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有一頭烏黑亮麗的頭髮,但現實情況卻並非如此。有些孩子出生時的頭髮就很稀少,有些到了1歲多還是只有少許毛髮,這讓很多父母感到焦急萬分。剛剛榮升父母的年輕人在新生兒降臨的驚喜之中難免時有擔憂。不過,新手爸媽如果能了解一些基本的常識,可以避免這些情緒,對大人對寶寶都大有裨益。接下來我們先一起來了解一下孩子頭髮稀少枯黃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1、遺傳因素
嬰兒頭髮的生長和身體的生長是一樣的,有早有晚,有快有慢。新生兒的頭髮都不多,但是隨著寶寶逐漸長大,頭髮會逐漸地由稀到密,由黃到黑。不過頭髮的生長也跟遺傳有很大的關係。頭髮的遺傳傾向通常表現在數量、曲直、色澤上。如果爸爸媽媽頭髮多而密,孩子可能也會如此。相反,如果父母的頭髮本身就稀疏,寶寶自然也不會多。
2、生理性脫髮
有的寶寶出生後頭髮稀少,爸爸媽媽以為長一段時間以後就會好,但是沒有想到的是,過了一段時間,寶寶頭髮不但沒長,反而還出現掉發現象,這不禁讓爸爸媽媽萬分擔心:難道小小的寶寶也會遭受中年才經歷的掉發危機?其實,這大都是生理性落髮的特徵之一,父母不必太過緊張。
當寶寶還在媽媽肚子裡時,頭髮就會脫落了,並非是出生之後才會脫落的。寶寶還在胎兒時期不僅頭上長滿胎毛,全身也都覆蓋著胎毛。到懷孕大約5個月時,胎毛是最明顯、最多的時候,接著就會慢慢掉落,而胎兒的頭髮也會依照生理循環開始由前往後脫落,到了7個月左右時才又開始慢慢長出來。
寶寶出生後,由於環境的改變,往往會出現掉頭髮的現象,事實上這也是一個正常的生理現象,父母們不必給自己太大的心理壓力。新生兒的胎髮都是由母體帶出,大部分新生兒在出生後的2~3周內發生明顯的脫髮。這是由於嬰兒出生後,大部分頭髮毛囊在數天內由成長期迅速轉為休止期所致,一般經過9~12周後,小兒的毛囊會重新形成毛球,重新長出新發。所以寶寶出生時頭髮可能並不少,之後卻開始慢慢掉落,也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
在醫學上,寶寶一般到了1歲左右頭髮才會長得比較好、比較多,頭發生長也會趨於穩定,並不需要特別治療,也無需過度擔心。
3、個體的差異
嬰兒頭髮的生長和身體長高一樣,有早有遲,有快有慢,每個寶寶也都會有自己的個體差異,出生時頭髮多少和今後頭髮的多少無關。
嬰兒出生時頭髮的多少是因人而異,有的嬰兒頭髮可能長得密密麻麻,但有些可能稀稀拉拉長著兒根,有的甚至一根也不長。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胎兒在子宮內發育到5-6個月時,胎毛會慢慢脫落。如果胎毛脫落較少,出生時嬰兒的頭髮就會顯得較多。頭髮又稀又少的嬰幼兒,一般到了1歲前後,頭髮就會慢慢長出來。2歲後,頭髮就會長得和一般小兒一樣。5-6歲時頭髮就會和其他寶寶一樣濃密而烏黑。
4、營養缺乏
寶寶頭髮的生長,與營養也有很大的關係。攝入不足、消耗性疾病、孩子生長發育過快致使維生素、微量元素及其他營養物質的缺乏。
很多人認為寶寶缺鈣是會影響到骨骼方面的發育的,事實上如果寶寶缺鈣的問題過於嚴重的話則會使得寶寶的頭髮發育不良變黃甚至沒頭髮。再者像鋅,蛋白質這些營養成份不足都會影響到寶寶頭髮的發育的,因此建議寶媽們可以在醫生的建議下選擇相應的營養素。臨床上認為寶寶的某種元素不足是直接引起寶寶脫髮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寶寶們日常可以稍微注意一下這方面的問題。
想要寶寶頭髮長得好,就要保證蛋白質,維生素,鈣、鐵、鋅等微量元素的充足攝入。但有的孩子會挑食、偏食,在飲食上非常單一,這就難以保證營養全面,不僅僅是頭髮受到影響,智力發育也受到幹擾。
5、奶禿/枕禿
有些嬰兒出生之後頭髮一直烏黑濃密,不過有的媽媽會發現,等寶寶長大一點之後,後面的頭髮有的地方顏色會淺一點,有的還會比其他地方的頭髮少,甚至感覺有脫髮現象。這種現象其實叫枕禿,民間俗稱的奶禿。
奶禿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一般會隨著寶寶月齡的增大,輔食的添加而消失,脫落的頭髮就會重新長出來,不用擔心。以下是嬰兒奶禿的具體原因:
(1)、寶寶入睡時常常出汗,這樣枕頭就會被汗液浸溼。孩子也會感到不適,出現身體動作增多,包括左右搖晃頭部。這樣嬰兒頭枕部經常與枕頭或床面摩擦,頭髮就會變少。
(2)、寶寶2個月後開始對外界的聲音、圖像表現出興趣。特別是媽媽,聲音和外表都吸引著寶寶,此階段,孩子只能平躺,要想追逐媽媽只能通過轉頭才可達到。這樣經常左右轉頭,枕部的頭髮受到反覆摩擦,就可出現局部脫髮。
(3)、孩子所枕的枕頭或平躺的床面較硬,都可對枕部頭髮產生壓迫,枕頭和寶寶頭皮接觸或者摩擦之後,枕頭的部位就會更容易有脫髮的問題,其結果也可造成局部頭髮變少。
(4)、引起枕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媽媽孕期營養攝入不夠,也可能是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早期表現,不過大部分的枕禿往往是因為生理性的多汗,頭部與枕頭經常摩擦而形成的。
必須指出的是:有些嬰兒出生時頭髮頗旺,但幾個月之後枕部頭髮逐漸磨掉、脫落,出現「枕禿」,同時還伴有多汗、煩躁、哭鬧等症狀,則可能是身體內鈣和維生素D所引起佝僂病的表現,出現這種情況,應及時到醫院查明原因,對症治療。
6、錯誤的護理
民間有一種說法:經常給孩子剃頭髮、剪眉毛,孩子的頭髮、眉毛就會變得烏黑、濃密。這只是一種說法罷了,並沒有證實。因為頭髮、眉毛都是已經角化了的,剃頭和頭髮的生長是沒有任何關係的。相反,因為孩子的頭皮嬌嫩,如果經常給孩子剃頭就會損傷孩子的頭皮,造成毛囊炎、皮膚感染等,所以,不要隨便給孩子剃光頭。給寶寶理髮最好採用「剪」的方式,這樣能夠防止理髮時傷害寶寶的皮膚。 除此之外,用生薑擦頭皮等偏方來刺激頭發生長,都不適宜幼兒,一方面刺激性大容易造成皮膚感染,另一方面也會干擾孩子的頭發生長。
有些家長減少給孩子洗髮次數,唯恐把僅有的頭髮洗掉。其實洗髮時脫落的都是衰老的頭髮,不洗也會掉;相反,長期不洗頭髮,會使得孩子受到油脂和汗液的刺激,造成感染,反而影響新的頭發生長。
7、疾病影響
當然,也有嬰兒的頭髮少與疾病有關。如佝僂病、某些稀有元素的缺乏和過剩、有遺傳代謝疾病等的患兒都會表現為頭髮稀疏。
內分泌因素:甲狀腺、肝腎功能異常、性激素分泌異常。
免疫因素:免疫功能低下和紊亂也是脫髮的原因。
如果孩子1歲左右頭髮仍無明顯改善,可去醫院做微量元素和其他相關檢查。應該說臨床上也發現一些疾病會影響到寶寶發質的發育的,但是從如果是疾病影響的寶寶的發質的發育的話,一般都是可以通過一些症狀反應出來的,所以家長們也不必有過大的心理壓力。
很多父母羨慕別人家的寶寶頭髮又黑又多,就為自己寶寶頭髮少而發愁。作為家長,孩子的一切都是關注重點,一旦發現孩子出現什麼問題,家長們都會想盡辦法去補救。在我們身邊,很多家長都被寶寶頭髮稀疏的問題困擾過。如何幫助寶寶長出一頭好發呢?只要不是疾病導致孩子頭髮稀少,那麼,通過日常護理就可以讓孩子擁有烏黑亮麗的頭髮!下面我們就來說說寶寶頭髮稀家長應該怎麼做?
1、勤洗頭
很多家長認為寶寶頭髮稀少,不敢給他洗頭,害怕再掉頭髮,其實這是個誤區。寶寶應該經常洗頭,保持頭髮清潔能使頭皮得到良性刺激,避免引起發癢、起皰,甚至感染,從而促進頭髮的生長。
由於寶寶生長發育速度極快,新陳代謝非常旺盛,因此,6個月前最好每天給寶寶洗1次頭,天氣熱時,多洗1次;6個月後改成2~3天洗1次。注意選用純正、溫和、無刺激、容易起泡沫的嬰兒洗髮液,洗髮時輕輕用手指肚按摩寶寶頭皮,切不可用力揉搓頭髮,以防頭髮糾結在一起難以梳理,使頭髮脫落。
2、勤梳頭
別以為寶寶頭髮少,就不用梳頭了。其實經常梳頭可以刺激頭皮,促進血液循環,頭發生長自然就更好了。
梳頭技巧:為寶寶準備一把專用梳子,方便時,就拿出來梳幾下。梳子不可過硬,最好選用既有彈性又較柔軟的橡膠梳子,以免損傷寶寶稚嫩的頭皮。此外,應順著頭髮自然生長的方向梳理,動作和用力要保持一致,千萬不可按照自己的意願,強行把寶寶的頭髮梳到相反的方向。如果媽媽喜歡給寶寶頭髮分縫,應每隔幾天換個部位,否則,一直分縫的部位頭髮會很稀少。
3、營養均衡
由於頭髮成分中97%是蛋白質,頭髮的生長需要一定量的含硫胺基酸,而這種胺基酸人體並不能合成,必須通過食物中的蛋白質來獲得。如果寶寶每日的蛋白質攝入量少於50克,就會造成人體蛋白質的嚴重缺乏,會影響頭髮的生長。所以媽媽們一定要給寶寶適量的補充蛋白質。
全面而均衡的營養,可以通過血液循環供給毛根,使頭髮長得更結實,更秀麗。因此,一定要按月齡給寶寶添加輔食,及時糾正偏食挑食的不良飲食習慣。飲食中要保證牛奶、瘦肉、魚、蛋、蝦、豆製品、水果和胡蘿蔔等各種食物的攝入與搭配,含碘豐富的紫菜、海帶也要經常給寶寶食用。
4、睡眠充足
寶寶的大腦尚未發育成熟,很容易疲勞,如果睡眠不足,容易發生生理紊亂,導致食慾不佳、經常哭鬧、容易生病,從而間接導致頭發生長不良。通常,新生兒每天要保證20小時的睡眠時間;1~3個月時每天保證睡眠16~18個小時;4~6個月時每天保證睡眠15~16個小時;7~9個月時每天保證睡眠14~15個小時;10個月以上每天保證睡眠10~13個小時。
5、多曬太陽
適當的陽光照射和新鮮空氣,對寶寶頭髮的生長非常有益。太陽紫外線有很強的殺菌作用,能把寶寶頭皮上的有害菌殺掉,而且還可以促進頭皮的血液循環,以促進寶寶頭髮的健康生長。
不要隔著玻璃曬太陽,這樣陽光中的紫外線不能透過玻璃,也不可讓寶寶的頭部暴露在較強的陽光下,以免曬傷。在太陽不是很毒的情況下,每天讓寶寶曬半個小時的太陽,對寶寶的頭髮健康生長非常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