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睡覺時的各種「小動作」是反應身體發育情況的最佳判斷方式。
執筆:明珠
定稿:蘇子後
對於處在生長發育期的寶寶而言,他們的表達能力有限,只能通過肢體動作向父母傳達「信號」,可是多數粗心的家長不注重細節,毀掉寶寶好多乖巧,由於嬰幼兒時期的孩子多半處在睡眠狀態,為此,家長一定要緊盯寶寶睡覺時的「小動作」。
寶寶睡著後3個小動作,暗示身體不適
1、打呼嚕
正常情況下,寶寶的睡眠狀態分為兩種情況,分別是深睡眠狀態、淺睡眠狀態。
深睡眠狀態下的寶寶,面部肌肉放鬆,眼睛閉合著,全身除了偶爾的驚跳和極輕微的嘴動外,沒有其他的活動,呼吸非常均勻。
而淺睡眠的寶寶常伴有肢體動作,眼睛依舊閉合著,偶爾短暫睜開一下,呼吸不規則,手臂、腿和整個身體偶爾有些活動,臉上會時不時出現怪相、微笑和皺眉,嘴巴時而出現吸吮動作或咀嚼運動。
通常我們認為打呼嚕是睡得香的表現,其實,它暗藏著「危險」,打呼嚕在醫學上稱為呼吸暫停症候群,主要是由呼吸不暢引起的,打呼嚕頻率越高,呼吸暫停風險越強,窒息概率越大,這很可能威脅到寶寶的生命。
當寶媽發現孩子有打呼嚕的情況,必須帶孩子去醫院檢查,儘早揪出病因,儘快做治療, 由於寶寶呼吸系統較為嬌嫩,打呼嚕很可能是感冒的前兆,或者是發炎引起的扁桃體肥大、鼻炎而致的呼吸不暢。
2、撓腮抓耳
對於嬰幼兒而言,不會用語言精準表達自身的不適,只能通過肢體動作向家長示意,如果寶媽發現寶寶在睡著後很不安分,時不時「哼唧」哭鬧,並伴有搔耳朵、撓腮、搖頭的動作,特別是在感冒過後的一段時間內發生,寶寶可能是患有外耳炎或中耳炎。
由於幼兒耳道與成人略有差異,特別是耳朵和咽部之間的咽鼓管,短、扁、平、寬,幾乎和他們的鼻咽部位呈水平狀,當嬰兒感冒時,聚集在鼻咽部的病毒很容易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引起急性中耳炎。
預防感冒是預防中耳炎的基礎,如果寶寶患有中耳炎,千萬不可自行服消炎藥,否則未得到徹底治療,會留下隱患,由於嬰幼兒抵抗力低,中耳炎可能向附近器官擴展,引發顱內感染、聽力受損等嚴重後果,為此要早發現早治療。
3、捂肚「趴睡」
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專屬睡姿,甚至是各種高難度的花樣睡姿,其中,給寶媽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趴式睡姿,看著萌態十足,其實,很可能是寶寶不舒服。
寶寶突然喜歡趴睡,並且時不時用手捂肚子,可能是腸胃不適、消化不良,多半是因為食物消化不徹底,堵在腸胃處,也就是脾虛積食,為此,父母需要帶娃去醫院做檢查,是不是存在脾胃失調的情況。
寶寶睡覺時的不同表現,暗示著不同的意思,除了身體不適,如果存在如下兩個小動作,可能是大腦發育好。
寶寶睡覺時的兩個小動作,暗示聰明
1、踢腿、活動小腳
如果寶寶在睡著後時不時踢踢腿,或者活動下小腳,說明寶寶的大腦神經皮層神經敏感度高,對周圍環境的感知力在變強,能及時對外界的刺激及時作出反應,而且肢體運動需要大腦發出一系列指令,這也是在為以後的站立、行走做準備,這說明寶寶大腦發育好,將來很聰明。
2、睡夢中微笑
微笑是身體舒適的一種情緒表達法,如果寶寶在睡覺時伴有甜甜的微笑,可能暗示大腦發育好,因為寶寶的大腦和身體在睡眠狀態時達到高峰,微笑可能是寶寶的腦細胞在高速運轉,面部表情受到大腦支配,是接收到大腦命令後做出的表現。
都說「愛笑的孩子,運氣不會太差」,美國一項研究指出,聰明的孩子一般發出笑聲的時間要遠比普通孩子早,微笑不僅是面部神經的收縮與牽拉,還具有刺激大腦相應區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