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這家書店的地板,因獨特的「包漿」上了人民日報!

2020-12-20 騰訊網

「這是開了20多年書店的地板。書架下面還能看到地板本來的灰色,這裡就漸漸發白,到這兒就完全沒有顏色了。我一直說,這個書店有城市的『包漿』。還有這兒,櫃檯,多少讀者在這裡帶著書回家。這些我都沒捨得換掉。」

3月27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在《迎來生機勃勃的春天》一文中,開篇就講到杭州的曉風書屋,點讚這家書店初心不改,以從容、努力的姿態靜待柳暗花明。還專門提及掌柜朱鈺芳的「直播嘮嗑」——疫情給實體書店帶來不小衝擊,大家不約而同地選擇「雲銷售」。朱鈺芳的「雲復工」有所不同。在直播中,朱鈺芳重點向網友們介紹的,不是滿屋待售的書,而是地板和櫃檯。

朱鈺芳這場直播發生在疫情期間。在2月底恢復營業之前,曉風書屋閉店了一個月零三天。這期間,書店第一次嘗試網絡直播。和滿屏帶貨的「網紅」不同,朱鈺芳這個主播似乎有點「不稱職」,還沒介紹幾本書,就開始跑題講別的事了,有時聊聊店裡的八卦,有時說說書店的故事。就這樣,在無法舉辦線下書友會的日子裡,書店的網絡直播成了杭州書迷們網絡聚會的固定交流時間。

「地板包漿」話題是這些直播日常中的一個花絮。朱鈺芳說的是曉風書屋最老的體育場路店,很多人第一次來這裡,心裡都會「咯噔」一下,怎麼磨得這麼厲害?而經常來這裡的老書迷,對此早已熟視無睹。說起這個,一位老顧客在店裡反問我,「難道不應該這樣的嗎?書店本來就應該有這種時間沉澱的味道。」

走過全世界這麼多書店

從沒有見過磨得這麼厲害的地板

曉風書屋在杭州已經開了24年,從1996年誕生時只有十幾平米的街頭小店,發展到今天擁有15家門店,分布在鬧市路口、西湖邊、美術館、博物館、醫院等城市的各個角落。伴隨著城市發展,24年的曉風書屋見證了幾代杭州讀書人的成長,可以說是杭州人最熟悉的本土老牌書店了。

朱鈺芳年輕的時候,在杭州的三聯書店負責批發業務。因為喜歡書,於是動了乾脆辭職、自己開書店的念頭。她問三個高中同學,「我能開好一家書店嗎?我一個人開不起來,你們能不能幫我?」同學們紛紛支持她,其中一個男生就是姜愛軍。後來兩人結婚,共同經營這家夫妻店,成了杭州書業的一段「伉儷佳話」。

1996年從三聯書店辭職後,性格直爽的朱鈺芳靠著朋友們借來的錢,真的開出了一家街頭小書店,那年她才21歲。最早書店開在保俶路上一個臨時建築裡,三年後因為拆遷,搬了一站路,挪到了現在體育場路527-529號這個位置。此後21年,書店就再也沒有搬過,一直傳播著城市的書香,也沉澱出了這個城市文化的「包漿」。

訪遍全球書店、寫了《書店傳奇》《書店風景》《書天堂》的「愛書人」鍾芳玲,她第一次到杭州,走進曉風書屋,也被腳下的地板驚到了。她剛進門就「呀」了一聲,「我走過全世界這麼多書店,從沒見過一家地板被磨得這麼厲害。」

鍾芳玲被曉風書屋的地板驚到了。曉風書屋供圖

和很多拼顏值拼裝修的店面相比,這家曉風書店看起來有些「寒磣」。門口天花板的牆角已經斑駁,十幾年前留下的雨天漏水黴跡還在。外面的地板磨得最厲害,走人的通道上,原本的灰色,早都磨成了白色,最嚴重的,已經露出木頭本來的紅色。

最裡邊「曉客廳」區域,地板也是十二年前「新換」的,經常吱呀作響。白先勇、劉震雲、易中天、陳丹青、麥家、葉兆言等名家,就是在這裡和杭州的愛書人面對面交流。

我問姜愛軍,你們這地板是不是不耐磨才變成這樣的?他搖搖頭說:「強化地板,照理是很耐磨的。到底21年了啊,書店不大,才200來方,每天進進出出的書友至少1000人。你算算這個人流。加上書都很重,搬上搬下,難免對地面造成磨損。」

老櫃檯和手工記錄本

藏著無數愛書人的故事

十多年來,我無數次到這家書店,買書、看書、採訪,或者參加書友會。體育場路門店雖然店不大,但人氣一直是最旺的。有時候,名作家來了,書迷蜂擁而至,大家擠不下,跑來聽講座、買書的人還不得不站到店外馬路邊去。

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工作日下午,我坐在來過無數次的曉風書屋體育場路店。周圍短短幾十米的沿街店鋪,這些年面孔一直在變。右手邊的鮮花店變成眼鏡店了,左手邊本來是家海鮮店,去年轉成羊絨衫店了。再隔壁,不久前出現了家洋氣的網際網路線下「嚴選」店。

而唯一不變的,還是這家老書店。戴著口罩的路人行色匆匆。我站在馬路邊觀察,幾乎很少有人走進這排沿街商鋪,但奇怪的是,整個下午,卻不斷有人進出這家曉風書屋。特殊時期,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選擇在這個時候走進一家書店?

有人來逛逛,買完書就走了;有人是來書店看書、學習,喝咖啡;也有小朋友,父母上班了,自己跑過來看會書。下午兩三點是人流最多的時候,「曉客廳」休息區每張桌子都坐了人,一位女士背著包進來,看看沒有空桌,只好失望地離開。

門口櫃檯堆了幾包書友訂書。店長魏麗告訴我:「其實人流還不算多,只恢復到以前的三分之一。現在有書友不方便出門,直接打電話來訂的,佔了不少比例。」磨得坑坑窪窪的櫃檯邊,碼了十幾本已經發黃的舊筆記本,都是手工記錄的顧客訂書需求,密密麻麻。

「韓××,《藝術哲學》中信版198元,寄往××;李老師,《江村經濟》《鄉土中國》,明天下午書到……」不知道為什麼,翻看著這些手工訂書記錄本,我心底湧起一股暖意,每本流轉的書籍背後的故事,應該都有一個愛書人的故事。

一家書店的「包漿」有多厚

這座城市人與書的故事就有多長

在曉風書屋的那個下午,我碰到了一位從甘肅來的喬先生,他說自己是90後,在江蘇創業,現在還沒法開工,就和朋友跑來杭州散散心,「來到書店,心變得很靜,我來這裡,大概就是想讓自己舒服一點。」

這讓我想起韓國出版家金彥鎬在《書店東西》裡寫的一段話:「當一個人在人生路上陷入彷徨之際,最好的去處應是書店;被無以言說的孤寂圍困之時,能讓靈魂得到撫慰的空間也是書店。只要世界上依然有這樣一批書店生龍活虎地存在,我們人類就有希望。」

一件文玩古物,因為歲月的打磨,就有了包漿。而一家有「包漿」的書店,可以說是這座城市最好的記錄方式。

那些曾經熟悉的書店

能覓到蹤跡的還有幾家?

杭州自古以來就是書肆、書坊林立的城市。歷史上非常著名的臨安書坊,不僅鬻書販書,還刻書出版。中山中路棚橋一帶(南宋御街附近),是南宋時臨安最大的書市。當然,它們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千百年來,書業沉浮巨變。進入網際網路時代後,能堅持到現在的書店,寥寥無幾。這個時代,一家開了二三十年的城市獨立書店,足以稱得上是「古董」。

「我們其實已經算是杭州第三波書店了。第一波自然是新華書店這些傳統國營書店。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個體書店放開了,杭州出現了第二波書店潮,三聯書店、萬芳書店、法律書店、高教書店等紛紛出來了。到了90年代後期,才出現我們這種類型的民營書店。我們有自己的個性,像楓林晚偏學術、江郎偏經濟社科,書海和百通這些是綜合的,曉風走人文藝術。」朱鈺芳回憶說,「我們這一代書店人也影響了後來的很多杭州讀書人開書店。從2000年開始,其實那時候書店行業已經不景氣了,但滿庭芳、鐵驢這些店依然要逆市開店。因為老闆真的愛書,最早他們都是在曉風買書看書,後來有了想開一家書店的念頭。」

可惜的是,後來這些店大多都不在了。多年來,許多民營書店在這座城市如驚鴻一瞥,湮沒在時代中,甚至連名字都被人遺忘了。最近幾年,由於外來連鎖品牌、網紅書店的入駐,杭州的書店數量又在回升。不過,很多我們熟悉的本土老牌書店,就只剩下曉風、楓林晚、純真年代等幾家了。

曾經,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體育場路一帶,是著名的書店街。從武林門的展覽館書店,到老浙大曙光路口,僅短短三站路,就有十幾家書店林立。如今在這一帶,能覓到蹤跡的,只剩下這家曉風書屋。

「我們是站在老前輩的肩膀上開書店。最早,西湖邊的外文書店、現代書屋、三聯書店,被稱為杭州的書店『金三角』。像我工作過的三聯書店老總葉芳,一直是我非常敬佩的書店人。她是帶我入門的啟蒙師傅,她對書店工作從來都是親力親為,把書店當家,把顧客當朋友,這種信條也是後來我一直堅持的。」朱鈺芳透露。

曉風書屋掌柜朱鈺芳

杭州的讀書人在幫我們挑書

我們是幫他們買書

在曉風書屋,我看到一位在書架前翻了很久的先生。雖然戴著口罩,還是可以看出他上了年紀。老先生告訴我,他姓李,是個「60後」,是這家書店十幾年的老書友了。

「我每個月雷打不動都要來這裡逛一次。大的書城也去,但逛起來的味道沒有這裡好。我喜歡古籍、藝術、文學類的書,曉風選的書比較合我口味。每來一次,我就知道自己要看什麼書了,網上我也買書的,挑起來太累,還是逛書店的味道好。」李先生笑著說。

我問朱鈺芳:「曉風書屋選書會有自己的標準嗎?」她回答:「讀書人買書,總是有自己的習慣。好的版本、好的版次、好的翻譯、好的校對,都是有講究的。一開始我們也不專業。這麼多年來,是杭州的這些讀書人在幫我們挑書,他們專業,我們是幫他們買書。特別是從上世紀90年代就跟著書店買書的那批老顧客,對我們幫助非常大。也正是因為這些人,我們會特地留意這些讀者感興趣的書,後來邀請他們喜歡的作者到店裡,來和他們交流。可以說,是杭州的讀書人成就了今天的曉風。」

朱鈺芳給我講了個故事。1997年,曉風書屋開業的第二年,那時候還在保俶路十幾平米的小鋪子裡。有個中年男子進來,問《人間詞話》有嗎?她說有;又問,《詩詞格律》呢,她答有;再問,那《古代漢語》呢?她回答還是有的。第二天,這位先生再來,立馬下了個大單,一整套《二十四史》,花了2000多元,這筆錢在當年可不得了。

「開業以來的第一個大單。」朱鈺芳說,「如今,這位先生已經70歲了,20多年來,一直在曉風買書。他心態很年輕,每天活躍在我們的微信群裡。後來他告訴我,當時看你年紀輕輕,還是個小姑娘,噶小一家書鋪,竟然都有我想要的好書,不簡單。」

24年來,有太多這樣的忠粉追隨者。店長魏麗告訴我,有位姓陳的大學老師,幾乎每隔一天都要來書店,「我們和他都是老朋友了,他隔一天,吃完晚飯就會晃過來,看看最近兩天新到的書,有喜歡的就買下。」

一位在店裡的老顧客拉住我,「你們年輕人現在習慣網上買書,找書下單都很方便。但以前,買書找書哪有那麼容易啊。我們只能託書店幫我們找。老闆娘很用心,以前杭州買不到的書,她坐火車跑到北京、上海、江蘇,都會趕去幫我們買。」

從沒想過做一家網紅書店

只想當杭州人的鄰家書房

我常常在想,網絡時代,買書方便實惠又便捷,究竟是什麼還在維繫著那些跑去書店買書的人?

也許這就是一座城市的「包漿」,人與書店,其實是人與人,人與書相遇的記憶。一家書店的「包漿」有多厚,便是一座城市人與書店的故事有多長,人與書的溫情有多深。

在曉風書屋體育場路店,朱鈺芳指給我看牆上掛的一些書畫,都是書店老友送的,「這位書友的愛人去世了,生前他們夫妻都常常來書店,她就把先生留下的字畫放到了書店。」

朱鈺芳也會常常送老客自家店裡的禮物,有時候是一份掛曆,有時候是一本好書。有位退休教師洪大伯,從書店開業第一天起,就一直跟著朱鈺芳買書。她每年都會送洪大伯一份掛曆當新年禮物。後來洪大伯的眼睛越來越不好,看不了書和掛曆了。2012年,朱鈺芳帶著大女兒去洪大伯家裡拜訪,送了一件毛衣給他。回家的路上,女兒問她,為什麼不是送書?她回答大伯眼睛不好了。女兒追問:「那媽媽,我們書店的客人以後都會老去,都看不了書啦,怎麼辦?」

朱鈺芳心裡一驚,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曉風書屋開始摸索著轉型。從一家純書店,慢慢拓展業務,賣麵包、開發文創,想讓更多的年輕人走進書店,留下來。

因疫情閉店的那段日子裡,朱鈺芳隔兩天會到店裡澆花、餵魚。「真的,才短短十幾分鐘,店裡就有電話不斷響起,都是老書友來問我們,什麼時候能開店啊。」她自己都不敢相信,「還有書友主動問我們,有沒有困難,需不需要幫助?真的很感動。也是他們,給了我最大的信心。」

就在幾天前,朱鈺芳接到北京一家景區的電話,想邀請曉風書屋開到北京去。「老實說,這些年,我們有蠻多機會走出杭州,開到別的城市。上海、南京、西安等,都不斷有人來邀請去開店。我們都拒絕了。原因很簡單,我們夫妻兩個都是杭州人,24年來,守在杭州開書店,這片土地是我們熟悉的,是我們深愛的,也願意去深耕的。我們後來開的每一家書店,主題都來自杭州本土文化的沉澱,像西湖邊新新飯店的書房、絲綢博物館的書店,還有現在新開的海塘遺址博物館店。」朱鈺芳說,「我記得我的初心,24年前,我從沒有想過做一家網紅書店。我想的,只是做一家,你吃完晚飯後,能帶著孩子,一家老少遛個彎來看看書的鄰家書房。杭州人喜歡曉風,這種被需要、被信任的幸福感,我很珍惜。」

記者 | 潘卓盈

編輯 朱慧

相關焦點

  • 重慶網紅舊書店出「打卡新規」 曾上過《人民日報》
    △書店中打卡拍照的遊客。渝中區中興路舊貨交易市場有家舊書店火了。不僅登上了《人民日報》,獨特的「凌亂」風格吸引了眾多來拍照打卡的市民和遊客,有時甚至需要排長隊才進得去。上周,70歲的店主王米渝立了個規矩——拍照可以,拍完照得買一本舊書。這樣的「霸王條款」不但沒有引起拍照者的反感,還引來了不少回頭客,找他薦書。
  • 人民日報新語:喜看書店排長龍
    那一天午飯後一行人溜達到書店,卻發現門前排著長隊,上前詢問,才知道原來節假日慕名而來的人實在太多,書店為了保證每位讀者享受安靜的讀書購書環境,不得不進行限流,我們只好悻悻離開。委實不甘心,我們又去了另一家最近在網上赫赫有名的書店。這家書店位於城中心的購物中心,規模不大,但由於書店環境別具特色,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前來「打卡」。
  • 成都這家書店,因神似「霍格沃茲城堡」而走紅,被譽成都最美書屋
    近期,都江堰又新增了一處網紅打卡地,因其獨特的建築造型,引人入勝,被網友們稱為:霍格沃茲成都分茲。 這家書店就是鍾書閣,設計師依託舉世聞名的水利 都江堰 的巧妙設計為靈感,創造了這家8D魔幻世界的鐘書閣書店。
  • 誠品書店創始人去世 這家書店為何一再與杭州擦肩而過
    因心臟病創立誠品書店 連續虧損15年從臺北工專畢業後,吳清友進入到一家專賣飯店餐廚設備的公司做業務員。31歲時,他通過自己的努力,收購了該公司的全部股權。從小就喜歡看書的他,覺得書店的事業符合理想,於是就創立了誠品書店。「誠品」的英文名是Eslite,為古希臘文「精英」之意。在成立之初,誠品專賣藝術與建築類書籍,書籍來源偏向進口和外文雜誌,購書環境精緻而講求品味。1999年,誠品敦南店首開24小時營業,結合書店與商場,成功經營出特殊的誠品書店文化,並且力爭每一家誠品分店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風格。
  • 我為書店狂,南京、臺北、蘇州、杭州……記那些年去過的一些書店
    南京先鋒書店五臺山總店書店位置就在南京五臺山體育館旁邊,是地下車庫改造而成。書的種類很齊全,門臉不大,內有乾坤。裝修設計很獨特,標緻就是一個碩大無比的十字架。獨特設計風格的五臺山先鋒書店先鋒頤和書館,位於鼓樓區頤和路。頤和路公館區有200多座民國政府要員的宅第公館,是中國擁有民國公館最多的地區。
  • 因這家外文書店西湖邊才有了英語角 馬雲當年是發起人
    ,曾經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杭州大名鼎鼎的文化地標。那個時候的外文書店就坐落在西湖六公園邊,現在的馬克波羅塑像附近,面朝西湖,春暖花開。外文書店三層的小樓邊上還有三聯書店、現代書屋,被譽為杭州的「書店金三角」。當時的時尚男女都喜歡聚到這個「洋氣」的地方,那時還沒打卡一說,約定的接頭方式就是「外文書店門口等,不見不散。」如果赴約時手裡再揣本流行期刊或外文讀物,那就更潮了。
  • 人民日報報導杭州工匠朱軍岷:熔銅絕藝 自成一家
    2018-05-30 08:49 | 人民日報【絕活看點】3萬多次的落錘,幾小時的勞作,不斷重複淬火、錘打……「朱府銅藝」第五代傳承人朱軍岷,深耕銅藝近30年,恢復傳統,創新工藝,打造能夠進入普通人日常生活的銅製器物;更以獨創的熔銅技法
  • 杭州實體書店出路在哪裡? 進軍網絡學臺灣誠品發展綜合體
    姜愛軍最近特別忙,馬上就是世界讀書日了,每年這時候,書店總會緊鑼密鼓地安排一系列讀書活動。  採訪時,姜愛軍一直倚在書架上,似乎有些疲憊。他從經營者的角度坦言,做書店壓力很大:「每兩年房租都會漲,書店開與不開,始終是一個越不過去的坎,這是最悲觀的說法」。  「只能算是持平吧,不賺不賠。開書店不是做生意,否則我早就逃掉了。
  • 杭州24家商場書店品牌拓展報告:開大店、玩混搭
    從面積上來看,單店面積大多都在500㎡以上,甚至越開越大,三五千方的大店越來越多。面積最大的超5000㎡——咣當·城之光,這家剛剛於8月29日正式開業的書店位於西溪銀泰城,是集書店、咖啡、文創、餐飲等於一體的超大集合店,圖書區是咣當的核心區域,據悉,咣當圖書部分是與漫書咖文化旗下的城市書店子品牌「索丘」合作。
  • 北京這家「網紅書店」,由百年教堂改建而成,全國獨此一家
    文/阿秋5月份的天氣著實有些古怪,有的時候晴空萬裡,藍天白雲,有的時候有狂風呼嘯,似乎體重稍微輕點就會被吹到天上去,又或者是突然烏雲蔽日,噼裡啪啦的大雨說下就下,這樣的天氣如果逛公園的話可能會有點煞風景,但是大家可以選擇去室內逛商場,逛書店,
  • 誠品書店的「奇蹟」
    親友外出謀生,要送他一些茶葉,因茶葉在福建和臺灣都被稱為「茶心」,送上一包茶葉,就是表達一種希望外出謀生的親友不忘祖宗、家鄉的願望。而身在海外的親友給自己的家鄉父老郵寄匯款時,稱之為寄「茶資」。從飲茶的方式上也講究一板一眼不離章法。
  • 大陸首家蔦屋書店落戶杭州,這個地方樓頂種滿了龍井
    這家在亞洲享有盛名的日本書店,在大陸第一家分店,將於下個月在杭州開業。全球排名第四的書店:賣的不是書,是生活提案蔦屋投資有限公司的母公司為CCC株式會社,這家公司是日本CCC集團旗下,主營開展書店事業。
  • 杭州最大的民營書店今天開張 3200平方米的空間都有什麼?
    這個書店的名字有點拗口,言,幾,又,不知道是不是這三個字的組合有謎之「魔性」,反正身邊遇到好幾個人,看到這個店名,都會自動讀成「言又幾」。這個看著古怪的店名是有來源的,店名出自繁體字版「設計」的「設」,把「設」字的三個部分拆開,答案就出來了。  杭州的這家言幾又書店面積有3200平方米,堪稱「航母」級別的書店。裡面究竟有什麼呢?昨天,都市快報記者已經提前為你探店。
  • 旅行時遇見的書店們,整個大陸書店中,文具最集中的數蘇州這家
    我曾經在我的第二本書的別冊裡說過,蘇州的書店,都可以叫旅行時遇見的書店們。好攝女 文並攝第一次到蘇州,必去平江路,也會遇見貓的天空之城概念書店。平江路上的貓空書店,不是我去的次數最多的貓空書店,也不是坐的最久的,它對我來說,有更特殊的意義——我第一次到貓空,就是這家店。
  • 消毒藥水伴著書香 這家「治癒系書店」開進醫院裡
    這家開在蒼南縣人民醫院新院內的書店,自從本月5日試營業以來,因閱讀獨有的「治癒系」屬性,成了最受病人、家屬和醫務人員歡迎的地方。  消毒藥水伴著書香,這是一種怎樣的體驗?記者日前探訪了這家藏身醫院中的書店。
  • 喜歡文藝的朋友,杭州的這些小書店會滿足你的所有
    舒適的體驗,書店還提供咖啡和果汁飲料,挑一個周末選擇一個好的座位,在下午選擇一個舒適的角落,點一杯咖啡,靜靜地讀書,安靜而舒適,另外這家雲夕圖書館所有賣書的盈利都會捐贈給畲族鄉的貧困生用以教育,可以去支持一下。
  • 逛書店何必去臺灣,雨天來一場杭州書店裡的小旅行!
    其實誠品早就不是單純的書店,商場與書店的二合一,讓它除了購物和閱讀之外,多了文藝休閒的氣質,成為朋友聚會聊天、大眾遊玩的目的地。逛書店何必去臺灣?從杭州乘高鐵,最快只要30分鐘就能抵達。蘇州誠品書店怎麼樣?一起來探營。
  • 杭州風雨書店: 冷不丁 二手書店把自己捯飭成了「網紅」
    前不久,在杭州,這家臨海「出生」書店的分店如約開張,沒幾天就登上了大眾點評「杭州書店音像好評榜」的第一名。聽店主吳夢瑩說,連蔦屋書店中方店長都慕名登門拜訪,想就經營事宜交流請教。曉風書屋、單向街書店……劉讓一一盤點。他覺得每家書店都各有定位,而風雨書店就是堅持年輕化、小而美。要年輕,「上」網是必然。這兩天,風雨書店的小程序正在內測,不久後即可上線。這也將是另一條銷售渠道。「跟多抓魚一樣,我們也是從2017年起步的。但線上太燒錢,他們從線上到線下,我們小打小鬧,只能從開實體店開始,再試水線上。」劉讓笑道。
  • 傳統書店VS網紅書店,你更愛哪一款?
    昨天,去濱江星光大道遊玩,走著走著,忽然眼前一晃:唉,這不是網紅書店「鍾書閣」麼?尤記得當時書店還沒開,超高顏值的照片已經在杭州人民的朋友圈裡傳瘋了,大家都很想親眼看看這家傳說中的「最美書店」,只是由於我家住的位置離濱江很遠,所以一直沒去一睹真面目。
  • 人民日報:政府扶持下,實體書店歸來
    據《人民日報》1月18日報導,在熬過了歷時五六年關門閉店的低潮期後,實體書店正在迎來一輪新的復甦。在北京、上海、瀋陽、南京、合肥等國內大城市,國有大型書城與民營特色書店紛紛開設新店。在房租成本、工資成本、網店競爭三大不利因素依然存在的今天,為什麼實體書店不但沒有萎縮,反而逆勢而上呢? 「三聯書店決不能離開海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