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凱平:如何建立幸福的親密關係?這裡有來自社會心理學的6個技巧

2021-02-28 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我叫彭凱平,是一位心理學家。

 

「我理想中的你,真的只能來自星星嗎?」——我起這樣一個題目,是為了向前面的幾位優秀的科學家致敬。他們談宇宙、談星空——

 

而我想談談人間。

 

演講嘉賓彭凱平:《我理想中的你,真的只能來自星星嗎?》

年輕時,我也想做物理學家。1979年考大學時,我報的是北京大學物理學系和地球物理學系。結果沒想到,接到的通知是讓我去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報到。

我很詫異,就問招生辦老師,為什麼要我去學心理學?

老師看了半天我的檔案,回答:因為你寫了一句話,願意服從國家分配,所以國家分配你去學心理學。

 

當時並不懂什麼是心理學;我知道很多的物理學,我嚮往天文學,我嚮往宇宙學,特別想研究粒子物理,研究很多在中國被認為是真正科學的領域。所以就很不開心。


我說:「心理學我都不懂,你們為什麼要我去學?」老師認真地看著我,說一句讓我記一輩子的話:「心理學、物理學都是理學,差不多的。」

 

後來我才知道,這兩個學科差太多了:物理、天文、生物學永遠是受我們中國人民尊敬的科學;輪到我們心理學,就是大家開玩笑的一個話題「你幸福嗎?」然後大家哄堂大笑,都覺得這個問題好簡單、好無聊,這個問題真的值得研究嗎?

 

這就是我要講的:為什麼社會科學是我們中國人應該研究的一個學科,為什麼心理科學可能是人類21世紀最前沿的學科?因為我們進入了人工智慧的時代,而在地球上、在宇宙中間,我們唯一了解的智能不是別的,就是我們自己的智能,也就是我們的心理活動。

我和我的同事們一直在探索用現代科學的方法來改善人類的心理健康,來提高我們的幸福感受,讓「你幸福嗎」這個問題不再被視為笑話或談資,而是真的變成一個科學前沿的問題。所以,我在清華大學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幸福科技實驗室」。

 

最近發現,我們幸福科技實驗室越來越多地吸引清華大學的年輕老師,還有來自中國各個地方的遊客,在這個地方留影、照相。我就很好奇,「你們為什麼要在我們這裡留影呢?」

 

他們的回答是:這裡三個特別有意義的口號,就是:讓科技使人變得更加健康、讓科技使人變得更加和諧、讓科技使人變得更加幸福——健康、和諧和幸福,三個英文單詞分別是Health、Harmony、Happiness,所以我們也把它叫做「3H」實驗室,「3H實驗室」的目的就是研究到底我們人類要如何在生活中找到真實的幸福。

2014年,有部韓國連續電視劇火遍了中國,主人公叫都敏俊。他顏值爆棚,超級有錢,而且特別溫柔,隨叫隨到,什麼都懂——上至宇宙,下至細胞,甚至蛋白質他也懂,還是特別青澀的小鮮肉。你想這樣的人肯定誰都熱愛,問題是生活中找得著嗎?韓國人已經意識到找不著,所以把他叫做「來自星星的你」,也就是說他是一個外星人。

 

外星人要怎麼找?

 

1961年有人研究過這個問題。一個很有名的天文學家叫做弗蘭克·德瑞克,Frank Drake, 他發明了一個公式,關於為什麼我們去尋找外星生命,而到現在為止還沒有遇到過外星人。

 

這個研究被英國華威大學的一位數學教師 彼得·巴克斯(Peter Backus)借鑑。這個人有三年沒有找到女朋友,所以一氣之下他要分析一下:為什麼像他這麼優秀的科學家,居然找不到女朋友

 

他借用了德瑞克方程,仔細算了算,結果發現真的很難。因為在他生活的倫敦,適合他的只有26個人——400萬倫敦人,只有26個人,這個概率比尋找外星人的概率要低很多很多。然後他撰寫了一篇科學報告《我為什麼沒有女朋友》,而且登在著名的科學雜誌上。


彼得·巴克斯找女朋友真的有那麼不容易嗎?

 

他提出了很多前提條件,仔細看一看,好像也並不是特別苛刻——

 

結果,根據這些條件,最後算出來只有26個人。


真的是只有26個人嗎?問題出在什麼地方?

 

第一個,這個人太宅了。空房三年,老在那算題目。人不去主動地尋找關係、尋找愛情,是找不著的。

 

第二個,很重要,因為他沒有學好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興起的一門新學科,希望用一些科學的、數學的、實證的方法來探索我們人是如何建立社會關係,我們人是如何去影響他人,又是如何去成就彼此。

 

這個學科現在已經成為我們心理學一個主流的領域。社會心理學家其實關心這樣的問題、我作為中國的社會心理學家關心這樣的問題,不是因為我關心這位數學教師能不能找到女朋友。何況最後他還是找到了女朋友,而且找他的女朋友遠遠多於26個。所以說明他這個數學方程即使是特別科學,如果你沒有一些理性的、科學的、懂人心的前提,你算出來的就是一堆無聊的數字。

 

我關心這個問題,是因為我們中國社會現在也越來越多地出現了類似彼得·巴克斯的人,公開號稱「宅」或者「社恐(社交恐懼)」。2018年中國的結婚率下降到歷史上最低,好像現在很多人開始欣賞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不願意建立社會關係,不太願意與別人來往。

 

我們中國的心理健康、心理衛生現在也變成特別重要的問題。在我們宏觀宇宙、微觀細胞的時候,我們往往忘掉了還得內觀自己的心——這個問題現在變得真的是越來越重要。

 

我們社會心理學家堅信,根據我們這麼多年科學研究的結論,每個人和其他人的關係其實都比我們想像的要更緊密一些;而我們尋找和建立社會關係的可能性,也比我們想像的更加有效。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生活在社會網絡之中,我們離不開他人,我們離不開社會

 

即使你是像《魯濱遜漂流記》那樣,處於特別極端的孤獨狀態,你也會找到一個「星期五」。即使是像美國電影《荒島餘生》裡這位著名演員湯姆·漢克斯扮演的主人公這樣,被遺棄在荒島上,找不到「星期五」,找不到任何人,他也要創造出一個社會關係:把一個遺失在沙灘上、是美國著名品牌的排球叫威爾遜,然後用血手印給它畫了一個臉,每天跟它傾訴心聲,最後為救威爾遜差點把命都搭進去了。

 

這些說明什麼?說明人需要他人,人需要關係。沒有社會關係的話,人是很難受的,是活不下去的

 

不光外國人如此,中國人也一樣。我喜歡看金庸的小說,《倚天屠龍記》中就有一個「金毛獅王」謝遜,是個心智失常的人。即使這樣一個人,他也需要找人陪伴,每年跑到中原搶一對童男童女。

幹什麼?

聽他罵人。

 

這說明什麼?說明誰都需要其他人,即使瘋子也需要其他人。說明人其實是社會關係建設的需求者,也是創造者,我們有一種非凡的能力,特別能跟別人建立親密的社會關係。

 

1967年,著名社會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曼做了一個特別有趣的研究。他在美國特別偏遠的兩個中西部的州,堪薩斯州和內布拉斯州——那可是美國爆炸原子彈,很偏僻的地方——找了總共296個人,讓他們做一件簡單的事情:把一封信通過傳統的遞送方式——不是靠現代郵政,就是靠人與人之間的遞送——把這個信交給他們從來沒有聽說過、也不認識的的兩個人,想看一看要經過多少人,才能把信傳給對方。

 

這兩個人選擇得很隨機,其中一個是在波斯頓的銀行家,另外一個是美國東北部馬塞諸塞州一個神學院研究生的太太。

 

結果發現,只需要傳六次,也就是說,只需要經過五個人倒手六次,就可以把信傳過去,這就是著名的「六度分離理論」:我們每一個人和任何其他陌生人之間,最多只隔了五個人,或者說六次間隔

 

但這個研究有一個問題:就是當時真正寄過的信,到手大概只有29%,而且參加人也只有296個,體量不夠大。

 

2001年,美國紐約微軟研究院的一位社會心理學家鄧肯·沃茲(Duncan Watts)決定重做這個實驗。

 

他決定做一個大規模的研究,看看在現代化的通訊條件下,電子郵件要通過多少人能夠傳給對方。於是,他在全世界60多個國家招募了6萬多人,要求這些人把一封電子郵件傳給另一個人,最終傳給那個他們從來不認識的目標人選。

 

結果發現,大概有300多封郵件終於傳給對方,傳遞次數也是五到七次,平均就是六次,說明「六度分離理論」在電子郵件的時代也是存在的。


最近還有個新的研究,在一個社交媒體(比如騰訊或臉書)發達的時代,人與人的關係更加緊密。研究者發現,在臉書上,這種分隔大概是4.74,也就是五度分離:隔四個人,你就可以把一個社交媒體的信息傳給別人——世界比我們想像得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比我們想像得親近

 

人是一種社會動物,高度的社交能力、對社會關係的需要,是我們人的天性,也是我們應該使用的一種才華和智慧。


為什麼 「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人與社會的聯繫,人與自然的聯繫」有意義?主要是因為,我們現在發現,社會關係對我們的健康、壽命,對我們的幸福特別有意義

 

《時代周刊》2005年1月17日發布了一個封面故事,報導了一個特別重要的新領域的產生,叫做「幸福科學」。

 

關於人類的健康和幸福,最有意義的研究大多來自於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其中有很多研究證明,親密關係的存在是我們健康、長壽以及幸福的秘訣。

 

我們有大量的證據證明這一點。比如,結了婚的男人一般比不結婚的男人平均多活七年。為什麼?有美好的、親密關係。所以男人不結婚,到了50歲還做鑽石王老五,那是找死的節奏,一定要趕緊結婚。女人結了婚,壽命也會提高,提高多少?兩年。所以婚姻其實對男人眷顧更多,全世界愁婚姻的不應該是女性,應該是男人。男人更應該結婚。女人其實靠自己,靠自己的魅力,靠自己的奮鬥精神,活得還可以挺好的。

演講嘉賓彭凱平:《我理想中的你,真的只能來自星星嗎?》

那麼,怎樣才能建立親密的、穩定的、有意義的社會關係呢?社會心理學長達60多年的研究已經發現了一些特別重要的社交技巧、社交原則。

要建立友好的社會關係,一定要接近對方,接觸對方。如果從不跟人來往交流,卻以為對方會很喜歡你,這是很難的。所以宅在家裡,以為自己魅力無限,即使是華威大學的數學教師,也不一定會有人找你。一定要出去,要接觸。什麼是緣分,緣分就是選擇接近他人。不去接觸,等緣分是等不來的。

 

要建立特別重要的社會關係,就要增加彼此的相似性。「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其實還是有一些科學道理的,因為我們喜歡那些和我們相似的人。無論是價值觀念,還是幽默的風格,或為人處事的技巧,甚至外貌也是越相似越好。

 

有位學者羅伯特·扎恩(暱稱Bob Zajonc),曾經是我在密西根大學的教授,後來去了美國史丹福大學,他和他的學生就做了一個有趣的試驗:把一些陌生男女的照片和一些夫妻的照片混在桌上,讓人去判斷誰是夫妻,誰是毫無關係的陌生男女。結果他發現,我們的判斷準確性居然高達72%,比50%的隨機水平要高很多。

 

這說明什麼?說明不但我們要找和自己相似的人,別人也傾向於相似才好。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容易引起公憤,為什麼?不相似。你要喜歡對方,一定要向對方追求相似性。對方來聽我們的演講,你也跟著來;你去做不同的事情,以為能夠建立有效的社會關係,那是很難說的。

 

我們人類喜歡自己熟悉的事情,比如你最喜歡的姓名很可能就是你自己的姓名,因為你熟悉,經常寫。你最喜歡的日子也很可能是你的生日,為什麼?熟悉。這就是我們人類的心理。我們中國人說「日久生情」,講的就是熟悉性的道理。所以,如果你想追別人,你想愛人,你想建立關係,一定要經常和別人在一起;讓對方熟悉你,增加你的曝光效應

 

人是一種互惠的生物,這並不是自私——雖然自私是我們人身上動物獸性的殘餘,但是我們人類從來不是靠獸性戰勝那些野獸,我們是靠人性戰勝。人性是什麼?是我們人獨一無二的天性,包括互惠互利。


想一想在洪荒時代,孤獨單行的獵人很容易被其他天敵吃掉,但是那些成群結隊、互相幫助、集體主義精神強的那些人,顯然更容易活下來。所以,在座各位身上,也一定是帶著先祖們特別強烈的互惠互利的基因。你希望建立友好的關係,一定要讓自己變得對別人有意義、有價值。就像亞裡斯多德說的,想成為別人的朋友,要給別人快樂,要給別人好處,要給別人道德。

 

除此之外,我們科學家,特別是社會心理學家還發現,溝通特別重要

 

有兩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夫婦,一個叫做約翰·奧倫,一個叫做朱莉·奧倫,他們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把一對陌生的、從來沒有見過面的男女放在一起,讓他們溝通交流,談論36個自我暴露的、涉及個人隱私的問題。在談完這36個問題之後,讓他們互相凝視對方四分鐘。結果意外發現,很多人由此產生了感情。為什麼?溝通是有魅力的,能夠感動人心。

 

同樣,著名心理學家阿瑟·古德曼和他的夫人伊文·古德曼也做過一個研究,他們研究了4000多對夫妻,發現,讓夫妻關係受傷害的原因主要是溝通方式不當,而那些夫妻關係穩定、長久、幸福的一定是知道如何去進行溝通和交流。

 

到底我們人類應該如何去溝通?有沒有一些科學方法?社會心理學發現了很多,其中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叫做「洛薩達比例」。

 

洛薩達是美國加州州立大學長灘分校的一位社會心理學教授,她曾經調查了人類一些幸福的夫妻和一些不開心的、鬧離婚的夫妻,也調查了一些高業績的團隊、業績差的團隊和中等團隊,想看看這些夫妻和團隊他們之間到底都說些什麼樣的話。

 

結果她發現了一個神奇的「5:1」,也就是,講五句好話配一句批評建議的話。一輩子都是好話,對方一定厭倦、冷漠、無聊,因為生活中不可能都是陽光燦爛;但你也不能惡語相向,老是壞話,也要講一些積極的話。罵人一句用五句補回來,表揚人家五句也提些小小的建議,這就是著名的洛薩達比例。溝通其實也要講科學的。

還有什麼建立友好社會關係的方法?我們還發現,「魅力」很重要。

 

魅力是什麼?我們老以為,魅力是一種天生的長相,確實,長相有很大的幫助,但我們不能永遠靠長相,也需要靠一些內在的魅力。我們發現,最有魅力的,其實是一個人的文化氣質。曾國藩先生有句名言叫做「唯讀書可以改變氣質」,就是說一個人的談吐、風度、品味、氣質,是特別有魅力的地方。

 

如果你覺得這些都很難,我們還有一個特別簡單的方法,就是學會「真心的微笑」。

什麼叫「真心的微笑」?1862年,有一個法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有趣的研究,他把自己的鄰居們請到心理學的實驗室,給他們通上電極,看刺激什麼樣的肌肉會產生什麼樣的表情。結果他們發現,有一種特別有魅力的表情,就是三塊肌肉的活動。嘴角肌的上揚讓你的牙齒露出來,擠迫了顴骨肌要它上提,然後又壓迫了眼角肌,讓你的眼角肌收縮——如果在笑的時候你能夠有這個眼角肌的收縮、魚尾紋的出現,那就是一種特別開心的笑臉。像右邊這位小朋友就是一種典型的、有魅力的微笑,我們科學家把它叫做「迪香式的微笑」。


是不是真的笑,我們可以辨別出來。由於工作的需要,我們很多人可能各種原因會裝笑,比如說上圖左邊那個姑娘她就在裝笑。為什麼是裝笑?因為我們人只能控制嘴角肌和顴骨肌,但控制不了微笑時候的眼角肌,所以很多裝笑的時候這個眼角肌是沒有魚尾絞的,所以你一看這姑娘就在假笑,我們把它叫做「皮笑眼不笑」。

 

還是真笑更討人喜歡。少一些假笑,多一些「迪香式的微笑」,可以幫助你建立親密友好的社會關係。


最後我想用我們清華大學老教務長、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十六字訣來總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展現自己的魅力,成全別人的魅力,我們共同美麗,天下一定是和諧、健康、幸福的,何愁和諧不再,何愁幸福不在。

 

謝謝大家,後會有期。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想要親密關係 不能宅家裡
    來源:中國青年報清華大學最近有個新的網紅打卡點,不是名人故居也不是百年老圖書館,而是一個建了沒兩年的實驗室——幸福科技實驗室。研究「幸福」的實驗室太有趣了,所以,遊客都願意來此拍個照,期待找到幸福的秘密。
  • 親密關係如何維護?三個方面淺析構建親密關係的技巧
    《親密關係》是「社會心理學精品譯叢」中的一種,自出版以來就深受讀者的喜愛。這本書揭示了人為什麼需要親密關係,並且給出了如何才能建立和維繫親密關係的方法。作者有兩位,一位是羅蘭·米勒,另一位作者是丹尼爾·珀爾曼。羅蘭·米勒是休斯頓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她在2008年獲得了人際關係研究國際學會卓越教學獎。
  • 我們都渴望親密關係
    ——【 一道光閱讀館 】書名:親密關係(第6版)作者:羅蘭·米勒,彭凱平譯者:王偉平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主題:親密關係是怎樣建立的舉個最簡單不過的例子,被戀人背叛固然令人氣憤及受傷,但被朋友或者親人背叛的感覺同樣非常不好受。所以,若親密關係不盡如人意,我們會面臨迷茫和失望,甚至遭遇破裂和分離,人生陷入苦惱和痛苦的深淵。而擁有美好的親密關係,能讓我們體驗到純粹的快樂,得到幸福的滋養,享受從容的人生。那麼,我們如何獲得充滿快樂和甜蜜的親密關係?
  • 發現幸福,刻錄美好,談談父母如何在旅行中和孩子建立親密關係
    下面,我就以自己帶孩子出去旅遊的經驗,來談一談父母與孩子如何在旅行中建立理想的親密關係。1.離開原有生活圈,在陌生環境中共建親密的團隊。旅行,就是面對未知,會遇見什麼人,碰見什麼事,都是不可預測的。打完救援電話,我們把車牽到路邊,找了一處安全的地方,三個人坐在路邊,就著天上的月光,一家人輪流講故事,等待的時間有了彼此的陪伴,並不枯燥,反而充滿了歡聲笑語。到現在回憶起來,我依然記得那一晚天上的明月,和孩子依偎在我身邊的笑臉。2.選擇合適的旅行地點,在遊戲中建立親密關係。
  • 《親密關係》:親密愛人的幸福秘鑰
    如果關係出了問題,你並不需要外力的幫助,你自己就有足夠的能力來處理問題。體驗到高層級的、真正的靈魂關係。那麼,自己怎樣才能經營好親密關係,成為彼此永遠的親密愛人呢?《親密關係》這本書會告訴你答案。它可以幫助我們度過感情的瓶頸,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彼此,幫助我們掌握正確的方法,最終獲得永恆而真摯的親密關係。《親密關係》這本書的作者是來自加拿大的克裡斯多福.孟,他是一個著名的演說家、生命教練和諮詢師。他從1993年開始,一直致力於親密關係的研究,1999年,他寫了《親密關係》,幫助美國、加拿大、日本、中國等多個國家的讀者走出了困境。
  • 6個由幸福夫妻總結分享的維持長久親密關係的技巧,你值得擁有!
    當你們之間的關係一成不變的時間太長時,這對你們未來的感情生活並不是好兆頭。20歲出頭的一對夫婦的習慣,溝通技巧和人際關係動力可能不會、也不應該適用於25年後的同一對夫婦。我們要求deVos和其他治療師確定最幸福的夫妻隨著時間的推移發展的一些相處方式,以及這些變化如何促成更令人滿意的關係。
  • 教會你如何建立正確的親密關係,讀《假性親密關係》有感
    看似兩個人已經親密無間的相處了很多年,但在日常溝通中仍有無數的雷區,一觸即發,究竟是為什麼讓兩個人看似親密卻無法真正懂得彼此的內心呢? 這時兩人的假性親密關係已經代替了真正的親密關係。 真正的親密,是由兩個人關係的質量、情感的聯絡、溝通的深度以及對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來決定的。
  • 人們是怎麼建立起親密關係的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我們與朋友或者與戀人之間怎麼建立起親密關係的,下面我就用科學依據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喜歡的朋友們可以看一下哈。親密通常指的是親密的個人聯繫和歸屬感。人際關係中真正的親密需要對話、透明、脆弱和互惠。動詞「貼心」的意思是「陳述或告知」。當作為名詞和形容詞使用時,暗示(使人知道)的活動鞏固了「親密」的意義。「貼心」這個名詞指的是與某人關係特別密切的人。道爾頓(1959)對此進行了澄清,他討論了人類學家和民族志研究者如何通過建立親密關係網絡來獲取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內部信息」。
  • 珍愛網會員教你如何進行良性溝通,建立親密關係
    兩人相互愛著對方,卻不知道怎麼促進彼此之間的關係,下面珍愛網會員就針對這一問題根據實際經驗,教年輕人如何進行良性溝通,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唯有良性溝通,才能讓一段感情得到可持續發展。你要相信你在渴望良性溝通的同時,對方也在渴望更加親密的關係,只有兩人一起努力,才能到達幸福的彼岸。
  • 清華大學心理系主任彭凱平:讓孩子明白幸福生活的意義,有多重要
    :培養孩子懂得經營幸福的生活,有多重要一直以來,我們讓孩子學的學科,多是有用的學科。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使得我們去關注工作,沒有去欣賞生活,一開始工作是為了生活,到後來生活就為了工作,那麼,如何在原有的生活基礎上建立有意義的快樂?
  • 清華大學心理系主任彭凱平:讓孩子明白幸福生活的意義,有多重要
    生活中,有很多像麗麗女兒這樣的孩子,覺得學習那些生活用不到的知識沒有用處,也就覺得沒有意義。可見,讓孩子明白生活的意義有多重要!清華大學心理系主任彭凱平:培養孩子懂得經營幸福的生活,有多重要一直以來,我們讓孩子學的學科,多是有用的學科。
  • 四個溝通小技巧,讓你擁有和諧幸福的親密關係
    如何才能進行積極有效又有建設性的溝通?有研究發現,伴侶彼此自我表露得越多,他們往往會越幸福美滿,他們會對這段關係更有信心、關係質量也會更高(Sprecher&Hendrick, 2005)。抱怨和貶低容易傷害伴侶的自尊心,對親密關係的質量有所影響,不準確的表達也不能代表說者的真實想法。這個時候就需要運用精確表達的小技巧。精確表達指的是對一個人的情緒、想法和需求的描述,不帶有任何解釋和評判。
  • 親密有度,才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前提
    隨著社會的發展,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但是孩子與家長的關係卻好像越來越脆弱。到底該如何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這是讓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親密需有度,建立需有法有這樣一個古老的哲學道理,手裡的沙子,握得太緊或太松都會容易流走。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與孩子的親密關係,只有既親密又各自獨立的親密關係,才能讓雙方都覺得舒服,並從這段關係裡獲得飽滿的情感滋養,這不僅讓親子間保持最健康的狀態,還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 如何更好地建立親密關係?看看這20個心理學小竅門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親密關係。>進入互賴期,不斷進步,成為高效能人士親密關係有三個特點一般說來,很多人的焦點通常會放在如何去處理關係、維持現狀,卻忽略了如何使關係加深及成長。這兒有20個心理學小竅門,幫助大家更好地建立親密關係。
  • 年輕人面臨五大心理挑戰,試試這樣找到幸福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心理學系系主任彭凱平教授認為,這與中國社會發展變化太快有很大關係。「以前我們有家、有村、有部落,有很多的社會網絡和社會支持,而現在年輕人大多孤身在大城市裡生存,一切只能靠自己。每一顆心靈都戴著面具飄浮,因此會產生焦慮、擔憂和恐懼」。彭凱平教授指出,中國年輕人面臨五大心理挑戰:飄、急、躁、怨、苦。這五個心理挑戰與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有一定程度的因果關係。
  • 以愛情三角理論建立親密關係,用四階段法及XYZ法維持親密關係
    在親密關係中,男女之間的親密關係(即情侶、夫妻)能量最大、張力最強,所以本文我將重點從親密關係的建立、對生活的影響、維持,以及發生破裂時如何應對,幾個方面進行分析。親密關係的建立男女之間成為情侶、夫妻,是因為他們之間產生了愛情,由此關係轉化為親密關係,美國心理學家斯滕伯格提出了愛情三角理論,認為愛情由三個基本成分組成:激情、親密、承諾。
  • 害怕和喜歡的人建立親密關係,怎麼辦?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明明有很多的朋友在自己身邊,自己卻總感到很孤獨。也因為這種孤獨感,莫名地在迴避所有的親密關係,似乎只有這樣才能找到安全感。而有些時候,我們又總想去嘗試新的親密關係。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在親密關係中如此矛盾掙扎呢?
  • 彭凱平:用積極心理學實現心理康復和成長
    「疫情期間,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成立了一個24小時的心理幹預熱線,招募了3000多名志願者,接聽了10500多通電話,勸止了138個想要自殺的人。」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教授介紹說。
  • 深度解讀《愛的博弈》:從「愛情實驗室」,獲得幸福的親密關係
    我們很多人理想的親密關係,就是形影不離,時時刻刻在一起,其實這也不一定。真正厲害的人,是會把控愛中美的距離,不會把控距離的人,就不會把愛打造地爐火純青。有美的距離,你會感到那種輕鬆舒適的相處模式。三、 如何獲得幸福的親密關係?
  • 有了親密關係恐懼症,不要怕,嘗試和愛人建立穩定信賴的親密關係
    就這樣前前後後談了八段戀愛史,最近遇到了第九個戀愛對象,我很愛他,他也很愛我,我想跟他結婚生子,不想再失去他了。我想像個正常女人一樣去生活,可是我做不到,你說我還能治嗎?心理諮詢師說:你這是很典型的親密關係恐懼症,並不罕見的。來訪者說:這是第九個,再分手,就是第九個了,我不想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