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鴻之子常嘉煌杭州聊近況:正致力於敦煌樂舞的研究

2020-12-18 浙江在線

2018-10-10 14:15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石天星

又見常嘉煌。

這位「敦煌守護神」常書鴻與「敦煌痴人」李承仙唯一以畫筆為生的兒子,今年已68歲。

旅日34年來,常嘉煌在中日之間已往返300多次,杭州不僅僅是他的祖籍之地,現在更是他回國時工作之地。

2017年1月1日,常嘉煌受浙江音樂學院邀請,擔任浙江音樂學院絲綢之路樂舞藝術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浙江音樂學院圖書館負一樓的音樂博物館,「敦煌樂舞——常書鴻、李承仙絲綢之路樂舞藝術展廳」開館已近一年。展廳中,既有敦煌石窟壁畫、雕塑中的樂舞內容,也有敦煌卷子中的曲子、變文、樂譜、舞譜等,還展出了常書鴻、李承仙二位先生使用過的皮箱、畫具、筆記本、獎狀、照片等相關珍貴文物。

「我們建館的目的一是對絲綢之路樂舞藝術研究的重視,一是對我們學院學科建設、教學、科研以及學院內涵建設的進一步提升,還有是對常書鴻、李承仙兩位前輩保護敦煌無私奉獻精神的敬仰。」浙江音樂學院圖書館館長孟凡玉教授說,在浙江音樂學院樂舞藝術展廳內,展出了多幅敦煌壁畫的復原圖,貞觀十六年唐代的220號洞窟被公認為是敦煌壁畫裡面最精美、藝術性最高、保存得最好的洞窟,當年正是在常先生和李先生的搶救性研究下才保存至今。

在浙江音樂學院圖書館辦公樓,常嘉煌有一間寬敞的畫室兼工作室,一方面主攻「音樂繪畫」課題研究和創作,另一方面也從事敦煌樂舞的研究。

常嘉煌說,父母親留下的敦煌研究的資料文獻有近百箱之多,分類整理的工作量巨大,位於北京的常書鴻李承仙文獻工作室,近年來分類掃描文獻已達數百G之多。他作為他們的兒子,總是睹物思人,牽動很多回憶,難以冷靜地完成資料的分析、分類、讀解工作。「我現在主要致力於其中有關敦煌樂舞的文稿、畫稿的研究。」

敦煌藝術成果中也既有繪畫也有音樂。敦煌壁畫中千姿百態的音樂、舞蹈,名目繁多的樂器,卷子中的樂譜、舞譜、曲子詞、變文,為研究中國古代音樂舞蹈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開闢了新的領域。

1950年,常嘉煌出生在敦煌,他是常書鴻與第二任妻子、畫家李承仙的長子。從3歲起,被父母先後寄養在北京的外祖父家、上海的姨媽家和杭州的大伯父家。

上世紀80年代常嘉煌打算出國學習油畫,他問父親應該去法國還是美國,父親卻說應該去日本。敦煌壁畫的有些畫法已在中國失傳,而在日本這一源自中國的傳統沒有中斷,他希望常嘉煌把失傳的畫法接續回來。

1984年,常嘉煌留學日本,之後在異國成家生子,以 「音樂繪畫」的實演而蜚聲海外。

常書鴻生前常說16個字:「保護敦煌、研究敦煌、弘揚敦煌、繼續敦煌。」 他告訴常嘉煌:「繼續敦煌,這就是你們要做的事。」

1994年,彌留之際的常書鴻已經無法再說出一句話,但他的眼睛緊緊地盯著兒子。常嘉煌明白了,他一字一字地說道:「爸爸,嘉煌去敦煌!」

常書鴻聽到了,當場流下了淚水。

1996年,常嘉煌與母親李承仙來到莫高窟以西59公裡的黨河故道開鑿「現代石窟」,替常書鴻先生完成「繼續敦煌」的未竟之志。按照常嘉煌的構想,現代石窟藝術工程一是要把掠奪往國外的那批藝術品復原到窟壁上的海外遺寶窟;二是要保存父母從事了半個世紀的敦煌研究成果。

70多歲的李承仙拿起畫筆,每天只睡4個小時,一個人畫了20多天。現代石窟1號洞中的《藥師菩薩》就是李承仙在生命的最後時光完成的。

22年過去了,常嘉煌從中年步入老年,其間經歷了婚姻破裂、母親離世、研究機構的冷遇、家族內部的非議等種種滄桑與變故。看到常嘉煌時,他眼神憂鬱,卻又像古代僧侶畫工般沉靜和堅定。

他的姐姐常沙娜曾說:「常嘉煌花了那麼多年來做現代石窟。他自己的年齡也不小了。父親留下的大量手稿,還需要他來整理,這也是他急需完成的任務。」

這次回到浙江音樂學院,很多老朋友趕來和他相聚。見面時,常嘉煌只是淡淡地回憶起了敦煌的舊居、西子湖畔的少年生活。「回到杭州,整理父母親的藝術和人文思想,也是對父親家鄉最好的報答。」

父親常書鴻在敦煌工作了近40年:1943年來到敦煌,1982年離開。 晚年雖出任國家文物局副局長,但在給友人的信中總是落款「客寓京華」。

常書鴻無數次寫過這樣的話:「夜夜敦煌入夢來。」1994年,常書鴻去世,家人按照他」死了也要廝守敦煌」的遺願,將他的部分骨灰送回敦煌。

「我每次回敦煌,都要去父親墓前站很久。「常嘉煌說,父親的墓碑正對著莫高窟的大佛殿,墓碑上刻著趙樸初送他的五個字「敦煌守護神」。

在敦煌黨河故道,現代石窟已在近10層樓高的斷崖上,挖掘了300米通道,完成了數十個洞窟。幾十年來,常嘉煌以賣畫籌措資金,也將李承仙先生留下的積蓄不斷投入石窟營造,迄今已耗資數百萬元。

李承仙先生未能完成的1號石窟,後由西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的師生來接力,2008年以前他們每年都到1號石窟進行創作,現在1號窟已經完成。2號窟為唐代精華窟,3號窟為「中日淨土窟」,由日本東京淺草寺畫僧秋元了典捐資開鑿,他許願將7世紀中國傳到日本的一幅國寶級佛教繪畫復原回中國,但因病只畫完窟內一半的壁畫。

接受採訪的翌日,常嘉煌就要啟程前往敦煌。他說:「我經常回去,因為這是我對父母的承諾。」


1539152156000

相關焦點

  • 美術研究|解讀敦煌樂舞——敦煌樂舞研究方法之討論!
    這些圖像和文字不僅真實地再現了古代樂器的形象、演奏方式、樂隊編制以及樂舞組合形式,而且也將反映古代音樂制度、機構、系統以及音樂傳播的信息記錄了下來,為中國樂舞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貴而翔實的資料,成為解決歷史懸疑的有效證據。解讀敦煌樂舞,即對敦煌樂舞研究方法之討論,在此之前需要首先釐清一個概念,即什麼是「敦煌樂舞」,此所謂「名正言順」。
  • 透過樂舞「聽」懂敦煌 ——訪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朱曉峰
    透過圖像和文字,無數今人想探究敦煌,看懂石窟壁畫背後的故事。而壁畫上獨具一格的「樂舞」形象,吸引著一代代人持續近百年研究,力圖揭開敦煌樂舞的神秘面紗。11月26日,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朱曉峰來到武漢音樂學院,參加「妙音莫高——敦煌樂舞藝術展」。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請他解讀敦煌樂舞,帶觀眾傾聽無量音聲。
  • 一個敦煌新石窟的營造故事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建新石窟是完成父母的夙願常嘉煌的父親常書鴻1943年任敦煌研究所首任所長,新中國成立後,任敦煌藝術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長,與敦煌默默相守幾十年,因一生致力於敦煌藝術研究保護等工作,被稱作「敦煌的守護神」。常書鴻於1994年逝世。
  • 樂者敦和·大音煌盛——敦煌壁畫樂舞專題展
    中國文化遺產日來臨之際,上海徐匯藝術館於2018年6月9日起舉辦「樂者敦和•大音煌盛——敦煌壁畫樂舞專題展」。本次展覽指導單位上海市徐匯區文化局、上海市徐匯區天平街道;主辦單位徐匯藝術館、敦煌研究院。此次展覽是國內首個新媒體敦煌樂舞專題展,通過當今的高科技手段與千百年前的藝術審美進行碰撞,讓二維的壁畫形象動起來,幻化出精妙無雙的樂音和舞蹈,賦予伎樂圖像以新的生命。
  • 樊錦詩親臨"樂者敦和·大音煌盛—— 敦煌壁畫樂舞專題展"
    昨天下午,在「樂者敦和·大音煌盛——敦煌壁畫樂舞專題展」開幕後的第四天,徐匯藝術館迎來了一位特殊的貴賓——「敦煌女兒」樊錦詩。絲綢之路上有著多民族的融合,需要研究的東西太多了!」面對敦煌壁畫樂舞,樊教授這樣說道。她的「莫高精神」感染著現場的每一個人。  在參觀的最後,幾位前來觀展的敦煌藝術愛好者認出了樊教授,紛紛激動地上前打招呼,直呼太驚喜了。樊教授在得知展覽是公益性免費對公眾開放的時候,頻頻點頭說,「這樣好,走過就能看。」
  • 【線上第一期】「樂者敦和•大音煌盛——敦煌壁畫樂舞專題展...
    【線上第一期】「樂者敦和•大音煌盛——敦煌壁畫樂舞專題展」講解特輯 2020-05-20 02: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70歲蔡志忠,用漫畫為敦煌布道
    「不滿足於用漫畫圖解儒釋道,蔡志忠選擇在人生的另一個高點時跑去研究更高深的知識,1999年起,蔡志忠閉關潛心研究物理,企圖用東方思想來闡述西方物理學理論。10年後出版了《東方宇宙四部曲》,目前蔡志忠在撰寫2本全新的物理科普讀物,希望用全新的方式讓讀者讀懂物理、讀懂宇宙。2009年,搬進位於在杭州西溪溼地的工作室,蔡志忠繼續閉關。
  • 節目形式被「群嘲」 芭蕾舞劇《敦煌》如今「真香」
    樂曲在千年後奏響,上世紀四十年代的法國巴黎,女主角音樂家「念予」翩然起舞,她正處在對藝術前途的迷茫、困惑中。 敦煌畫冊慢慢打開,隨著排簫與鐘琴合鳴的曲韻,念予找到了自己嚮往的所在,去往敦煌尋找創作音樂的靈感。 大漠深處有著燦爛的藝術瑰寶,有著一群不畏艱苦的生活「勇士」,更有著一群執著藝術的敦煌「守護神」。
  • 敦煌市政府一行到訪環球時尚聯盟
    2019年5月,敦煌機場海關的設立,標誌著敦煌對外開放和航空口岸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時期,為敦煌以及周邊地區架起了一座與國際接軌的橋梁。同時,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是當前面臨最核心的創新議題和任務。他說,我對敦煌情有獨鍾,在中國音樂學院就讀研究生期間,《敦煌樂舞》的課程便深深吸引了我。2019年5月18日,聯盟的「敦煌文創中心」落戶在敦煌博物館。IP文創的興盛其本質是「信仰經濟」,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的敦煌。敦煌文化蘊藏著巨大IP文創產業空間,而且可以與強大的中國製造業產生完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時尚浪潮」。
  • 蘭州高校收集整理敦煌文獻 數位化珍藏散落經卷遺書
    蘭州文理學院圖書館原館長、新聞傳播學院黨委書記王金壽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敦煌文獻資源建設是一個長期艱巨的工作,該校2016年啟動至今,紙質文獻已完成了約80%,敦煌彩塑正在招標採購中。蘭州文理學院敦煌文獻資源中心是目前國內一所收錄敦煌紙質文獻、電子影像數字文獻、彩塑、壁畫等大型綜合文獻中心,資源品類齊全,突出敦煌文化體驗的實用型、學術型。
  • 大漠盡頭的敦煌守護人
    樊錦詩:與敦煌結緣於偶然樊錦詩一再強調,留在敦煌,是命運的安排。但這其實只是她謙虛的說法。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六十年的研究和工作,絕對離不開她內心的驅動力支撐。直至民國時期,敦煌寶藏那顛沛流離的命運才漸漸有了明朗的眉目。(常書鴻與妻女)讓我們先把目光放在常書鴻先生身上。常書鴻,滿族人,出生於浙江杭州,是敦煌文物保護的奠基者。
  • 唐朝胡化現象之樂舞技藝
    上回說到唐朝胡化現象之服飾妝容,這回來說說樂舞技藝。王克芬在《中國舞蹈發展史》中言「西域胡人天性擅長舞蹈,他們帶入唐朝的健舞如胡旋、胡騰、柘枝以及軟舞如涼州、綠腰都風行一時」 。胡樂胡舞在唐代樂舞中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 取家鄉之水,奏天地人和——譚盾《敦煌·慈悲頌》震撼長沙音樂廳
    1月4日晚,譚盾《敦煌·慈悲頌》在長沙音樂廳湘江大廳奏響。下半場第一樂章《禪園》,兩名打擊樂手用水杯敲打水面,「水鼓」之聲奇特靈動。演出現場。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夏君香 長沙報導1月4日晚,長沙音樂廳湘江大廳,譚盾《敦煌·慈悲頌》演出中場休息過後,交響樂團和合唱團已就位,全場靜候指揮出場。有觀眾在座位上小聲說:怎麼還有兩個水盆?是要灑水嗎?下半場第一樂章《禪園》,兩名打擊樂手用水杯敲打水面,「水鼓」之聲奇特靈動。合唱團唱完烏巢禪師二十八字偈語之後,水聲滴答,合著鈴鐺之音嫋嫋遠去。
  • 「六塵視界」曼舞翩躚的敦煌壁畫
    今天我們就以時間為脈絡,來講述敦煌舞蹈壁畫的發展過程以及每個時期的舞蹈風格和表演形式。 敦煌曾經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樞紐,商業貿易的集散之地,世界上四大文化、六大宗教、十餘個民族文化的融匯之處,在敦煌這片土地上,輝煌的敦煌莫高窟以及他的佛教藝術也就應運而生了。敦煌莫高窟迄今保存了735個洞窟,45000平方米壁畫,2000多身彩塑,五座唐宋窟簷。
  • 探訪|大同雲岡石窟景區融合實景樂舞表演《西天梵音》誕生過程
    「五一」假期,由雲岡石窟研究院主辦的景區融合實景樂舞表演《西天梵音》在雲岡石窟景區南建築群(20窟大佛對面)循環上演,驚鴻再現了曾風靡古代的樂舞藝術,並以婀娜的舞姿、渾厚的韻律、傳神的表演贏得觀眾讚譽。
  • 文旅融合的典範 精心繪製的華章 《一帶一路·相約千年》主題樂舞...
    9月28日晚,氣勢恢宏的廣西文化藝術中心保利大劇院,沉浸在穿越千年「一帶一路」的夢幻中,美輪美奐的「環西部火車遊」主題推廣營銷活動首場演出主題樂舞《一帶一路·相約千年》在這裡震撼上演。演出前,主持人作了「交響絲路·如意甘肅」主題文化旅遊推介。
  • 傾力打造敦煌學精品
    《敦煌學述論》(劉進寶著,甘肅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版),是我初入敦煌學領域閱讀的書籍之一,它豐富的內容和通俗的論述,使我對敦煌學有了全面系統的認知。2002年作者對其進行修訂,以《敦煌學通論》之名出版,它是我案頭的常用之書,往往有「急救」之效。
  • 敦煌學:流光百年 歷久彌新
    ;最後,對敦煌、吐魯番文獻中勾檢資料的研究,填補了唐代勾官和勾檢制度研究的空白。  光明悅讀:您在新書中不止一次提出,我國已經掌握了敦煌學研究的國際話語權,依據何在?  郝春文:「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在改革開放之初,這曾一度是國際敦煌學研究的學術景觀。改變這樣一種狀況的標誌,是中國學者推出了一系列在國際學界都有意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