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報訊 記者陸妍思 實習生陳詩泳報導 近日,屈臣氏公布2020年上半年業績,與大多數公司疫情期間主要靠中國區保業績迥異,新快報記者走訪發現,由於線上銷售的崛起,線下競爭對手的不斷湧現以及新一代消費者需求的變化,曾被視為商場「流量收割機」的屈臣氏門庭日漸冷落。
業績 中國區銷售額大跌30%
據屈臣氏母公司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屈臣氏全球銷售額為736.27億港元,同比下降11%;中國區銷售額為88.05億港元,同比下降30%。從歷年財報來看,屈臣氏中國自2016年銷售首次錄得4%的負增長後,今年上半年的銷售業績創下了有史以來的最大降幅。
疫情的影響除直接體現在屈臣氏中國的業績大幅下降外,還顯示在了屈臣氏線下門店拓展的速度上。過去5年,屈臣氏中國每年新增店鋪數量穩定維持在300多家,開店速度遠超其他地區。到2019年,屈臣氏中國新增店鋪339家, 同比增長9%,總數達到3947家。但根據此次財報,屈臣氏中國店鋪總數為3951家,這意味著在過去半年裡,新增門店數量只有4家。
走訪 「貼身式」推銷趕客
對於屈臣氏業績大降,長江和記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對保健品及美容產品的影響最大。
新快報記者走訪發現,即使是在疫情進入防控穩定期,廣州商場人流基本恢復的8月份,屈臣氏門店生意也非常冷清。記者在晚飯時間來到了太陽新天地負一層的屈臣氏,在逗留的15分鐘內,僅有一兩個顧客進門選購,而門店穿黑色制服的導購員就有5個,出現銷售比顧客還多的尷尬情況,反觀位於其旁邊的美思佰樂超市卻是人來人往。
剛從屈臣氏購物出來的顧客小熊對記者表示,來屈臣氏購物都是為了應急需要。「臨時工作安排需要買眉筆,剛好看到眉筆打折就買了兩支。」他說,平時多數都選擇在電商平臺或直播購買,並且價格更優惠。
「如今國產小眾品牌更受年輕人青睞,屈臣氏裡的品牌也該換換了。」消費者王小姐表示,品牌老化是一方面,屈臣氏導購的「貼身」式推銷也影響消費體驗,「不僅推薦產品,還要求辦會員卡,完全沒有自己選購的時間 。」
分析 品牌不願再付巨額合同費
業內人士指出,除了品牌組合老化、門店體驗不好外,屈臣氏殞落的根源是傳統日化美妝產品線下渠道扭曲的零供關係。除了供應鏈採購優勢帶來的價格差外,屈臣氏的利潤大頭其實來自進場費、條碼費、促銷推廣費用等合同費用。過去,能進駐屈臣氏就是為品牌背書,是質量的保證,但社交媒體、直播電商的崛起,令其話語權大大削弱。對品牌來說,屈臣氏早就不再是品牌非進不可的渠道,自然無須再為此支付巨額費用。
其實與屈臣氏一樣,目前新興美妝集合店不斷開店擴張,但也只是靠規模化擴張攤薄成本,看上去勢頭猛,實現盈利卻非常困難。該人士認為,打造自有品牌本是一個不錯的轉型方向,本土美妝品牌完美日記以電商、代工等渠道起家,短短三年做到了天貓彩妝銷冠,現在開始轉攻線下渠道。反觀屈臣氏,其實從很早就推出自有品牌產品,但卻一直沒有發力將其品牌打響,最終讓自己成為了尷尬的存在。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