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當大家說起「數字貨幣」時,指向各不相同。有人說的是基於區塊鏈的加密貨幣(Crypto Currency),例如比特幣;有人說的是電子支付(Electronic Payment),例如中國的支付寶和肯亞的M-pesa;有人說的是穩定幣(Stable coin),例如USDT;當然,在今年6月Facebook推出Libra白皮書後,人們心目中的數字貨幣很可能就是Libra。
BIS(國際清算銀行)在2017年提出了「貨幣之花」的分析範式;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今年7月提出銀行貨幣、電子貨幣、加密貨幣和央行貨幣(包括現金和央行數字貨幣CBDC)的「貨幣之樹」分類方法;而中國央行在2016年即提出EP/DC(電子支付/數字貨幣)的分析框架,按照其締造者、時任央行行長周小川的說法,「/」可以是「和」,也可以是「或」——前者意味著互補關係,後者則意味著替代關係。
正如小川行長當時所傾向於認為的那樣,今天,「/」更多意味著「和」。
比特幣:一場失敗的實驗?
前不久,在IFF(國際金融論壇)年會關於未來貨幣的一節討論中,針對我提出的「比特幣是否是一場失敗的實驗」,討論嘉賓觀點各異。在一些人眼中,2009年誕生的比特幣是一場偉大的貨幣和社會治理實驗(源於對全球央行濫發貨幣的反思、基於去中心化的社會治理)。而在另外一些人看來,比特幣無異於「數位化的鬱金香」。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耶魯大學的希勒(Robert Shiller)教授將比特幣視為「敘事經濟學(Narrative Economic)」的典型案例。2017年初,在冬季達沃斯我主持的一節關於「加密資產」的討論中,希勒教授闡釋了比特幣「敘事」狂熱的三個方向:去中心化概念與自由無政府主義者的論調相契合;創始人中本聰的神秘身份激發大眾獵奇探秘的心理;價格劇烈波動在貧富不均的社會現狀下讓人們看到了一夜暴富的希望。今年,希勒教授將其火花和思想發展成系統論述的著作《敘事經濟學》,將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傳播學和宗教學等學科中的「敘事性」故事以經濟學的分析框架重新解讀,讀來引人入勝。
比特幣建構於區塊鏈之上、共識算法、加密以及後來以太坊的智能合約,被認為是一個貨幣新時代的來臨。大家往往以為這些特徵緊密聯結不可分割,事實上,無論是加密、還是智能合約,都可以和區塊鏈相分離。而區塊鏈,尤其是公鏈,其去中心化的設計安排導致的效率和可擴展性(Scalability)的巨大缺陷幾乎是貨幣的死穴,比特幣的TPS(每秒交易)只有4-5筆,相比而言,支付寶的TPS在幾十萬的數量級。
儘管如此,比特幣還是給人們提供了未來貨幣的暢想方向。比如,一種由算法,而不是中央銀行家來確定發行量的貨幣;又如,由私人(Private),而不是央行這樣的公共部門(Public)來發行的貨幣。
這兩個方向均得到了經濟學家的熱烈響應。另一位諾獎得主施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教授在2017年的一篇論文中不無熱情的提出,在經濟體系廣泛運用電子貨幣的情況下,運用創設的信貸拍賣(Credit Auction)、貿易欠條(Trade Chit)和國家或有貸款(State Contingent Loan)等工具,通過數量(而非價格)的宏觀經濟調控方式,有助於降低經濟波動,提高政策效力,並保持宏觀穩定。
在近來的討論中,以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發行未來數字貨幣多被提及——即私營部門通過自己的技術優勢和基礎設施發行貨幣,但和央行儲備掛鈎,在緊急情況下可獲得央行流動性支持。中國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100%備付金存放央行,就被IMF認為是一個可借鑑的成功模式。
從上面的討論不難看出,無論是電子支付還是數字貨幣,無論是私人發行還是公共發行,兩者之間的「/」都是互補而非替代關係。
全球貨幣的未來
今年6月Facebook公布的Libra白皮書,以其全球貨幣和穩定幣的設計(基於一攬子貨幣,類似eSDR)令人耳目一新。然而,也正是由於全球貨幣的願景過於宏大(涉及貨幣兌換、匯率、清算、準備金,等等),以及公眾對BigTech的嚴重信任缺失,導致Libra 項目擱淺。
全球貨幣是否可能成為未來貨幣?正如有識之士提出的那樣,金融基礎設施(FMI)的互聯互通是全球貨幣的基礎。設想一下,如果基於RTGS的美國的Fedwire、Chips、歐盟的Target、英國的Chaps 和中國的HVPS都互聯互通……另一條顛覆性路線則是類似英國央行行長卡尼(Mark Carney)提出的SHC(Synthetic Hegemonic Currency)。無論是哪一種方案,都需要巨大的全球共識推動。然而,令人沮喪的是,從目前看,這樣的全球共識幾乎沒有任何基礎。
好在我們還有很多好書可以讀。呼應全球和中國的多重挑戰,今年上榜書籍的主題十分廣泛,從經濟研究方法論、市場制度選擇到發展規劃、經濟體系、統計核算;從貿易、政治到外交;從匯率改革、債務危機到全球金融體系;從銀行IT架構、人工智慧、商業模式到產業發展;從氣候變化到不平等、貧窮經濟學……所有議題都值得密切關注和細細研讀。在2020年書單誕生之前,這一袋子滿滿的書足夠您讀一年了。祝閱讀愉快!
(作者系《第一財經日報》副總編輯、第一財經研究院院長、2019第一財經CFV聯席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