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松江區中山西路上,有一家名叫「未覺書屋」的舊書店。
區別於其他書店,這裡既不賣書,也不借書,只開放給路過的讀者進來看書。
原來,這是楊冬野和他的四位好兄弟聯合發起的一場閱讀行為藝術展,從12月12日開始至26日結束,為期15天。
書店裡目前存放的3000餘冊圖書都是他們近十年自己讀過的書,內容大多跟文化、藝術相關。
「這些大概是我們家裡所有書的三分之一吧。」楊冬野介紹道。
由於兄弟們都是松江人,書店裡還會有很多松江本地文人墨客寫的書,以及介紹松江歷史文化的資料。
「這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書別的地方估計找不到,很多都是孤本。」一位從書店走出來的讀者告訴記者。
就連書架上的分類標識,都是用松江方言「阿呆」(哪裡)、「格呆」(這裡)、「伊呆」(那裡)等標註的。
我們五個都是70後,平常的工作也都與藝術有關。現在工作和家庭都比較穩定,就想做點事情。這些書都是這些年我們自己從各個地方淘來的,很多價格都不便宜,看完之後放在那裡也是浪費,不如免費分享出來讓更多人讀到,也是讓大家尋找遺失的回憶。
■ 楊冬野在給讀者介紹書屋
楊冬野是名藝術家,這間書屋是隔壁松江布展示館的一部分,布館也是他在藝術領域探索的延伸。
如今的中山西路,遊人漸漸多了起來,這裡也成為了松江倉城歷史風貌區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未覺書屋的牆上,掛著楊冬野的一些畫作。其中是用拆開的紙盒鋪平作畫板所創作的。楊冬野說,這是今年年初國內疫情剛開始的時候,在英國留學的女兒從國外寄回來的口罩紙箱。
楊冬野就順勢在上面畫了一個戴著口罩的人,並用玻璃畫框裱起來。上面的日期清晰可見,這個作品,成了店裡最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
合開這次閱讀展的其他兄弟們中有服裝設計師,也有職業攝影師,甚至從事圖書發行工作的「專業人士」,他們相識數年,趣味相投。
當楊冬野提出辦免費閱讀展的想法後,大家一拍即合,一個月的時間就把想法落地實施了。兩大卡車的書運過來,「未覺書屋」就成立了。
■ 採訪當天,「未覺五子」只有楊冬野(中)和服裝設計師幹傑豔(左)、攝影師蔣建新(右)在書店
臨時書屋名為「未覺」,其實是源自朱熹的一首七言絕句《偶成》:「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這首描寫光陰似箭的詩和書屋的理念不謀而合:時光易逝,而閱讀可以帶你追尋逝去的光陰。
9平米的書屋,不時有讀者光臨,有的讀者看到喜歡的書想要買,才發現這不是一家賣書的書店。雖然對於讀者來說有些遺憾,但在楊冬野看來,一本書放在這裡可以讓更多人讀到,這其實是讓大家「不遺憾」的方式。
況且,所謂「書非借不可讀」,當你知道明確的期限時,反而會格外珍惜。
"這種不賣不借只能讀的形式,也逼迫大家抓緊時間讀書,多讀書。」一位短髮女生向記者分享她對於閱讀展的感想。
事實上,熱愛紙質書的她今年已經按照計劃讀完了59本書,「還差一本就完成目標了。」說著,她向記者展示了自己在一個APP上記下的2020已讀書單。
像這樣,一間書屋把真正愛書的人匯聚在一起,最大程度地發揮書籍的價值,就算是完成了「未覺五子」的初衷了。
在這棟宅子裡的很多展,都和「未覺書屋」一樣沒有盈利。楊冬野說,這都是在用自己的本職工作在滋養情懷。
■ 讀者留言簿
閱讀展舉辦期間,有不少自媒體博主、媒體等都很關注。著名作家饒雪漫還特地發微博稱,我也很想開一間這樣的書屋。
只不過按照先前計劃,26號就是閱讀展的最後一天了。撤展之後,這裡將恢復原貌。
而蔣建新向記者透露,他們還會將這次的閱讀展延續下去,希望「未覺2.0」可以有更多讀者參與。「比如我們想讓他們也捐贈一些書,寫上他們跟這些書的故事,我們共同舉辦一個展。」
「對,因為我們也要考慮書的感受,它肯定也是希望被我們觸摸,這樣才是有意義的。」楊冬野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