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回,賈母帶賈府眾人去清虛觀打醮,榮國公的出家替身張道士為了在小道士們面前顯得自己面子大,把寶玉的通靈寶玉拿出去讓他們看了看,回來的時候,盤子裡託了一些金銀珠寶,說是小道士們的心意,其實,還是張道士巴結賈母的一種方式。
賈母本來不肯收下,張道士說:「這是他們一點敬心,小道也不能阻擋。老太太若不留下,豈不叫他們看著小道微薄,不像是門下出身了。」於是,只好收下。
這時寶玉提出把這些東西給了窮人,張道士又說:「哥兒雖要行好,但這些東西雖說不甚希奇,到底也是幾件器皿。若給了乞丐,一則與他們無益,二則反倒遭塌了這些東西。要舍窮人,何不就散錢與他們。」於是,只好真的收下。
張道士的這兩番說辭都像是提前就準備好了的現成話,讓人沒有辦法拒絕。
其一,若不收下張道士拿來的東西,別人會覺得他在賈母面前沒有面子,「不像是門下出身」。——送禮,也須得送禮的人值得信任,人家才會肯收,否則,就算你送的東西新鮮奇特,人家也不一定願意收下。不管你送什麼,人家都會收下,這真的是一個極大的面子呢!賈母願意當著眾人的面給張道士面子,而張道士必然也是算準了的,知道他這樣一說,賈母也就不會拒絕了。
其二,若將這些金銀珠寶白白地給了乞丐,對於他們來說還真的未必就是好事。他們不一定懂得這些東西的價值,就算是託給別人換到了錢,也不一定懂得如何支配這些突然而有的錢財,如果不謹慎小心,還有可能因為突然發了財而招來災禍。——只有自己掙來的錢才能證明你有掙錢的能力,並且可以用這種方法繼續掙下去,同樣的數目,要是別人平白給你,就沒有相應的價值,雖然,花出去能買到一樣多的東西。張道士說的這句話倒也是事實,顯然,賈母等人也同意他的說法。
請對方收下自己的禮物,並說這樣給自己面子;不把東西給某些人,並說給了他們並不是對他們好。這張道士,實在也是能世態人情琢磨得十分精熟了!
當然,表面上看,是張道士的能言巧辯打動了大家,本質上,還是因為張道士是榮國公的出家替身,輩分大,又一直跟賈府眾人保持著良好的關係。換了別人,哪裡會有機會去賈母等人面前打轉,也不會有說話的機會,就算說,賈母等人也不會聽得進去。
這就是張道士之所以能成為張道士的原因,當命運給了一個人某種機會,也就能讓他修煉出某種能力,至於後來的成功或通達,是機會起了主要作用,還是能力決定了更多的東西,就很難說了。
賈府願意給張道士面子,是因為賈府從張道士那裡有所得到,不只是他作為榮國公的替身出家,更是因為張道士這裡承擔賈府的信仰:給巧奶換寄名符,在寶玉生日時做法事,當賈府中有所祈求時安排打醮……賈母等人既信佛也信道,這種相信,能使他們獲得心靈上的安寧。而這,是張道士能在賈母那裡有面子、說話管用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