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被推薦高風險理財 法院判銀行賠全部損失

2020-10-13 投資快報

作者:馬夢飛

10月12日,記者從北京海澱法院獲悉,日前該院審理了一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糾紛案件。市民王大爺稱銀行向其出售與其風險評估等級不相適應的高風險產品,導致其資金虧損。於是王大爺將銀行訴至法院,要求銀行賠償其本金損失21萬元。海澱法院經審理,判決支持了王大爺的訴訟請求。

客戶:被推薦高風險理財與風險評級不符

原告王大爺訴稱,其除了銀行定期存款、購買國債外,其並沒有任何其他投資經驗。2016年7月,其去銀行存退休金時,看到銀行代銷的基金產品的相關宣傳,其向客戶經理諮詢有無適合自己購買的理財產品。客戶經理對王大爺做了風險評估,王大爺填寫了《個人客戶風險評估問卷》。

該問卷中,「以下哪項最符合您的投資態度」項下王大爺的選項為「保守投資,不希望本金損失,願意承擔一定幅度的收益波動」;「您的投資目的」項下王大爺的選項為「資產穩健增長」;「您的投資出現何種程度的波動時,您會呈現明顯的焦慮」項下王大爺的選項為「本金10%以內的損失」。

根據王大爺填寫的上述問卷,銀行對王大爺的風險評估結果為穩健型。

隨後,王大爺根據銀行客戶經理的推薦,在該行購買了「元寶1號投資基金」,認購金額為50萬元。一年後,王大爺對上述基金予以贖回,贖回金額為29萬元,本金虧損21萬元。王大爺非常吃驚,將此事告訴女兒,女兒了解後發現該基金屬於採用指數化操作的股票型基金,其預期風險和收益高於貨幣市場基金、債券基金、混合型基金,為證券投資基金中較高風險的品種,並不符合王大爺的風險評估結果。王大爺與銀行交涉未果,故起訴至法院,要求銀行賠償其本金損失21萬元。

銀行:事先進行了風險提示不存在不當推介

對此,被告銀行辯稱,王大爺購買涉訴基金時,銀行工作人員已向其介紹了該基金的相關情況並進行了風險提示。《證券投資基金投資人權益須知》、《投資人風險提示確認書》等單據也由王大爺本人籤字確認,王大爺作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應當認定其已知悉相關風險。

雖然《須知》、《確認書》為通用的一般性條款,但《須知》對「什麼是基金」等均有詳細的描述,尤其在「基金投資風險提示」中以黑體字提示了投資風險,在《確認書》中,王大爺也親筆書寫了其已知曉風險並自願承擔損失的內容,應當認定銀行已充分履行風險提示義務。

另外,對於王大爺的風險評估,應當以最終結果為準,而不能僅以其在風險評估問卷中對某一道題的回答作為評價其風險承受能力的依據。王大爺的風險評估結果為穩健型,涉訴基金的風險評級為中風險,因此,王大爺的風險評估結果與涉訴基金的風險評級相匹配。

銀行在王大爺購買涉訴基金過程中不存在不當的推介行為。銀行已履行相應的適當性義務,不應對王大爺的損失承擔責任。

判決:該基金屬中高風險銀行應承擔賠償

法院經審理後認為,銀行系涉案基金的代銷機構,其對王大爺進行風險評估後,推介王大爺購買了涉案基金,王大爺亦完成了購買行為,雙方之間形成個人理財服務法律關係。

首先,《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對商業銀行利用理財顧問服務向客戶推介投資產品時,應盡的適當性義務予以規定,其中重要的一點即了解客戶的偏好、風險認知和承受能力,將適當的產品銷售給適合的投資者。

王大爺在評估問卷中明確表明其投資態度為保守投資,投資目的為資產穩健增長,並且在本金出現10%損失時會出現明顯焦慮,而銀行在明知的情況下,仍將涉案中較高風險的股票型基金推介給王大爺。該基金類型明顯與王大爺風險評估問卷的回答及評估結果不符。

銀行主張基金管理人元寶公司向其表示涉案基金的風險等級為中風險,但招股說明書中明確載明該基金為中高風險,元寶公司的陳述因存在一定程度的利害關係而缺乏客觀性,故對銀行的主張不予採信。

其次,銀行主張王大爺已在《須知》和《確認書》上簽字,並且手寫有已知曉風險並自願承擔損失的內容,表明其履行了充分的告知義務。但上述材料載明的內容均是一般性條款,未能體現涉訴基金的類型及風險等具體內容,銀行亦未能提交證據證明其已向王大爺出示基金合同及招股說明書,亦或是已詳細告知王大爺相關的具體內容及風險。

王大爺雖在上述材料上簽字,但並不能就此認定銀行已履行適當性義務。故,對於王大爺基於購買涉案基金所遭受的損失,銀行應承擔賠償責任。

最終,法院支持了王大爺的訴請。

相關焦點

  • 老人理財被推薦高風險產品,損失21萬起訴銀行,法院這樣判......
    王大爺將銀行訴至法院,要求銀行賠償其本金損失21萬元。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法院經審理,判決支持了王大爺的訴訟請求。案情:希望資產穩健增長,購買銀行推薦的產品卻虧損了21萬元原告王大爺訴稱,其除了銀行定期存款、購買國債外,並沒有任何其他投資經驗。2016年7月,其去銀行存退休金時,看到銀行代銷的基金產品的相關宣傳,其向客戶經理諮詢有無適合自己購買的理財產品。
  • 【以案普法】老人理財被推薦高風險產品,損失21萬起訴銀行,法院這樣判......
    王大爺將銀行訴至法院,要求銀行賠償其本金損失21萬元。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法院經審理,判決支持了王大爺的訴訟請求。案情:希望資產穩健增長,購買銀行推薦的產品卻虧損了21萬元原告王大爺訴稱,其除了銀行定期存款、購買國債外,並沒有任何其他投資經驗。2016年7月,其去銀行存退休金時,看到銀行代銷的基金產品的相關宣傳,其向客戶經理諮詢有無適合自己購買的理財產品。
  • 壹現場丨老人被銀行推薦高風險理財虧21萬 法院:銀行賠
    王大爺稱,去銀行存退休金時,銀行向其出售與其風險評估等級不相適應的高風險產品,導致其資金虧損。王大爺將銀行訴至法院,索賠損失21萬元。10月10日,北青-北京頭條記者獲悉,北京海澱法院判決支持了王大爺的訴求。王大爺訴稱,其除了銀行定期存款、購買國債外,並沒有任何其他投資經驗。2016年7月,其去銀行存退休金時,看到銀行代銷的基金產品的相關宣傳,其向客戶經理諮詢有無適合自己購買的理財產品。客戶經理對王大爺做了風險評估,王大爺填寫了《個人客戶風險評估問卷》。
  • 給儲戶推薦基金導致虧損200多萬 平安銀行最終被判賠償80%損失
    事後,氣憤的孫某麗將平安銀行大連分行告上法庭,要求銀行賠償投資款本金損失265.76萬元以及相應利息。一審、二審判定投資者承擔主要損失責任孫某麗要求賠償的一個重要理由是:銀行在推介高風險理財產品時,未對其進行書面風險評估,未履行風險告知義務。
  • 投資者買理財產品,19天暴虧200多萬,法院:銀行賠
    近日,中國裁判文書網發布了一份財產損害賠償的判決書,投資者因購買理財產品暴虧,最終法院判決銀行方賠償200多萬元。買理財虧了銀行還要賠損失?來看看是怎麼回事。如此大額的理財產品,銀行除了未以書面形式告知孫某本次購買的產品內容、風險提示以及購買和贖回方式等事項,也沒有對其做書面的風險承受度評估。而關於這三種產品,均為股票型基金,內部風險評級均為高風險。
  • 被推薦購買中高風險理財產品,客戶起訴銀行賠償損失獲支持
    王大爺稱銀行向其出售與其風險評估等級不相適應的高風險產品,導致其資金虧損。王大爺將銀行訴至法院,要求銀行賠償其本金損失21萬元。海澱法院經審理,判決支持了王大爺的訴訟請求。案情簡介原告王大爺訴稱,其除了銀行定期存款、購買國債外,並沒有任何其他投資經驗。
  • 理財經理勸阻客戶贖回基金致損失200多萬 平安銀行被法院判賠80%損失
    而孫某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對於本案的損失亦存在過錯,應承擔次要責任。法院最終判令平安銀行大連分行需賠償孫某80%的理財本金,共計212.61萬元。孫某則被判自行承擔20%的責任。針對平安銀行大連分行理財經理勸客戶別贖回基金致巨虧的民事糾紛等相關問題,《新華融媒看財經》記者多次撥打該行提供的媒體資訊電話,但均無人接聽。
  • 銀行理財經理勸客戶「別贖回」基金 巨虧後 損失80%...
    來源:中國基金報2015年6月,大連的一位投資者,在銀行的推薦下購買了900萬元公募基金產品。幾天後她想贖回時,被銀行理財經理勸說繼續持有,結果之後趕上股市暴跌,不到20天時間裡暴虧30%。之後,該投資者怒告銀行,要求賠償全部損失。銀行究竟要不要承擔責任?
  • 投資者900萬買理財產品,19天暴虧200多萬 法院判決:銀行賠
    買理財虧了銀行還要賠損失?來看看是怎麼回事。直到2015年6月10日,理財經理向其推薦三種理財產品並建議其立即購買後,孫某的投資之路急轉直下。而關於這三種產品,均為股票型基金,內部風險評級均為高風險。2015年6月29日,孫某再次到銀行,要求銀行為其贖回全部的理財產品,當日孫某的基金帳面資金為6942312元,最終贖回後的回款金額為6342370.91元,這也意味著孫某共損失超265
  • 銀行勸客戶別贖基金被判賠8成虧損 涉匯添富鵬華民生加銀產品
    這家銀行被判補償客戶八成虧損,連本帶息賠200多萬  來源:資事堂  「基金又跌了,我要贖回!」  「橋豆麻袋!別慌!基金漲跌很正常,追漲殺跌容易被割韭菜!」  類似的對話想必在基金持有人和銀行理財經理之間發生過無數次。  但如果因此客戶的虧損不斷擴大,銀行需要賠償麼?  最新的判例顯示,要!
  • 被推薦買中高風險理財虧了21萬元,大爺起訴銀行後獲賠本金
    王大爺說銀行向其出售與自己風險評估等級不適應的高風險產品,導致其資金虧損,遂訴至法院,要求銀行賠償其本金損失21萬元。海澱法院近日判決支持了王大爺的訴訟請求。除了銀行定期存款、購買國債外,王大爺說自己沒有任何其他投資經驗。2016年7月,他去銀行存退休金時,看到銀行代銷的基金產品的相關宣傳,便向客戶經理諮詢有無適合自己購買的理財產品。
  • 交行兜售理財產品違規承諾保本保息,法院二審改判銀行賠償數萬本金及投資收益損失
    近日,中國裁判文書網披露了一起有關於理財客戶與銀行的合同糾紛民事判決書。在本案中,客戶在銀行的推薦下購買了理財產品,而未能達到其承諾的保本保息。值得注意的是,該案一審法院駁回客戶要求銀行賠償的請求,但二審法院最終改判銀行需賠付相應損失。
  • 在銀行買900萬基金後,20天巨虧266萬!客戶怒告銀行,3次審理後終判決:銀行賠80%
    幾天後她想贖回時,被銀行理財經理勸說「繼續持有」,結果之後趕上股市暴跌,不到20天時間裡暴虧近30%。隨後,該投資者一紙訴狀將銀行告上法庭,要求銀行賠償全部損失。而這場官司在先後經歷三次審理後,最近終於有了最終結果。
  • 交行客戶買理財虧損10萬 銀行推卸適當推介義務遭判賠
    裴女士向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1、判令交行西便門支行、交行北京市分行返還本金損失10.53萬元;2、判令交行西便門支行、交行北京市分行賠償應得收益損失17.29萬元。一審法院認為,裴女士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應當明知其民事行為可能導致的法律後果。裴女士稱其不知曉投資理財產品存在風險,不符合客觀事實。
  • 買基金巨虧近300萬,法院:銀行賠80%
    事情是這樣的:2015年6月,大連的一位投資者,在平安銀行的推薦下購買了900萬元公募基金產品。幾天後她想贖回時,被銀行理財經理勸說繼續持有,結果之後趕上股市暴跌,不到20天時間裡暴虧30%。遇到這樣的事,這位大姐非常氣憤,本來是要贖回的,結果理財經理阻攔,虧了還這麼多,所以當時就立即把平安銀行給告了,要求賠償全部損失。就在前天,這起拖了五年的民事糾紛落下帷幕,最終,銀行要掏出200多萬元「真金白銀」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 銀行首次因過錯而敗訴 工商銀行被判賠550萬元
    未盡審查義務 工商銀行被判賠550萬元———  本報訊 往銀行存入650萬元現金,可一年後提取時卻被告知現金被全部提走。為此,某房地產公司將中國工商銀行北京某支行告上法院,原告認為銀行未盡審查義務,致使犯罪分子利用假公章等手段將650萬元取走。
  • 為老人開通手機銀行被轉走近百萬 交行被判賠償24萬
    「您好,我是林警官,您的身份信息被冒用消費……」年過七旬的陳老伯接到這一電話後,在交通銀行廣東佛山城南支行(簡稱:交行城南支行)辦了一張新卡,並陸續轉入近百萬元。結果被騙子通過電話銀行、手機銀行幾乎全部轉走。最終,法院判決交行城南支行賠償陳老伯24萬餘元。
  • 理財被騙的損失追回有多難?
    投資被騙「我的那個案子判了。」何大爺許久沒給記者打電話了,「騙了我們100多人,2000多萬,最後他只有5萬元賠我們。」頓了頓,何大爺又說,「我搭進去55萬,可能最後只分到幾百塊錢。」騙子被繩之以法,錢卻不能如數追回,甚至是一分錢都得不到。
  • 深圳中院判莫言獲賠210萬,賣鍋企業涉傳銷被凍結帳戶
    原標題:深圳中院判莫言獲賠210萬賣鍋企業涉傳銷被凍結帳戶晶報2020年1月3日訊 日前,記者獲悉,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對作家莫言訴深圳市玉瓷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深圳玉瓷公司")人格權糾紛案作出二審判決,莫言獲賠經濟賠償200萬元及精神撫慰金10萬元。
  • 21說案丨銀行員工推薦產品時承諾收益 虧損後被判賠償
    很多客戶可能都會遇到這樣的情形,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銀行員工都會拍著胸脯說達到預期的受益沒問題,但是等真的產品未達到預期收益或者虧損時,銀行會以各種理由讓投資者「買者自負」。近日,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的判決的一個理財客戶與銀行的糾紛案件,卻以銀行向客戶推介理財產品時,未充分盡到適當性義務,判決該行對客戶受到的實際損失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