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朝暉
「一個來電改變孩子一生」 「小初高各科輔導,孩子進步看得見」 「提名次、漲分數、補漏缺,2個月見效」「衝刺中高考秘訣首次揭秘」「一對一輔導熱招中」……現如今,在網絡上和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這樣的招生宣傳。伴隨著家教市場需求的逐步旺盛,在各路資本的推動下,各類校外培訓機構的市場攻勢可謂一浪高過一浪。然而,在似乎遍地黃金的家教市場興盛的背後,各種亂象卻難以掩蓋,也讓孩子和家長深感困惑。
家教屢屢曝醜聞
最近,校外培訓機構接連被曝出醜聞事件,引發了社會各界對於家教市場的強烈關注。
上個月,一名中年男性老師在上海嘉定一家星巴克店內輔導一名女學生功課時,對學生有摟抱、親吻等不端行為。在市民報警後這名男性被警方帶走。嘉定警方後確認,這名家教輔導人員因涉嫌強制猥褻罪被依法刑事拘留。經查,該人非在編教師,無教師資格證,系女學生在某家教網站上聯繫到的輔導人員。
7月10日凌晨,江蘇徐州市公安局泉山分局發布公告稱成功破獲一起涉毒案件,抓獲涉毒人員19人,這19人吸毒尿檢均呈陽性。其中16人為外籍人員,有7名為某教育機構外教。有消息稱,某教育機構就是英孚教育徐州中心。隨後,該消息得到了英孚教育方面的確認。
最近,看看新聞網也披露了一則令家長們頗為憤怒與不安的新聞。
事件大體是這樣的:張先生通過「第一家教」網選擇了一名看上去斯斯文文的陳姓男老師為12歲的女兒每周上門補習英語,網站上信息顯示他是「上海外國語大學在讀研究生」。然而,半年來女兒的成績越補越差,為弄清楚原因,張先生夫妻調看了家中的監控視頻,仔細一聽,頓時渾身冰涼。原來,這名家教上課的時候不好好教英語,嘴裡說的儘是一些驚悚恐怖的內容。女兒說父親對她管得很嚴,家教居然說「哪天趁你爸不注意的時候,拿你爸的皮帶,從後面勒他脖子把他勒死」。視頻上看不出家教有不軌的動作,但他還多次和12歲的女孩說起女性例假等話題,內容汙穢不堪,簡直到了變態的程度。
張先生夫妻倆趕緊聯繫這位家教。對方發現情況不對,在微信上就把張先生夫妻全拉黑了,再打電話,號碼也已經註銷。張先生立即向派出所報警。上海外國語大學校方查詢後回復,陳某根本不是該校的在校學生。
猥褻學生、外教吸毒……被媒體曝出來的這些新聞,只是家教市場亂象的一角。通過調查,家教市場的問題已是由來已久,在這個被多方資本看好的新興產業領域,各種亂象正在成為阻礙其健康發展的障礙。
「名師」招牌泛濫成災
眼下正值學校暑假期間,也是家教市場各種暑期培訓班、提高班招生的旺季。記者走訪了上海幾個商圈的商廈,發現有不少樓層都有教育培訓機構設點駐紮,除了「學而思」「精銳教育」等一些名聲在外的機構,還有一些是記者從來也沒聽到過的。
在軌道交通龍陽路站附近,記者碰上一名女子在向過往市民發宣傳單。宣傳單上顯示,這家培訓機構培訓內容包括語文、數學、英語等,學費從幾百元到數千元不等,可到家輔導。在楊浦的一座商廈,也有培訓機構在發招生小廣告,和之前這家培訓機構一樣,該培訓機構也可提供上門輔導,輔導時間分為晚上、周末、節假日等。
記者發現,這些培訓機構的宣傳資料上,幾乎無一例外都在強調自己家教師資的優質性和權威性,「權威專家」「重點中學退休教師」等詞語屢見不鮮。在五角場附近一家培訓機構,記者表示要給家裡的孩子報一個暑期培訓班提高數學成績,並要求其老師到家輔導。當記者詢問師資情況,說想挑選一下老師,要求出示教師名單時,負責接待的人員卻說,按照要求,在職老師是不允許在培訓機構兼職的,他們與老師籤訂了保密協議,不方便看,而且這是業界公開的秘密。接待人員說,他們的老師有外地的和本地的,都是一些知名大專院校的老師和一些重點中學的特高級老師,這個問題沒必要擔心。
一位教育圈內的朋友對記者表示,其實很多培訓機構都有誇大和虛假宣傳,比如把普通講師說成教授,「名校」「名師」頭銜讓學生眼花繚亂,難辨真假。此外,記者隨意登錄了幾家培訓機構網站,「押題率100%」「2個月見效」等似乎成為培訓機構的關鍵詞。但某重點中學的王老師認為,在學習和考試過程中,真正的「押題」是不存在的,相關老師只能對考試範圍的深度和廣度進行劃定,比如知識點會考到哪一層、擴展到哪部分。尤其中高考是選拔性考試,主要考查學生的能力。知識的掌握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步積累的過程,2個月見效是根本不現實的。
此外,一些培訓機構的電話騷擾也讓不少家長不厭其煩。在某廣告公司工作的田先生告訴記者,他的孩子今年正好小升初,結果從6月份開始,他每天都要接到好幾個推廣電話,來電顯示都是虛擬號碼,向田先生推薦各種暑期提高班。田先生很疑惑,他的電話及孩子的信息等隱私,是何時被洩漏給這些培訓機構的呢?
資質和師資無從考證
事實上,在面對這類招生宣傳時,有需求的學生和家長在選擇時根本不知道哪類班適合孩子,也無從檢驗這些宣傳資料的真假,對於辦學資質和師資更是無從考證。辦學機構越來越多,家教市場也出現魚龍混雜的狀況,那麼到底哪家是規範的呢?
據了解,家教機構,尤其是「一對一」輔導機構,屬於社會力量辦學,必須要在教育局領取社會力量辦學許可證,在工商或者民政部門登記註冊才能開展業務。但是有些機構只是在工商部門註冊領取了營業執照,或以諮詢公司、教育科技公司等形式出現,利用經營範圍中的「教學培訓」「教育諮詢」打「擦邊球」。不少培訓班為獲得辦學資格,採取掛靠其他教育培訓機構的方式「曲線救國」。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目前市場上的正規辦學機構只佔全部的三成還不到,其他都是沒有資質,不規範的。然而這些培訓機構,在「供需兩旺」的市場推動下招生卻依舊火爆,少的有幾十人,多則幾百人。
即便是像英孚教育這類正規機構,對於師資的審核也有「走過場」的問題,其徐州中心大批外教吸毒,正是源於對外教的背景審核和平時管理的鬆懈。
由於有不允許在職教師進行有償家教的政策,很多不規範的家教機構除了暗地裡僱傭在職教師,也僱傭了不少大學生充當家教,這些大學生很多並不擁有家教必須具備的教師資格證,因此也是良莠不齊。
熊丙奇介紹,進入家教市場的從教人員,需要國家認證的教師資格證,之前曾有不少機構聲稱自己的師資有「家庭教育指導師」之類的證書,但那只是針對家長的教育理念指導,並不能從事學科的教育輔導,這是兩碼事。
要讓家長去辨別培訓機構的資質真偽和師資,還真不是容易的事情。有不少家長向記者表示:「只要孩子成績能提高,花錢再多也認了,至於辦學資格,我們沒有考慮過。」
收費無據無標準
在調查中記者發現,很多培訓機構都會分等級收費,有基礎班、提高班等,等級不同收費標準也不一樣。記者在一家培訓機構的學費欄中看到,如果上門輔導,初級班每小時的課時費是100元,精品班130元。就算是同樣一個級別的培訓,不同的培訓機構收費標準也不一樣。
一名曾經辦過培訓班的老師介紹,培訓班不等同於學校,也非公辦單位,價格根本無法統一,老師也沒有一個價值評估的標準,「市場經濟下,價格高低都有」。記者了解到,這些機構的收費價格必須到物價部門備案,再向社會公示。但實際上,大多數培訓機構課時收費報價只給一個區間價格,具體多少則要見到孩子後協商再定,並沒有一個固定標準。
在某媒體工作的白女士向記者介紹,她每個學期和寒暑假期間都會給自己小升初的孩子報補習班,一年下來的花費在上萬元,不過這家還挺有名氣的機構收了錢之後並不主動開具發票,除非你堅持去要。
在白女士的手機微信裡,有不少關於家教信息交流的微信群。她說:「很多家長都會彼此交流最新的培訓班的招生信息。比如某某老師在什麼時候有空開一個20人左右的班,有需求的家長就會去『團課』,人數一滿,班就開起來了。很多時候,這只是一些老師私下開班,收費自然也沒有發票。」
記者注意到,現在有不少家教,是單槍匹馬開班授課,而招生的渠道,也多是通過家長圈內的口碑傳播。這些家教自己租間房子就可以開班輔導,繞過了培訓機構和市場部門,收費也無法開出發票給家長。用熊丙奇的話來說,這種情況是「民不舉,官不究」。在記者居住的居民樓裡,就有這樣一名年輕的女家教租了一套房開班,每天學校放學後,送孩子來上課的家長的車輛把樓前的車位都停滿了。幾個在門口一直閒聊的退休大叔說起此事,都是一副羨慕表情:「嘖嘖,賺得『木牢牢』(上海話:很多的意思)」。
目前培訓機構要做到合法合規,必須要通過教育主管部門辦理辦學許可證、工商等註冊、消防等驗收辦學場地等一系列手續,但熊丙奇表示,光在事前設立高門檻顯然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關鍵在於事中的過程監管——事實上,許多問題處在事中——家教機構出現的各種問題,往往因市場需求旺盛。熊丙奇指出,要給培訓熱降溫,其實是要從我們的中高考制度等方面進行考量和改革。
※版權作品,未經新民周刊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