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我剛剛做完一臺頸椎手術,接到了一個電話,是之前講的那位脊柱壓縮性骨折患者的女兒,說她的媽媽又出現了腰痛,這次疼痛的程度較上次更為嚴重,起因是老人想坐在一個小板凳上,但是沒有坐穩,坐在了地上,相當於輕輕地坐了一個屁股蹲。雖然老人跌倒的高度很低,但還是出現了較為嚴重的腰痛,她女兒還說,現在腰痛的位置還是在上次骨折的地方。想來,現在距離上次她接受椎體骨水泥強化術的時間是7個月,她的女兒說問我怎麼這麼快就又出現了問題呢?是不是還是上次骨折的那個椎體——胸12椎體有問題呢?
我說:「先別急,如果症狀和上次非常類似,跌倒後腰痛,平躺稍緩解,翻身起床困難疼痛加重,那麼估計是又出現了骨折,但不一定是上次骨折後被骨水泥強化的椎體,多半是這個椎體相鄰的椎體。先讓患者平躺,然後戴上圍腰,要以疼痛部位為中心來戴,儘快到我院急診,我來看她。」
看著躺在120轉運推車上的老人,我仔細問了發病情況和疼痛性質,老人果然在床上翻身非常困難,不能自己起床。我又按壓了後背正中間,發現是上次骨折的胸12椎偏下一點疼痛明顯,輕輕一扣就更為疼痛。初步判斷是再次脊柱骨折了,部位在原椎體下面相鄰的椎體。
告訴家屬我的判斷後,為老人拍攝了腰椎X線片。在腰椎X片上,看到上次骨水泥強化的椎體形狀良好,沒有出現再次骨折的情況,但是下面相鄰的腰1椎體形狀改變了,被壓縮成楔形。看著片子,患者女兒指著腰1椎體說,張大夫,是不是這個椎體骨折了。
我說:對的,就是相鄰的腰1椎體再次骨折了。為了明確診斷,立刻讓患者做了一個以骨折椎體為中心的三維CT掃描,全方位詳細地檢查腰1椎體的結構變化。結果沒有意外,三維CT證實了我的判斷。由於有第一次的經歷,患者及家屬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做手術,就是局麻下行骨折椎體的骨水泥強化術。3個小時後,患者住進病房,而且也順利地接受了微創手術。術後,老人的腰背疼痛立刻緩解了80%。過程很順利,但是患者女兒有兩個疑問。
第一:補鈣了,怎麼還骨折?
第一次脊柱骨折之後,在我的監督下該患者確實接受了嚴格的抗骨質疏鬆治療。術後半月內休養;之後的兩個月,口服碳酸鈣片、活性維生素D和每天肌注一次鮭魚降鈣素;第三個月用了一次長效且每年一次的唑來膦酸注射液,並且一直口服碳酸鈣片和活性維生素D。
在如此嚴格和規範的藥物治療下,為什麼還會骨折呢?
在這裡要說,開始「補鈣」和「鈣補好了」不是一回事。老人原來骨質疏鬆非常嚴重,儘管開始「補鈣」,並且堅持了5個月,但是遠遠沒有達到正常的骨強度。這時候受傷,確實還非常容易骨折。而且發生過一次骨折的患者,在休養期間,儘管因為做過骨水泥強化術不用臥床休息,但畢竟運動量大大減少,這對骨骼質量還是會有負面影響。
綜合考慮,患者骨質量是否真的提高了並不非常肯定。即使提高,也不可能提高到正常的程度。高齡患者發生骨折後進行「補鈣」,本身就是「亡羊補牢」的做法,開始的有點晚了,但是總歸要好於任其發展。可以確定的是,如果骨折後不進行嚴格的抗骨質疏鬆治療,那麼相對來講骨骼質量將會更差。
第二:怎麼還是上次的部位骨折呢?
這次骨折發生在腰1椎體,上次是胸12椎體,兩者相鄰,但卻不是同一個椎體。從臨床上觀察研究,骨折過的椎體相鄰椎體發生壓縮性骨折的機率更高。
原因可能是
1、壓縮性骨折後的椎體上下終板不可能恢復到原來完全平行的程度,一般都會殘留一定成角,也就是椎體還是有一定程度的楔形變化,脊柱垂直方向的受力在該椎體上下相鄰椎體處改變了方向,導致相鄰椎體前部受力大於後部,故相鄰椎體容易發生骨折,骨折椎體楔形變越重這種趨勢也就越明顯。 所以,骨折後應該儘量恢復壓縮骨折椎體的高度。
2、 被骨水泥強化後的椎體,強度增加,大於原來,彈性下降,緩衝減少,增加了鄰近椎體的負荷,使之容易發生骨折。所以,在進行骨水泥強化術的時候,並不是注入的骨水泥越多越好,而是要適量,以剛好能恢復骨折椎體的支撐要求,又不會對鄰近椎體產生影響為度,有研究表明骨水泥注射量是椎體體積的24%最合適。
人體是非常複雜的「機器」,面對如此複雜的存在,醫學還不能「修好」這部複雜的機器,還處於小修小補的層面。針對骨折椎體進行骨水泥強化術,就是對脊柱的小小修補,有微創損傷小和即刻見效的優點,也有不徹底不全面的不足。作為脊柱外科醫生,我們可以立足現有的醫療技術水平,針對脊柱壓縮性骨折的患者,充分發揮微創下骨水泥椎體強化術的優點,彌補該項技術的不足,最大程度地減輕患者的痛苦。
作者:張良
圖片:網絡
來源:良醫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