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牛郎織女的傳說是奶奶講給我聽的。那時感覺神話傳說很遙遠,也未曾想天下真有這種事情會發生。直到2004年我來到沂源任職,才知道這個故事的起源地就在沂源的大賢山。第一次去大賢山,是沂源的鄭經理陪同。大賢山坐落於沂源縣燕崖鄉沂河邊,爬到半山腰,這裡有兩棵巨大的銀杏樹,樹前有座廟宇叫無生殿。這時,有一童顏鶴髮老道士迎來,親切招呼鄭經理。鄭經理把我介紹給張道士,鄭經理與張道士曾經是鄰居,兩人相熟。張道士俗名張守安,沂源燕崖村人。年幼家貧,8歲時在此地的迎仙觀出家,道名明北。那時迎仙觀剛被日本鬼子洗劫不久,年少的張道士與一名年老道長相依為命,維持著迎仙觀的香火。16歲時,張道士感念眾生深受戰火之苦,毅然還俗參軍。先後參加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解放後又奔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軍旅生涯二十七年,以副營長身份退伍還鄉。曾在公社和村裡擔任領導,繼續為家鄉人民做貢獻。1997年時,國泰民安,縣裡準備重修迎仙觀,這樣張道士二次出家,來到舊地,主持道觀的相關工作。張道士知識淵博,侃侃而談。據張道士講,迎仙觀始建於唐代,正殿是老子廟堂,曾建有老君閣、三清殿和東西廂房。附殿還有觀音堂、天孫殿、藥王廟、僧王廟等。最初由仙人張道通所建。張道通原在長白山修煉,唐昭宗年間雲遊至此。見大賢山是一方寶地,遂在此修道。我們三人沿道觀西的臺階而上,見一座小廟宇,右側有一座道士塔,保存完好。石塔始建於金代貞佑元年(公元1216年)12月6日,是張道通第八代弟子丁守全等為其祖師所建。塔高九層,小巧玲瓏,四周鑲嵌有花草圖像,雕刻精緻。有文字記載:張道通,莫州人(今河北任丘市)出生於唐代大順元年(公元889年)11月28日。自幼在長白山修道,後雲遊到大賢山修道,一直到金代仙逝,壽年318歲。邊上的那兩棵千年銀杏樹,鬱鬱蔥蔥。尤其令人稱奇的是,其中西側一棵有葉子結籽現象,是全世界唯一一棵。不知是返祖現象,還是變異進化。當時樹周圍有鐵架子,是中國科學院所架,不定時有科研人員來觀察研究。
銀杏樹西側有一山泉,汩汩而出,曰「天孫泉」。問其名字緣由,張道士說:天孫,自然是牛郎織女的孩子,王母的外孫。王母釵劃天河分開牛郎織女之時,孩子哭喊母親落淚而成此泉。細聽,泉水潺潺,似有嗚咽之音。
後張道士又帶我們去遊織女洞。張道士說,織女洞中曾有一塊鑲嵌在石壁上的水晶石,光潔如鏡,可映人影,傳為織女梳妝鏡。可惜被日本鬼子掠走,如今藏於日本某博物館。 站在織女洞窗口,張道士指著沂河對岸一村落,說這是牛郎官莊,牛郎的老家。村西的一片廢墟,是當年牛郎廟的所在。站在這裡,真正感受到「天上銀河,地上沂河」、「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奇觀。難怪這裡是牛郎織女傳所能找到的唯一一處與實地實景相對應的文化遺存!從那次以後,我多次造訪迎仙觀,每每與張道士相談甚歡。張道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天下大事,鄉間趣聞,無一不曉。有外地朋友來沂源,我必定帶他們來這裡,體驗牛郎織女傳說的魅力和「葉籽銀杏」的奇蹟。當然,也讓他們見見張道士。2006年的夏初,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首長來沂源,我陪同來到此地。當首長聽說張道士是革命老兵,立即致以敬禮,並與張道長交流許久。2007年,張道士駕鶴西去。當我再來時,面對空蕩蕩的迎仙觀,惆悵之餘,磕頭作別!
如今,國泰民安,迎仙觀香火日盛,可以告慰張道士的在天之靈了。
童顏鶴髮的張道士。
張道士侃侃而談。
小廟和道士塔。
張道士所收藏的「葉籽銀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