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鄭德發(〈星星學堂〉主編) | 2020年05月23日
疫情MCO激發老師創意 帶領學生創牛札堂有聲作文
《牛札堂》有聲作文團隊:關嘉輝、蔡尚偉、詹麗詩、關嘉豪
受訪/照片提供:關嘉輝老師
對學生和老師來說,解除疫情限制行動之途漫漫長。等待又等待中,〈星星學堂〉作者之一關嘉輝老師跟數位老師組織一個團隊,善用這段居家學習的日子及網絡科技,帶領學生製作了「《牛札堂周報》有聲作文」,讓學習有了新創意!
① 《牛札堂周報》有聲作文的概念及創意是怎麼來的?它如何形成呢?
答:辦有聲作文的概念早在3年前便萌生。當時剛好是班級作文周報的創刊初期,加上要處理教學的日常事務,辦有聲作文的念頭只能埋藏心中。
這念頭就像躲在灌木叢裡的兔子,不時探露一下腦袋,像是提醒自己,別把它給忘了。就在行動管制令開始的一個星期後的夜晚,它又探出了腦袋。這時期,家長們都在迫切地為孩子尋找自學的材料;孩子們都被關在家裡無所事事,心中一定有說不盡的千言萬語,倘若他們將心中所想,變成文字投稿,那必定是這期間留下最好的文字記錄、將來美好的童年回憶。這或許就是辦有聲作文的最佳時機。
那個夜晚,我製作了第一個有聲作文的短片,速度極快地將它搞定。我將視頻發到周報團隊的聊天群,《牛札堂》有聲作文正式誕生,於第二天在YouTube頻道開播。
歡迎訂閱《牛札堂周報》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dJYPei215FyESQQ4VBXR5Q
② 疫情前,學生們已經有寫作習慣。老師是怎麼訓練學生寫作呢?
答:2017年,我們在一所漁島的小學辦起班級作文周報,學生們看到自己的作文經過編輯、排版,在報紙出版發表,寫作就這樣在班上火了起來,陸續辦起了《豬籮記》《屬鼠班》還有至今的《牛札堂》。
通過班級作文周報的發表,學生真切感受到寫作的意義:寫作就是拿起筆來說話。周報出版後,人手一張,學生既是作者,也是讀者。全班的同學都是讀者,學生將周報帶回家,家人成了周報的讀者。我們將周報送到其他班級、送到校長室、放在學校的閱讀角落,於是學生寫的作文有了一個個明確的讀者,有效培養學生的發表意識和讀者意識。
學生每天寫三到五行的「每日素材」,簡要記錄當天最值得記錄的人事物。目的在培養學生發現和選擇素材的能力。周末兩天,學生在家寫一篇「每周一稿」,內容可以從星期一到星期五的「每日素材」中選出來一個,或是兩個到三個有關聯的事例,寫成稿子向周報編輯部投稿。
周報出版後,我們研讀學生的作文後給學生上作後講評,通過「欣賞」的環節,師生共同發現和欣賞學生作文的佳句,評出學生的語言好在哪裡;「挑刺」是從學生作文發現共同的問題,診斷學生作文出現的語病;「訓練」則是根據學生作文出現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和指導。
不過,人有惰性,學生也會懈怠,會厭倦。因此,為了維持學生寫作的熱情,我們建立一個寫作的激勵系統,給學生設下寫作的目標,在寫作的路上激勵他們,一步一步朝前走。
③ 學生的寫作習慣,如何幫助牛札堂的創立呢?
答:一直以來,學生最早接觸的是考試作文。當然,考試作文內容難免枯燥乏味,內容也有些虛情假意,根本讓學生提不起寫作的熱情,甚至有些膽怯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因此,我們決定辦周報,讓孩子們記錄生活、分享生活,讓寫作回到生活。
從此,牛札堂的稿件可說是來源不斷,學生都能夠「定時」交上稿件,才能使到《牛札堂周報》每個星期準時出版,風雨不改。
作文周報能夠讓學生更用心生活,將生活的點滴躍然紙上。有些作品不僅是學生的自學材料,更是教師上作後講評課的教材,兩全其美。
④ 在國內,有聲作文是由牛札堂第一個開創嗎?可以簡單說說製作過程。
答:很高興牛札堂可以受到認可,為小學生打造一片寫作的發表園地,為兒童寫作出一點力。我們不敢保證牛札堂是先驅,是第一個開創,畢竟我們也堅信還有很多老師同樣在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用心經營兒童寫作的園地。
團隊裡的成員都是老師,複課後的教學工作肯定會回到繁忙,考慮到這一點,目前我們都儘可能選擇以最簡單的操作方式來製作有聲作文的視頻,以及專頁和頻道的管理。
收到孩子們的來稿之後,我們會進行篩選。入選的稿件將製作成演示文稿。錄音經過剪接和後期加工,會在演示文稿插入音頻,再存檔成MPEG-4視頻,把製作好的視頻上載到YouTube和Anchor fm再安排播放時間便大功告成了。
⑤ 藉助科技,如何可以提高寫作的水平及孩子們對寫作的興趣?孩子們對製作有聲作文有什麼回應?
答:手機時代已經來了,不管你願意不願意,我們已經處身在科技的時代。
有聲作文以「聲音」發表孩子們的作文。我們相信通過朗讀可以錘鍊小作者的語感,讓他們通過朗讀修改自己的作文。投稿的文章是小作者自己寫的,朗讀自己的作品,想必呈現出來的效果會更好,過程中還能提高小作者的朗讀水平,讓朗讀成為孩子語文學習的另一個拐點。
站在聽眾的立場,我們希望能為小學生提供 「用耳朵閱讀,欣賞美文」 的作文學習新方式。
某日網課後,我向班上的學生提起推行有聲作文的想法,希望藉此看看學生的反應。沒想到,我一提出來便獲得線上學生的熱烈回應,他們紛紛表示願意加入錄製團隊。
最難得的是,有聲作文的推行也得到了家長的鼎力支持。大家在YouTube上看到的投稿宣傳短片,都是在父母的協助下完成拍攝。
⑥ 老師們應該如何發揮創意,把生活在科技產品中的孩子引導到正確的方向?
答:疫情導致停課,複課日期又不確定,使教育工作者的任務更為艱巨。有人說,一個疫情把很多老師都逼去當YouTuber,出盡法寶就為了將停課的影響降到最低。
然而,電子產品對眼睛造成的傷害極大,線上的學習視頻應該儘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將要傳達的課程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呈現出來,即便學生一開始不理解,但仍可以反覆觀看。
老師也可以為學生提供自學清單,清單裡應涵蓋豐富且多元的學習資源,並且符合多元學習智能,讓學生在清單裡能夠找到自己有興趣學習的,學生也能根據自己的節奏自學。
⑦ 你收到哪一類稿件最令你感到驚喜?
答:每一篇稿件都是孩子們費盡心思的創作,各有千秋。
這個平臺主要是希望孩子們可以擺脫平日裡寫考試作文的各種局限,可以更大膽地嘗試去寫自己真實的內心感受,撰寫屬於自己的故事。我們也希望可以收到更多讓人眼前一亮、讓人驚喜的作品。
⑧ 牛札堂對外徵稿,有什麼困難、阻礙及收穫呢?
答:開放投稿後,編輯部收到了來自吉打、霹靂、雪隆、彭亨和柔佛的投稿。當中,柔佛的來稿特別踴躍,這也促進了國內小學生的寫作交流。
目前,我們保持著周一到周五,每日推送一篇有聲作文。
由於是非營利組織,沒有經費,因此不設稿費,唯稿件入選的小作家會獲得精美證書。
我們也結合各方面提供的意見,作出改良。現在,有聲作文已經附上字幕。
團隊裡都是熱心推動兒童寫作的老師,從稿件篩選、短片製作、海報設計、專頁和頻道管理,到宣傳,各項任務都由老師主動挑起。
最後,我們通過謝政鴻同學的《<牛札堂>有聲作文和我》,看一看他對有聲作文的想法:
我從來沒有想過學習有那麼多種形式。當關老師提出做有聲作文時,我大吃一驚,一切來得太突然了,我嚇呆了。
可是,當我開始投入錄製有聲作文,發現這是一個特別棒的體驗。小學時期,能遇上這樣的老師,讓我們在學習上有新的嘗試,我覺得是一件幸運的事。
我家沒有錄音室,為了確保錄製出來的音頻沒有雜音,媽媽把我關在一個隔音的房間,錄音時把門鎖上。
剛開始錄製,我特別緊張,一直犯錯誤、一直念錯字,只能不停地重錄。錄製的過程中,偶爾會發現句子怪怪的,我不得不停下修改,重新錄過。錄完,發給老師之前,我會聽一遍,有時聽了會特別的難受,聽到自己念得結結巴巴的,只能果斷把錄音刪除,重新錄製。後來,慢慢習慣了,我發現自己念得越來越順、越來越好。
最令我難忘的一次是同一篇文章,我已經重複錄三次,覺得第三次的表現很不錯,還剩最後一句我就大功告成了。我萬萬沒想到,媽媽突然敲門。我瞬間崩潰了!我已經錄三次了,現在又要重新錄音,太難了。
有聲作文開放投稿後,其他學校的同學都很踴躍投稿。他們的投稿啟發了我的寫作,讓我看到了作文原來還可以這樣寫。我一定會努力,更積極地寫作,寫出更多的好作文。
行動管制令期間,宅在家,我什麼都不可以做,實在是悶透了。有聲作文,讓這無聊的生活增添了一些色彩,給了我不同的學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