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大賢山上的張道士

2021-02-22 吟行錄

小時候,牛郎織女的傳說是奶奶講給我聽的。那時感覺神話傳說很遙遠,也未曾想天下真有這種事情會發生。直到2004年我來到沂源任職,才知道這個故事的起源地就在沂源的大賢山。第一次去大賢山,是沂源的鄭經理陪同。大賢山坐落於沂源縣燕崖鄉沂河邊,爬到半山腰,這裡有兩棵巨大的銀杏樹,樹前有座廟宇叫無生殿。這時,有一童顏鶴髮老道士迎來,親切招呼鄭經理。鄭經理把我介紹給張道士,鄭經理與張道士曾經是鄰居,兩人相熟。張道士俗名張守安,沂源燕崖村人。年幼家貧,8歲時在此地的迎仙觀出家,道名明北。那時迎仙觀剛被日本鬼子洗劫不久,年少的張道士與一名年老道長相依為命,維持著迎仙觀的香火。16歲時,張道士感念眾生深受戰火之苦,毅然還俗參軍。先後參加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解放後又奔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軍旅生涯二十七年,以副營長身份退伍還鄉。曾在公社和村裡擔任領導,繼續為家鄉人民做貢獻。1997年時,國泰民安,縣裡準備重修迎仙觀,這樣張道士二次出家,來到舊地,主持道觀的相關工作。張道士知識淵博,侃侃而談。據張道士講,迎仙觀始建於唐代,正殿是老子廟堂,曾建有老君閣、三清殿和東西廂房。附殿還有觀音堂、天孫殿、藥王廟、僧王廟等。最初由仙人張道通所建。張道通原在長白山修煉,唐昭宗年間雲遊至此。見大賢山是一方寶地,遂在此修道。我們三人沿道觀西的臺階而上,見一座小廟宇,右側有一座道士塔,保存完好。石塔始建於金代貞佑元年(公元1216年)12月6日,是張道通第八代弟子丁守全等為其祖師所建。塔高九層,小巧玲瓏,四周鑲嵌有花草圖像,雕刻精緻。有文字記載:張道通,莫州人(今河北任丘市)出生於唐代大順元年(公元889年)11月28日。自幼在長白山修道,後雲遊到大賢山修道,一直到金代仙逝,壽年318歲。邊上的那兩棵千年銀杏樹,鬱鬱蔥蔥。尤其令人稱奇的是,其中西側一棵有葉子結籽現象,是全世界唯一一棵。不知是返祖現象,還是變異進化。當時樹周圍有鐵架子,是中國科學院所架,不定時有科研人員來觀察研究。

       銀杏樹西側有一山泉,汩汩而出,曰「天孫泉」。問其名字緣由,張道士說:天孫,自然是牛郎織女的孩子,王母的外孫。王母釵劃天河分開牛郎織女之時,孩子哭喊母親落淚而成此泉。細聽,泉水潺潺,似有嗚咽之音。

後張道士又帶我們去遊織女洞。張道士說,織女洞中曾有一塊鑲嵌在石壁上的水晶石,光潔如鏡,可映人影,傳為織女梳妝鏡。可惜被日本鬼子掠走,如今藏於日本某博物館。    站在織女洞窗口,張道士指著沂河對岸一村落,說這是牛郎官莊,牛郎的老家。村西的一片廢墟,是當年牛郎廟的所在。站在這裡,真正感受到「天上銀河,地上沂河」、「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奇觀。難怪這裡是牛郎織女傳所能找到的唯一一處與實地實景相對應的文化遺存!從那次以後,我多次造訪迎仙觀,每每與張道士相談甚歡。張道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天下大事,鄉間趣聞,無一不曉。有外地朋友來沂源,我必定帶他們來這裡,體驗牛郎織女傳說的魅力和「葉籽銀杏」的奇蹟。當然,也讓他們見見張道士。2006年的夏初,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首長來沂源,我陪同來到此地。當首長聽說張道士是革命老兵,立即致以敬禮,並與張道長交流許久。2007年,張道士駕鶴西去。當我再來時,面對空蕩蕩的迎仙觀,惆悵之餘,磕頭作別!
如今,國泰民安,迎仙觀香火日盛,可以告慰張道士的在天之靈了。

童顏鶴髮的張道士。

張道士侃侃而談。

小廟和道士塔。

張道士所收藏的「葉籽銀杏」。

相關焦點

  • 民間故事:道士吳爛頭
    清朝的時候,唐縣有個青虛山,青虛山上有個清虛觀,清虛觀有個姓吳的道士,修習奇門遁甲,掌握了法術。據說,吳道士年輕的時候,俗名叫吳與亮,他剛修習法術的時候,有一次他正在吃飯,突然念起咒語,把天上的魁星請來了。
  • 說出的話讓人願聽,又能達到自己的目的,看張道士是怎麼做的
    賈母願意當著眾人的面給張道士面子,而張道士必然也是算準了的,知道他這樣一說,賈母也就不會拒絕了。張道士說的這句話倒也是事實,顯然,賈母等人也同意他的說法。請對方收下自己的禮物,並說這樣給自己面子;不把東西給某些人,並說給了他們並不是對他們好。這張道士,實在也是能世態人情琢磨得十分精熟了!
  • 青城山上遇見的背夫,養活了觀裡的道士,修持了最純正的法門!
    那一天,我正在一步一步地感受四川青城山上臺階的堅實,走到祖師殿,已經累得氣喘籲籲、大汗淋漓。山下有索道上山。可我覺得,從幾千裡之外來到慕名已久的青城,真要坐索道上去,就有一種豬八戒吃人參果的感覺--完全品不出味道,也失卻了「朝聖」的儀式感。
  • 四川成都附近鶴鳴山上的道教古蹟
    山上峰巒相聚,形如巨鶴鳴叫,故名。鶴鳴山屬山勢雄偉,雙澗環繞,林木蒼翠,景色秀麗,為古代劍南名山之一。 鶴鳴山是道教發源地。據史書記載,東漢順帝時張陵曾率徒來此修道。張陵,又名張道陵,東漢時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東漢明帝時任巴郡江州(今重慶)令,後辭官隱居洛陽北部邙山修道。
  • 熱血傳奇:盤點入門道士到頂級道士的升階攻略—道士篇
    道士這個職業真的可以算是傳奇這款遊戲當中最經典的職業了,從最初的道士帶狗土城橫走,再到官方專門拿出道士的遊戲形象,作為遊戲的主要宣傳對象,可以說道士這個職業在遊戲當中的人氣一直以來都是非常火熱的。相信很多玩家都是因為,看著道士能夠帶狗,才跟著一起練了道士這個角色。
  • 民間故事:道士贈傘給老乞丐,三年以後,老乞丐用傘罩住了道士
    道士秋靈,自幼出家,因為家中實在是困難,父母養了足足七個孩子,實在是養不起了,便將秋靈送到了山上的道觀之中,出家做了道士。幸好這道觀的觀主,年歲大了,打算尋找一個接班人,看中了秋靈,如此,七歲的秋靈就成了一個小道童。
  • 遇見武當山洋道士
    遇見武當山洋道士去過不少名山大川,唯有武當歸來,感受卻不一樣。周末與友人相約去武當山一遊,推掉雜事,便驅車前往了。武當山上陽光明媚,並非山下雲霧繚繞,山奇而秀,且險峰疊嶂,沿路而行,拾級而上,四周望去,蒼山翠嶺,極為壯觀。雲霧迷漫,整個大山像從雲霧中拔起,原始森林,花草藤蔓,鬱鬱蔥蔥,抬頭望去,只見山勢奇峻,高不見頂,遊人如梭,五彩繽紛。
  • 一組百年前道士的實拍老照片:道骨仙風,圖七道士正打坐「入定」
    今天我們很多人對於道教的認識大多來源於影視劇,不過真實的道士與影視劇中表現的想像還是有很大的區別,今天我們就通過這組老照片帶著大家看看百年前的道士長什麼樣。這張照片就是清末民初的道士。道教發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興於漢代,到南北朝時期基本完善。在魏晉時期道教分化為士族丹鼎道教和民間符水道教。
  • 思念故鄉,在每一個美好或失落的日子裡!
    思念故鄉,沒有時差,沒有距離,每時每刻,隨時隨地。少小離家,離故鄉越來越遠,讀書,工作,結婚,去了很多他人的故鄉,卻把自己的故鄉遠遠拋在腦後。可誰又能知道,對故鄉的思念從未改變,離得越遠,時間越久,思念越濃。
  • 聊齋:道士救婦人之子,約定18年後下山,婦人提前帶子下山釀大禍
    戚氏連忙叫住道士說:恩人,只要是為孩子好,我這個做娘的就算捨不得也得去做,你就帶大民走吧。說完將懷中的孩子遞給道士,道士笑了笑向戚氏施了一禮,轉身上山去了,告訴戚氏自己就在山上的紫雲觀,如果想孩子可以上山去看他,不過一年只能見兩次。戚氏前幾年遵守約定,每年都會上山兩次去看兒子。
  • 茅山道士行走江湖不為人知的經歷(四)
    相關文章:茅山道士行走江湖不為人知的經歷(二)相關文章:茅山道士行走江湖不為人知的經歷(三)在我們那,農民冬季還有一項收入,那就是挖冬筍。這時,有人提議請周道士看看。這家人為什麼沒請周道士呢?這裡還有一個故事。這個發瘋男人的父親,「文革」時期是我們那的聯隊長(級別比村長小點)。運動文件下來,我們那也找不到什麼批鬥的對象,於是就把周道士提了出來——封建迷信。周道士經常被批鬥,農村人也不懂什麼文鬥武鬥,那些缺心眼的貧下中農,總是想方設法整人。
  • 唐代的女道士不簡單!
    原標題:唐代的女道士不簡單! 女道士是土生土長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一門職業,她們並非是天主教修女式的苦修人物,而是人在道觀,身在紅塵,具有比一般的良家婦女更為自由的活動空間。
  • 墨韻說廉|大賢秉高鑑,公燭無私光(第7期)
    墨韻說廉|大賢秉高鑑,公燭無私光(第7期) 2020-08-25 11: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最無賴」景區,橫跨兩座城市,山上山下分開買票就在江蘇
    中國「最無賴」景區,橫跨兩座城市,山上山下分開買票就在江蘇,眾所周知,現在國內有很多景點已經實施了收費政策,還是有很多人想花這筆錢觀賞, 但是一個景點要花兩美分,有點不好, 在中國,有這樣的景點,橫跨兩個城市,所以來這裡需要遊客買兩張票,引起了很多遊客的困惑。
  • 莫讓思念變成永遠的遺憾
    還記得兒時山上的那些果樹,每到七、八月份山上就冒著果香,花紅、杏、蘋果、棗還有梨子,光說著嘴裡都溢出口水。那裡,陽光下還有一個身影,背著手佝僂著腰,在山上,在果樹間緩慢的行著,偶爾還揚起一陣塵煙,那是他在用腳在驅打著地上鬆軟的黃土。
  • 明明是瘋道士,神仙卻認出他是祖師爺,二十年人們才知情
    (圖片來自網絡)嘉靖年間,徽州名山齊雲山上不知從哪跑來一個瘋道士,此人渾身髒汙不堪,成天只知道嘻嘻哈哈的四處閒逛,累了就地一倒,餓了便伸手向人討要食物。  為此,管理齊雲山事務的縣丞李松甚是頭痛,總擔心這瘋道士哪天會嚇到了官宦名流的女眷,到時不僅給這道教名山蒙上陰影,更會令他頭上烏紗不保。他有心想將這瘋道士趕到別處去,但山上道士卻以同門為由,不肯聽從他的命令。  這天,李松家裡來了兩位不速之客。
  • 光緒年間的女道士,活了118歲,2003年去世:臨終前只說了3個字
    得道的道士們往往也給人十分的飄逸脫俗的感覺。道教人士自古以來便很注重養生,追求無為自然。從古至今出現了許多著名的道士。比如今天要講的長壽女道士——李誠玉。她活了118年,15年前才去世。李誠玉出生於1888年,當時還是封建年代,正值清朝光緒年間。
  • 《道士下山》,何安下是惡的見證者?還是終結者?此心安處是吾鄉
    同樣都是為了生存,為了一口飯,為了內心安寧,《道士下山》中的小道士何安下空有道士的武學之才卻無生存的一計之長,他能在亂世中頻遇貴人,縱使出於正義殺人後依然能得貴人庇護存活下來,除了他道士的身份外,他積極、勤勞還善於變通,做了壞事和錯事會良心不安,從而尋找方法及時改邪歸正。他的心還是安寧的,他尋求的也不過是一份心安。
  • 劉備請一個道士出山卻遭拒,蜀國滅亡後此道士下山拯救萬千百姓
    ,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在看                                                                                                                                                            漢末三國時代,出現了很多名震一時的道士
  • 思念前線的丈夫,契丹女站在山上眺望,變成一塊石頭留大山裡
    登山的路是一直向東,到了半山的時候,光線已然變暗,回身望去,落日的餘暉已經把天空染紅,讓白天看起來的雲朵分出有層次的彩色,山和山上的樹變成了剪影,大自然分明在片刻間又成了一幅油畫。看來今天的旅程只能結束了,我們幾個人不約而同的商定再住一晚吧,明天再回,早上起來看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