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發布時間:2017-11-23 16:11
微信是信息化時代的產物。根據聽覺對認知的特殊作用,在新派作文課題實驗中,我們嘗試利用微信的功能和其普及性、廣泛性建立「有聲作文」小電臺,把學生無聲的文字化作躍動的「音符」,以此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增強習作信心,提高朗讀技能,拓寬評價途徑,創新和豐富作文的表現形式。
【創新緣由】
根據聽覺對認知的特殊作用,我2017年2月—9月在西鄉塘區教研室擔任小學語文教研員期間,以西鄉塘新派作文實驗區顧問的身份,指導實驗學校桃花源小學建立「有聲作文」小電臺,把學生無聲的文字化作躍動的「音符」,以此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增強習作信心,提高朗讀技能,拓寬評價途徑,創新和豐富作文的表現形式。如今手機和微信是生活必備品,操作簡單便捷。從城市到鄉村,從大人到小孩,都會使用手機和微信,這也為「有聲作文」的發展壯大提供廣闊天地,「有聲作文」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具有理論性、創新性、實踐性和推廣性。
【實施過程】
根據各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我們構建「有聲作文」的真情體系:告白式— 藉助書信表達內心的情感;寄語式— 結合節假日、紀念日、生日寫祝語;感受式— 表達自己的讀後感、觀後感等;寫實式— 描述現實生活的點點滴滴;吟誦式— 朗誦自己寫的詩歌、童謠;對話式— 兩人合作一篇作文,對話交流。「有聲作文」題材廣泛,可是日記、隨筆,也可是記敘文、議論文,還可是詩歌、散文。 「有聲作文」的研發是廣西寫作學會作文教學研究中心、廣西教育學院教學研究部以袁剛為代表發展起來的自治區社科重點課題(見桂社科聯【2014】20號文件,立項號:gxsk201440)新派作文實驗研究的一個子課題,可利用微信平臺的語音發送功能直接錄製,也可錄製好了再到微信平臺推送,操作簡單、便捷,不滿意時可隨時反覆錄製。微信平臺裡的「有聲作文」小電臺播報程序參照正規廣播電臺的程序。一開播是固定溫馨的導語,帶著學校特有的校園文化氣息,接著是作者自我介紹,然後作者朗讀自己的習作,最後是致謝聽眾。在「有聲作文」中還可加入作者照片、簡介、座右銘、習作文字、圖片、背景音樂或歌曲。學生錄製「有聲作文」時都會特別慎重,都希望自己發音標準,字正腔圓,是名副其實的小廣播員。這種內驅力使學生愛上朗讀,愛上作文。 「有聲作文」還給學生搭建展示寫作才華和朗讀才華的大舞臺。微信的普及給「有聲作文」強大的生命力,開拓評價習作新天地。只要用手機掃一掃二維碼,登錄微信平臺後都能隨時隨地欣賞「有聲作文」。不僅老師、同學、家人乃至圈友都可對習作進行廣泛交流和評價。微信作為傳播媒介,突破了傳統作文本造成的交流時空的限制,這樣生動活潑、靈活廣泛的習作評價環境對學生有著強大的內驅力,比傳統作文方式更能點燃學生的寫作激情。歸納起來「有聲作文」的操作步驟大致有以下五步:真情習作 —深情朗讀 —錄音製作—微信發布—廣泛評價。
【效果亮點】
人的視、聽、觸、嗅、味覺感官系統每天都在以不同方式接受外界信息。據科學家測算,各種感覺器官接收外界信息時,視覺佔60%,聽覺佔30%,觸覺、嗅覺、味覺合起來佔10%,聽覺僅次於視覺。美國學者魯道阿思海姆在《視覺思維》一書中首次提出人的聽覺神經系統也有獨立的思維活動的觀點,聽覺思維對學習的成效起著重要作用,同時寫作和朗讀也是學生的重要語文技能。我們研發「有聲作文」就是為了激發學生對寫作和朗讀的興趣,努力提高學生的寫作和朗讀水平,讓學生能靜下心來學習寫作、朗讀習作、聆聽習作、品味習作、評價習作、交流習作。 「有聲作文」以學生體驗為基礎,以寫真情真話真生活為內容,教學生學做真人,寫真話,做實事,追求真善美的境界。根據各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我們構建「有聲作文」的真情體系具理論性、創新性、實踐性、推廣性。「有聲作文」在廣西新派作文30年成果總結展示活動中初露頭角,得到各級領導和各教育部門領導、課題實驗學校的大力支持和認可,也得到廣大學生和家長的喜愛。其研究論文在廣西新派作文30年成果總結展示大會論文評比活動中榮獲小組一等獎。 「有聲作文」字字顯真情,篇篇皆有聲,在以文字創作、表達為基礎的形式上大膽創新,充分發揮了聽覺思維和現代信息技術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優勢,與作文教學巧妙融合,有效提高學習效率,是作文教學有益的補充和延伸,符合新課改的理念,符合現代化教育和信息化教育的理念,是新派作文實驗的「現代曲」。相信「有聲作文」這支「現代曲」一定能和著新課改的節拍,和著廣大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心聲,越唱越響亮,越唱越動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