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一小夥直播種地,並稱每一畝耕地能賺幾十萬,這個農村小夥的種地,大概也不是傳統意義的種地,另有土地的奇思妙想。他這樣高調"炒作",先引起人們的關注,後頭也許有"奇招"。無論怎麼說,該農村小夥的精神令人佩服,一個有抱負有理想的青年,就應該獨立思考,敢為天下先。他不說"種"什麼怎麼"種",因為做大事不與眾謀,一旦說出來,可能就有人跟風搶佔先機,或者是不被人認同,包括自己的家人,處處設障,拔氣門嘴。小夥究竟如何經營土地才能達到十幾萬的目標,還是個懸念,而有一點可以肯定,十幾萬絕不是"種"出來的,我傾向於他開發與土地相關的軟資源,所以我也願意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農業公認的是難賺錢的產業,不然也不會國家那麼多補貼,那麼多扶持和號召,還有那麼多撂荒去打工的了。但農業並不是沒有價值,而是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那我們來看看農村那些能收入的作物。
其一,是大田的主糧類的,稻子麥子等,一年就算兩季,收入大多也不過小几千塊,扣除支出,寥寥無幾。
其二,是以林果業為例。想收入畝產上萬,甚至幾萬,很容易。但裡邊隱藏著一個非常大的陷阱——看起來是一畝地賺了幾萬塊,但沒有考慮到農民自己的工資。一個農民,可以擺弄兩三畝地的果園,收入五六萬甚至十幾萬,名義上賺幾萬塊,但扣掉他個人去打工的機會成本,其真實利潤會下降很多。而且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你如果僱傭農民作為工人的話,他很難像給自己家幹活一樣認真,產量會下降,工資要求反而會上升,這樣你作為投資者,或者說老闆,很可能利潤會更低,而且大概率會賠錢。
其三,特色的,高價值的經濟作物。這一類之中,想接近,達到,甚至超越畝產18萬,都有很多。比如幾十年前就抄過的君子蘭,再比如石斛,人參,一斤幾百塊的特殊水果等。但這裡一樣也有陷阱,就是銷售很難得到保障。比如早幾年的石斛,生意好的時候畝產10萬,利潤大幾萬的比比皆是,但看到別人掙錢之後,產能往往會盲目擴增,很快種植面積就會擴大幾倍,價格就會下來,或者賣不出去,最後只有賣種苗的能掙到錢。
其四,是高科技類。事實上,高科技的農業,產值還是非常可觀的。比如黃瓜,畝產4萬斤很正常,這種高科技生態有機的黃瓜,已經賣6到10元,一畝地產值在40萬也很正常。茄子辣椒西紅柿等等,畝產都可以上萬斤,產值也都可能在幾十萬。但同樣銷路本身是問題,而且由於要建設大棚,成本也比較高。適合合理的規模和有相應的渠道。真實的利潤其實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好。
其五,是特殊的組織形式。比如csa農場等,用生態有機的蔬菜,社區支持的形式,也可以做出一個比較好的產值,單價也可以做到幾十塊錢。我有一些朋友做這樣的農場,包括我個人也會在這樣的農場來訂菜。這種農場畝產超過幾萬塊,還是有一定的空間的。當然,同樣,銷售是比較大的問題,看你能不能夠組織足夠多的會員。同樣也應該有相應的合理的規模。
總的來說。農業可以做成看上去很美,但真落地,主要還是看運營能力。割裂的看每畝幾18萬,意義不大。
最後,人家用直播的方式來做農業,最後在直播上掙錢,說不定是農業的一個很好的方向。既滿足了市場需求,也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