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中華」專題研討會觀點匯總:士人群體,還能在中國出現嗎?

2020-12-25 歷史奇事

文\根據淨毒立言專題討論群周會發言整理 圖\網絡 編輯\王巖林 平安

愛愛:

諸位周末好。在傳統中國基本的社會結構中,士,為士農工商之首。可以說是社會中堅領導力量。本群多次進行過士人問題的討論。

隨著科舉制度的廢除以及社會革命的改造,傳統的、正式的士大夫與士紳階層,似乎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於是,有一種觀點人認為:士人屬於古代傳統中國所特有,在當今工業科技時代與政黨化組織方式下,將只會是一份「無法復活」的遺產。

那麼,我們所感興趣的士人群體,還會重新出現嗎?或者說他們會以什麼樣的面貌出現?這是我們今天這場討論的中心內容。請大家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

許海宏:

各位同士好。個人認為,士人階層的產生,它是產生於上古的時候人對天神的認識。是真人、聖、智這樣一群人當中,對天道究竟的一種認識。

往下發展呢,就是老子所講的「大道廢、有仁義」。後來實際上社會的發展,士階層在逐漸地往下走,是從天神、到天道、到禮、到法、到術,是一步一步朝下走的。人群在擴展,但是實際上認知的維次是在降低的。今天,士人已經很廣泛化了,它已不是一個明顯的以文載道的群體了,已非常地普遍化了。

毛澤東領導的中國革命實踐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因為他看清了士人已經廣泛散布於民眾之中了,很好地發動聚合起了廣大的民眾來。古人也講「禮失求諸野」。隨著時代的發展,我覺得要從民眾之中去找回士的精神,士人群體立足於民眾是有可能重新建立起來的。我是這樣想的。

王巖林:

我同意許海宏老師所說士人群體已經普遍化、人民化了的這個思想。這點非常重要。我提出「士人化社會」的概念,也就是基於這樣一種近乎相同的判斷。

我覺得,士人,是一個極為龐大複雜、長期動態變化的大組系,而且離不開大社會。我們理應從整個歷史和社會的宏觀大視野去考察。士人這個群體,在從早期天神或自然力崇拜、一步步走向人道文明的過程中,伴隨著社會的複雜化和階層的分櫱分化,逐漸產生壯大起來。他們的地位與作用,既然已經大到了足以塑定文明性格、影響文明進程的地步,那麼,這個群體或組系,就已經不單單是一個階層的問題了,就不能做狹義化或聚焦於某一時期的特殊處理了。

舉例說明。學界普遍認為春秋戰國時期,是士人階層的第一次集中登場亮相。那是個亂世,因為士人、尤其是學士、謀士、縱橫之士等,多是直接介入到書寫中華大歷史中去的,所以這個時期的此一階層,就看似更具大時代的家國天下擔當和社會政治作為;而到了後來的大一統中央集權時期,尤其是越來越走向正常治理、有了科舉制的唐宋元明清之後,士人階層又明顯分化成了入仕為官與鄉裡士紳的兩部分,且成為一種兢兢業業輔佐朝政、延伸治統、司職教化、調和社會的安定力量。這期間,就有非常明顯的變化,且在亂世與治世的不同情境下也是大為不同的。 所以說,我們不能只以中國歷史上某一階段、某個時期的士人群體為統一的標準,也不能只是以某些著名的士人榜樣或特定取向,去判斷整個「士之組系」與日益成就出的士人化社會。我反對以一家一派的價值取向,去界定作為動態整體存在的中國士人;更反對脫離開「士人化社會」,把士人們僅僅當成一種文化群體去對待。

我一直在思考,士人這個群體或「組系」,他們在中國大歷史、大社會之中,本就像過去常說的「亦兵亦民」的「民兵」一樣,並非一個固定不變的獨立群體或階層。但凡在國家社會平安穩定的時候,也就是「治世」之時,他們就是兢兢業業、默默無聞、分布於各行各業各階層的,為國家社會與天下文明做貢獻的一顆顆螺絲釘;而到了亂世的時候,他們往往又會全然改換另一種姿態,投入到拯救天下與改變歷史的偉大進程中去。

如此一來,士人群體在長期的歷史視野中,就出現了「有進」與「有退」的兩個基本面。但無論是進、還是退,都是循大道、天人之道、歷史大勢的。因為循道與弘道,是他們最根本的執守。他們也是最能為國家、社會、天下「得道失道」與否把脈的一群尋道、悟道者。

我就先說這些。謝謝。

鴻蒙:

聽了各位的發言,很受啟發。也想借這個平臺發表點自己的膚淺看法。

我覺得,士人,是有理想、有抱負、有天道追求的人格特質的一種人群。他們的表現形式可以多種多樣,無論是武士、文士、士紳、仁人志士等等;但其核心還是天道追求。

愛愛:

王老師,是從士人和社會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角度來講的,我也贊同。

首先,士人必須有一個特定的社會基礎。今天工業化的新型社會結構中,什麼樣的特定社會階層會充當起新型的士人載體呢?另一方面,這個新型的士的群體,在傳承中國傳統的基礎上鍛造新的靈魂,要形成新的思想體系、價值核心和行動準則。就需要通過一定的制度框架造就和整合自身,從而發揮積極的、現實的作用。

胡一帆:

董仲舒《士不遇賦》中有幾句:

嗟天下之偕違兮,悵無與之偕返。

孰若返身於素業兮,莫隨世而輪轉。

雖矯情而獲百利兮,復不如正心而歸一善。

紛既迫而後動兮,豈雲稟性之惟褊。

昭「同人」而「大有」兮,明謙光而務展。

我貼董仲舒的這幾句,主要講的是:天下的人都和大道相違背,真士人不要去隨大流啊。趨炎附勢可以令你大富大貴,但是他強調要正心歸一。

我認為,探討士人,要找出最根本的基準來。董仲舒的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基準。如果大傢伙兒再能找其它的一些,結合到一塊兒,就能找出對士人價值觀的一個基本共識。這樣的話,以後指導人們應該怎麼幹啊?行為舉止應該怎麼樣去落實到社會當中可能會更好呀等等,就有統一的標準了。

愛愛:

毫無疑問,從董仲舒時代一直到清末,中國傳統的士階層,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具體的來說就是以儒家的仁義價值觀為核心的。

鴻蒙:

儒家涵蓋不了整個中華大道。儒家只是一個門派、一個體系,它代替不了道家、法家、墨家、縱橫家、兵家等等。

遊俠:

黃帝之道乃是萬世一宗、千秋一系、百家一本。儒道同槑,諸子同根。

王巖林:

聽了幾位老師的發言,看來,關於天道、大道是士人們的根本依循這一點,大家都是相當肯定的。

我看過許多論說士人的資料,發現有一個問題:不同的研究者、思考者,對士、士的精神、士人的取向等的理解多有不同。如果沿著士的精神追求這個方向走,那麼就會出現五花八門、莫衷一是、扯皮扯不完。

比如說,士人們在治世、盛世之時,往往都集體性地選擇配合大一統集權統治,到了變亂世,又多會湧現出一大批仁人志士來。這種情況,如果以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去考察,既不統一,也難以概括出個子醜寅卯的。而從循大道、天道上,是能講個清楚明白的。

在我看來,士人,作為集體悟道者群體,其實從來都是有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的。這個「本」,就是行大道、盡本分。從整個動態歷史看,遇治世、盛世時,他們明道、知己之本分就是維護王權治理並尋機勤勉地參與其中;而到了變局、亂世之際,他們又會因天道、文明職責所在原因,出手救民(及文明)於水火、扶社稷於既倒(或更替重建)!所以知進知退、維護國家社會文明的生息發展,是其最為本質性的一個特徵。或者說,他們總能「進退有據」,所依據的就是天人視野下的文明大道。這也是一種道法自然。

除了要抓住這個最為本質性的特徵外,還有就是要從與現實結合的角度綜合地看。士人,他們雖是明道悟道的、有文化有追求的人,但他們同時也是必須面對現實和為自己、為自己過日子與安身立命營造良好所處環境的一個群體。他們上觀天人、文明的大道,腳跟卻也必須站穩在自己社會化生存和作為普通民眾之一的堅實土地上。所以要從這兩個方面去綜合地考量,不能只講哪一種價值、哪一方面的標準、哪一家的追求。

許海宏:

認同。最近看中央電視臺播的一個電視劇《妝檯》。很有啟發的是,搭臺子的人,在整個社會中是一個不太顯眼的務實群體,但在連接藝術和現實生活的作用上,卻是臺上的那些藝術表演者往往都沒法比的。

鴻蒙:

從追求上來講,士人是以道救世、救世之偏。它是具有獨立意義和價值的一個群體、一個群落。

王巖林:

@鴻蒙 以道救世,總結的好。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生為士民,以道濟世。

愛愛:

士人的思想文化基礎,是中華大道。不過,中華大道,是一個總的綱;要具體化中華大道,就不能不轉化為一個具體的思想原則、具體的道路。傳統儒家是有自己的具體原則、道路的。簡單的說就是:仁和義。

今天,我們最關心的是,拿什麼去抗衡西方的普世價值?用什麼樣的話語來抗衡西方的普世價值話語?士,在社會關係之中怎麼行動?該以什麼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我認為,就目前來看,只有儒家提供了一整套完整的體系。還是需要從儒家的體系之中,吸取一些有益的養分,從而產生出一套新的行動體系。實際上,西方的權利話語,也意味著一整套的行動體系。

王巖林:

大道,自帶天人能量,自然聚合眾士。根本地,還得用大道話語。當然,儒家體系和仁義話語,肯定也應該吸收、借鑑,實現返本開新。

鴻蒙:

西方文化的核心是欲望,由欲望引伸出來的自由、權利。中國文化的核心是道、天道秩序,仁義只是天道體系的一個層面。中國人講中庸,就是天道秩序與欲望權利的平衡。「天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胡一帆:

仁義,不是最底層、最根源性的價值取向。

王巖林:

接著剛才的思路,我再談談今後士人群體會不會出現和將會如何順應勢集中湧現的問題。

首先,既然士人群體一直是有進有退、有隱有顯的,是伴隨大道文明一路走來未曾中斷過的;那麼,無疑就還會集中出現,且大體上同樣會在變局、亂世時留下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一點,應該是十分肯定的。

其次,今後可預見的變局、亂世,會在什麼時候和那些重要的層面出現呢?如果僅從中國國內總的形勢看,好像沒有這個機會。因為現在是個和平安定的治世、甚至是一定意義上的盛世,士人各就其位地充當那勤奮努力、默默無聞的螺絲釘就行了。大擔當、弄大潮的事能輪到士人出頭的機會不多。不過,如果深入一步分開領域來看,這幾十年、上百年來精神思想文化上的混亂、動蕩;卻還是為士人們大展拳腳,留下了幾乎最後一塊「唱大戲」的舞臺。中華復興的必然需要與官學體系內知識分子的系統性西化,長久地看,不僅令其與大道中華極度不匹配,更讓早已躍躍欲試的民間學人士群擁有了無可限量的發展空間。

除此之外,更加幫忙的是國際世界這個更大的大局。現在的世界,就是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亂世。最大的轉變、最大的亂戰,最後必將因輿論戰、文化戰,而走向西方話語與大道中華文明話語的大PK。在內外意識形態的激烈交鋒中,誰能挺身而出、下海捉鱉呢?是不是士人們走向世界的機會,也就來了?!

所以,中華士人群體的千流匯集和全球能量大爆發,就在這以話語為先導的精神思想文化領域。而只要對今日中國有現實感知力的人,是不會看不到這些年、尤其是中美貿易戰、防疫戰以來,民間學士、擔當之士群體的亮眼表現的。其中,以各種自媒體上的為中國、為大道文明發聲,最具代表性。

許海宏:

認同。在宏觀上是盛世,微觀上是亂世。

鴻蒙:

現在的地球村,就是一個新的戰國時代。

平安:

只要大道在,士人就會存在。隱士與顯士必存,無關社會是怎樣的環境。儒家是大道的一支,不是全部。西方也講"仁義",但被自身的文化解讀為另一種"仁義",以儒家獨立與西方文化競爭,必輸!

大道不可廢,應該立於主體地位。

愛愛:

士人修身,問學,踐行。達則兼濟天下(顯士),窮則獨善其身(隱士)。

王巖林:

@許海宏 這是基於國內視野的,國際視野也必須有。

許海宏:

@王巖林 我的這個宏觀,指的是物質世界,就是現在物質極大豐富;微觀指的是人的思想精神,這個層面與領域既缺乏、又混亂。

淨毒立言專題研討群愛愛覺士二維碼:

愛愛:

中國從清末以來的社會轉型,實際上還沒有真正結束,沒有到真正水落石出的時刻。所以此刻我們所感興趣的是中國的社會結構,在未來的某一個特定的時候會呈現出什麼樣的面貌,那麼在這樣一種社會結構中,社會的中堅階層會以什麼樣的形象出現?今後的重點,是要重塑中國社會的中堅力量,培育對中華文明以及人類文明有強烈責任感和兼濟天下的擔當意識,勇於行動的群體。

我們今天的士人話題,其實可以分解為三個問題:在今天中國社會,誰是中國社會的中堅力量?誰最有資格來承擔士的功能?這是第一個層面。第二個層面,今天今後的士人,將以什麼樣的核心價值作為自己的行動依據、理論基礎?第三個層面,今天今後的士人,將以什麼樣的制度組織起來?

張國良:

愛愛說的好!要培養有擔當意識的行動群體。

王巖林:

同意愛愛老師的看法。不過在這之前,有一項關鍵基礎工作需要做:看準士人將藉助的基本大勢,選定努力的主攻方向。

對此,我認為就是:發力於精神思想文化領域內的為中華立言、為大道文明開拓一個新時代!因為經濟有經濟界的實幹之士、科技有領域的萬千能士、國防有軍隊國防系統的戰士們默默不懈奮鬥著;而要迎擊美方資本主義陣營的輿論打壓、思想文化顛覆,只有靠中華文明復興路上的一群有學識與能發聲的學士文化人了!而這其中,系統性的擔綱者,不會是體制內的知識分子,而將會是從散於野的廣大社會學士中聚合起來的。

愛愛:

對的。要想讓士人們聚合起來、形成巨大社會能量,制度化載體或組織形式非常重要。我認為,在以前,士人是以宗法家族製作為主要組織形式的;唐代以後,就是以科舉制來將士人力量,統合進整個中央集權體制系統的;近代以來,傳統意義上的潛流仍然存在,但是它的制度化體現形式,變成了以政黨來整合士人力量的黨人群體。

從變與不變的辯證法角度來看,士是既發生了變化,也仍然延續了一個特定的傳統。不過,近代以來一個明顯的問題是,在接受西方教育制度後,直到今天都仍然欠缺某種特定的教育機制來造就這種士的力量,更沒有形成一個寬廣的、富有彈性的文化來塑造引導和規範士的精神。

王巖林:

愛愛同士從士人群體的凝聚機制與組織形式方面,做了一個系統的梳理。很有啟發,的確是要有一些聚合機制或組織形式的。

但「黨人」的提法妥不妥?還需要進一步思考與觀察。就像前幾次討論講到的那樣,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本就是個新型士人組織集團。這個嚴密組織化的士人政黨集團,今後會不會與自發興起的、更具廣泛人民群眾性的中華話語發聲者士群,形成一種相互支撐、協調共進的局面呢?-------尤其在全球話語和學術領域?

鴻蒙:

中美鬥局。長期以來,都是美國布局圍剿中國,中國就是破局。上兵伐謀,中國如何在思想和精神層面破局的呢?

人類命運共同體&美國優先;馬克思主義&金融奴隸制;道法儒&基督教;天道秩序&欲望霸權。

王巖林:

@鴻蒙 以「天道秩序」替代「欲望霸權」,總結的好!

愛愛:

應以覺悟和解放的話語,對抗自由與人權的說法。

中華自有天之大道,文王修德,武王取天下,周公以天下大道制禮作樂定天下,必將是新的文明取代老的文明。 從艱苦卓絕的社會革命,建設和改革,其初衷不是要打破不平等的全球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再造新天新地嗎?這不僅是中國人民的願望,也是天下之人的願望,天下苦秦久矣。他們有普世價值,我們有天下大道。這個天下大道,就是世界人民從精神上走向新的覺悟和解放的道路。

西方的普世價值已經名不副實,自然要換成覺悟,解放的天下大道,讓世界人民覺悟到天下是一家,從全球不平等的殖民主義體系中解放出來,共造一個文明的新天下。

歡迎同樣感受到毒話語之痛、有為大道中華立言意願的五湖四海朋友,積極加入或賜稿《淨毒立言》、《科玄與道》、《文字文明》、《大道中華》四大專欄,讓我們一同去攪動中華之道當代話語的時代風雲吧!

【淨毒立言】 前期推薦項:

1、中國古代科技一直落後於西方(毒言推薦:陳大漓)

2、中國古代相比西方,缺乏科學精神(毒言推薦:陳大漓)

3、2000多年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封建統治(毒言推薦:王巖林)

4、封建地主、封建地主階級、封建地主所有制和有地主階級的社會就是封建社會等(毒言推薦:王巖林)

5、中國古代欽天監、司天監系統的觀象授時,是巫師們的封建迷信活動(毒言推薦:慈天元、韋寧

6、農民起義導致了古代的改朝換代,反抗與推翻統治階級的是一次次的農民革命(毒言推薦:王巖林

7、中國人沒有信仰,華人是沒有信仰的民族,沒有信仰就沒有力量,思想混亂和腐敗問題的根源是喪失信仰(毒言推薦:慈天元 王巖林

8、基督教的經典譯作《聖經》(推薦理由:佛經、道經、儒經皆沒有自推為「聖經」。 聖賢之道,沒有宣鬼神為'聖教'之理。 建議:改譯作《耶經》或《神經》。立言人:慈天元

9、士人,是大道中華的文明之心。(立言人:王巖林)

10、中國共產黨人和毛澤東時代的革命戰士,是政黨組織條件下的一代新士人。(立言人:愛愛

11、電磁波學說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完全正確,不容置疑。(毒言推薦:程奉獻忠 立言:不存在電磁波;不存在作為基本力的強、弱作用力;不存在所謂的時空彎曲、宇宙學紅移等;建立在電磁波基礎上的廣義相對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神話!)

12、全面重建與高揚中華士人文明話語,是奪回自身歷史解釋權至為關鍵的一步。(毒言推薦:王巖林

13、中國人不講邏輯,中國人沒有邏輯思維(毒言推薦:慈天元)。中華民族與中華文明自有一套根本關聯著自然、大道的整生羅緝(立言人:薛英俊

14、對中國史前研究證明,不是簡單的「石器時代」;而應是金屬時代之前,先後有一個「木石前盟」複合工具時代和火技術陶器時代(淨毒立言人:陳明遠、金岷彬

15、冠之以「愛智慧」名的哲學名不副實,未能愛全部的智慧,更沒有卯定於道的大智慧(淨毒立言人:王巖林

16、西方所標榜的「市民社會」,不是自由民主的象徵,而是資產階級專制統治的體現。(淨毒立言人:愛愛

17、道,是中國人一統知行的最大成就;道之統系,讓中華文明始終能夠知行統一地合於大道(立言人:王巖林

【開設了一個「構建中國新時代話語」投票區。歡迎投票。在此謝過。】

相關焦點

  • 「大道中華」韓秉欣:大道絕學中的「神龍見首不見尾」
    韓秉欣覺士主張神話傳說中的動物「龍」是歷史風俗,而大道絕學中的「龍」,本為天地至數,是中國文化極廣大致精微的魂魄。始一終九,九九歸一,極數之變,無窮無盡。故云「神龍見首不見尾」。中華大道絕學的先進性,在於歷久彌新,只要後學不忘本根,就永遠能從中獲得智慧的啟迪。大道絕學、原典東方文化永遠給「不知」、「未知」留有充分的地位,當下一知,返本開新,則中華文明,必能上承祖氣,懷化彌遠。
  • 「人人練字」受邀參加「北京大學中國全球品牌戰略研討會」,加入大...
    2020年10月28日,第二屆北京大學中國全球品牌戰略研究專家研討會、暨大國品牌中國企業家俱樂部成立大會在杭州市中國人工智慧小鎮成功舉辦。  本屆北京大學中國全球品牌戰略研討會由北京大學中國全球品牌戰略研究課題組、北京盛世金安諮詢有限公司、海南經濟特區大國品牌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共同主辦,人人練字品牌創始人高超先生作為重要嘉賓受邀參加,並同時受邀加入大國品牌中國企業家俱樂部
  • 【大道中華】大道研討團眾士錦言妙語彙編(一)
    18、風行九天:      之所以,只有中華文民才有八千年、五千年的文明史,不就是知道、懂道的證明嗎?19、風行九天:       不考慮負、虛,是不會得宇宙整全解的。由此聯想而知,百年來國人由西哲思維方式浸陰綁架,已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中華絕學大道及其思維方式,盡乎蕩然無存!26、佟聖和:      中國傳統文化,常被稱為「東方神秘文化」。之所以神秘,就在於她雖然沒有宗教之「神」,但卻有信仰之「道」。
  • 「大道中華」王巖林:哲學的致命傷,是沒找到貫通知行的道!
    ------可層雲湧現之時,我們還能夠那麼輕而易舉地「明心見性」、守住自己的「初心」與做到「萬變不離其宗」嗎?凡事,皆有短長,也皆乃利弊相依。一味地執於認知、理性之一向,而不受轄制,不知迴轉,到頭來必然要走偏、行極,必然會令自己進入那無法自拔的「死胡同」。哲學,專事認知理性的結果,只能是讓認知理性帶著自己走向毀滅。
  • 第二屆中華詩詞復興研討會在京召開
    2020年12月19日,中華文化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與中國作家協會主管的《詩刊》社、《中華辭賦》雜誌社共同舉辦的「第二屆中華詩詞復興研討會」在京召開。40餘位來自中國作家協會、中華詩詞研究院、中華詩詞學會以及部分高校、媒體和社會其他方面的專家學者及詩人圍繞「中華詩詞的當代性與文化強國建設」主題開展交流。研討會由《詩刊》社副主編、《中華辭賦》雜誌社社長王冰主持。
  • 華岡「四月」天 — 河南姑娘的臺灣交換生紀實
    歷時一學期四個月的臺灣生活,恍如一夢……2015年秋季,我作為交換生赴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研習。文大又名華岡,因其在陽明山的校地原為一片橘子園,未有名稱。創辦人張其昀在建校之時,以「美哉中華,鳳鳴高岡」勉勵文大師生要有崇高胸懷,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善盡心力,學校所在地因此得名「華岡」。故在中國文化大學就學或服務的人員都可稱為華岡人。
  • 「大道中華」程獻忠顛覆性質疑:孔子的「東夷化」,一手造成了華夏...
    程獻忠覺士卻認為,孔子的刪詩書、約史記、黜八索、除九丘、夷神仙,令上古華夏文明「從立體的大道文明(神仙)與禮義文化(玉禮器),扁化、異化為平面的世俗文藝(如六藝)與巫覡文技」,幾乎斷裂了文明傳承。我們尊重每一位為中華文明文化做出突出貢獻的先賢大德,但也認真對待每一位試圖還原歷史、撥亂反正探索者的研究成果。
  • 「好書推薦」《周易》:群經之首 大道之源
    《周易》:群經之首 大道之源好書推薦★★★★★在中國五千年悠久的歷史上,流傳千古的經書可謂汗牛充棟,燦爛奪目,經久不衰。以經書為依託而形成的儒、釋、道、法、諸子百家等各大思想流派在中國歷史這個大花園中可謂萬紫千紅、春光滿園、各有千秋。而其中最矚目、最古老、最根深葉茂的,非《周易》莫屬。《周易》是中華萬千經書的群經之首,是中國諸思想派別的活水源頭,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脈之根。
  • 《中國音樂遺產地圖》專題研討會在中央音樂學院成功舉行
    2020年12月10日,由中央音樂學院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中心主辦的學院重大科研項目《中國音樂遺產地圖》專題研討會在中央音樂學院順利召開。本次研討會主要分為三部分:探索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具體呈現模型與研究方向、歷史傳承與發展現狀以及平臺資源數據標準。與會專家分別從各自專業領域視角出發,就初步成型的項目模型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指導意見。
  • 「真·中華一番」動畫化決定!
    「真·中華一番」動畫化決定!新聞 178動漫原創 ▪ 2019-02-04 15:40:01 說起中華小當家
  • 中華傳播學刊 | December 2020 NO.38
    除一般會議外,每年舉辦一次年會暨大型學術研討會,並出版學術論文集。1998至2001年間,本會每年由研討會中精選若干論文,編成當年度《傳播論文選集》,共出版四冊。自2002年始,本會創辦《中華傳播學刊》,每年出版兩期。除在臺灣舉辦年會之外,本會不定期至境外舉辦年會,2001年首次移地至香港舉辦,2004年至澳門舉辦。
  • 2019年中華經典外譯與國際傳播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2019年中華經典外譯與國際傳播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2019年05月05日 10:1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記者 項江濤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中國· 新文藝復興,始於「漢服」
    可以說,近百年的中國是一個將務實主義發展到極致的國家,這在以前封建王朝時是難以想像的。就拿晚清來說,慈谿自大的向「全世界」宣戰,鹹豐對國事不暇深求。整個社會的運轉都依靠著前人經驗與聖人之言,「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觀點甚至在一些官員看來仍舊適用,似乎只要道德文章做好便能天下大吉。
  • 「文言文」「白話文」之爭?根本是假議題!
    許多捍衛中華文化的老師們,可能會覺得很訝異,王炳忠不是最捍衛中華文化的嗎?怎麼會說廢掉國文課?但我必須說真話,就像 新黨 說 中華民國名存實亡  一樣,民進黨硬要以意識型態修國文課綱,你擋得了嗎?就算課綱不改,現在中學裡許多第一線教國文、歷史、公民的年輕老師,根本也已經是被製造出來的「人工獨」,你放心把孩子交給他們洗腦嗎?
  • 和義大道「月光電影院」限時開業,期待你的光臨!
    浙江在線-寧波頻道9月14日訊(浙江在線通訊員 金思思)在剛剛結束的周末,有前往「月光電影院」解鎖專屬電影記憶嗎?如果錯過了上周的觀影也不要緊,本周三、五、六,也就是9月9日、11-12日,「月光電影院」繼續營業!
  • 「中華話語」圍獵「毒言」的第一槍,為何要瞄向積重難返的「封建...
    比如,它事實上為「封建專制統治」、「落後停滯的2000年中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大一統國家」、「專制獨裁政體」等等,提供了存在與生長的底層土壤,奠定了此類一整套矮化中華文明、蔑視人類文明大道的最初理論與基本話語基礎。
  • 「中華傳統文化」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中華傳統文化」的本質,就存在於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所開創的文明中。軒轅黃帝所開創的文明,概括起來包含了兩大核心部分:第一大部分是關於「重疊結構世界」的世界觀。所以,「重疊結構世界」的世界觀以及「心智系統轉換」的練習方法,是軒轅黃帝所開創的中華傳統文化最為核心的兩大部分。我們現在所認識到的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中醫、武術,周易術數都是建立在「重疊結構世界」世界觀上的應用,「心智系統轉換」練習都是其中的核心部分。
  • 【學會動態】2020中國生物技術創新大會專題研討會—— 「細胞科學...
    【學會動態】2020中國生物技術創新大會專題研討會—— 「細胞科學前沿技術研討會」順利召開 2020-11-04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無棣縣舉辦行政訴訟案件專題研討會
    無棣縣舉辦行政訴訟案件專題研討會 2019-12-27 10: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淨毒立言」中華之學,究竟該用「國學」、「漢學」?還是「華學...
    在當今中國和世界大多數人普遍形成了一種固化的國家思維的大背景下,即便你講你循道守一的國學思想真諦,也還是很容易被貼上一國之學的標籤的。最起碼,這種學術概念的國學與社會話語的國學,相當長時間內是難以合一、統一的。另外,再深挖一層:致力於守一、合一的目的又是什麼呢?最終還不是為了不偏離大道實現更好的生存與發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