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900萬買理財產品,19天暴虧200多萬 法院判決:銀行賠

2020-12-19 紅星資本局

近日,中國裁判文書網發布了一份財產損害賠償的判決書,投資者因購買理財產品暴虧,最終法院判決銀行方賠償200多萬元。買理財虧了銀行還要賠損失?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低風險投資者

被推薦購買900萬股票型基金

自2014年起,孫某開始在某股份制銀行購買金融理財產品,根據其風險評估結果顯示,孫某屬於平衡型的投資者。此後,孫某便一直通過理財經理購買年化收益率較低,但同時風險評級也低的理財產品。

期間,並沒有大問題發生。直到2015年6月10日,理財經理向其推薦三種理財產品並建議其立即購買後,孫某的投資之路急轉直下。

孫某這一次理財投入的金額高達900萬,三種產品分別為「民生穩健成長」、「鵬華醫療保健股票」和「添富外延增長」,各佔300萬。

如此大額的理財產品,銀行除了未以書面形式告知孫某本次購買的產品內容、風險提示以及購買和贖回方式等事項,也沒有對其做書面的風險承受度評估。而關於這三種產品,均為股票型基金,內部風險評級均為高風險。

剛買入就遇牛市頂部

19天虧掉265萬

2015年6月16日,經了解,孫某認為上述三種理財產品不符合其投資目的和投資方向,隨後到銀行要求理財經理為其贖回上述三種理財產品,當日基金帳面資金為8528863元,已虧損超47萬,但卻遭到了銀行理財經理的勸阻。

2015年6月29日,孫某再次到銀行,要求銀行為其贖回全部的理財產品,當日孫某的基金帳面資金為6942312元,最終贖回後的回款金額為6342370.91元,這也意味著孫某共損失超265萬。巨額損失下,孫某向法院起訴了該銀行。

紅星資本局注意到,2015年6月正是A股衝頂後暴跌的時候。2015年6月5日,上證指數突破了5000點,並於2015年6月12日創下5178.19的高點。隨後,股市急轉直下,到2015年6月29日,大盤已跌到4053.03點。

根據該股份制銀行提交的天天基金網的網站截屏,孫某購買的三支股票基金,曾一度漲至928萬元。也就是說,在此期間,孫某某的三種理財產品實現過盈利的,如果早點脫身,可能不會虧得那麼慘。

對此,銀行方認為:銀行工作人員只是告知此時辦理會有虧損產生,但最終是否辦理贖回的操作權限在孫某手中。孫某可以自行贖回案涉基金,到該銀行處辦理贖回並不是唯一途徑。銀行認為「不應承擔本案孫某某損失的主要責任」。

未告知風險還阻攔贖回

銀行賠償損失200多萬

經一審、二審,案件來到了再審,法院認為,銀行系案涉「民生穩健成長」、「鵬華醫療保健股票」、「添富外延增長」三種理財產品的代銷機構,孫某某通過銀行購買上述三種理財產品,雙方構成金融服務法律關係

在金融服務法律關係中,投資者相對於銀行而言,自身的金融知識和能力有限,對理財產品的信息掌握能力有限,往往不能真正理解理財產品的風險,主要依賴於金融機構的推介和說明。根據規定,金融機構在銷售理財產品時,應當向投資者充分披露信息和揭示風險,對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評估,只能向投資者銷售風險等級等於或低於其風險承受能力等級的理財產品。

法院認為,銀行的理財經理在向孫某某推介三種理財產品時,並未重新對其做書面風險承受度評估,也未告知其產品的風險等級。而孫某某發現後要求贖回時,銀行理財經理也未能實時告知風險,繼續勸解其不贖回,繼續持有,導致孫某某遭受更大損失。銀行對孫某某的虧損存在重大過錯,對孫某某本金損失應承擔主要責任。

為此,法院判決:銀行賠償孫某某本金損失2126103.27元及利息。

紅星新聞記者 李偉銘 李晨

相關焦點

  • 投資者買理財產品,19天暴虧200多萬,法院:銀行賠
    近日,中國裁判文書網發布了一份財產損害賠償的判決書,投資者因購買理財產品暴虧,最終法院判決銀行方賠償200多萬元。買理財虧了銀行還要賠損失?來看看是怎麼回事。剛買入就遇牛市頂部19天虧掉265萬2015年6月16日,經了解,孫某認為上述三種理財產品不符合其投資目的和投資方向,隨後到銀行要求理財經理為其贖回上述三種理財產品,當日基金帳面資金為8528863元,已虧損超47萬,但卻遭到了銀行理財經理的勸阻。
  • 理財經理勸阻客戶贖回基金致損失200多萬 平安銀行被法院判賠80%損失
    2015年6月,家住遼寧大連的孫某在平安銀行大連分行購買了900萬元公募基金產品,之後孫某想贖回基金時,平安銀行大連分行理財經理卻勸其繼續持有,不料趕上股市暴跌,孫某購買的基金產品20天狂跌30%,虧損200多萬。
  • 在銀行買900萬基金後,20天巨虧266萬!客戶怒告銀行,3次審理後終判決:銀行賠80%
    ,在銀行的推薦下購買了900萬元公募基金產品。幾天後她想贖回時,被銀行理財經理勸說「繼續持有」,結果之後趕上股市暴跌,不到20天時間裡暴虧近30%。隨後,該投資者一紙訴狀將銀行告上法庭,要求銀行賠償全部損失。而這場官司在先後經歷三次審理後,最近終於有了最終結果。
  • 銀行理財經理勸客戶「別贖回」基金 巨虧後 損失80%...
    來源:中國基金報2015年6月,大連的一位投資者,在銀行的推薦下購買了900萬元公募基金產品。幾天後她想贖回時,被銀行理財經理勸說繼續持有,結果之後趕上股市暴跌,不到20天時間裡暴虧30%。之後,該投資者怒告銀行,要求賠償全部損失。銀行究竟要不要承擔責任?
  • 理財經理勸他別贖回19天虧掉266萬!銀行承擔80%責任
    2015年「股災」發生前夕,大連一位投資者在銀行理財經理的推薦下購買了900萬元股票型基金。不久後股市開啟大跌,這位投資者想要贖回基金,理財經理卻勸說其不要贖回。最終,在不到20天裡,900萬元只剩下630餘萬,虧損將近30%。 之後,這位投資者將銀行告上了法庭,要求銀行承擔全部損失。
  • 銀行勸客戶別贖基金被判賠8成虧損 涉匯添富鵬華民生加銀產品
    這家銀行被判補償客戶八成虧損,連本帶息賠200多萬  來源:資事堂  「基金又跌了,我要贖回!」  「橋豆麻袋!別慌!基金漲跌很正常,追漲殺跌容易被割韭菜!」  類似的對話想必在基金持有人和銀行理財經理之間發生過無數次。  但如果因此客戶的虧損不斷擴大,銀行需要賠償麼?  最新的判例顯示,要!
  • 買基金巨虧近300萬,法院:銀行賠80%
    事情是這樣的:2015年6月,大連的一位投資者,在平安銀行的推薦下購買了900萬元公募基金產品。幾天後她想贖回時,被銀行理財經理勸說繼續持有,結果之後趕上股市暴跌,不到20天時間裡暴虧30%。遇到這樣的事,這位大姐非常氣憤,本來是要贖回的,結果理財經理阻攔,虧了還這麼多,所以當時就立即把平安銀行給告了,要求賠償全部損失。就在前天,這起拖了五年的民事糾紛落下帷幕,最終,銀行要掏出200多萬元「真金白銀」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 交行客戶買理財虧損10萬 銀行推卸適當推介義務遭判賠
    裴女士稱其不知曉投資理財產品存在風險,不符合客觀事實。裴女士提交的證據,不能證明交通銀行在其購買案涉理財產品時向其作出過保本保息的承諾。一審法院判決駁回裴女士的訴訟請求。裴女士不服判決,向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 消費者買理財產品虧了,找銀行索賠,法院因何改判?
    如何選擇一款合適的理財產品,是投資者關心的話題。但如果銀行向消費者推介相關產品時,未能履行適當推介和風險告知義務,消費者購買理財產品虧了算誰的?日前,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公布了一起典型案例。2016年10月份,裴某在某銀行工作人員申某推介下,在該工作人員的電腦上通過網絡銷售方式認購某理財產品,認購金額為301萬元。
  • 某銀行一理財經理詐騙5000萬 銀行該為「飛單」擔責?
    中新經緯客戶端7月15日電 (魏薇)近日,裁判文書網的一則民事判決書,將銀行理財的「飛單」問題再次推入公眾視野。幾年前,某銀行的理財客戶經理麥某偽造理財產品,詐騙了16名投資人超過5000萬元。在案發後,嫌疑人麥某被捉獲,並被判決有期徒刑15年。但是麥某已將錢用於炒股或者揮霍,法院只追回部分損失。
  • 買銀行理財產品虧了算誰的?法律這樣規定
    常言道,人不理財,財不理人。如何選擇一款合適的理財產品,是大家關心的話題。但如果銀行向消費者推介相關產品時,未能履行適當推介和風險告知的義務,消費者買虧了算誰的?該如何維權挽損?日前,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公布了一起典型案例。2016年10月,裴某在某銀行工作人員申某的推介下,在該工作人員的電腦上通過網絡銷售方式認購某理財產品,認購金額為301萬元。
  • 給儲戶推薦基金導致虧損200多萬 平安銀行最終被判賠償80%損失
    最近,中國裁判文書網就公布了一則案例,由於沒有向投資者充分披露購買基金的風險,平安銀行大連分行被判賠償投資者虧損本金的80%。遭遇2015年罕見股災不到20天虧損近266萬孫某麗現年67歲,自2014年起,一直在平安銀行大連分行購買金融理財產品。
  • 滙豐銀行理財頻坑客戶 有人虧千萬有人虧500萬
    不過據嚴先生介紹,在去年最慘的時候,1000萬的本金只剩下300多萬,到現在也只有500萬元左右。面對淨值的不斷縮水,嚴先生也是進退兩難。而讓嚴先生想不通的是,管理這兩隻理財產品的滙豐的專業團隊,理財能力還不如業餘時間炒股的自己。然而,最讓嚴先生不解的是,他投資的兩隻QDII產品,在不到5年的時間內經過巨額虧損之後,風險等級卻越來越高。
  • 201萬買的銀行「理財型」存款 竟是私募基金?投資者狀告這家頭部券商
    來源:中國基金報作者:楚深又現離奇理財糾紛。投資者宋某晶稱,自己在2017年花201萬購買了銀行工作人員推薦的「保本高息」銀行「理財型」存款產品,而到期後無法兌付,才發現原來買到的是私募基金產品,而且私募基金合同上的籤字捺印均非自己所為。
  • 光大銀行職員私刻假章騙取老年人5000多萬,被法院判刑15年
    近日,中國裁判文書網公布了一起銀行客戶經理騙取老年人錢財進行炒股、再欺騙的案例。最終,銀行職員麥某因合同詐騙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並處罰金200萬元。其豐田牌小汽車也被依法拍賣。同時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類似銀行職員詐騙案件近年來多次發生,如2019年深圳一位老人被銀行客戶經理詐騙300萬;2017年江蘇常州楊婆婆被自己理財項目負責人騙取17萬等。
  • 近700萬買銀行理財竟進了「大堂經理」腰包!判決來了坐牢15年
    法院一審查明,2012年至2019年期間,羅某利用其上述身份,在偽造的理財產品認購、申購委託書上加蓋中國農業銀行免渡河辦事處財務專用章,騙取辦理理財的客戶王某、張某、田某等多人資金合計692萬元。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資金由羅某存入了個人帳戶並由其個人支配。幾名被害人誤以為存入了農業銀行的帳戶。
  • 壹現場丨老人被銀行推薦高風險理財虧21萬 法院:銀行賠
    王大爺稱,去銀行存退休金時,銀行向其出售與其風險評估等級不相適應的高風險產品,導致其資金虧損。王大爺將銀行訴至法院,索賠損失21萬元。10月10日,北青-北京頭條記者獲悉,北京海澱法院判決支持了王大爺的訴求。王大爺訴稱,其除了銀行定期存款、購買國債外,並沒有任何其他投資經驗。2016年7月,其去銀行存退休金時,看到銀行代銷的基金產品的相關宣傳,其向客戶經理諮詢有無適合自己購買的理財產品。客戶經理對王大爺做了風險評估,王大爺填寫了《個人客戶風險評估問卷》。
  • 券商員工聯手銀行副行長賣「假理財」詐騙1100多萬
    文章來源:每日經濟新聞又曝銀行驚天大案!知名券商夥同國有銀行副行長以兜售券商「內部員工高年化率理財產品」為幌子,詐騙多名投資者1100多萬元。— 1 — 兩人詐騙三名投資者1100多萬據刑事裁定書顯示,被告人胡吉兵,男,1981年10月27日出生,原系長江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南京中央路營業廳客戶經理
  • 老人被推薦高風險理財 法院判銀行賠全部損失
    作者:馬夢飛10月12日,記者從北京海澱法院獲悉,日前該院審理了一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糾紛案件。市民王大爺稱銀行向其出售與其風險評估等級不相適應的高風險產品,導致其資金虧損。於是王大爺將銀行訴至法院,要求銀行賠償其本金損失21萬元。海澱法院經審理,判決支持了王大爺的訴訟請求。
  • 交行兜售理財產品違規承諾保本保息,法院二審改判銀行賠償數萬本金及投資收益損失
    近日,中國裁判文書網披露了一起有關於理財客戶與銀行的合同糾紛民事判決書。在本案中,客戶在銀行的推薦下購買了理財產品,而未能達到其承諾的保本保息。值得注意的是,該案一審法院駁回客戶要求銀行賠償的請求,但二審法院最終改判銀行需賠付相應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