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針對老弱病殘佔比較重的實際,創新舉措,強化力度,探索實施了貧困戶「鄰裡互助護理」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目前,已覆蓋全市683個村,組織護理人員1223人,護理老弱病殘貧困群眾2932人,解放勞動力660名。
一、明確服務群體,創新服務模式。一是明確護理對象。主要為建檔立卡貧困群眾中的「三類人群」,即無人照顧或家庭照顧能力不足的殘疾、重病、智障等特殊貧困人員;子女不在身邊、行動不便的空巢老人;父母不在身邊、其他監護人照顧能力不足的留守兒童。二是精選護理人員。主要從有照料能力、有責任心的貧困人員或貧困殘疾人中選擇,以政府公益崗的形式,每人每月發放300到500元的護理補貼。無合適人選時,再從適合此工作的村幹部、黨員或群眾中選擇。目前全市共招聘上崗護理人員1200餘名,其中貧困戶980餘名。三是籤訂護理協議。護理員與護理對象以籤訂協議書的形式,明確護理內容及職責。主要是打掃衛生、洗衣做飯、代買物品、代繳費用、代為辦事等。同時,對病殘護理對象,還提供了取藥、餵藥、量血壓、應急救助等簡單醫療服務;對留守兒童、貧困家庭學生等,不僅照顧生活,還要關注學習和心理,使他們得到健康成長。四是護理方式多樣。針對護理對象的不同情況和需求,採取了居家護理和集中供養兩種方式。居家護理就是護理人員每天到護理對象家裡照料服務。集中供養就是根據護理對象的意願,將護理對象集中到一起照料,主要分三種形式:(1)與現有的城鄉中心敬老院改擴建相結合,增加床位,安排貧困護理對象入住。(2)與民政部門推行的養老機構「公辦民營」試點工作相結合,由非贏利性的第三方社會養老服務機構投資建設集中供養中心,設置部分貧困護理床位,政府財政給予相應補貼。(3)與農村危房改造工作相結合,整合危房改造資金和民政集中供養補助資金,籌集部分社會資金,建設養老周轉房,讓貧困護理對象集中居養。養老周轉房建設在靠近村辦公室、村衛生室、村文化大院的地方,便於村幹部檢查照料情況。這種模式目前是聊城市重點推廣的方式。這種方式主要是通過「弱弱互助」、「強弱互助」兩種形式,同步解決「貧」和「困」兩個難題。
二、建立保障機制,強力督導推進。一是建立獎懲制度。多方籌集經費,通過社會公益性崗位補貼、慈心一日捐、扶貧捐贈基金等渠道籌措資金,不足部分由財政兜底解決。由駐村幹部、村兩委幹部定期組織,對護理人員進行滿意度測評,根據測評結果,對盡職盡責的護理人員發放補貼,對態度不端正、無故缺勤、滿意度低的護理人員予以辭退。二是落實工作責任。聊城市扶貧、殘聯、民政、衛計等部門聯合出臺了《關於開展「貧困戶鄰裡互助護理」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市縣扶貧辦為牽頭單位,殘聯、衛計、人社、民政等部門為責任單位;鄉村兩級負責精準識別護理對象和護理員、組織護理雙方對接、籤訂護理協議、建立護理檔案、日常監管等工作。三是強化督導考核。進一步發揮督導考核的「風向標」 「指揮棒」作用,將鄰裡互助護理工作列為扶貧開發考核重要內容,統一對其實施情況、覆蓋程度和扶貧效果進行考核驗收,倒逼工作落實、落地。
三、提升生活質量,倡樹文明新風。鄰裡互助護理工作的開展,給貧困村和貧困群眾帶來了諸多方面的積極變化。一是提高了生活質量。過去,年老病殘貧困戶不但身體差、缺乏應有的照料,而且大多精神萎靡不振,少與人交流,家庭衛生條件較差。開展鄰裡互助以後,有人陪伴照料、溝通交流,吃飯、穿衣、健康、衛生有人管了,精神面貌也大為好轉。二是開展了醫療服務,減少了貧困戶醫療開支。開展了「八個一」醫療服務活動,即明確一所定點醫院,確定一名家庭醫生,籤訂一份承諾書,制定一張健康卡,建立一個健康檔案,進行一次健康查體,組織一次健康會診,發放一張健康明白紙。目前,縣鄉村三級醫生結對幫扶病殘貧困戶活動開展良好。醫生與護理對象籤定醫療服務協議書,提供每月不少於4次的上門訪視、免費查體等醫療服務。截至目前,已開展免費查體140多次,提供上門醫療服務2000多次,及時處理突發疾病95起,間接阻止病情惡化231例,直接減少貧困戶醫療開支54.4萬元。同時,逐戶逐人建立了貧困戶互助式護理檔案和醫生護理檔案,實行動態跟蹤管理,確保「鄰裡互助護理」模式群眾認可、長期有效。三是推動了務工增收。實施貧困戶「鄰裡互助護理模式」,釋放因照顧失能人員、貧困、病殘人員而被長期「捆綁」的勞動力660名,月均增收100多萬元,救助因病、因殘致貧家庭早日擺脫貧困,受到了全市上下各級各部門,特別是貧困殘疾人員的高度認可和積極擁護。四是樹立了文明鄉風。隨著鄰裡互助護理的開展,聊城市老弱病殘特困群眾切身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敬老愛幼蔚然成風,促進了鄉村的社會風氣淨化和社會穩定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