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區天塔街富源裡創新為老服務模式 打造養老互助小組 鄰裡相...

2021-01-09 大眾網

  天津北方網訊:今年,河西區天塔街富源裡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創新為老服務模式,建立了以「互助小組」為核心的「以老養老」服務模式,讓社區身體健康的低齡老人成為助老志願者,為高齡老人、空巢老人、獨居老人與困難老人家庭開展日常照料、心靈陪伴、文化活動等志願服務。如今,老人原本冷清的家,充滿了歡聲笑語。

  照料生活

  昨天,本市迎來大風降溫天氣。「今天太冷了,您別出門買菜了,我幫您帶回去。」60多歲的馬敬儀是富滿裡小區的一名普通居民,同時也是互助小組中「健康組」的組長,她出門前還不忘問問和自己結對子的老人有什麼需要。

  馬敬儀告訴記者,富滿裡是富源裡社區的一個自然小區,位於黑牛城道路邊,是社區裡距菜市場最遠的一個小區。自從加入互助小組,馬敬儀就與組員一起成為小區高齡老人的「生活管家」,負責為固定幫扶的老人買菜並採買生活用品,陪老人們聊天,排解獨居、空巢的寂寞。

  富源裡社區居委會主任郭新娜說,富源裡社區是個老社區,60歲以上老人佔社區人口的38%,社區社工人數較少,只憑網格員的力量無法對社區高齡老人、獨居老人、空巢老人等進行全覆蓋。而老人們更願意由周圍知根知底、年齡相仿的鄰居照料。「為解決社區養老的難題,社區依託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創新服務模式,在今年初創立了以健康老年人為主的互助小組,協助網格員為老人開展志願服務活動。」

  精神陪伴

  如今,在富源裡社區,像馬敬儀這樣的志願者還有很多。記者採訪中了解到,從年初創立互助小組以來,社區如今共有5個互助小組,共70餘名志願者參與其中。除了入戶探訪、採買代購等日常生活照料,精神陪伴也是互助小組的一項重要工作。

  「張大姐,天涼了您得多注意,給您買了點菜和掛麵,再給您一雙我們自己織的毛線襪子。」59歲的張玉萍是互助小組「友愛組」的組長,她與小組成員一起來到七旬獨居老人張大娘家,陪張大娘聊天。張玉萍告訴記者,「友愛隊」互助小組共有18名志願者,負責6戶獨居老人。「他們每次來,家裡瞬間就溫暖了很多,熱鬧了很多。」張大娘說。組員毛樹雲說,每次去陪老人聊天,老人們總是拉著手說很多話,臨走時總是依依不捨。

  居住在富滿裡的八旬獨居老人張大娘居住在馬敬儀家樓下,每天早上看到時間差不多了,她總會站在門前等著馬敬儀下樓。「這個時間小馬該來了。」張大娘總是念叨。聊天時,張大娘總是和馬敬儀講起年輕時的往事,講著家裡最近發生的事;馬敬儀也總是將最近的新鮮事告訴張大娘。「大姐特別愛美,家裡化妝品和香水很多,每次去了都給我講怎麼化妝,把我變得時尚起來,讓我也覺得生活有了精氣神兒。」馬敬儀說。

  幸福互助

  郭新娜告訴記者,互助小組成立以來,志願者噓寒問暖、買菜送藥,為獨居、空巢老人的居家安全和日常生活加了一層保障。此外,每個互助小組,每周還會組織行動方便的老人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開展文化娛樂活動。

  「團結組」組長劉桂芬告訴記者,每周組員都會帶著老人們一起唱歌、下棋、打太極拳、做手工藝品,讓老人們不再整日悶在家中。「多走走,多動動手和腦,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天,老人們的心情就會好很多。」劉桂芬說。此外,每逢節日,互助小組還會組織老人開聯歡會。

  記者了解到,互助小組中,有不少組員是互助小組以前的幫扶對象。他們看到大家為老人服務的熱情,也主動加入到互助小組中,為其他老人服務。「幫助他人,自己也鍛鍊了身體,收穫了快樂。如今,我們社區特別溫暖。」69歲的互助小組志願者邱守義說。

  如今,富源裡社區的低齡老人有了發揮餘熱的平臺,社區壯大了為老志願服務力量,高齡老人獲得了多樣化的服務,形成多贏局面。(津雲新聞編輯孫暢)

相關焦點

  • 河西區積極推進居家養老服務試點 構建居家養老「15分鐘服務圈...
    家住河西區桃園街泰達園社區的鄒增女士,看起來是剛剛退休的狀態,可實際已經78歲了。許多居民成為掛甲寺街新城小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鐵粉」,每日排隊購餐。 在南昌路45號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老人們聚在一起下棋。 本報記者 尉遲健平攝 天津北方網訊:藝術使人年輕。
  • 聊城市實行鄰裡互助護理模式助推老弱病殘孤寡脫貧
    聊城市針對老弱病殘佔比較重的實際,創新舉措,強化力度,探索實施了貧困戶「鄰裡互助護理」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目前,已覆蓋全市683個村,組織護理人員1223人,護理老弱病殘貧困群眾2932人,解放勞動力660名。一、明確服務群體,創新服務模式。一是明確護理對象。
  • 聚焦難點 努力打造農村養老福建樣本
    村級養老「四化」模式寧化縣地處閩西北,集邊遠山區、老區蘇區、欠發達地區為一體。近年來,該縣通過成立村級養老服務中心運營管理幸福院,引導留守老人走出「小家」融入幸福院「大家」,探索形成生活互助化、娛樂本土化、服務專業化、習俗文明化「四化」模式,實現低成本互助養老。
  • 鄰裡守望 互助養老丨暢享夕陽項目「時間銀行」啟動儀式
    》的公示結果,著力打造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品牌,努力營造「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好互助養老氛圍,推進「暢享夕陽」項目關愛老年人志願服務項目及時間銀行的順利進行,2020年12月31日上午,由貴港市民政局、貴港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辦,貴港市荷城義工協會、貴城街道荷城社區居委會承辦的暢享夕陽項目「時間銀行」啟動儀式在貴港新世紀廣場舉行。
  • 滬涉農區建成具有平臺功能的綜合為老服務中心224家 實現鄉鎮全覆蓋
    記者從昨天召開的上海市農村養老服務工作現場會上獲悉,《上海市農村地區養老服務美好生活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圓滿完成,過去三年,上海涉農區已建成具有平臺功能的綜合為老服務中心224家,佔全市70%,實現了鄉鎮全覆蓋,而長者照護之家、社區日間服務中心、老年人助餐服務場所已建成1419個,佔全市六成以上。
  • 南寧市青秀區打造「時間銀行」社區互助養老新模式
    &nbsp&nbsp&nbsp&nbsp2018年9月,青秀區新竹社區成立了廣西首家「時間銀行」,推行「低齡存時間,高齡換服務」的互助養老志願服務模式。社區組織網格黨員志願者入戶摸底調查,通過收集整理需求、資源、服務的「三張清單」,推出家政、餐飲、護理、外出代辦等四大類16小項志願服務內容。
  • 河西區掛甲寺街新城小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開展手工課堂系列活動之...
    冬日初至,一盞盞承載著居民們藝術創想的彩繪燈籠,為寒冬送去一絲喜慶與溫暖。12月2日,掛甲寺街在新城小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開展了手工課堂系列活動之彩繪燈籠活動,豐富了居民的業餘生活,激發了居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為居民們的生活增添光與彩。
  • 居家養老服務卡 河西老人的「福利卡」
    作為河西區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工作的一項重要舉措,河西區於今年5月18日啟動「居家養老服務卡」發放,名片大小的晶片卡為老年人享受「15分鐘服務圈」  上午十點,家住友誼路街桃江裡社區的張桂蘭奶奶來到瀏陽裡居家養老服務中心。  張奶奶遞給工作人員的這張小卡片就是河西區為老年人發放的居家養老服務卡,它內置晶片,記錄著持卡老人的相關信息,凡居住在河西區具有本市戶籍的年滿60周歲以上老年人均可申請辦理。
  • 鍾仁耀、王建雲、張繼元:我國農村互助養老的制度化演進及完善
    針對我國農村地區地域廣闊、人口分散而居,農村社會養老服務供給幾乎空白的現狀,筆者認為,農村互助養老可以作為我國農村養老服務的主要形式。互助養老是在互惠互利和社會交換基礎上產生的同代或代際之間的養老資源、服務的交換。農村互助養老不是老人之間簡單的互助行為,而應是農村家庭養老、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相融合的新型養老服務模式。
  • 市民政局打造多元養老模式全面提升養老服務領域公共服務質量 於...
    為此,市民政局全面提升養老服務領域公共服務質量,提出了「政府引導、部門協調、企業參與、市場化運作、社會化服務」的發展原則,通過政策扶持、產業規劃、資金投入、設施建設、創新機制等措施,對初步建成了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託、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服務發展體系進行鞏固。
  • 交作業啦~2020年華悅家園鄰裡匯功能新升級!這份答卷,您還滿意嗎?
    為認真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進一步深化鄰裡匯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新起點打造「鄰裡匯工程」治理創新品牌,在2020年全區星級鄰裡匯創建活動中,虹梅街道華悅家園鄰裡匯從全區17家街鎮鄰裡匯脫穎而出,位列4家五星級鄰裡匯第三。
  • 天津市河西區: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掠影
    為了讓文化發展的成果惠及全區百姓,2013年以來,河西區以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為抓手,積極打造「大文化」格局,使得海河西岸這顆明珠更加繽紛耀眼,璀璨奪目。這裡有10個市屬藝術院團,9個市屬文化場館,12個各類演出場所,9個大型會展設施,24座不同風格的公園,60個不同規模的文化廣場,13個500平方米以上的街道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44個300平方米以上的社區文體活動室,200多個公共文化場所,共同織成了「市、區、街、居」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星羅棋布的文化場所積澱為河西區獨一無二的文化資源,成為河西區得天獨厚的文化優勢。
  • 交作業啦~~2020年華悅家園鄰裡匯功能新升級!這份答卷,您還滿意嗎?
    為認真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進一步深化鄰裡匯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新起點打造「鄰裡匯工程」治理創新品牌,在2020年全區星級鄰裡匯創建活動中,虹梅街道華悅家園鄰裡匯從全區17家街鎮鄰裡匯脫穎而出,位列4家五星級鄰裡匯第三。
  • 德化南埕鎮許厝村周文配:開創山村互助養老新模式
    1999年,周文配組織成立了德化第一個「老年義務互助小組」,創新德化山區養老新模式,以留守老人關心幫助老人為目的,以老有所養、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為活動目標。據不完全統計,互助小組成立18年來,許厝村平均每年有30多位病患老人得到及時照顧;有40多位老人農忙季節得到幫助,不誤生產;此外還有很多老人遭遇購買生產資料缺乏資金等難題得到解決。
  • 河西區深化文明城區建設 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
    以此為契機、為動力,河西區進一步深化文明城區建設,將於明年集中打造1個區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4個街級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在有條件的社區推廣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持之以恆推進文明城區建設,為打造品質城區、建設首善之區營造濃厚文明氛圍。
  • 濰坊市:打造「四全一特」社區 品質社區讓城市更宜居
    通過補齊社區基礎設施和功能配套短板;培育以胡家牌坊街、曹家巷老街建設,依託十笏園文化廣場旅遊資源為核心的特色產業;提升社區服務居民、服務產業的水平;最終將東風街以北,向陽路以東,福壽街以南0.91平方公裡,108棟居民樓、6215戶居民、18645人,全部納入到整合範圍,構建城市綜合服務大社區。  完善功能配套,建設宜居家園。
  • 為讀書留一盞燈 用文化溫暖城區 西岸書齋延時閱讀開啟
    「最後一公裡」,引領生活新時尚,為城區文化發展建設增添新活力。據介紹,為建設書香四溢、人文濃鬱、有品位、高品質的城區,河西區以「書香西岸 文化河西」為主題,緊緊圍繞讀者需求,把健全和完善全民閱讀的服務體系作為工作重心,不斷探索創新,積極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在想實招、求實效上下功夫,切實提高群眾滿意度。
  • 【部門解讀】《滁州市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
    為高標準做好改革試點工作,進一步完善我市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創新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模式,結合改革試點工作任務以及我市實際,市民政局牽頭起草了《實施方案(初稿)》。,加快建設以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 裕南街街道:家門口的養老服務,用愛播撒新時代敬老情
    裕南街街道班子成員上下一心、齊心協力,攻克了「抗老」道路上一道又一道難關,最終憑著一股永不言敗的鬥志和苦幹實幹加巧幹的作風,用了2年時間建立了一個資源共享,互相補充,相融共生,共同發展的以老年大學為載體的,以社區文化養老為特色,以「3+3」為基本運營模式的小型區域化養老綜合服務一體化模式,向人民群眾遞交了一份十分搶眼的「抗老」成績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