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記者安然日前在青島市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三五期間,青島市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聚焦營造創新創業生態這個關鍵,發起科技引領城建設攻勢,不斷增強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打造國家東部沿海重要的創新中心。全社會研發費用從244.29億元增長到294.62億元,居全省首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從40.73%增長到53.33%,2019年居全省首位;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從964家增長到3829家,2019年佔到全省1/3;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勵43項,其中2019年獲省科學技術獎達100項,佔全省超四成;2019年引進高端(A類)外籍人才1158人,佔全省71%。連年入選「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總次數達到9次。據國家信息中心《2020中國創新創業城市生態指數研究報告》,我市位居「雙創領跑型城市」第10位。全市科技創新工作呈現「五個著力」的工作格局和顯著特點。
著力布局高端平臺 建設重大創新平臺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自主研發萬米級深海水下滑翔機,刷新下潛深度世界紀錄,建成國內海洋領域首個冷凍電鏡中心。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下線並成功試跑時速600公裡高速磁浮試驗樣車。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打造重大海洋科技創新平臺。中科院、山東省、青島市三方共建山東能源研究院,打造國家級能源創新平臺。培育大科學裝置群。「藍海101」「東方紅3」「深藍」號等三艘重量級科考船入列海洋科學考察船隊。吸氣式發動機熱物理試驗裝置和海洋生態系統研究設施已由中科院提交國家發改委評審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產業創新平臺。創建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聚合物新材料、5G高新視頻3家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以及工業網際網路等4家省級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市級技術創新中心306家,其中新建202家全部依託高新技術企業建設,為企業發展增加了信用支撐。引進高端研發機構累計超過50家,與本地企業籤訂技術交易合同800餘項,孵化科技型企業200餘家。
著力強化產業培育 實施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
2019年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金額、企業數,高企所得稅減免的金額、企業數均居全省第一。啟動高企上市培育計劃,建立上市高企培育庫,成立高企上市服務聯盟,讓全社會看到科技致富,投入科技可以產出十倍百倍回報,今年已上市過會6家,還有26家高企啟動上市工作。為助力企業克服疫情,提前撥付高企認定和研發投入獎勵7.62億元,惠及企業2900餘家。建設一流科技園區。青島高新區連續兩年獲評國務院「真抓實幹成效明顯區域雙創示範基地」,全省唯一。藍谷建設國家級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的做法獲國務院大督查通報表揚。布局科教產融合園區,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科技惠及民生。啟動三輪疫情防控科技應急攻關,資助病毒核酸檢測和非接觸式技術等項目研發。實施科技惠民專項,布局新生兒遺傳代謝病、聽力和耳聾基因聯合篩查「篩診治」一體化體系。青島大學附屬醫院相隔3000公裡成功開展世界首例5G超遠程機器人泌尿外科人體手術。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全市200個扶貧重點村科技指導人員全覆蓋。增強科技人才支撐。堅持人才項目平臺一體化推進,累計資助8個高層次人才團隊,每個團隊給予1000萬—1億元不等的綜合資助,支持5批創業創新領軍人才共256人。優化外籍人才服務,實施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不見面審批」,全程網上辦理。海爾、青島農業大學入選國家引才引智示範基地。
著力深化雙招雙引 生物醫藥領域
引進中科院理化所建設未來大健康技術創新研究院。與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合作建設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生物醫藥成果轉化基地。支持百洋醫藥與清華大學合作建設醫療人工智慧科技創新中心。高端製造領域。與中國工程院在智能新能源交通、智能製造、智能建造等領域合作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與中科院金屬所對接爭取中科院「高端軸承自主可控制造」先導專項落地。與北京建工集團在智能建造、資源循環利用、環境修復、裝配式製造等領域開展合作。新材料領域。與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共建青島中科應化航空輪胎研究院,推動中科院「仿生合成橡膠」先導專項落戶。支持中科院蘭化所孵化項目產業化,高端潤滑油脂材料打破國外產品壟斷,裝機量國內品牌第一。信息技術領域。推動「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項目籤約落地,打造國家級空間信息產業國際科技創新園。推進「中國智谷」項目,吸引200家泛人工智慧企業落戶。引進人工智慧頭部企業聲智科技,建設「聲與智能融合技術研發基地與產業應用示範中心」。
著力完善創新創業生態 舉辦2020青島創新節
以「創意創新、創造創業」為主題,引進王煜全前哨大會、吳聲新物種發布等科創領域頂尖流量品牌,舉辦半島科創論壇、工業網際網路展、無人機秀等特色活動,吸引來自全國的500多家科技企業、4000多個創新創業項目參加,10大高科技項目籤約落地、帶動新增投資500億元,「科技點亮青島」活動被央視國際頻道向海外直播。推動科技與金融緊密結合。設立總規模500億元的科技創新母基金。加快科技金融產品擴面增量,組建圍繞企業成長發展全周期的「智庫基金-成果轉化基金-種子基金-天使基金-產業基金」扶持鏈條。實施科技金融特派員計劃,累計輔導企業融資8.03億。開展孵化器提升行動。以平臺思維打造標杆孵化器。引進啟迪之星註冊公司41家、註冊資金24.42億元,與啟迪合作設立的離岸孵化器在英國劍橋科技園掛牌。引進華夏基石建設「產業孵化/加速器」+「上市公司北方總部基地」。引進創業黑馬建設獨角獸加速基地。引進春光裡打造創投生態綜合體。引進中國科技開發院搭建創新創業服務和產業培育平臺。創新創業大賽設立深圳賽區,升級為全球賽事。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進成立半島科創聯盟,協同五市高校院所、企業、創投風投等打造區域創新共同體。建立「局校會商」制度, 深化產學研對接合作。推動成立青島工業網際網路學院,定向培養工業網際網路專業人才。山東科技大學、青島大學、青島科技大學獲批山東省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試點。加強國際科技合作交流。發展國際合作平臺載體,建設青島中日科學城、中德青年科學院,累計設立企業海外研發中心48家、海外聯合實驗室5家,擁有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9家,居計劃單列市首位。海爾亞洲研發中心獲批全省首批離岸創新創業基地。
著力推進流程再造 推進科技計劃管理改革
針對科技資金「撒芝麻鹽」問題,改革項目形成機制,集中力量辦大事,50萬元以下160個項目全部砍掉,設立局區(市)會商專項,將資金集中到惠民和新興產業領域。項目評審中邀請基金、諮詢、企業界人士參加,提高市場眼光對科技項目的考量。實行「以賽代評」,以創新創業大賽結果取代創新創業項目評審,將成果轉化、產業落地作為項目的主要評價標準。完善科研誠信體系。弱化論文、職稱、學歷、獎項等評價指標,建立科學規範的科技評價體系。將科研誠信要求融入科技計劃管理全過程,對嚴重違背科研誠信要求的責任者,實行「一票否決」。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大幅壓縮服務事項辦理時限,對辦理免稅的技術開發和轉讓合同登記由30個工作日縮短至當天辦結,將外國人工作許可辦理時限由25個工作日縮短為10個,兩項均達到全國同類城市最短水平。
未來五年,青島將突出堅持創新的核心地位,突出科技自立自強,圍繞打造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標杆這個核心目標,強化增強城市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營造國際化創新創業生態三大支撐,助力打造創業城市、世界工業網際網路之都,讓科技創新成為城市發展最強勁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