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非常感謝IT168和好奇星基地要請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樂高出櫃計劃」,我是阿猴。
「樂高出櫃計劃」的初衷
「樂高出櫃計劃」其實是我和我老婆小墨一起做的一個攝影項目,我們用樂高作為拍攝對象,去拍一些電影場景。我們這個「夫妻作坊」,因為小墨是學電影的,所以由她來負責一些前期策劃,我來負責後期的拍攝。
可能很多人會對這個名字比較好奇,我先介紹一下「樂高出櫃計劃」名字來歷。大家都知道樂高玩具,可能大多是拼一些基礎塊、一些飛船模型之類的,很多人買來之後,就只是按照圖紙拼接完成之後放在柜子裡落灰,這樣其實很浪費玩家的潛力,所以我們號召大家把樂高從柜子裡拯救出來,也把你的想像力釋放出來。
其實樂高玩具最初的時候,大約五六十年前,剛開始的時候都是沒有套裝的,都是一些基礎塊,大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想像和創造力去拼接,我管這個叫做「樂高精神」,直到1996年的時候樂高推出了套裝,之後很多人就只是按照套裝圖紙去搭建,而忘記了「樂高精神」。
所以我們自己在玩樂高的時候,就是想回歸之前玩樂高的心態,回歸初心,有一個比較自由的玩法,不要被圖紙局限。
樂高其實很簡單,無非是一些基礎塊、一些小人,但是越是簡單的東西潛力越是無窮的,所以我說樂高是一分簡單性,所以賦予玩家九十九分的創造力。
我們在探索自己的拍攝風格時也會參考一些國外的案例,國外的玩家不只是用攝影的方式玩樂高,還有建築,其他藝術形式等等。所以我們就是拋磚引玉,給大家一個創意,大家也可以探索出其他的玩法。這就是我「樂高出櫃計劃」的初衷。
● ● ●
拍攝幕後的故事
接下來講一下「樂高出櫃計劃」的一些具體拍攝案例,剛好我們之前拍攝的作品裡有四五套都是電影場景的,在接下來的分享裡會針對特定的圖片來說一說。
我們之前創作的電影包括《聶隱娘》、《九層妖塔》、《小王子》、《火星救援》。首先來介紹一下《小王子》的拍攝過程。
拍攝《小王子》大致在去年秋天,剛好電影《小王子》在國內上映,我們以原著劇情為基礎,假設小王子當時沒有把玫瑰留在星球,而是帶著玫瑰一起離開會是一個怎麼樣的故事,這就是我們當時拍攝的動機。
要從零開始拍攝這樣一套作品的話,就是要準備裡面的人物和一些出現的道具,具體到小王子的話,可以想像成他就是一個飛行員,因為在宇宙傲遊嘛。然後就是怎麼去找角色身上的裝扮。
大家都會知道,樂高的拼裝是十分靈活的,所以這個小王子角色的胳膊、帽子、頭髮、腦袋、披風等等都是從不同的角色上拿下來重新拼裝的,這也是貫穿了我們「樂高出櫃計劃」拋開圖紙玩樂高的理念,可以把現有的套裝拆解、重組,創造自己的新角色。
當然這也是這種玩法本身的樂趣所在,因為你是在創造一個全新的角色,而不是把別人既有的角色拿過來使用。
除了角色之外,就要考慮場景裡會出現的配件,《小王子》裡出現了玫瑰花,一開始我們準備採用樂高裡的玫瑰花,但是材質不是特別滿意,所以我跟小墨就準備自己用軟陶來製作,所以圖中那些玫瑰花都是我們自己做的。其實這個花很小,製作的時候還是需要很小心地去捏。
人物和基本的道具是第一步,在拍攝的時候還是要考慮整套作品的視覺風格是怎麼樣的,想拍《小王子》,大致就是跟電影版的視覺風格差不多,可以參考現有的電影場景或者插圖,這樣的話會比較可行。
之前提到的玫瑰只是其中的小道具,《小王子》中如果想拍五顆星球,也可以找樂高之中的配件,也可以自己去找一些素材搭建起來。我們選擇的是第二種辦法。
選擇第二種辦法的原因,其實是希望視覺效果上,物件的材質和質感可以更多樣,所以找生活中真實的材料去做場景的布置和拍攝,而不是直接選用樂高的材料。
找星球的材料也是比較有趣的,我跟小墨當時想到要拍一些星球,於是就去了菜市場,因為有很多球型的蔬菜和水果,上圖有洋蔥,還有橙子、蘋果、西瓜等等,都可以作為拍攝星球的一些材料出現。
包括在找這些材料的期間也會產生一些好玩的靈感,上圖這張圖片,其實材質是一個冬瓜,當時就是看到冬瓜切片放在那裡,基於材質想像會是怎樣的場景,看到這個冬瓜就會想到在挖礦的場景,所以就是看到材質對場景有一個構思,最後再拍攝它。
所以在設計場景的時候會有兩種方向,一種是已經設想好場景去找材質,另一種是按已有材質去設想場景。但不管是哪一種方式,都是發揮想像力的一種過程,也是「樂高出櫃計劃」的樂趣所在。
上圖的場景就是我們自己編的一個故事,故事最終小王子開著飛機沉到水裡,所以第一步我們有一個要實現的水的場景,第二步要設想出現的道具,我們設計的就是在水缸裡加上墨水,第三步就是怎麼拍,怎麼規定光線的出現方式,並且通過布光的方式來呈現,最後拍出成片。
這裡面每一步都可以隨機應變,但是核心就是在自己創造一個畫面,跟一些攝影師出去外拍是有一些不同的,外拍是對自然的索取,看天吃飯,而自己設計一個場景,自己去拍是更加能自己掌握的東西。所以我們的作品中,場景和光線等等都是自己創造的。雖然是在拍一些很小的東西,但是反映出了在攝影過程中對自然光和人造光的一種取捨。
剛才說到場景如何布置,如何簡單地打光,我覺得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如何對氛圍的渲染,和對留白部分的填充。上圖我是在拍一張沙漠的照片,但是我不會讓天空看起來特別空。可以用一些風沙的質感來補充,看起來會比較充實。
所以這裡會涉及到造景的小道具,這裡我用的是大一些的顆粒,玉米粉、玉米面之類的,可以在市場買到,在拍攝的時候去吹,因為拍攝時用的是閃光燈,曝光時間不會很長,我是設置在1/250秒,這樣能夠把空中的顆粒固定住。
剛才說到拍攝場景時需要手動去創造一些元素,但也不一定是靜態的,也可以是動態的,比如上圖的水波,漣漪,在設想場景的時候就已經是這樣的,不是後期加工的,需要想的就是利用自己有限的器材來實現自己設想的畫面。
在具體落實到這張的水波效果,實現的方法也比較簡單,人物站在水上,水也比較淺,底部就是一個純黑的託盤,如果不是純黑的話比較難拍出清晰的水波形態。波紋的創造就全靠手了,用手伸進水裡進行上下攪動,當手指快速離開水面的同時按下快門,形成瞬間定格。這張照片也是拍攝了很多張,也拍攝了膠片。
在拍《小王子》這套作品的時候還拍了一套膠片,拍了一套反轉片,所謂的正片,因為用的是中畫幅的相機,跟手的對比就會大一些,120的膠捲,看的時候用觀片器可以看出來一些顆粒的細節比較動人,手機拍攝效果可能沒這麼好。
今天是以攝影分享為主,我們就來看一下具體這幾副作品是怎樣拍出來的。大家可以先看第二張成片,成片就是我們最初設想的畫面,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在拍攝時把效果顯示出來,這就引出了第二個問題,場景可以手動搭建,但是布光需要反覆實驗,所以用到了第一張場景的畫面,用了四個杯子墊起墊片,把閃光燈從下往上打亮,形成大場景的光感,除此之外可以給右側的小王子一個輪廓光,把它的帽子、披風等等都勾勒出來。
所以這張照片裡用到了兩盞燈,都是閃光燈,圖一場景裡的檯燈其實沒有用到,是用來對焦用的。拍這樣一張照片基本的參數,大致就是小光圈,1/250快門,ISO100、200左右,這樣噪點最小,這樣的參數基本是貫穿拍攝的始終的,最多來回浮動一點點。相機和閃光燈的設置都是手動擋,因為場景和布光都是手動搭建,利用手動擋是最省時間的。
相機說完了,說說用什麼燈。大部分照片一盞燈是不夠的,一般需要兩盞燈,元素多的話要三盞燈。大家經常會問,相機和燈怎麼關聯在一起,一般有兩種辦法,第一種用同品牌的閃光燈和相機,通過引閃器來引閃多個燈,第二種可以用引閃器引閃其中一盞燈作為主燈,其他的等設置成光引閃模式。
我用到的都是第二種方法,具體到圖上,右下角是相機,引閃器引閃的是右上角的主燈,另一盞燈就是設置為光引閃模式的副燈。一個相機配兩盞等就是我常用的配置,有時候也會用到三盞燈。但也不是絕對的,有時候也可能會用到長亮光源。
這張拼圖就是《小王子》這套作品裡出現頻率比較高的幾張圖,我們再展示一下《火星救援》裡的一些場景。
其實前面已經把一張照片的拍攝過程說得差不多了,介紹這一套新的作品的時候完全可以印證之前那些細節,比如人仔的拼搭,因為這是一個太空人,頭盔、書包等等都是單獨買的,需要從不同的套裝配件裡拼搭成一個全新的角色。
這個場景裡面可能會需要一些建築,和一些機車一樣的東西,雖然是從套裝裡拿來直接用的,但是和本來面目還是會有一些不同,自己做了一些小改裝。除了材質的質感之外,還有整體氛圍的渲染。這裡就是用粉末填充畫面,來達到渲染的效果,操作上就是利用氣吹來吹這些麵粉,在麵粉飛起來的時候按下快門。
最重要的還是一張照片的光線元素,這裡的光線一共用到兩盞燈,第一盞從上往下打,打亮人物,需要注意的時,可以自己控制燈的照亮範圍,我一般把燈的邊緣放在建築物上,比如圖左像機車的東西,就不是全亮也不是全暗,就是我控制燈照亮邊緣的位置。落在邊緣的時候才會有明暗的過渡,非常漂亮。
這是第一盞燈,第二盞燈直接插在門的後面,前面加一張硫酸紙,稍微過曝,有一種光感溢出的效果,簡單來說一句話,通過手動創造光線來實現想要的效果。
再拿另一張照片舉例,一開始設想的是一個人在火星上,可以做各種奇怪的事情,在拍的時候就有一個設定,這一張是他坐在巖洞裡面喝咖啡的樣子。腦海中已經有一個巖洞的場景了,所以要找對應的材質去實現。我們用的是烤箱裡的錫紙,第一是因為它很容易造型,第二是因為它表面有細小的凸起和褶皺,打光時有強烈的明暗對比,這樣能體現材質質感。
場景已經搞定,剩下就是光線。這裡面涉及到兩個基本的光線,一個是戶外的環境光,利用閃光燈往地面上打就可以實現。往下面打有兩個結果,一個是天空可以拍出明暗漸變,畫面不單調,二是錫紙上會有反光,形成新的一層明暗對比,使交界更明顯。
第二盞燈是人物的主光,從上往下打,只需要把人物照亮就可以,所以光的作用範圍非常小。因為都是手動調節光,多試幾次,多看明暗對比,就可以實現。
這張拼圖就是這部《火星救援》作品裡的一鞋有故事的照片,具體的故事可以在公眾號裡尋找。
剛才說到器材和技術的細節,這裡補充一下,相機可以配一個微距鏡頭,但是我自己用的也不是微距鏡頭,是利用哈蘇套裝裡叫做「近攝接圈」的東西,如果是尼康佳能的話應該叫「增距鏡」,作用都是把普通的鏡頭變成可以排近攝的鏡頭。
有了相機跟鏡頭之後,因為我們都是用人造光拍攝,我自己用閃光燈一般有三個,第一個是主燈,用的是神牛的AD360,自帶一些光效配件,第二盞燈是永諾的Y460三代,主要是因為便宜,性價比比較高,第三個燈是尼康的老燈。
除了相機跟閃光燈以外還需要三腳架,閃光燈和相機的三腳架,這樣不用老用手託著,對人物有調整的時候可以不用重新布光。
● ● ●
拍攝的定格動畫
我們的最新的作品是有關《莎士比亞》的一段定格動畫,有90秒,三個小故事,介紹了莎士比亞的三個經典劇作。需要一些剪輯知識,拍攝視頻相比拍攝照片付出的精力不只是多拍攝幾張照片,還有關於鏡頭的運用等等。因為我跟小墨搭檔進行拍攝,所以前期的鏡頭部分是她來負責,我來實現最後拍攝的部分。
我自己在拍攝作品的時候,光感在拍攝時候就已經設定好了,後期並沒有對光感做一些改變,後期最多的是對小人的去灰,因為人物非常小有很多肉眼看不到的灰塵,但是拍攝完或者列印出來就能看到,所以後期去灰有一點像人像攝影裡的磨皮。
我們在做《莎士比亞》定格動畫的時候,可能大家比較好奇在說話的時候,樂高小人如何在動。我們在實現的時候,利用三個不同表情的小頭,更換小人頭部拍攝不同嘴型,作為素材,拍攝多張之後對每一張照片進行處理,利用小人的不同嘴型來實現說話的效果。
如果有的表情,需要它眨眨眼,挑挑眉毛,或者流淚,光靠換頭做不了,也是需要後期對每一幀進行處理。
除了這些是定格動畫需要掌握的小技巧之外,其他的內容和拍攝靜態作品基本是一樣的。還有一個需要掌握的就是,如何在定格動畫中去設置流暢連貫的動作,我們採用的方法就是先找一段真人的視頻,或者自己拍一段,把這個視頻做到後期裡面,分解成每一幀,在利用樂高比著每一幀去拍,拍完再連起來,動作就會比較流暢。這個就是我們採用的小方法。
● ● ●
Q&A
Q1:星球懸浮和星空背景是如何製作的?
以之前的洋蔥舉例,其實正對鏡頭的洋蔥的背面有一根小棍子進行支撐,但是由于洋蔥本體遮擋看不見,所以看起來像懸浮。星空背景就是利用一些麵粉、玉米粉顆粒實現
Q2:仲夏夜之夢中人物漂浮(飛翔)的效果如何製作的?
跟真人吊威亞差不多,會有細線控制人物,拍完之後利用後期去掉每一幀的細線,看起來就像在漂浮了。
Q3:剪輯軟體?
我自己用的是final cut,專業級的也可用AE之類的
Q4:後期處理的配音?
我們在拍攝《莎士比亞》的內容時,利用了一些電影戲劇的原聲,道具器材的聲音都是單獨找的,根據畫面出現。
Q5:《火星救援》裡色調如何在後期調整成偏黃色?
後期在PS裡可以選擇高光或者陰影,對選定部分加色彩濾鏡。不過後期的思路有很多,可以自己摸索。
阿猴老師的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
歡迎大家關注「樂高出櫃計劃」作品發布公眾號,還有攝影技巧和乾貨分享~
微博關注 阿猴HO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