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中華」程獻忠顛覆性質疑:孔子的「東夷化」,一手造成了華夏...

2020-12-14 歷史奇事

編者按:孔子,被尊為聖人,受後世擁戴。其「刪詩書」等做法,也多為正面評價。程獻忠覺士卻認為,孔子的刪詩書、約史記、黜八索、除九丘、夷神仙,令上古華夏文明「從立體的大道文明(神仙)與禮義文化(玉禮器),扁化、異化為平面的世俗文藝(如六藝)與巫覡文技」,幾乎斷裂了文明傳承。

我們尊重每一位為中華文明文化做出突出貢獻的先賢大德,但也認真對待每一位試圖還原歷史、撥亂反正探索者的研究成果。希望大家不要陷入尊孔與反孔的歷史怪圈,而是以一顆反思與求真之心,放在作者的邏輯理路是否正確、研究的結論對不對、所引證據夠不夠紮實上。

文\程獻忠 題首圖\網絡 文中圖\程獻忠 編輯\王巖林

原標題:華夏文明與東夷文化

華夏上古文明,究竟是什麼時候失傳或被篡改的呢?

孔子十二世孫、西漢儒家學者、經學家、《古文尚書》學之開創者孔安國在存到國家書庫的資料《緯書》中記載道:

「孔子求《書》,得黃帝元孫帝魁之書迄於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斷遠取近,定可以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為《尚書》,十八篇為《中侯》。」

「孔子刪書斷自唐、虞,則唐虞以前孔子得而燒之。《詩》三千篇存三百一十一篇,則兩千六百八十九篇孔子亦得而燒之矣。」

就是說, 僅《書》就被除掉3120篇!佔96%有餘!還其中詳論孔子對華夏典籍之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之刪毀(刪詩書、約史記、黜八索、除九丘)!其實還有更加重要的秘典房中與神仙!

《漢書·藝文志·方技略》將醫學分為四部分:醫經、經方、房中與神仙。 其中關於神仙之術有云:

「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遊求於其外者。聊以蕩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無怵惕於胸中。然而或者專以為務,則誕欺怪迂之文彌以益多,非聖王之所以教也。孔子曰:『索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不為之矣。』」

其中有如《宓戲雜子道》、《黃帝雜子步引》、《神農雜子技道》、《泰壹雜子黃冶》等,明明就是華夏古帝王帝俊(泰壹)、伏羲、神農、黃帝等依之修真而達「內聖外王」(聖王)之法!但是,東夷(孔子為少昊東夷之殷商貴胄微子後裔)出身的孔子視之怪誕而非之,最終完全刪除!

其實,這也是因為殷商為東夷少昊後裔,崇拜太陽,所以眼光是平的(太陽系),注重世俗文藝,以情約世間;而華夏族崇拜北極-北鬥,視野是立體的,所以崇尚修道,注重大道文明,以道蒞天下,兼以倫常化世間。孔子只是吸收倫常之標以和情窒慾(參看筆者上一篇文章中的性德情慾毒論)!

也就是說,華夏上古文明與文化斷代與孔子有莫大的關係!

經歷孔子之刪詩書、約史記、黜八索、除九丘、夷神仙,華夏文明幾乎湮滅,文化基本東夷化!從立體的大道文明(神仙)與禮義文化(玉禮器),扁化、異化為平面的世俗文藝(如六藝)與巫覡文技(祭祀系統,不是禋禮系統),如從禋天以香木之祡(如《詩經·大雅·棫樸》載文王時云:「芃芃棫樸,薪之槱之,濟濟闢王,左右趣之。」其中的棫樸是一種被稱為白蕤的叢木,燃燒時香氣濃鬱。氣輕清,故以香氣祡禋昊天)變為犧牲之實柴(將犧牲品架在柴木上焚燒——燎祭,此以厚濁味祀地祇,西經多見,殷商人更多,應當就是繼承於此!筆者另文專辨析,由武丁賜姓名、被後人尊為聖人的傅說應當是古猶傳教者)等,開此先河的可能是西亞回歸的舜族,所以舜之明堂,既用東夷式之九宮格之九室,又被命名為西室之名之「總章」(《尸子·君治》:「夫黃帝曰合宮,有虞氏曰總章。」依理當如周稱為明堂),而華夏之明堂最初為上一下五室(軒轅統一後加東夷九室於下,故云合宮)!

所幸,我們首先可以期待王子朝不見冢的發掘來驗證,甚至於最終也可能可以期待秦始皇陵墓的高科技發掘!

所以,還原華夏上古文明與文化真實的歷史與宇宙觀與人生觀極其重要!這也是在下為什麼不厭其煩、焚膏繼晷而孜孜以求三十餘年的緣故(具體可參拙作《天人蘊奧》)。

其實,完整的天學內涵與內容前面個人已經闡述過,只是太簡約也很「顛覆」而沒有引起大家正視,以為只是個人想當然的構建與自組織。

古人將南極星空簡化為南垣(即少微垣。黃石公所著的《青囊經》曰:「紫微天極,太乙之御,君臨四正,南面而治。天市東宮,太微西掖,少微南垣,旁照四極,四七為經,五德為緯。」)以及南極老人星、天狼星、南門星,此三星被稱為「南天三火炬」,也為古埃及最為信奉的星系:老人星被稱為「埃及之星」,意為「金地球」;天狼星被稱為「尼羅河之星」;而南門星則多有建築及寺廟供奉。

其實,古埃及就是史書中與中央爭帝(從女媧時代開始,至少到夏不降時代約三千年有餘!其實一直延續到戰國時代!之後,以秘密形式從明開始突顯而一直延續至今!此中秘密諸君可知?)的共工氏、柏篁氏(上下古埃及)與后土氏(統一古埃及,句龍氏/荷魯斯),不過華夏史籍一直習慣統稱為「共工氏」(下圖的吉薩金字塔,也就是明堂的具化,古籍稱為帝臺,內部結構如圖,筆者補入的北鬥之宮與蓿苜形荷魯斯宮,可以等未來驗證),甚至於連西亞「蘇美爾(shumer)」與「亞述」都包含其中!

《山海經》如此記載其「譜系」:「共工生后土,后土生信,信生夸父」!信(古音伸)族即「蘇美爾(shumer,也即閃姆)」,為少昊長子重(被顓頊下派西亞命為木正居兩河東方,古稱「降居」。此歷史,在《綱鑑易知錄》與《孔子家語·五帝》中都有記載)的後裔,也即帝舜(即信,也即閃姆,希伯來語義即信譽。故帝舜名重華!以重御華也)的祖先;而夸父即亞述(實為阿修/阿淑,為真夸父/凱爾特人所混血,即命為水正居北方的少昊三四子修/述、熙/辛,辛字冠王名);而次子該(當為賅)即阿卡德(阿賅,命為金正居西方,後為迦南人)。

同時,還命自己孫子重黎為火正(號祝融)居南方,以監督他們。其實,重黎即古提人(Guti,即公孫/鬼氏,善戰的遊牧部族)!

恆星系天人相應天球河洛圖

吉薩金字塔(帝臺)截圖

目前為我們普遍認知的星系、星團宇宙觀,實際上只是形成後的後天位置狀態(相當於解剖學,或行政關係),看到的聯繫極其機械而有限;而中國傳統所談到的宇宙觀(三垣二十八宿與七政四餘等),實際上是先天生成時相互聯繫的整體(相當於胚胎生理學,或親緣關係)!兩者並存而不矛盾!所以,個人才說:科學發現了很多隱秘的現象,卻未必完全詮釋對了其中的真相!

人體也是如此。如從後天看,心臟與小腸好像沒有什麼具體聯繫一一這只是後天所見的表象;實際上,從胚胎發生學看,心胚與手芽丶原腸是同源的(其他臟腑與經脈也大體如此。具體可參著名學者金日光教授的文章),隨著胚胎發育(細胞分裂),起主導細胞遷移的結締組織(間充質分化)引導它們遷移(一如先鋪公路,再建民房),如此一直延伸到胎兒成形(乃至最終發育終止),它們之間仍然是有此引導遷移的結締組織相關聯一一這就是先天的經絡(具體內容與機制如前述)!所以才有「心手少陰之脈「及"出屬心系"丶「下絡小腸",此與後天解剖結構與關係是並行不悖的!

二十八宿所選的有不少是暗星,而且也不是均分周天,各宿所佔角度差別極大,顯然與黃道十二宮的機械均分迥異。顯然是自然演化的因素!

現代的考古學證明,三垣二十八宿的歷史的確可能遠至於BC4500年或更早。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學者趙永恆、李勇綜合研究表明,在BC5690至BC5570年間,無論是二十六宿(參觜較遠。其實參伐宿完全不吻合,應當換為參旗。觜宿靠近)與赤道和黃道相合的宿數、還是月舍宿數和對偶宿數都達到了局部極大值。因此,其形成年代就應該是在這120年裡,最接近為BC5669年,與李淳風所說的伏羲年代吻合。《隋書·天文志》記唐初李淳風說:「爰在庖犧,仰觀俯察,謂以天之七曜、二十八星,周於穹圓之度,以麗十二位也。」

三垣二十八宿圖

觀此諸多超前而神奇的認知,諸君還認為這些真的是普通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沒有內聖之神仙修煉之術與臻天人合一境界的博大真人,窮奇思妙想之極,縱經萬載也是枉然!

所以,這些都是古聖證道後曉諭、教化後賢的智慧顯現——「道顯象示」,不是後天思維的推理——人為建模構建(所謂的「取類比象」,這只是後人智慧不及而無奈的一種近似理論選擇)!今人受西學影響以為是構建理論,是否有汙古聖而惑後人之嫌?

是故,在下一直強調,上古華夏文明與文化,是內證而外顯(道顯象示)的聖傳文明與文化,不是普通人思維下的建構模型!所以,依個人小智豈能自組織而構建,只能依循古聖之智慧,以參鑑細緻的西學新知而發覆,故述而不作焉!

歡迎同樣感受到毒話語之痛、有為大道中華立言意願的五湖四海朋友,積極加入或賜稿《淨毒立言》、《科玄與道》、《文字文明》、《大道中華》四大專欄,讓我們一同去攪動中華之道當代話語的時代風雲吧!

【淨毒立言】 前期推薦項:

1、中國古代科技一直落後於西方(毒言推薦:陳大漓)

2、中國古代相比西方,缺乏科學精神(毒言推薦:陳大漓)

3、2000多年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封建統治(毒言推薦:王巖林)

4、封建地主、封建地主階級、封建地主所有制和有地主階級的社會就是封建社會等(毒言推薦:王巖林)

5、中國古代欽天監、司天監系統的觀象授時,是巫師們的封建迷信活動(毒言推薦:慈天元、韋寧

6、農民起義導致了古代的改朝換代,反抗與推翻統治階級的是一次次的農民革命(毒言推薦:王巖林

7、中國人沒有信仰,華人是沒有信仰的民族,沒有信仰就沒有力量,思想混亂和腐敗問題的根源是喪失信仰(毒言推薦:慈天元 王巖林

8、基督教的經典譯作《聖經》(推薦理由:佛經、道經、儒經皆沒有自推為「聖經」。 聖賢之道,沒有宣鬼神為'聖教'之理。 建議:改譯作《耶經》或《神經》。立言人:慈天元

9、士人,是大道中華的文明之心。(立言人:王巖林)

10、中國共產黨人和毛澤東時代的革命戰士,是政黨組織條件下的一代新士人。(立言人:愛愛

11、電磁波學說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完全正確,不容置疑。(毒言推薦:程奉獻忠 立言:不存在電磁波;不存在作為基本力的強、弱作用力;不存在所謂的時空彎曲、宇宙學紅移等;建立在電磁波基礎上的廣義相對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神話!)

12、全面重建與高揚中華士人文明話語,是奪回自身歷史解釋權至為關鍵的一步。(毒言推薦:王巖林

13、中國人不講邏輯,中國人沒有邏輯思維(毒言推薦:慈天元)。中華民族與中華文明自有一套根本關聯著自然、大道的整生羅緝(立言人:薛英俊

14、對中國史前研究證明,不是簡單的「石器時代」;而應是金屬時代之前,先後有一個「木石前盟」複合工具時代和火技術陶器時代(淨毒立言人:陳明遠、金岷彬

15、冠之以「愛智慧」名的哲學名不副實,未能愛全部的智慧,更沒有卯定於道的大智慧(淨毒立言人:王巖林

16、西方所標榜的「市民社會」,不是自由民主的象徵,而是資產階級專制統治的體現。(淨毒立言人:愛愛

【開設了一個「構建中國新時代話語」投票區。歡迎投票。在此謝過。】

相關焦點

  • 【大道中華】程獻忠:千古霸王共工氏考(續二)
    所以,真正的醫學基礎理論與主體經方肯定源自神農氏族,因為華夏本土藥物最為全面,而其他不同的地區因為藥物不全而受限制,只能「依法而不依方」而各自此發展出各地特色醫學!也就是說,經方在神農氏家族傳承(最後經由伊尹傳回華夏),偏方(地方醫學)在藥物不周的各地流衍!所以,伊尹不是繼承古埃及地方醫學,而是傳承自己神農氏家族的經方。
  • 「科玄與道」程獻忠:五運六氣有著非同尋常的天學淵源
    編者按:一兩篇文章,未必能夠全面講清人體與中華古老天學之間的聯繫和規律;然而程獻忠覺士通過還立體河圖與平面洛書、五運經天真實圖等,進而系統揭示中醫理論奧秘的努力,卻是非常值得讚賞和尊敬的。如此這般嚴肅且求真的探索,希望能啟發更多同仁。編註:本文為程獻忠先生《華夏文明與天學淵源》系列文章的第二篇。
  • 【大道中華】大道研討團眾士錦言妙語彙編(一)
    29、王巖林:      真正的大智者,既在於要行大道,又在於以智者之方式將自身之道與大道很好的結合起來。是為「有人便有道」,是為「道不遠人」,是為「道有千萬條」,是為「大道註定會熙熙攘攘」。  中華之道,總是站在整體與全員一統的最高端、且又是最切實可行的穩定實在處。
  • 為何用「夫子」二字尊稱孔子?孔子那個時代「夫子」有什麼含義?
    我們在現有的字義中,已經找不到孔子那個時代,人們用來尊稱孔子為「夫子」的這個「夫」字的真正含義了。在《說文解字》中對「夫」字的解釋是:夫,丈夫也。從大,一以象簪也,周制以八寸為尺,十尺為丈,人長八尺,故曰丈夫。
  • 「好書推薦」《周易》:群經之首 大道之源
    《周易》是中華萬千經書的群經之首,是中國諸思想派別的活水源頭,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脈之根。儒家視之為「六經之首」,道家奉之為「大道之源」,佛家尊之為「三十二相之用」,諸子百家都曾從《周易》寶庫中各取所需、為其所使。無論俱往矣的歷代帝臣學者還是看今朝的數風流文人墨客,對《周易》的精彩詮釋應用對中華燦爛文明的演變發展產生的影響博大而深遠。
  • 「中華傳統文化」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中華傳統文化」的本質,就存在於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所開創的文明中。軒轅黃帝所開創的文明,概括起來包含了兩大核心部分:第一大部分是關於「重疊結構世界」的世界觀。所以,「重疊結構世界」的世界觀以及「心智系統轉換」的練習方法,是軒轅黃帝所開創的中華傳統文化最為核心的兩大部分。我們現在所認識到的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中醫、武術,周易術數都是建立在「重疊結構世界」世界觀上的應用,「心智系統轉換」練習都是其中的核心部分。
  • 再次體會孔子「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的真正內涵,防止「內在...
    中華源頭文化的偉大遠超想像9、千萬別把大乘的《心經》讀小了|還原孔子、讀懂《心經》10、《大學》:完全意義上的大乘與普度眾生,比佛經更具佛學意義解讀 《中庸》 相關連結:1、《中庸》究竟是什麼意思?2、還原《中庸》的本來面目,必須運用虛擬實境(VR)技術的語 言3、君子固窮?
  • 「大道中華」王巖林:哲學的致命傷,是沒找到貫通知行的道!
    同樣是常識性的經驗告訴我們,關乎一棵樹生死存亡的根本,更多時候不在樹梢之上,而需在泥土之中去尋找(日本有個反哲學學派,長期在大學裡佔有一席之地,他們對哲學的最根本質疑是「反自然」。用我們的話語來講就是,反了人類整個生命自然而然生存舒放的自然之道)。
  • 曲阜,沐儒風修身心丨明德書院「國學總裁班」開班盛典圓滿禮成!
    巍巍中華,赫赫盛世;國學之音,聲震寰宇。11月7-10日,明德書院「國學總裁班」新一期開班盛典在山東曲阜榮耀上演。現場,來自全國各地一百餘位優秀的企業家學員共同見證了這一國學盛典。明德書院勇立潮頭,傳播國學智慧,弘揚傳統文化,助力民族復興!
  • 「心學專欄」孔子意料之外的接班人⊙劉莞
    儒家之所以能在韓愈、周敦頤等人手中「起死復生」,關鍵點在於他們找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義理:心性。孔子 圖丨來源於網絡孔子的弟子有的善於做生意,有的善於辯論,甚至有善於鳥語的公冶長,孔子對這些弟子也十分喜愛:「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 以手相傳,遞古藝今韻,承華夏之美,周大福「傳承」系列綻放
    2020年1月18日,值新年之際賞百年匠心工藝,承千載華夏國粹中環百聯周大福「傳承」專營店盛大開業,帶來了一場中國傳統文化與珠寶藝術融合的饕餮盛宴。以手相傳,遞古藝今韻,承華夏之美,在現場貴賓、媒體的一同見證下,中環百聯周大福「傳承」專營店猶如普陀上空璀璨的明珠一般,綻放異常閃亮的光芒。與此同時,以文化為媒,以工藝為形,以開業為序,周大福「傳承」系列和客戶之間的連接變得更加深刻難忘。傳藝承美,賞匠心工藝百年之風;精雕細琢,品中華文化千年之韻。
  • 「大道中華」韓秉欣:大道絕學中的「神龍見首不見尾」
    韓秉欣覺士主張神話傳說中的動物「龍」是歷史風俗,而大道絕學中的「龍」,本為天地至數,是中國文化極廣大致精微的魂魄。始一終九,九九歸一,極數之變,無窮無盡。故云「神龍見首不見尾」。中華大道絕學的先進性,在於歷久彌新,只要後學不忘本根,就永遠能從中獲得智慧的啟迪。大道絕學、原典東方文化永遠給「不知」、「未知」留有充分的地位,當下一知,返本開新,則中華文明,必能上承祖氣,懷化彌遠。
  • 元武宗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大德十一年七月十九日 相關資料:孔子歷代封諡 一、西元1年,西漢平帝元始元年,諡「褒成宣尼公」 1.《漢書》卷十二《平帝紀第十二》,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351頁。
  • 「格物竅門」:情緒很麻煩,比情緒更麻煩的,是你覺察不到的「念力」
    所以,即使在外在意識的記憶中,依然存在一些「觀點」,但是,這些「觀點」不具備「」的能量,就不會對我們造成影響。「格物」的竅門,就是刪除我們外在意識中所有「觀念」的「」,讓它們沒法「」。讓「觀念」變成「觀點」,不再對我們產生驅動力。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無所住那麼,我們怎麼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 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從城市國家到中華
    問題8:古代傳說和習俗是如何成為先秦各國共同的文化遺產,並塑造了「中華」這一共同的自我認同?前五個問題,是本書中有關先秦的重要知識點;後三個問題,是作者認為的構成「中華」的三大要素。以下,我們就來逐一解答。
  • 孔子為什麼說:「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白話文的意思是孔子認為:善於賣弄口才會缺少實踐,即說得多做得少、喜歡打扮自己卻沒有與外表相符的內涵,這兩種人很少有能符合做人的根本——『仁』!正如許多演說家或明星,這樣的人,即便有了知識學問,有了身份地位,也算不上是「仁」心的人,還沒有達到仁的境界。因為語言做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本來就有它的局限性,因此話說多了,便容易被誤解。但是我們並不是應該因此成為一個『沉默』的人,而應該逆向思考:別人為什麼誤解自己呢?是不是自己話說得不夠完整?同時自己說過的話,自己又做到幾分呢?
  • 【科玄與道】程獻忠:人體三焦並非有名無實,運用現代科技可以明證?
    程獻忠覺士厚積薄發,點明中國文化的來源是天啟聖傳。所謂「天啟」,就是「天垂象」,聖傳則是前人仰觀俯察明於宏微之變,傳諸後世的大道絕學。然而,絕學又豈是淺智之輩,所能深入了知的呢?不因師指,其事難明!欲窺門徑,只能從0開始,歷盡艱辛,窮其一生,或還在門外徘徊。  遠的不說,「五臟六腑」、「三焦」的說法人盡皆知,可它們具體是什麼內容,你真清楚嗎?
  • 《大哉孔子—聖像·聖跡圖展》在臺灣東吳大學開展
    由山東省海峽兩岸經濟文化發展促進會和臺灣東吳大學社會資源處美育中心、中華文明現代化研究與創意中心共同策辦的《大哉孔子-聖像·聖跡圖展》6月1日在東吳大學雙溪校區第二教研大樓一樓大廳開展,計劃展出9天至9日結束。主辦單位表示也歡迎社會各界人士到學校參觀。
  • 學生給孔子像鞠個躬。被罵:在我眼裡一萬個孔子也比不上孟德斯鳩
    2000年的華夏祖宗們都很愚蠢,幹嘛要崇尚這個腐朽的儒家學說的代表——孔子!按他的言行推斷,別說要祭孔了,這孔廟都應該給炸掉拆除!我不得不問一句:你們真正了解儒家思想嗎?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儒家文化思想,其實是華夏社會眾多賢能志士的思想集大成。
  • 善讀「論語」9.5: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能如予何
    「子罕篇第九」5【原文】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文王是周朝的奠基者,也是孔子認為的古代聖賢之一。「文」、「斯文」,此處指禮樂文化。禮樂文化是華夏文明之表,其裡則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亦即仁道。「茲」,這裡,指孔子及其門人。「喪」,亡也。「與」,賜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