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從城市國家到中華

2020-12-23 大道有李
△看圖猜謎:打一中國古代故事

本期繼續為大家介紹《講談社中國的歷史》系列叢書的第二卷《從城市國家到中華》。本書承接前卷,將歷史由神話時代帶入信史時代。

前文回顧:講談社:中國的歷史之從神話到歷史

△《講談社中國的歷史》第二卷

01 講談社、本系列與作者

講談社,全稱「株式會社講談社」。最初,講談社的名字叫「雄辯會」,創立於1909年(清宣統元年),是日本一家歷史比較悠久的出版集團。

講談社的創始人叫野間清治,是日本近代史上一位非常傳奇的傳媒巨子。二十世紀初,他是日本大眾文化興起的重要推手之一,被稱為「日本大眾雜誌之王」。

△野間清治(1877-1938)

膾炙人口的漫畫是講談社最有影響力的產品。日本已故著名漫畫大師手塚治虫(《鐵臂阿童木》的作者)就曾是講談社旗下的籤約漫畫家。今天,講談社仍是日本漫畫出版界的三巨頭之一(另外兩家是集英社小學館)。

△手塚治虫和他一生創作的卡通人物在一起,你認識幾個?

作為已經經營百年的大型出版集團,講談社的出版範圍非常寬泛,在學術書籍出版方面的成績也相當突出,被譽為「日本民間的文部省」。

文部省,2001年改稱為文部科學省,其職能相當於日本的教育部。因此,在學術出版和教育推廣方面,講談社的實力和貢獻已經可以與國家教育機構相媲美了。

△日本文部科學省

《中國的歷史》系列叢書一共十二卷,是講談社為自己百年華誕打造的獻禮之作。叢書內容從三皇五帝一直講到改革開放後的當代中國,以及中日關係。

全套書籍是由講談社精心挑選的日本各個歷史研究領域的一線專家,以一人一本的方式接力寫成的。日本學者既有旁觀者的視角,又很熟悉中國的文化。

引進這套叢書(目前大陸僅引進了前十冊),是希望從域外學者的角度來重新看待我們熟悉的,或者自認為熟悉的中國歷史。

第二卷的作者平勢隆郎博士,現任東京大學教授,屬於東京文獻學派的第五代學者。平勢隆郎主要研究中國古代史,其作品有著很強的個人學術風格。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新編史記東周年表》、《中國古代紀年的研究》、《左傳的史料批判性研究》、《春秋和左傳》等。

△日本歷史學家平勢隆郎

【本書主要解答的問題】

第二卷研究的歷史時期跨度相當長,從殷商講到春秋戰國,前後近1400年。本書主要闡述以下八個問題:

問題1:由夏到商,為什麼說中國歷史由神話時代進入了信史時代?

問題2:有關這段歷史的很多似是而非的認識(比如「共和」)是怎麼來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是真的嗎?

問題3:這個時代的歷史人物是怎樣被神話的?作者眼中的孔子是什麼樣的?

問題4:諸子百家中最有代表性的儒、法、道三家,對社會最小構成單位——人的看法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

問題5:「戰國」這個詞是怎麼來的?究竟是戰國「七雄」,還是「六雄」?

問題6:漢字是怎麼成為中華文明的紐帶的?

問題7:鐵器怎樣幫助秦國實現崛起,並改寫了春秋戰國的實力格局?

問題8:古代傳說和習俗是如何成為先秦各國共同的文化遺產,並塑造了「中華」這一共同的自我認同?

前五個問題,是本書中有關先秦的重要知識點;後三個問題,是作者認為的構成「中華」的三大要素。以下,我們就來逐一解答。

02 殷、周與先秦

(1)信史時代

區分信史與非信史的研究路徑有兩條:考古研究和文獻研究。與第一卷的作者不同,本書作者更偏重於文獻研究。

後世對夏朝的記載主要來自古籍《竹書紀年》。從文獻研究的角度出發,平勢隆郎認為有關夏朝記載的可信度不高。

《竹書紀年》是西晉時期出土的古代典籍,學界認為其創作於春秋時代。雖然該書早於《史記》問世,但距離夏朝仍然很遙遠。在《竹書紀年》和《史記》中都列舉了夏朝君王從禹到桀的系譜,一共十七人。就現在已知的史料,夏朝並無漢字流傳下來,那麼這份系譜是如何保留下來的呢?

△竹簡是人類早期用於書寫的材料,除了熊貓,沒人反對

對此,作者只能持懷疑態度。況且,夏朝是否真實存在至今也沒有定論。

相比夏朝,商朝存在的證據就確鑿多了。很多同時代的文字資料可以作為商朝存在的鐵證,比如甲骨文和金文(青銅器上的銘文)。雖然存世的文字不多,但意義重大。通過這些文字,我們可以隱約窺見商朝的輪廓。

△鑄造於西周晚期的重要青銅器兮甲盤。兮甲盤內底有銘文133字,記錄了周宣王伐嚴允之戰

商的開國者叫成湯。相傳,湯是夏朝的一位侯爵,封國在商(即今河南商丘)。所以,他的爵號就叫「商侯」。後來,商革夏命,新國家就沿用了之前封國的名稱,國號定為商。

商朝早期君主內鬥不息。政局動蕩導致國家不斷遷都,由於國力衰弱統治的領土也越來越小。第二十位君主盤庚即位後決定遷都到殷(即今河南安陽),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盤庚遷殷」。從那以後,商朝的國都再也沒有變動過。由此,商朝又稱殷,或殷商。

《史記》中記載商朝就稱《殷本紀》,而不是《商本紀》。因此,本書作者本著「從古」的史學習慣,叫殷而不叫商。

△商朝疆域示意圖

平勢隆郎把商朝定義為「城市國家」。他認為商朝的國土並沒有後世想像的那麼大。在書中,他引用了日本甲骨文金文學家松丸道雄的結論:商朝統治的二十一個地方,其中十八個地方彼此間的距離最多三日內可往返。剩下三個地方,四天內可以到達。以當時最快的交通工具馬車的速度來計算,能大概測算出商朝的國土面積。

研究商朝,可參照的文獻有《竹書紀年》和《史記》;研究周朝,除了以上兩本,還有《逸周書》。《逸周書》的成書年代早於孔子,而且可信度也遠勝過《竹書紀年》。因此,隨著中國歷史進入商朝,信史時代到來了。

△清乾隆版《逸周書》

(2)烽火逗誰玩

在閱讀文獻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很多原以為是事實的歷史知識,其實是錯誤的。比如「共和」這個詞的來由就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西周末期的周厲王暴虐成性,他很討厭別人在背後說自己的壞話。所以,他嚴禁百姓在公開場合議論自己。百姓平時走在路上,相互間不能說話,只能用眼神交流。(因為不可描述的原因,這句話對應的成語不能提,但我相信受過義務教育的讀者都知道是哪個詞。)最終,西周首都鎬京的人民忍無可忍,揭竿而起,趕走了周厲王,這就是著名的「國人暴動」。「國人」指的就是首都居民,與其相對的「野人」泛指住在首都以外的人。

「國人暴動」發生在公元前841年,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確切的歷史年份。周厲王走後,大臣召公和周公出來收拾殘局,聯合執掌朝綱,史稱「共和執政」,或「周召共和」。 《史記》中有關「共和」的由來就是這樣記載的。這一記載流傳很廣,大多數人也都對此深信不疑。

△國人暴動

但《竹書紀年》中關於「共和」的記載,卻不是這麼回事。「共和」是一個人名,是周王室成員「共伯和」。共,是封國;伯,是爵號,伯爵;和,才是他的名字。《竹書紀年》上說,周厲王逃走後出來主持危局的不是周公和召公,而是共伯和。

那麼,《竹書紀年》和《史記》這兩種說法,哪個更可信呢?這就需要藉助第一手史料來作證。

【補充資料: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

歷史文獻被稱為「第二手史料」,而出土文物則是「第一手史料」。

雖然很多歷史文獻的年代也比較久遠,但在寫作的過程中,往往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而與史實多少有些出入。比如,歷朝歷代的《起居注》應該是忠實記錄皇帝日常言行的皇家記錄。但李世民就曾下令修改過。

再比如,史家記錄歷史人物的言行,很多是自己腦補猜測的。比如司馬遷寫項羽和劉邦看到秦始皇儀仗時所說的話,肯定不是司馬遷聽到的,也不太可能是聽到的人轉述給司馬遷的。這就是歷史文獻被叫做「第二手史料」的原因。

而很多歷史文物就是古人當時生活中的日常用品,真實記錄了他們的日常生活。可信度很高,因此是「第一手史料」。像下圖的兵馬俑,已經有團隊用人工AI技術對大量的兵馬俑面部進行分析識別,得出每個兵馬俑的長相都與其他不同的結論,以此印證了當時工匠的製造技術。這就是文物在傳遞歷史信息方面的價值。

△考古發掘現場

在西周的青銅器銘文中發現了「共伯和」的名字。在金文中,他的名字被寫作「子龢父」(音和)。

2011年,中國學者從戰國竹簡中整理出一部叫《系書》的史書。這部書記載的共和執政跟《竹書紀年》記載的完全一致,也就是由共伯和代天子執政。所以,在兩類史料的共同作證下,我們認為司馬遷的《史記》錯了,而後世的讀書人也隨之錯了兩千多年。

我們再來看看大家耳熟能詳的「烽火戲諸侯」。

△中國歷史有個特別不好的習慣,總喜歡把一個王朝的興替賴在女人身上

傳說周幽王非常寵愛一名叫褒姒的美女。褒姒是個冰美人,從來不笑。周幽王為了逗她笑,別出心裁,命令士兵點燃烽火。拱衛京畿的諸侯們以為有敵人入侵,紛紛率兵勤王。但到達鎬京後,發現並沒有敵人。他們驚慌失措的樣子讓褒姒哈哈大笑。

周幽王看這招很有效,後來就屢屢點火取悅褒姒。一而再,再而三的戲耍,讓諸侯們不再相信周幽王和烽火令。

公元前771年,申國聯合繒國和西方的遊牧民族犬戎一起攻打鎬京。周幽王慌忙點燃烽火,請求救援,但這次再也沒有援兵了。最終,周幽王在驪山腳下被犬戎所殺,褒姒被擄走,西周就此滅亡。

這就是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史記版烽火戲諸侯」。

△滅西周的到底是南申還是西申?限於篇幅,咱們找機會再講

平勢隆郎對此表示質疑。他認為這個故事與西周時代的社會結構不符。如果一個國君為了取悅女人而隨意折騰諸侯,這需要一個前提,即君主的權力發展到了足夠強大的階段。但西周時代君主的權力遠沒有這麼大。

與春秋相比,戰國時代的君權得到了空前的加強。所以,作者推測烽火戲諸侯與褒姒的傳說可能是戰國之後的人的虛構,反應的是戰國之後的社會狀況。

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也對此問題提出了質疑。

各諸侯的封地距離鎬京有遠有近,怎麼可能同時看到烽火,又幾乎同時趕到呢?再者,烽火臺預警系統是漢朝防備匈奴入侵而採用的。西周人沒有這種防禦安排。第三,驪山之戰是周幽王主動進攻,也不需要用烽火來召集諸侯出兵。(原文:此委巷小人之談,諸侯並不能見烽同至。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迅速而去,此有何可笑?舉烽傳警,此乃漢人備匈奴事耳。驪山一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無需舉烽。

錢穆先生沒有依賴考古文獻或出土文物,僅僅憑藉歷史常識與邏輯便有此見解。最新發現的文獻,也印證了前人的質疑。

2012年,清華大學整理戰國竹簡,發現周幽王之死是戰敗而死。他主動進攻申國,而後者聯絡犬戎反擊,並擊潰了周王室軍隊。雖然商周與夏朝和神話時代相比,已經有了一些文獻和資料,但仍然需要多多相互參照和對比才能發現真實的歷史。

原文:周幽王取妻於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盤。褒姒嬖於王,王與伯盤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師,回(圍)平王於西申,申人弗畀。曾(繒)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清華簡《系書》

(3)走上神壇的聖人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死,西周滅亡,歷史進入了東周時代。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國都東遷至洛邑(今河南洛陽)。自此,東周開始。公元前256年,秦國攻破洛邑,殺死了周朝最後一個君主周赧王,東周至此宣告終結。

春秋和戰國的劃分,只是習慣的問題。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稱為春秋時期。戰國一般以公元前475年三家分晉為起始點,到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為止。

春秋戰國的歷史既久遠又紛亂。很多歷史人物都已經走形,脫離了原貌。他們或被妖魔化,或被神聖化。前面說的周幽王與褒姒就是被妖魔化的,而被神話的典型當首推孔子。

△真實的孔子肯定沒有發哥這麼帥

在春秋戰國時代,雖然周天子還是名義上的天子,但周王室的力量逐漸衰微,最終淪為這個時代的註腳。這時,有兩種人取代周天子,成為時代的主角。一種人是實力強大的諸侯,比如春秋五霸。第二種人是這個時代特別活躍的諸子百家。在這些知識分子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孔子。

相傳,《春秋》一書即由孔子編訂。而這本書也直接命名了這個時代。

平勢隆郎寫春秋時代,重點寫的是孔子,而不是各位霸主。本書中用了28頁的篇幅描寫孔子的時代與形象。而寫春秋五霸,總共才用了24頁,可謂輕重有別。在這28頁的內容中,作者既還原了孔子被神話的舊形象,又挖掘了孔子不為人注意的新形象。

△孔子弟子稱其為「素王」,即不得勢的聖人

我們除了喜歡把國家覆滅的責任推到女人身上,還喜歡給歷史中的大名人編造離奇的身世。這是國人的兩大壞習慣。

比如,《論語撰考》描寫孔子的誕生時說「感黑龍之精以生仲尼」。這就是說,孔子的父親是一條黑龍。《孝經鉤命決》中寫孔子的外貌是「嘴巴如海,背如龜,掌如虎」。真不知道寫這段話的人是不是《山海經》看多了。

歷史中的其他名人也不乏被神話的例子。比如,傳說商朝的始祖契的母親吃了玄鳥的蛋,之後生下了契。再比如,《史記》中描寫劉邦的誕生就更誇張,說劉邦是他母親和蛟龍生的。

這種荒誕不經的記載,就是試圖把一些超自然的因素,附加到某人身上,用來論證他的偉大和不凡都是上天安排的,是有來由的。

劉邦:老蕭,我爸的事聽說了麼?

蕭何:恩,你爸平時有點聾,你別太難過。

劉邦:平時,龍?那關鍵的時候呢?比如,生我那天。

蕭何:哦,你問的是遺傳啊!聾確實會遺傳。

劉邦:瞧瞧,我就說,我爸龍,我肯定也是龍嘛!

蕭何:你這聽的挺清楚的啊......

作者筆下的孔子,不僅褪去了無稽之談的光環,而且顯現出兩個突破常規的新形象。

第一是孔子的喪家犬形象。十年前中國學者李零寫過一本《喪家狗》來解讀論語。結果,引起廣泛爭議。我在之前的文章裡也介紹過李零先生的作品。(前文回顧:聖人、鄉村教師與喪家犬,到底哪個才是你的真正身份)其實,孔子在他的時代正是一個失敗者。他的神聖性完全來自後世的塑造。

第二是孔子的遊俠形象。孔子一生奔走於列國之間,可以對應「遊」字。至於「俠」,不是指通過武力來行俠仗義,而是通過輿論來表達對時事的不服從,不妥協。從這個意義上說,把孔子稱為遊俠,也未嘗不可。

在孔子的時代,他和儒家思想的價值,恰恰在民間而不在廟堂。而其他諸子的學派也發出了各自的聲音與主張,號稱百家爭鳴。這成就了中國古代史中思想最繁盛的時代。

△孔子不僅活著的時候不得志,死後兩千多年,還時不常被人當做夜壺。想起來了,拿出來用用;用不上了,一腳踢到床底下。然而孔子的主張並沒有因為後世的過度褒揚或貶損就曲意逢迎,孔子從始至終都是個純粹的人

(4)儒、法、道如何看人

儒、法、道作為諸子百家的代表,是如何看待人的呢?

作者在介紹儒家學說的時候,援引了東漢王充的觀點。王充說:孟子主張的人性本善,是根據中等以上素質的人得出的結論。而荀子認為人性本惡,是根據中等及中等以下人的素質得出的結論。

諸子百家的觀點和結論,其實是針對不同階層的不同情況得出的。荀子的觀點直接啟發了他的學生,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韓非與李斯。法家的理論冷峻,甚至是冷酷。他們著眼於如何管理下人,防範臣屬,保護君主。

師法自然的道家,則重視人的自覺。他們的理論僅適用於上等人。如果從著眼於不同階層這一角度來考慮,諸子的學說是相互補充的,可以並存,而不是對立。

△人格獨立,思想才能獨立

(5)戰國幾雄

既然春秋時代得名於《春秋》一書,那麼戰國時代是不是得名於《戰國策》一書?

其實,《戰國策》成書很晚,最早的編者是西漢末年的劉向。他把戰國時代流傳的《長短書》等文獻重新編排,編訂三十三篇並重新命名為《戰國策》。所以《戰國策》晚於《史記》。

《史記》把戰國時代稱為「六國」。那為什麼不是「七國」呢?

漢朝人認為,他們繼承的是周朝的王統,對於周朝來說,秦朝屬於叛逆。於是,故意抹殺了秦朝,連帶把秦國從七國之中除名。此外,也有漢朝取代秦朝之後,需要矮化貶低秦朝的政治考慮。漢朝以後,秦朝不再被區別對待,「七國」取代了「六國」成為主流並沿用至今。

△戰國形勢示意圖

戰國這個名字來由與戰爭的密度和激烈程度有關。這可能會造成另一個誤解,即人們會以為商朝、西周、春秋這些年代,都是和平年代。其實,商朝、西周也充滿著戰亂,春秋時戰爭也非常頻繁。

戰國與之前時代的區別在於戰爭的形式。前者屬於國家之間的戰爭,而後者屬於城邦之間的戰爭。

03 何以中華

(6)文化軟實力

從春秋到戰國,諸侯國之間相互攻伐,不斷兼併。據說西周初年,周天子冊封的諸侯國多達八百個。但到了戰國末期,只有不到十個了。這些國家打來打去,為什麼最後倒成為一家人了呢?僅僅是因為強國的武力徵服嗎?

當然不是。平勢隆郎認為,是文化的軟實力充當了把各諸侯國連接成一個整體的紐帶。而諸多軟實力中起最關鍵作用的,就是漢字。

文字出現之後,一直到西周時代,漢字的使用範圍都局限於城市內部。它的用途主要是祭祀與盟書。漢字的運用,基本屬於中央政權的專利。

△從上古時期的象形文字中可以看出:呼啦圈是中國人民的傳統健身方式

到了東周,局面大變。隨著王室衰微,像晉國、秦國這樣的諸侯,陸續掌握了漢字的使用權,所謂的「廣域漢字圈」出現了。漢字漸漸普及開來,漢字的用途從祭祀擴展到行政,這便是書中常常提到的「文書行政」。

文書行政的誕生,不僅改變了知識與權力的格局,也改變了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從此中央與地方不再是城邦與城邦的關係,而是上與下的關係。正是在這個基礎上,由城邦構成的鬆散「世界」逐步轉型為有固定領土的統一國家。

本書作者認為是漢字定義了漢族。所謂漢族,就是「把漢字漢文作為共同財產的民族」。共同的文字,形成了文化上的凝聚力,使統一不僅成為一種可能,而且成為我們民族的傳統。正所謂「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7)劃時代的冶鐵

如果文化軟實力為各國統一提供必然性,那麼鐵器的發明則提供了技術上的突破,打破了均衡的實力格局,從而使某國擁有統一其他諸國的能力。對於將鐵器的運用發揮到極致的國家來說,則是某種偶然性在起作用。

夏、商、周三朝,是青銅時代。青銅器是應用最廣的金屬,從祭祀的禮器,到武器、農具,都使用青銅鑄造。到春秋中期,鐵器開始大量生產。鐵器的出現,改寫了春秋戰國的實力格局。不僅發展出新的兵器,而且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伐木、墾荒和耕種能力都得以大幅度提升。

強大的生產力導致大量荒地被開墾,城市隨之擴大。通過開荒建立起來的新縣數量遠遠多於通過戰爭奪取的縣的數量。

隨著鐵器的普及,深層次的權力者與農民的關係,以及城市與農村的關係也被改寫。君權得到強化,更多的財富得以集中。

其實,最後統一六國的秦國並不是最早掌握鐵器技術的,也不是唯一擁有鐵器的國家。但秦國最早適應了鐵器革命帶來的新形勢。冶煉技術的進步為商鞅推行社會改革提供了歷史背景。

△戰國時代鐵製農具

(8)自我認同

從夏到戰國這一千多年的歷史積澱,塑造了各國共同的記憶和遺產,形成了文化上的自我認同。「中華」這個概念,就是在這種自我認同中醞釀出來的。

春秋和戰國時代的人,都把自己看做是「夏、商、周」歷史的繼承者。這導致大家的文化源頭高度趨同。很多上古的神話與傳說,正是在戰國時代成型,並被各個諸侯國所認同,拿來作為自己祖先的故事。

舉個例子,經作者考證,大禹治水是戰國時代編造的神話。這個故事背後有兩個元素,一是大禹的身份。在戰國,禹是「行神」,即旅行者的保護神。他的工作就是巡行天下。二是各地的治水神話。戰國人把這兩大元素結合起來,就成了大禹治水的傳說。

△中國水利界的大V

這些神話傳說除了在文化層面造就了各諸侯國共同的身份認同;在政治上,也被戰國的豪強視為自己合法性的依據。

比如,韓國特別倚重《左傳》。《左傳》裡把韓國的祖先韓宣子說成是夏朝的後裔。韓、趙、魏三家分晉,與韓國同出一脈的魏國認了商朝為祖先。秦國的領土是西周的故地,所以秦國順勢宣稱自己是西周的繼承人。而且,他們還跟夏朝人攀親。

齊國原來是姜氏統治(姜子牙的後人),後來田氏代齊,臣子篡奪了君主的權力。因為政權來歷不正,所以田氏的齊國急需一個拿得出手的血統關係。所以齊桓公(田氏的齊桓公田武)另闢蹊徑,他借鑑妻子是宋國人的身份,攀上了商朝的關係(宋是商朝的後裔)。

最能挖掘歷史的是楚國。楚人根本沒把三代放到眼裡,越過夏、商、周把眼光直接投向了三皇五帝。他們找來兩位充當祖先的大神,一位是火神祝融,楚王室中的羋姓,據說就出自祝融八姓之一。另一位,是五帝之一的顓頊。顓頊是高陽氏,屈原的《離騷》裡追溯家族歷史時寫道:「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就是說,我家本來是顓頊帝的後裔。

△《羋月傳》讓「羋」字不再是生僻字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雖然是由眾多諸侯國組成的世界。但技術的進步,共同的文字,以及歷史和文化中萌發出的共同自我認同,讓這個世界有了合成一體,成長為「中華」的可能性。

當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的時候,這片古老的土地也將迎來她的第一個大一統帝國,秦。

請看下期:《講談社中國的歷史之始皇帝的遺產:秦漢帝國》

無名:秦始皇、漢高祖,都讓你一個人演了,不給兄弟們留口飯吃麼?

秦始皇:那你還演黃飛鴻和方世玉呢?我說啥了?

無名:你知道的太多了!

秦始皇:回去跟長空說,槍頭我不要了,我還給他爭取了一個關雲長的角色,下周試鏡,OK不?

無名:就你能耐大,你咋不上天捏?

秦始皇:上天?這活我讓給吳京了。

▲甄子丹、吳京

【彩蛋:烽火與希望】

每次看這段,我都會起雞皮疙瘩

霍比特人點燃了烽火

也點燃了中土世界的希望

For Gondor!

For Freedom!

有▲標誌的圖片為作者整理,其餘圖片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下載】外國人寫中國史系列——《講談社·中國的歷史》
    原標題:【下載】外國人寫中國史系列——《講談社·中國的歷史》 《講談社·中國的歷史》是日本講談社出版的一套中國通俗歷史系列的著作,中文簡體版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出版,該系列大致按照從上古至近代的時段來分卷,包括 《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夏王朝》
  • 中文版《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地圖審核曾退稿三次
    《講談社·中國的歷史》 系列叢書 這套叢書包括《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夏王朝》、《從城市國家到中華:殷周春秋戰國》、《始皇帝的遺產:秦漢帝國》、《三國志的世界:後漢三國時代》、《疾馳的草原徵服者南都訊(記者李昶偉) 中文簡體版《講談社·中國的歷史》自近日上市以來,在學界內外的讀者中引起了普遍的好評,據出版社透露,首印兩萬冊剛上架便著手加印一萬冊。這套由日本中國史領域代表學者執筆寫給普通讀者的叢書陣容可謂強大,撰寫者包括宮本一夫、平勢隆郎、金文京、小島毅、杉山正明等知名學者。海外研究中國學,日本成就斐然,獨樹一幟,這套書可見一斑。
  • 《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引進出版
    昨天,記者從廣西師大出版社理想國獲悉,該社歷時五年,五次調版,十易封面的十卷本《講談社·中國的歷史》近日正式出版。據介紹,該套圖書是日本歷史學家的系列作品,每卷都由該歷史時段最具代表性的學者撰寫。該系列出版,希望提供一個看待中國歷史的新角度。
  • 講談社 | 終於來了,日本人寫的世界史,釐清中國在世界橫向和歷史縱向坐標上的位置!
    如果你曾聽過、讀過理想國出品的《講談社·中國的歷史》,並對書裡的知識感到受用的話,這套《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不可錯過。
  • 鄭州:打造國家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
    河南鄭州地處中華腹地,九州通衢、聯結八方,在古代曾被稱為「天地之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實施,開啟了鄭州發展的「黃河時代」。鄭州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戰略機遇,加快打造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為國家中心城市培「根」鑄「魂」,讓文化「立」起來「活」起來。
  • 為什麼日本學者寫的中國歷史卻風靡全國政商圈?
    如第四卷《三國志的世界:後漢三國時代》,作者是集中、日、韓三國文化背景於一體的專家,他把三國的歷史與大家熟悉的文學作品《三國演義》比較著敘述歷史的真實,並將三國歷史放到整個東亞史中去解讀,讓人稱讚叫絕。可以說它刷新了大家腦中固化的中國史。在國內,能達到《講談社·中國的歷史》這樣水準的通俗讀物不多見。
  • 鄭州:打造國家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黃河國家文化公園
    鄭州市近日印發《鄭州市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實施方案》,以「一帶三核」等為抓手,鄭州將全力建設國家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和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市民遊玩又有更多好去處。央視春晚鄭州分會場的精彩畫面,大家還都歷歷在目,而新一輪項目建設也即將開始。
  • 講談社暢銷近半個世紀的經典,聽他們講「諸子的精神」
    講談社風行近半世紀的暢銷之作 學界泰鬥寫給大眾的入門讀物 講談社暢銷近半個世紀的經典 今天,我們應該怎樣閱讀中國的傳統經典呢?
  • 【三葉草主題書單】孩子們讀的中國歷史故事書
    、馬允倫、孟祥才等是知名的歷史學者;繪畫作者劉大為、楊永青、李乃宙、張峻德等均是我國畫壇知名的畫家。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冰心看過這套書以後,高興地題了詞。故事爺爺孫敬修也寫了文章,稱讚它是一套好書。著名歷史學家戴逸也寫信祝賀這套書的出版。這套書後來還相繼獲得了第二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和中華圖書獎。為了使這套優秀的人物傳記故事書讓更多的小讀者看到,流傳下去,也適應今天讀者的閱讀習慣,我們將它重新編排,從中精選出100多位古代人物,按照人物的不同類型,分為10集,編輯成一套「美繪本」重新推出。
  • 「索我理想之中華」:近代中國的歷史轉型與反思
    文章以中國作為世界文化體為基點,以大歷史的分期為框架,剖析作為近代轉型「母體」的傳統中華文化體的主要維度,闡釋其深度耦合的結構與超強的歷史慣性。關鍵詞:轉型中華文化體 世界列國時代 系統重置當代中國正在經歷一場中國歷史乃至人類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其價值理念、政治體制、產業模式、組織形式等各維度都在深度調整。這場變革是數十年「改革開放」的中國與世界全方位深層次融合的產物,也是整部近代轉型的新階段。
  • 終於來了,日本人寫的世界史,釐清中國在世界橫向和歷史縱向坐標上的位置!
    如果你曾聽過、讀過理想國出品的《講談社·中國的歷史》,並對書裡的知識感到受用的話,這套《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不可錯過。
  • 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肯德基推出「國寶耀中華」發布會在京召開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金金】肯德基進入中國三十多年,一直致力於弘揚傳承中國文化。此次,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肯德基攜手中國國家博物館,推出「國寶耀中華」的系列活動。肯德基希望這些歷史瑰寶、文化故事不再只是沉默的存在於教科書、展廳中、屏幕前,而是能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現代人對話,在潛移默化中,讓大家更好的了解中國文化和歷史。
  • 10位日本學者寫的中國史,為何深受讀者喜愛?
    我們國家的文化綿延至今從未中斷,其中閃爍的智慧備受西方學者的推崇,除了西方漢學家之外,近日由日本學者所著《講談社·中國的歷史》更是風靡上下,廣受讀者喜愛,至今日已進行了第5次印刷。 那麼為什麼我們知興替的歷史鏡子變成了日式生產,但是卻能在華夏大土廣受歡迎呢?
  • "中國的歷史"推中文版 由日本中國史頂尖專家撰寫
    這套書由日本知名的講談社(註:日文稱出版社為「講談社」)出版,是一套日本著名學者寫給大眾的著作,也是講談社創社100周年的獻禮之作——自2004年12月出版第一卷,每月一卷,至2005年年底出齊。其所約請的作者都是日本中國史學界的頂尖學者,分別為宮本一夫、平勢隆郎、鶴間和幸、金文京、川本芳昭、氣賀澤保規、小島毅、杉山正明、上田信、菊池秀明等。
  • 人氣美食漫畫《真·中華小當家》動畫化決定!Production I.G公司將...
    知名漫畫家小川悅司的美食漫畫《真·中華小當家》決定動畫化。隨著《真·中華小當家》動畫化消息一同公開的,還有男主角劉昴星(リュウ マオシン)和女主角周梅麗(チョウ メイリィ)的宣傳畫,及來自小川先生的祝賀插畫圖。   《真·中華小當家》是1995年連載於《周刊少年Magazine》(講談社出版)的《中華小當家》的續作。
  • 讀書會紀要 | 王柯:《從「天下」國家到民族國家:歷史中國的認知與實踐》
    在前面幾期對中國東南和西南地區制度史研究的閱讀基礎上,本次讀書會我們期望走出具體的區域,從整體上探討何為「中國」的問題。本次閱讀書目為王柯的《從「天下」國家到民族國家》一書。首先,由李明珂領讀本書的前五章的內容。她認為,本書主要圍繞著四個問題展開論述。第一,中國的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來源於什麼?第二,大一統的原動力是什麼?第三,歷史上是否形成追求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歷史規律?
  • 紀錄片《中國》的「靈魂」:闡釋中華文化根脈的影像大歷史
    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歷史,或漫長或短暫,但都是這個民族和國家得以存在和延續的根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燦爛而輝煌,為人類歷史的發展作出過巨大的貢獻。影像史學和紀錄片的成果已經數不勝數,歷史學家們已經在這片田地上大書特書,辛勤耕耘了一段時間,大型歷史題材紀錄片《中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的一部全新的作品。這裡必須提出一個現實的問題,即當我們面對、理解並接受影像史學呈現弘大的「歷史敘述」時,必須要知道影像本身的規律和特點,或者說要認識到影像客觀存在的局限性,但也要認識到影像呈現歷史時的形象性的重要意義。
  • 沒去過這兩座城市,不好意思說來過中國,讓人魂牽夢縈的中華聖地
    沒去過這兩座城市,不好意思說來過中國,讓人魂牽夢縈的中華聖地中國擁有五千年的璀璨文明,是世界屈指可數的古老過度,尤其是從秦始皇開創封建王朝以來,中華民族在2000多年的漫長歷史中,始終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一直被周邊的小國視為聖地,歷朝歷代,前來中國覲見和學習的國家絡繹不絕
  • 這本10位日本頂尖教授寫的中國史,憑什麼能夠五次再版
    提起日本,中國民眾普遍有種難以言表的複雜情緒在唇齒間縈繞,因為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日本對中國的所作所為對於很多人而言,提起來恨的牙根痒痒。倒是此次新冠疫情,日本作為友邦鄰國對中國施以援手,且物資上所附的風雅詩句倒是提醒了大家中日兩國之交歷史源遠流長,彼此之間文化交流、融合更是密不可分。
  • 河南洛陽再現歷史遺產千年輝煌 傳遞中華文明獨特魅力
    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河南洛陽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在中華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近年來,洛陽緊跟中央和省的部署,堅持保護第一,探索了一條將洛陽特色與文物保護,民生結合起來的道路。它充分展示了堅定的文化自信的歷史責任和中華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