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煎餅、挑兒媳」,在上個世紀末,不會攤煎餅的女孩會發慌

2020-12-19 地圖上的螞蚱

蘇北、魯南部分地區祖祖輩輩吃煎餅,其範圍南至宿遷、北至泰安、西至徐州、東至日照。這裡對煎餅充滿了情感。俗謠說:「煎餅斷了頓兒,身沒四兩勁兒。」平日裡,三餐兩頓看不到煎餅,人們便總感到缺少點兒什麼,這些地區的人幾乎全以煎餅為主食。

即使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白米洋面不斷頓,平日裡也要備點煎餅。鬢髮斑白的老人,牙齒脫落,每天都少不了煎餅,用菜湯泡煎餅而食,味也極美。漂泊在外的老鄉,最解他們思鄉愁緒的妙藥就是煎餅。對於這些地方人來說:「走到天邊,天天大魚大肉地吃,也忘不了家鄉的煎餅。」

煎餅的製作與飲食風情

煎餅的製作,特別有講究,有「刮「、「攤」、「滾」等法。攤煎餅之前需要將糧食用水泡透,用石磨盤磨成粉漿。這個過程對於80年代之前的人記憶尤為深刻,每天天不亮,一家人就要忙活開來。男勞力推磨,女勞力磨漿。

磨出來的漿的稀稠、粗細均有嚴格的要求。製作時,鐵鏊燒熱,舀一勺漿置中間,用專用的竹、木刮板快速在鏊面轉一圈。「漿糊」時並不是均勻攤在「鏊子」上面,而是中間厚周邊薄,因為中間鏊子底熱的比鏊子周邊快,那麼中間的「漿糊」要熟得快一些。刮需要技巧,要求快、準、薄、勻。轉眼間煎餅由白變黃,立即揭下即成。剛剛做好的煎餅,香軟柔韌,吃起來別有滋味。

製作煎餅的材料種類非常多,粗糧、細糧都行。在蘇北魯南地區大部分已小麥、玉米為主。舊時民間細糧很少,多以粗雜糧為主,地瓜面、玉米面、蕎麥麵等尤為常見。魯南山區盛產柿子,也有製作柿子煎餅的習慣,在粉漿中加入柿汁。或者加入棗泥,製成大棗煎餅。因地制宜,可謂風味各異,名目繁多,均對人體健康有益。

當地最為典型的吃法就是煎餅卷大蔥,烙好的黃色煎餅,抹上一層紅亮醇香的辣醬或甜醬、豆醬等,放上一根粗白肥胖的大蔥,捲成卷,悠然嚼來,那種感覺,真是妙不可言。

做煎餅、看手藝、挑兒媳

在2000年以前,這些地方流行「做煎餅、看手藝、挑兒媳」的風俗。傳統農業社會,要把「會攤煎餅」作為挑選兒媳婦一個指標。兒媳婦要承擔一個家庭的夥食,女孩沒有一手好煎餅活,就難找到好婆家。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左右,那一代談婚論嫁的人,女方一般都會做煎餅。

煎餅製作的手藝被婆婆重視,鄉裡人找媳婦,未定婚之前,新人要相婆家,婆家也要相媳婦,考考媳婦,最常見的「考趟」就是滾煎餅。如若,小女孩幹起活來乾淨利索,煎餅滾烙得又薄又圓,老婆婆的嘴角也翹了上來,這份答卷便是個滿分。如若干不好或不會幹,再好的婆婆心裡也免不了犯嘀咕。這門親事能不能成,婆婆、公公要合計合計了。

在當時新媳婦會攤煎餅,說明新媳婦在當閨女時就知情達理、惜乎父母、手腳勤快、家教有方。假若沒有這麼一手看家的本領,不要說在妯娌面前沒得話說,連在外人面前也抬不起頭來。製作的煎餅手藝不好,眾人對她的印象不好,在村裡就沒了說話的地方。

以煎餅為食的傳統

在當地以煎餅為主食的傳統很悠久,但始於何時,至今尚難定論。

最早的傳言,是古齊國為齊國軍隊打仗時配備的軍糧而發明的。有史可據的是在中國的南北朝時期,煎餅在北方廣為流傳,不管是民間還是皇室都食用煎餅。且不論貧富,乃至皇室也食用煎餅。據平廣記《顏錄》云:「北齊高祖嘗宴近臣為樂……高祖曰:是何物。動筲對曰:是煎餅。」

古代名人也有吃煎餅的習慣,清代著名的文學家蒲松齡在其《煎餅賦》中寫道:「煎餅則合米豆為之,奇人一帶麵食。」「園如銀月,大如銅徵,薄以剡溪之紙色似,色似黃鶴之翎,此煎餅之定製也。」

時至今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最原先製作煎餅的方法也變成了機器煎餅,但對於蘇北和魯南地區的人來說,吃煎餅的習慣還在繼續。

相關焦點

  • 地瓜 煎餅
    真要把地瓜種到土壤肥沃的地塊裡,卻往往得不到很好的回報,瓜秧瘋長,密密層層的葉片罩起厚厚的綠氈,不光奪走肥水,還把燦爛的陽光拒之外面,瓜蛋子會又瘦又長,一副時尚女孩節食減肥的樣子。那些淺薄的沙山地,雖然碰破地皮是石頭,但土質疏鬆,透氣性強,結出的地瓜皮色光滑,澱粉含量高,出瓜幹多,吃起來又甜又面,自是上等食材。生處不嫌地面苦,這是地瓜的宿命,又多像早年間苦耕苦作的山裡人。
  • 齊魯名吃:柳埠煎餅-中新網
    「煎餅卷大蔥」構成了山東人特有的飲食文化現象。作為煎餅的發源地,在濟南南部山區的廣大農村至今仍保持著「戶戶支鏊子,家家攤煎餅」的習俗。而在柳埠一帶,群眾最喜歡吃的主食就是煎餅。  柳埠煎餅的起源不見於史料,最早的傳說是唐末黃巢起義軍在柳埠的黃巢村駐紮,當地百姓曾以煎餅相送。如此說來,柳埠煎餅的歷史也大約有千年左右了。
  • 小煎餅「攤」出致富路
    原標題:小煎餅「攤」出致富路   寒冬時節,筆者走進山東省陽穀縣七級鎮辛莊村村民劉思光夫婦的傳統石磨煎餅坊,金黃色的煎餅散發著撲鼻的香氣,屋裡等著不少前來買煎餅的客人
  • 濰坊「舌尖」上的美食,小時候的記憶——煎餅
    阿姨告訴我,那個年代家裡小孩多,一年到頭掙不多錢,就知道下苦力,煎餅經常攤幾種:第一種:大多數時候喜歡吃甜煎餅,那就用未發酵的糊子(糊子就是用玉米或者小米或者地瓜幹為原材料,用那種古老的石磨或者是村村有的攆磨成細粉),糊子不用發酵,做出來的煎餅就自帶甜口,小孩放學回家當零食吃,都喜歡。
  • 煎餅是什麼面做的?怎麼做煎餅?
    煎餅在日常生活中非常的受歡迎,味道口感都非常的好,關鍵是雜糧的對身體也比較好。老人小孩都非常的適合食用。煎餅是什麼面做的?怎麼做煎餅?外面開的雜糧煎餅鋪非常的火。之所以這麼火肯定是有原因的。首先是因為好吃,第二就是吃著非常的健康。煎餅的面基本上都是雜糧的,做出來的餅皮香脆可口。
  • 山東正宗雜糧煎餅的做法,在家自己做衛生又好吃的雜糧煎餅
    走到小吃一條街的時候,一般都會有些煎餅店,而雜糧煎餅是很多人都比較喜歡食用的,吃起來口感脆爽,裡面又加了各種的醬料,配菜,整體的味道十分的飽滿,深受人們的喜歡,走過路過的時候都會順手買上一份,一個人食用的話,完全可以填飽肚子,兩個人對半分著食用的話,則可以做點心。
  • 煎餅怎麼做才不會爛?
    1.從原料上看可以大致分為小麥麵煎餅,米麵煎餅、豆面煎餅、玉米面煎餅、高粱面煎餅、地瓜面煎餅、還有幾種面混合的雜糧煎餅等等。2.從口味不同,有鹹煎餅、酸煎餅、甜煎餅、五香煎餅、原味煎餅等等。由於問題裡沒有提到具體的哪一種煎餅,所以我就用最普通的也是吃得最多的小麥麵鹹味煎餅來回答你的這個問題。
  • 山東煎餅做法大全 山東煎餅做法大全家常
    山東煎餅做法山東煎餅在山東是非常常見的,當地人都很喜歡吃,那麼山東煎餅的做法和配料是什麼呢?放好麵糊,把麵糊攤均勻,打上雞蛋並刮均勻,依次放上香菜香蔥和榨菜粒,摺疊一下煎餅,抹上獨家秘制甜麵醬和辣椒醬,放上脆餅和生菜,卷好後,在中間切開,對摺就可以開始吃了。
  • 吃煎餅時,這四種適合包煎餅的徐州菜,你喜歡哪一種?
    煎餅果子小時候母親常常架起煎餅鏊子製作煎餅,而攤煎餅時可以吃到菜煎餅,這便是一天中最開心的時候,菜煎餅是徐州的一道特色美食,不同於各地流行的煎餅果子,以麵粉和水形成麵糊,放置醒一段時間,架起煎餅鏊子,生火加熱後,在表面擦上一層油,用勺子盛麵糊放入鍋表面,用竹片均勻攤開,薄厚一致,等到表面焦黃熟透即可,第一鍋通常作為試鍋用,不會食用。
  • 這樣做的蔬菜煎餅營養又好吃,煎餅非常柔軟
    導語:歡迎來到愛說美食,這樣做的蔬菜煎餅營養又好吃,煎餅非常柔軟。今天我們做一個麵食宅,在家不出門,多吃麵食,也注意消化,首先準備一個新鮮的西湖路切去頭尾,然後再把西葫蘆給擦成細絲,擦成絲的西葫蘆比較長,用刀在切幾刀,切好以後裝到一個大碗中,再準備一個胡蘿蔔,同樣擦成細絲。加入胡蘿蔔營養也會更全面。
  • 攤煎餅,和面用涼水還是熱水?搞錯的人不少,難怪煎餅發硬沒嚼勁
    煎餅是北方人喜歡的一道麵食,餐桌上經常能見到它的身影,隨便做一盤菜,捲起來就能吃,沒有配菜的話,夾點鹹菜抹點辣椒醬也可以,所以就有了「煎餅卷一切」的說法。攤煎餅時,要想柔軟筋道不破皮,面一定要和好,和面用涼水還是熱水?麵粉和水的比例是多少?
  • 想吃韭菜煎餅再也不用買了,在家這樣做,1分鐘攤1個,太好吃了
    導讀:想吃韭菜煎餅再也不用買了,在家這樣做,1分鐘攤1個,太好吃了上回送我苦瓜那位阿姨,其實在冬天正冷時還給了我一大把韭菜。所謂一大把不是形容詞,是得用手臂環繞抱住,整束拿起來可以把我的臉遮住那麼大把。
  • 秋收之後 又見攤地瓜粉煎餅的場景和味道
    青島新聞網11月27日訊(記者 龐為 攝影 魏世洲)攤煎餅,對很多老青島人來說,那是充滿鄉愁記憶的場景和味道。每年秋收結束後,西海岸新區海青鎮的李召葉大姐就要忙活著用地瓜粉攤煎餅了。地瓜粉攤煎餅,原料自然是本地產的地瓜。
  • 滕州大姐攤菜煎餅賣,7塊錢一個3個鏊子同時攤,天天排長隊
    滕州非常富饒,美食眾多,提起滕州的美食,首屈一指的是滕州菜煎餅。當地百姓都特別喜歡吃這種接地氣的美食,它還曾經上過《舌尖》,由此可見它的人氣和知名度是很高的。滕州街頭巷尾菜煎餅的攤位很多,幾乎每個攤位前都聚集著很多人,在杏壇路靠近步行街處,有個菜煎餅攤,生意特別好,攤菜煎餅的是一個大姐,四十多歲,看上去很年輕,做事特別利索,她攤的菜煎餅放的菜量大,火候掌握得很好,同時用三個鏊子一起攤,都不趕趟,攤子前天天排長隊。
  • 家中自己攤煎餅,沒有薄脆的問題也輕鬆搞定
    作為早點,煎餅絕對是首選之一。煎餅種類較多。從原料上看,有小麥煎餅、米麵煎餅、豆面煎餅、玉米面煎餅、高粱面煎餅、地瓜面煎餅等等;穀物和蛋類的結合,是人體補充能量的基礎食物,再捲入各種蔬菜、雞蛋、肉等配料,營養豐富,深受人們所喜愛。
  • 臨沂的煎餅都是一個味兒? 嘗嘗沂水的手工煎餅再說
    《舌尖上的中國》亦讓淳樸沂蒙山的煎餅走向大眾的視野,看再多,不如來一趟沂水,親眼看一看如何攤制煎餅,親口嘗一嘗噴香的煎餅。 事實也是如此,過去的沂蒙山區婦女沒有不會烙煎餅的,因為它是家家戶戶每餐必備的乾糧,家庭主婦怎能不會烙制呢?   烙煎餅的工具主要有三件:一是鏊子,鐵製,圓形,有大、中、小三種,中號鏊子直徑65釐米左右,中心稍凸,下有三足,其下用柴草或煤炭加熱,上面即可烙制煎餅。
  • 快手菜煎餅,幾樣蔬菜切碎一拌,放進煎餅裡,低脂營養,好吃好做
    孩子看到外麵攤的菜煎餅放那麼多的蔬菜,攤好外酥裡嫩,香飄四溢,就流口水。婆婆正好送來好幾種青菜,數量不多,單個做菜都不夠一盤,正好用來做菜煎餅,打入一個雞蛋增加柔和口感和黏連,防止菜碎攤散開了。【菜煎餅】食材:韭菜100克,胡蘿蔔1根,菠菜100克,莧菜50克,小白菜50克,鹽3克,五香粉1勺,食用油10克,雞蛋一個。麵粉300克。步驟:1、麵粉加入清水,攪拌成軟硬適中的麵糊,醒面一會。
  • 深憶沂蒙玉米煎餅
    村裡家家戶戶的屋頂上,門前的樹上都是金黃一片……沒錯,那是玉米了。等過些時日,秋日的太陽將它們曬乾後,就可以用來做玉米煎餅了,其餘的還可以貯存起來,留著以後吃。村裡有一口大石碾,婦女們把收的新玉米鋪在石碾上碾醉,再把玉米碎碎運去作坊裡用機器磨成糊糊,把磨好的玉米糊糊倒在大桶或別的容器裡,蓋上蓋子,如果溫度合適,三天就能泡發了,這主要是為了口感,泡發以後會發一點點酸,對於不愛吃甜的人來說,這點酸是當之無愧的食物靈魂。沂蒙的農村都有種攤煎餅專用的工具,叫「鏊子」,鏊子底下燒點火,把玉米糊糊均勻地攤在上邊,藉助火的溫度,一張玉米煎餅就攤好了。
  • 等不及舌尖三,雜糧煎餅自己做
    好奇的我也在預告片中盡情流口水的同時,發現了大學時最愛的小吃——雜糧煎餅,不僅回到了站在煎餅攤前等待的那個場景。等不及舌尖三的介紹了,我要自己動手做!第一步,準備材料做好雜糧煎餅首先要準備好這些食材:雜糧麵粉、雞蛋、肉鬆、鹹菜、蔥花、甜麵醬、蔬菜、脆餅。這還只是基礎配置哦,缺少其一,那可就不正宗了!
  • 女子路邊攤買煎餅,發現雞柳生蛆。你怎麼看待路邊攤?
    山東即墨一路邊攤賣煎餅,炸的雞柳已經生蛆,老闆用夾子往外撥蛆,一顧客看到後怒斥攤主,攤主無理狡辯。老闆說面試早上剛和的,不可能有問題。但顧客指出,你的面是早上和的,但是雞柳不是早上的吧,雞柳上面的蛆那麼大個,應該是已經存在很久了。這時老闆怒了:「退都退給你了,愛咋地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