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訴訟迎反轉!理財經理勸他別贖回19天虧掉266萬!銀行承擔80%責任

2020-12-22 東方財富網

2015年「股災」發生前夕,大連一位投資者在銀行理財經理的推薦下購買了900萬元股票型基金。不久後股市開啟大跌,這位投資者想要贖回基金,理財經理卻勸說其不要贖回。最終,在不到20天裡,900萬元只剩下630餘萬,虧損將近30%。

之後,這位投資者將銀行告上了法庭,要求銀行承擔全部損失。歷經一審、二審,後來法院判處銀行賠償投資者14萬元。

然而,投資者不服判決再次上訴。近日,這起訴訟結果迎來重大變化:銀行應承擔80%責任,需賠償投資者本息將近210多萬元。

「股災」發生前夕,通過銀行購買900萬股票型基金

本案的當事人孫某,家住遼寧大連。據法院判決書,自2014年起,孫某就在平安銀行大連分行購買金融理財產品。

2014年,平安銀行為孫某進行了購買理財產品的風險評估,結果顯示,孫某屬於平衡型的投資者。該風險評估報告由孫某本人和平安銀行的理財經理共同籤字。之後,孫某一直通過理財經理購買風險評級低、年化收益率也較低的理財產品。

2015年6月10日,平安銀行的理財經理向孫某推薦理財產品,並建議其立即購買。理財經理電腦上,孫某購買了三種理財產品,每隻投入300萬元,且這三種產品均為股票型基金,內部風險評級為高風險。

孫某購買理財產品當日,A股仍處於2015年這波牛市中,距離上證指數5178.19高點只剩2個交易日。

然而,平安銀行理財經理在向孫某介紹上述三隻理財產品時,並未向其以書面形式告知此次購買產品內容、風險提示以及購買和贖回方式等事項,也沒有對孫某做書面的風險承受度評估。

這也為這場糾紛後續的判決結果產生「大反轉」埋下了伏筆。

贖回基金被勸繼續持有,「股災」期間損失30%

2015年6月16日,孫某到平安銀行表示,上述三種理財產品不符合其投資目的和方向,要求理財經理為其贖回這三隻股票型基金。

在孫某要求贖回基金當天,三隻基金帳面資金為852.89萬元,已經虧損近47萬元。然而,該理財經理沒有為孫某辦理贖回,而是勸解孫某不要贖回,繼續持有。

2015年6月29日,孫某再次到平安銀行,要求為其贖回全部的理財產品。當日,孫某的這三隻基金帳面資金為694.23萬元,在銀行為孫某辦理贖回後,回款金額剩下634.24萬元。也就是說,在6月10日至29日期間,19天的時間裡,孫某因購買這三隻基金虧損了約266萬元。

當年6月12日,上證指數衝至5178.19高點,不久後便開啟了「下跌模式」。在孫某購買基金的6月10日,上證指數收於5106.04點;等到贖回基金的6月29日收盤,指數已經跌至4053.03點。孫某購買上述基金期間共經歷13個交易日,而大盤已經下跌了1000多點,三隻基金合計損失將近30%。

一審、二審判處銀行賠償14萬

2015年10月,投資三隻基金後承受巨額虧損的孫某,將代銷並推介這些基金的平安銀行大連分行告上了法庭,要求賠償投資本金損失265.76萬元,以及相應的利息。

然而,這場訴訟卻經歷一波三折,直至5年後的2020年12月才正式結案。

大連中級人民法院一審認定,上述理財產品是由大連分行主動向孫某推介,並在銀行營業場所參與完成的,構成金融服務法律關係。

而銀行在向孫某推介案涉理財產品前,未對孫某進行風險評估,且此前對其的評估結果顯示,孫某屬於風險承受能力較弱,涉案的理財產品顯然不適合孫某。但銀行仍主動推介此種產品,銀行的此行為不符合銀保監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的相關規定。

不過,法院也認定,孫某系一名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對自己的民事行為具有完全的認知和判定能力,相關理財產品的購買過程需要孫某本人親自操作和確認才能完成產品的購買。孫某提供的錄音資料也顯示,銀行工作人員告知其理財產品可以自行贖回,銀行工作人員沒有給其贖回產品起到的是建議作用,不能絕對導致孫某的理財產品不能出售。

此外,法院認為,由銀行工作人員幫助出售理財產品不是贖回理財產品的唯一途徑,孫某要求平安銀行承擔其損失的全部賠償責任依據不足。不過,2015年6月16日,在孫某的請求下,平安銀行大連分行沒有積極為其贖回理財財產,儘管行為沒有過錯,但其行為存在瑕疵。因此,對孫某的損失應當承擔30%的責任為宜,具體數額為14.13萬元。

而從2015年6月16日至6月28日期間的損失,法院認為系其自身過錯造成的,應當由其本人承擔。

之後,孫某不服一審判決,又提出上訴。法院認為,二審爭議的焦點在平安銀行大連分行在向孫某推薦代銷理財產品時,是否存在過錯。不過,法院在二審中在認定銀行應承擔相應責任的同時表示,孫某作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和完全認知能力人,有義務對自己購買的理財產品進行了解和關注。因此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再審後出現「大反轉」銀行需賠償8成損失

在二審判決之後,孫某不服判決結果,向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大連中院在接到再審指令後,又開庭審理了此案。而就在再審期間,判決結果出現了「大反轉」。

法院再審認為,在平安銀行與孫某的金融服務法律關係中,投資者相對於銀行而言,自身的金融知識和能力有限,對理財產品的信息掌握能力有限,往往不能真正理解理財產品的風險,主要依賴於金融機構的推介和說明。

根據銀保監會的相關規定,金融機構在銷售理財產品時,應當向投資者充分披露信息和揭示風險,對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評估,只能向投資者銷售風險等級等於或低於其風險承受能力等級的理財產品。

本案中,根據已查明事實,孫某自2014年起即在平安銀行購買理財產品,其在2014年1月的理財產品風險評估測試結果為平衡型投資者。直至2015年6月10日前,孫某也一直是在平安銀行購買風險評級較低的理財產品。

而孫某被推薦購買的三種理財產品系股票型基金,風險評級為高風險。平安銀行的理財經理在向孫某推介上述基金時,並沒有重新對孫某做書面的風險承受度評估,亦未告知孫某上述產品的風險等級,而是推薦孫某購買了不適宜其投資的超過其風險承受能力的理財產品。

在孫某發現虧損要求贖回時,平安銀行的理財經理亦未能適時告知風險,而是繼續勸解孫某不要贖回,繼續持有,導致孫某遭受了更大的經濟損失。

法院認為,平安銀行對孫某購買上述三種理財產品並出現虧損存在重大過錯,對於孫某購買上述理財產品所遭受的本金損失應承擔主要責任。

而孫某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在購買理財產品時,輕信理財經理的推介,未對案涉理財產品做全面了解,在發現理財產品存在虧損時未能及時贖回止損,存在僥倖心理,其對於本案的損失亦存在過錯,應承擔次要責任。

綜合考量雙方的過錯程度,從公平原則出發,法院最終判令平安銀行對孫某的理財本金損失承擔80%的賠償責任,具體數額為212.61萬元(265.76萬元×80%),並賠償相應時間內的利息。孫某方面則被判自行承擔其餘20%的責任。

(文章來源:券商中國)

相關焦點

  • 銀行理財經理勸客戶「別贖回」基金 巨虧後 損失80%...
    來源:中國基金報2015年6月,大連的一位投資者,在銀行的推薦下購買了900萬元公募基金產品。幾天後她想贖回時,被銀行理財經理勸說繼續持有,結果之後趕上股市暴跌,不到20天時間裡暴虧30%。之後,該投資者怒告銀行,要求賠償全部損失。銀行究竟要不要承擔責任?
  • 理財經理勸阻客戶贖回基金致損失200多萬 平安銀行被法院判賠80%損失
    2015年6月,家住遼寧大連的孫某在平安銀行大連分行購買了900萬元公募基金產品,之後孫某想贖回基金時,平安銀行大連分行理財經理卻勸其繼續持有,不料趕上股市暴跌,孫某購買的基金產品20天狂跌30%,虧損200多萬。
  • 在銀行買900萬基金後,20天巨虧266萬!客戶怒告銀行,3次審理後終判決:銀行賠80%
    幾天後她想贖回時,被銀行理財經理勸說「繼續持有」,結果之後趕上股市暴跌,不到20天時間裡暴虧近30%。隨後,該投資者一紙訴狀將銀行告上法庭,要求銀行賠償全部損失。而這場官司在先後經歷三次審理後,最近終於有了最終結果。
  • 投資者900萬買理財產品,19天暴虧200多萬 法院判決:銀行賠
    買理財虧了銀行還要賠損失?來看看是怎麼回事。天虧掉265萬2015年6月16日,經了解,孫某認為上述三種理財產品不符合其投資目的和投資方向,隨後到銀行要求理財經理為其贖回上述三種理財產品,當日基金帳面資金為8528863元,已虧損超47萬,但卻遭到了銀行理財經理的勸阻。
  • 投資者買理財產品,19天暴虧200多萬,法院:銀行賠
    近日,中國裁判文書網發布了一份財產損害賠償的判決書,投資者因購買理財產品暴虧,最終法院判決銀行方賠償200多萬元。買理財虧了銀行還要賠損失?來看看是怎麼回事。剛買入就遇牛市頂部19天虧掉265萬2015年6月16日,經了解,孫某認為上述三種理財產品不符合其投資目的和投資方向,隨後到銀行要求理財經理為其贖回上述三種理財產品,當日基金帳面資金為8528863元,已虧損超47萬,但卻遭到了銀行理財經理的勸阻。
  • 銀行勸客戶別贖基金被判賠8成虧損 涉匯添富鵬華民生加銀產品
    勸客戶別贖基金也要擔責!這家銀行被判補償客戶八成虧損,連本帶息賠200多萬  來源:資事堂  「基金又跌了,我要贖回!」  「橋豆麻袋!別慌!基金漲跌很正常,追漲殺跌容易被割韭菜!」  類似的對話想必在基金持有人和銀行理財經理之間發生過無數次。  但如果因此客戶的虧損不斷擴大,銀行需要賠償麼?
  • 買基金巨虧近300萬,法院:銀行賠80%
    事情是這樣的:2015年6月,大連的一位投資者,在平安銀行的推薦下購買了900萬元公募基金產品。幾天後她想贖回時,被銀行理財經理勸說繼續持有,結果之後趕上股市暴跌,不到20天時間裡暴虧30%。遇到這樣的事,這位大姐非常氣憤,本來是要贖回的,結果理財經理阻攔,虧了還這麼多,所以當時就立即把平安銀行給告了,要求賠償全部損失。就在前天,這起拖了五年的民事糾紛落下帷幕,最終,銀行要掏出200多萬元「真金白銀」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 給儲戶推薦基金導致虧損200多萬 平安銀行最終被判賠償80%損失
    最近,中國裁判文書網就公布了一則案例,由於沒有向投資者充分披露購買基金的風險,平安銀行大連分行被判賠償投資者虧損本金的80%。遭遇2015年罕見股災不到20天虧損近266萬孫某麗現年67歲,自2014年起,一直在平安銀行大連分行購買金融理財產品。
  • 滙豐銀行理財頻坑客戶 有人虧千萬有人虧500萬
    滙豐10分鐘電話千萬資產化為烏有據中國證券報(微博)2009年6月報導, 2007年10月,金亮請滙豐私人銀行客戶經理湯太太幫其推薦股票,湯太太在電話裡向他推薦了一隻產品,說可以用比市場價低20%的價格買入股票,這樣比直接購買股票要安全得多,而且可以市場價103%的價格拋售,讓他先買1000股試試。
  • 「收藏」理財經理究竟該如何合規銷售和自我保護?
    這幾天老韓被「平安銀行理財經理勸客戶不要贖回基金,結果巨虧並判賠償」事件刷屏了。 簡單回顧一下: 2015年6月,大連的一位投資者,在平安銀行某理財經理的推薦下購買了900萬元公募基金產品。
  • 壹現場丨老人被銀行推薦高風險理財虧21萬 法院:銀行賠
    王大爺訴稱,其除了銀行定期存款、購買國債外,並沒有任何其他投資經驗。2016年7月,其去銀行存退休金時,看到銀行代銷的基金產品的相關宣傳,其向客戶經理諮詢有無適合自己購買的理財產品。客戶經理對王大爺做了風險評估,王大爺填寫了《個人客戶風險評估問卷》。
  • 銀行理財靠譜嗎?
    為什麼要首先說這個問題,因為這幾年理財產品可以說太熱門了,大爺大媽每天排在銀行門口搶著買理財,因為他們聽理財經理這樣說"理財產品就是存款產品,絕對安全"。這是明顯的銷售誤導行為,理財不是存款,是投資產品。存款怎麼可能有理財產品說明書呢?第二點就是理財取消剛性兌付對我們儲戶非常不利嗎?
  • 某銀行一理財經理詐騙5000萬 銀行該為「飛單」擔責?
    此後,投資人和某銀行廣州東風支行又打起了官司,銀行主張其不應承擔賠償責任,投資人認為銀行應該承擔賠償損失。銀行到底應該為「飛單」擔責嗎?銀行資料圖 來源:中新經緯 張義華攝「飛單」成銀行客戶經理潛規則被告人麥某是一名80後,據麥某供述,2008年,他進入某銀行東風支行工作,2011年轉正,任職大堂經理、理財客戶經理,具體工作是維護支行大堂秩序和向客戶銷售由該行代理的理財、信託產品。
  • 嶽陽興長:使用閒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到期贖回
    12個月;授權總經理按照風險控制措施行使該項投資決策權並籤署相關合同文件,財務主管副總經理負責組織實施。現將具體情況公告如下: 一、使用閒置自有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到期贖回的情況 公司購買的交通銀行蘊通財富定期型結構性存款98天(黃金掛鈎看漲),已於2020年12月14日到期,公司已收回本金合計人民幣3,000萬元,獲得理財收益合計人民幣225,534.25元。
  • 理財經理飛單入刑銀行敗訴!內控不到位銀行擔責
    XX銀行不但不禁止「飛單」行為,反而重蹈覆轍,繼續「飛單」,故意誤導客戶購買其違規銷售的理財產品,給包括我在內的43人造成巨大經濟損失5000餘萬元。對此,XX銀行存在嚴重過錯,依法應當承擔全部賠償責任。至少也應當承擔主要責任。
  • 有友食品:使用部分自有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到期贖回並繼續購買理財產品
    本公司董事會及全體董事保證本公告內容不存在任何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並對其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承擔個別及連帶責任。同意在不影響公司日常經營和保證資金安全的情況下,使用總額不超過人民幣80,000萬元的自有資金,向各金融機構購買安全性高、流動性好、風險較低的理財產品,包括但不限於銀行理財產品、銀行結構性存款、券商理財產品、信託理財產品,使用期限自公司2019年年度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之日起36個月。在上述使用期限及額度範圍內,資金可循環滾動使用。
  • 工行一支行原客戶經理詐騙客戶350萬用於投資被騙光 客戶被判承擔60%賠償責任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黃蕾 作為銀行的客戶,馬某某或許沒想到,自己被銀行客戶經理在銀行大廳以辦理金融理財為名詐騙350萬,結果自己也要承擔60%的賠償責任。這一糾紛涉及的另一方金融機構主體則是工商銀行(下稱「工行」)建平支行,該行原客戶經理張璐以辦理理財產品為由在支行大廳內,於2015年分兩次共計詐騙遼寧建平縣農民馬某某350萬元。近期,該案迎來終審判決,對其中的賠償責任進行了釐定。
  • 新聞|中信銀行薪金煲-天天利 實時贖回額度提升至50萬
    【同期聲:中信銀行興化支行理財經理侯越薪金煲-天天利是我行適應資管新規開發的一款開放式淨值理財,每個工作日支持。】【同期聲:記者徐璐產品是怎麼申購呢?】【雙視窗同期聲:中信銀行興化支行理財經理侯越起點及遞增金額:初始認購/初始申購金額不低於人民幣1萬元,以人民幣0.01元的整數倍增加;主動申購:每個開放日15:00前提交的申購申請當日受理自動申購(餘額理財申購):客戶籤約本理財產品後,可對銀行帳戶的活期帳戶資金設置保底金額(最低金額為1000元),每個開放日的自動申購份額將在開放日當日開始計算收益
  • 有100萬閒錢,是放銀行理財好,還是做點其它的好?
    我的觀點:不管是放銀行理財,還是做其它投資,主要還是看你個人的興趣更偏於哪邊,任何投資都需要根據自身的條件來進行結合配置。那麼,100萬閒錢是放銀行理財好,還是投資其它好?我們先來看看存銀行能獲得怎樣的回報:第一、定期理財銀行的定期理財門檻稍微高一點點,最低1萬元起購,根據產品的期限高長短,與起購金額的高低,預期回報率也不盡相同。以xx銀行的定期理財為例,期限最短為21天,1.8萬美元起購,預期年化收益率為1.17%。
  • 老人理財被推薦高風險產品,損失21萬起訴銀行,法院這樣判......
    案情:希望資產穩健增長,購買銀行推薦的產品卻虧損了21萬元原告王大爺訴稱,其除了銀行定期存款、購買國債外,並沒有任何其他投資經驗。2016年7月,其去銀行存退休金時,看到銀行代銷的基金產品的相關宣傳,其向客戶經理諮詢有無適合自己購買的理財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