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飛逝,距離開學僅剩下不到1周的時間。最近幾天,武漢市各區、各校也在陸續通過線上或線下形式,面向一年級新生組織學前教育,並針對新生家長開展家長會。
在新生報到工作完成後,孩子也將正式開啟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活——確定班級、認識老師和同學、發放教材、開始課程學習……其中,如何排座位成為了很多家長非常關心的問題。
部分家長認為,孩子的成績好壞與座位有很大關係,甚至借用網絡熱詞「C位」來形容,仿佛孩子坐上「C位」,就可以一躍成為學霸。
在一些家長眼中,如果孩子坐到了教室前三排,就佔據了學習的黃金位置;一旦孩子坐到了最後一排,就會讓家長感到十分糾結。
可前三排的座位真的要比最後一排更好嗎?家長對於孩子的座位,究竟該採取怎樣的態度呢?
調查顯示,家長最喜歡的座位區域如下圖所示。有趣的是,第一排並沒有入選「黃金座位」,理由是家長認為第一排靠近黑板,容易吃粉筆灰(儘管現在很多學校已經改用白板)。當然,第一排沒有進入「黃金位置」也有道理,因為老師上課時很少會在第一排停留。
根據老師的說法,家長經常會以各種理由要求把孩子的作為安排在中間靠前的位置,最常見的藉口是:近視。
然而,根據資深班主任的經驗反饋,學霸經常出沒的位置其實在這裡——靠後排的位置反而是學霸聚集區,這是為什麼呢?
許多爸媽覺得前排孩子容易受到關照,這個觀點其實是個誤區。老師在教室裡巡查時,在後排停留的時間往往會略長一些。因為老師在後排站著不會打擾到其他同學,所以會多指點同學幾句。當然,這張位置圖也僅僅是相對而言,並不表示坐前排的同學裡就沒有學霸了。
事實上,很多老師也會為安排座位這件事情頭疼不已。為了讓家長們都能夠放心,老師們也紛紛開動腦筋,頻出奇招。
「每次換座位,總會有個別家長不滿意,所以,班級調座都很慎重。」一位小學老師說,曾經有位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往前坐,列印了一份美國人類學家的「科學調查」,到辦公室就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與關注度的關係跟她論述了很長時間。
為了讓「最後一排」「邊角一排」等家長們不喜歡的座位能「更加公平」地安排,定期輪換座位是最常見的解決辦法。
還有的老師直接「放大招」,在班裡取消了行和列,也就沒有了最後一排——在教室裡,把座位前後錯落擺放成一個個的小圈組合,每次輪換時,整個「圈」一起調整。這樣的安排,要求老師既要將學生合理分成小組,又要插空擺放座位使得每個孩子都能看清黑板。
「這樣安排座位,相對來說會解決了前後排的問題,也符合我們學校的教學模式,目前看,家長很少有提意見的。」一位老師說。
家長對於孩子們座位的糾結還來源於網絡上熱傳的一些圖片。在搞笑版的教室座位分布圖中,教室的前後左右分別分為「學霸區」、「高級休閒區」、「普通百姓」、「VIP風景區」等不同角落,而教室後排則不受人待見。
但情況果真如此麼?孩子的座位真的會影響學習效果嗎?對此老師回應:每個都是親學生!
老師排座位就是站在大多數的學生角度考慮,首先肯定是要考慮高矮個,其次是要考慮學生的性格、注意力、學習能力等,有些有特殊情況的,例如視力不好,也會考慮到。
溝通和信任其實是解決排座位難題的良方。家長需要相信孩子,更要相信老師,網上流傳的座位圖實際上是一種不信任的表現。
很多老師也會選擇在第一次家長會就明確告知家長班級座位是如何安排的,這種溝通是非常必要的,能打消家長顧慮,減少這種不信任。
對於座位的糾結更多還是源於家長的焦慮,實際上,無論是從管理層面還是技術層面,「排座位」對孩子的影響並沒有家長想的那麼大。
老師在授課時會有針對性地提問,也會不時走下講臺,如果孩子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老師都能及時發現。而從技術角度來講,很多課程都開始使用課件,教學用具也更加精緻,不會因為視力問題影響孩子的聽課質量。
在大家看來,孩子的成績與排座有關係嗎?開學在即,大家希望伢能坐在教室哪個區域呢?歡迎在評論區談談您的看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