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更高起點上實現新一輪騰飛
——東部沿海地區堅持率先發展紀實
新華社北京12月31日電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東部沿海地區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始終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全國前列。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面對新機遇、新挑戰,東部沿海地區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力求以更寬的視野、更新的思路在更高的起點實現新一輪騰飛。從膠東半島到南粵大地,處處湧動著爭創優勢、爭先發展的蓬勃景象。
轉型升級,自主創新,在跨越式發展上走在前面
鄉鎮企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外向型經濟……這些曾有力支撐了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第一輪騰飛。然而,新的跨越式發展,迫切需要更高層次的發展模式。
莫幹山下,下渚湖畔,坐落著魚米之鄉浙北小鎮洛舍。
20多年前,洛舍以木工行當起家開創了「農民造鋼琴」的奇蹟。如今,這個不足2萬人的小鎮已發展成為長三角地區最大的鋼琴生產基地。
然而,洛舍人並不滿足現狀。
「一臺鋼琴8000多個零件,全靠手工製造,可只能賣個豬肉價。」在洛舍從業十年的浙江樂韻鋼琴有限公司董事長章順龍告訴記者,一臺普通洛舍鋼琴平均只能賣到1萬元左右,而國外同類產品卻能賣到幾十萬、上百萬元。
「農民造鋼琴」的路子不能再走下去了,沒有規模化生產、沒有過硬的質量、沒有叫得響的牌子,洛舍人只能賺取同行業最微薄的利潤。
近年來,洛舍鎮著手規劃建設「中國鋼琴音樂谷」,通過整合企業與品牌、引進技術與人才、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等,孕育新的競爭優勢。
洛舍琴聲中跳動著東部沿海地區積極謀求轉型發展的脈搏——
浙江以「塊狀經濟」嫁接「文化產業集群」,作為未來新的經濟增長極;江蘇把新興產業作為「戰略主導產業」,逐步替代傳統製造業;上海市優先發展金融業、批發零售業等現代服務業,以形成先進位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兩翼齊飛」的經濟發展格局……
摒棄簡單、重複、粗放的發展模式,更加注重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精細化、軟實力,東部沿海地區以轉型升級助推經濟新一輪騰飛,而在這一「漂亮的轉身」過程中,自主創新發揮了「點石成金」的作用。
青島,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龍頭。
在即墨鰲山衛,國內海洋領域內唯一的國家實驗室——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一期工程已經完工。項目建成後,這裡將成為我國海洋科技創新成果基地。
「只有依靠科技創新,才能促進海洋資源優勢加快轉變為海洋產業發展優勢。」據山東省省長姜大明介紹,在科技創新支撐下,一個包括海洋生物醫藥、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海水綜合利用等的「藍色經濟增長極」正在迅速崛起。
近年來,東部沿海各省市主動降低了經濟增長速度。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研發投入佔GDP比重正在不斷提高。減速蓄勢,意在更換「引擎」,二次領跑。
以人為本,協調發展,在建設和諧社會上走在前面
發展,最終追求的究竟是經濟增長指數,還是人民幸福指數?這是東部沿海地區率先思考的一個問題?
徜徉在廣州城南的國際生物島,綠樹蔥鬱,鮮花絢爛。環島而建的十餘裡綠道,吸引了不少市民在此休閒、健身、品茶、會友。
市民周沃紅告訴記者,他一個月要來兩次,帶著父親和兒子騎車、賞景。
全長2000多公裡的綠道網,以綠化帶、慢行道和驛站將珠三角各城市有機結合起來,接駁起區域內主要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居民區。人們從中盡享自然文化之美時,也感受到廣東各級政府「以人為本」的民生情懷。
每公裡綠道約耗資150萬元,對於財力相對富足的廣東來說,籌集這筆資金並非難事。然而,在民生工程的建設上,除了投入,往往還需要作出犧牲。
為建綠道,肇慶市共整合土地100多萬平方米。如果把這些地拿來搞房地產,一畝能賣到近千萬元。市財政卻倒貼3億多元,把最好的環境留給了老百姓。
更加注重社會全面進步,更加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在經濟率先發展起來後,開始把更多財力和精力投到和諧社會建設上來。
走進福建省沙縣鳳崗街道西郊村,全村300多戶農民家家戶戶住的都是300多平方米的小樓,整整齊齊排列在一起好像一片別墅區。
站在白牆灰瓦與綠樹紅花相互掩映的家門前,村民黃青財高興地說:「住在這裡,出門就像逛公園。」
以前,西郊村卻不是這樣,村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生產生活條件差。
近年來,當地村民在村幹部帶領下,以集資方式建設新村,並按照城市社區方式進行管理。如今,老百姓離城近了,與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也小了。
讓百姓盡享經濟發展成果,讓社會更加安寧幸福,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東部沿海地區以新的發展理念指導未來發展方向——「十二五」期間,山東經濟增長速度被下調至9%,而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長速度則上調至10%,彰顯了打造「幸福山東」的決心;上海計劃著力保障來滬從業人員同住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做到全日制公辦學校免費入學;江蘇將投資5000億元用於生態建設,率先基本建成生態省……
東部沿海地區用率先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際行動,回答了「經濟增長指數」和「人民幸福指數」孰輕孰重的問題。
解放思想,敢闖敢試,在創新體制機制上走在前面
30年前,東部沿海地區曾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突破口」;如今,這裡又成為新的綜合配套改革的「試驗田」。
上海浦東陸家嘴金融城,廣廈林立,商賈雲集,而在這一派繁榮的背後正醞釀著管理體制的巨變。
在國內率先引入「業界自治」原則,讓金融機構也能參與到政府管理中,以創造更為有利的決策體制。未來,陸家嘴金融城的金融機構有望與政府部門共同組成具有討論、決策、執行功能的機構,以決策優化金融城的空間布局發展規劃。
「浦東因改革而興,改革是浦東的生命之源、不竭動力。」浦東新區區委書記徐麟表示,浦東有責任為上海、為全國的改革發展破題先行。
在長三角地區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為經濟發展進一步「鬆綁」的時候,珠三角地區也正通過改革為改善民生「加力」。
2011年10月,深圳登記在冊的非戶籍人口達到1280萬人,加上戶籍人口,全市實際管轄人口已超過1500萬,人口總量逼近承載能力極限。
作為一個典型的「移民城市」。深圳資源「瓶頸」問題日益凸顯,城市發展空間不足,水、電、油、運全面緊張。與此同時,外來人口「同城化」的呼聲日益高漲,直接關係到群眾的民生和整個社會的公平公正。
曾為改革「先行者」的深圳意識到加強和完善社會管理的迫切性,住房制度、戶籍制度等民生領域重大改革旋即被提上議事日程。
「目前,深圳已具備了改革突破的條件。」深圳市改革辦主任張思平表示,明年,住房制度改革是重點,住建局已經提出了改革思路;而戶籍制度改革也將繼續推進。
不背過去成績包袱,不受傳統習慣束縛,敢於突破自我,敢於先行先試,曾經是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的東部沿海地區,又一次走在了創新機制體制的前列——
為吸引民間資本投資藍色經濟區,山東決定,支持民間資本入股區內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等地方金融機構;圍繞海洋開發,浙江打破港口行政分割,開展涉海中小企業聯保貸款試點,探索完善岸線有償使用制度……
從城市到鄉村,從經濟領域到社會生活,改革的力量正一步步消除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體制性障礙,推動東部沿海地區引領潮流,再創輝煌。(記者:張曉松、齊中熙、鄧華寧、孔博、姚玉潔、方益波、劉寶森、來建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