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擁有本文版權,歡迎分享)
細心的父母會發現,寶寶在睡覺前有很多小動作,例如蹬被子、磨牙、打鼾等,這些動作有些是正常的,有些則是在發出「體質差」的信號,父母在兩周之內挽救最好。
一、突然抖動一下
對於這種情況,小兒神經內科主任認為,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來分析:
1、一般情況下,對於嬰幼兒時期的寶寶,特別是1歲以內的幼兒比較普遍,睡眠時抖動是生長發育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因為在嬰幼兒時期,大腦對於運動神經系統的控制力不夠成熟,自控能力沒辦法達到跟成人一樣的水平。
所以他們往往睡眠比較淺,且容易在熟睡狀態時突然間抖動一下,一般在1歲以後,運動神經系統已逐漸發育成熟,這種異常現象就會逐漸消失,不過也有一部分寶寶會持續一段時間。只要抖動的情況不是特別嚴重,且持續的時間不長,身體也沒有出現其他異常,就沒有什麼問題,家長可以嘗試著輕輕安撫他們一下。
2、可如果手腳抖動的幅度較大,持續的時間也比較常,且伴隨著皺眉等無意識的行為,白天裡還會出現無法安撫的哭鬧、注意力不集中等,可能就是因為身體缺乏維生素D,父母可帶著孩子去醫院檢查一下。
二、睡著後不斷吞咽
嬰幼兒的口腔小而淺,吞咽反射功能還沒有發育健全,所以可能會出現這種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吞嚼動作以及中樞神經系統已經進一步發育完善,睡著吞咽的習慣就會逐漸消失。
兒科專家認為,如果寶寶超過了3歲之後,依舊在睡覺時不斷吞咽,可能就是因為積食引起的。如果家長在平時經常給他們吃一些不容易消化的食物,使得機體的水溼滯留在體內,引起脾胃溼熱,腸胃經常處於蠕動狀態中,唾液的分泌量也會成倍增加,導致寶寶即使在晚上睡著後也不自覺地出現吞咽動作。
對此,家長不妨改善一些其飲食結構,儘量做一些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三、睡覺時眼睛半閉合
很多寶寶在睡覺後,眼睛都沒有辦法完全閉上,中間會留著一條縫,有些家長戲稱這是因為眼睛太大了,所以閉不上。然而在中醫的字典中,這種現象被稱之為「睡臥露睛」,與脾胃失調有關。
如果孩子脾胃功能不好,就會對皮質肌肉造成損傷,到了晚上之後,他的眼睛就沒有力量完全閉合,從而導致睡覺時眼睛半閉合,如果超過兩周沒有挽救,孩子可能會出現發育不良。建議父母在平時的飲食中,多給孩子們吃一些紅薯、小米、捲心菜等健脾食物。
四、睡覺時出汗
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生理性;一種為病理性。
前者首要考慮是不是太熱了,由於孩子的體溫調節中樞尚未發育完善,所以會比成年人更加怕熱,如果家長給寶寶蓋得太多,或者是入睡的環境太熱,可能就會導致他們汗流不止。專家建議室溫保持在25~26攝氏度,對於孩子來說是最為舒適的睡眠環境,他們的睡眠質量會更好。
後者首要考慮是不是身體缺鈣。具體的表現為:孩子入睡後的前半夜,頭部明顯出汗,而且枕部在汗液的刺激下,頭皮發癢,所以他們經常在入睡時搖晃頭部,與枕頭進行摩擦,結果導致枕部頭髮稀疏、脫落,形成「枕禿」。
白天時可能還會伴隨著情緒不穩、愛哭鬧、表情呆滯、動作遲緩等,如果真的出現上述這些情況,建議趕緊帶著孩子去醫院檢查一下,並且平時多給孩子補充一些富含鈣質的食物,例如牛奶、蝦皮、奶片等。(l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