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家裡孩子叛逆,你認為是孩子的問題,還是父母婚姻的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的回答會是父母的問題,但不是因為他們的婚姻問題,而是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
那如果夫妻兩個的婚姻出現了問題,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在我們平時的觀念中,認為如果一個孩子叛逆,要解決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問題;如果夫妻的婚姻出現了問題,那要解決的只是夫妻雙方的問題。
在看《熱鍋上的家庭》這本書之前,我也是這樣的想法。但是看過這本書之後,我才明白所有的家庭都應該是一個整體。家庭中的任何關係出現問題,所有的家庭成員都應該共同負責,甚至跟夫妻各自的原生家庭也有很大關係。
這本書的作者奧古斯都·納皮爾是美國的有一位心理學博士,他曾和美國的一位醫學博士共同為一個家庭進行家庭心理治療,並把整個治療和分析過程記錄了下來,寫成了這本書。
這本書出版40多年,一直廣受歡迎,在樊登讀書講解後,也獲得了1800多萬的收聽量。
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家庭中類似矛盾的根源是什麼,為我們避免問題,找到解決辦法提供思路。
在這本書中記錄的參加心理治療的家庭,表面上的矛盾是叛逆的女兒和無能為力的媽媽之間的矛盾。
女兒喜歡頂撞自己的媽媽,做出各種叛逆行為,甚至想要自殺。
剛開始的時候,爸爸站在女兒的一邊,媽媽感到孤獨無助。後來每當媽媽跟女兒發生矛盾時,爸爸會站在妻子的一邊。
這樣的轉變讓女兒認為爸爸「背叛」了自己,除了反抗媽媽,也對爸爸充滿失望。
表面看起來,這家的主要問題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子問題,只要孩子能夠乖乖聽話,矛盾就解決了。
但是在做家庭諮詢的時候,心理諮詢師發現問題的根源不是親子問題,而是夫妻間的關係出現了問題。之所以會出現親子問題,一方面是因為夫妻之間不敢正視他們的問題,另一方面是孩子感受到了父母關係的問題,想借著自己不聽話,來轉移注意力,避免父母產生離婚的想法。
這種情況之下,父母和孩子之間就形成了一種三角關係,孩子成了父母婚姻問題的「替罪羊」。
如果一旦女兒的問題被解決了,那另外一個孩子就會成為第二隻「替罪羊」。總而言之,如果夫妻的關係不解決,那麼孩子就會一直扮演父母關係中的「替罪羊」角色。
但是作為家庭成員,女兒並不知道自己這麼做是為了挽救父母的婚姻,夫妻之間也不認為主要矛盾是他們的關係。
心理學家之所以做出這樣的解讀,是因為看到了他們行為之後的潛意識。
在我們的家庭生活中,也有一些孩子在扮演父母關係不和的「緩衝劑」,也許他們為了討父母歡心會努力扮演一個聽話的孩子,也許他們也會像這個女兒一樣變得叛逆。
這些潛意識的行為背後,其實是希望家庭完整。
父母能給孩子帶來傷害的,不只是錯誤的教育方式,還有問題的婚姻。
既然夫妻之間出現了問題,為什麼這個家裡的爸爸媽媽不去解決自己的問題,而會發展成讓孩子為家庭破裂擔憂呢?
原因就是夫妻之間不敢觸碰這個問題,他們都是缺少安全感的人。他們害怕一旦去談論這個話題,會導致矛盾暴露,還可能導致離婚。與其冒著離婚的風險面對,不如用矛盾的親子關係逃避。
他們的這種問題,也是很多家庭中同樣存在的問題。
想要靠婚姻獲得幸福,反而弄得身心俱疲。
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剛開始的時候把婚姻設想得太美好。但是當發現對方不能滿足自己的所有期望和要求時,就會感到失望。
心裡有安全感的人,會直接選擇面對。心裡沒有安全感的人,害怕談論這個話題會導致關係破裂,就選擇了隱忍。當忍得時間久了,就會爆發,甚至產生離婚的念頭。
沒有安全感的本質問題,是因為夫妻在各自的原生家庭中產生的問題。
也正是因為原生家庭沒有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和關愛,他們才會對婚姻充滿期待,最終導致失望。
要解決所有問題的根源,只需要明白一個道理:婚姻不能拯救一個人,我們能依賴的只有自己。
儘管在原生家庭中造成了安全感的缺失,但這並不代表沒有辦法擁有幸福的婚姻。
要想婚姻幸福,首先要擺脫情感依賴,取得人格的獨立。
在書中的這個家庭,通過諮詢找到了解決辦法,媽媽決定開始學習,建立屬於自己的圈子。
一個人如果圈子裡只有老公和孩子,那很難擁有獨立人格,更不可能擁有基本的安全感。
其次,建立情感連結,學會表達情感。
雖然我們不鼓勵情感依賴,但是家庭中一定要有情感連結。
這個家庭中妻子對丈夫的最大不滿,是他太過理性。這種狀態看起來沒有問題,但往往最容易讓別人抓狂。
在家庭生活中,要懂得表達自己的情感。家是講愛的地方,感性一點才能更幸福。
另外,要正視自己的身份。
說白了,就是父母要明白自己是長輩,要給孩子樹立一定的權威。
這組家庭中的兒子,也會表露出不服從父親的管教,原因是父親總想能跟孩子成為朋友,忘掉了自己的父親的身份。
這樣的相處模式,會失去在孩子心中的威懾力。做朋友沒有問題,但要始終記住自己的第一身份是父親。
綜合來說,這組家庭的主要問題,是因為大家都想情感依賴別人,失去了獨立意識。
沒有人能承擔我們一輩子的幸福,只有自我獨立,才是永久幸福的最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