存在的安然。
「敏於感、富於情、正於性、通於思、合於道」,一層層爬上去,終於到頂了,但是你不能待在那兒,為什麼呢?你不能只待在那兒,你獲得了這個境界之後不能成為這個境界的奴隸。
走了這條路就會高處不勝寒,你只是作為一個純粹的思維者而存在,剝離於你的現實生活。到達最高處你得下來,在中國的文化裡是需要拾級而下,落實於我們每個人真實的生活。
►本文根據11月17日董梅老師在水滴產品學院產品進化營的分享整理而成,內容僅為全部分享的1/10。
本文來源水滴產品進化營,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