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青:未來將屬於哪種數字貨幣?|第一財經年度金融書籍序言

2020-12-14 第一財經

正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當大家說起「數字貨幣」時,指向各不相同。有人說的是基於區塊鏈的加密貨幣(Crypto Currency),例如比特幣;有人說的是電子支付(Electronic Payment),例如中國的支付寶和肯亞的M-pesa;有人說的是穩定幣(Stable coin),例如USDT;當然,在今年6月Facebook推出Libra白皮書後,人們心目中的數字貨幣很可能就是Libra。

BIS(國際清算銀行)在2017年提出了「貨幣之花」的分析範式;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今年7月提出銀行貨幣、電子貨幣、加密貨幣和央行貨幣(包括現金和央行數字貨幣CBDC)的「貨幣之樹」分類方法;而中國央行在2016年即提出EP/DC(電子支付/數字貨幣)的分析框架,按照其締造者、時任央行行長周小川的說法,「/」可以是「和」,也可以是「或」——前者意味著互補關係,後者則意味著替代關係。

正如小川行長當時所傾向於認為的那樣,今天,「/」更多意味著「和」。

比特幣:一場失敗的實驗?

前不久,在IFF(國際金融論壇)年會關於未來貨幣的一節討論中,針對我提出的「比特幣是否是一場失敗的實驗」,討論嘉賓觀點各異。在一些人眼中,2009年誕生的比特幣是一場偉大的貨幣和社會治理實驗(源於對全球央行濫發貨幣的反思、基於去中心化的社會治理)。而在另外一些人看來,比特幣無異於「數位化的鬱金香」。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耶魯大學的希勒(Robert Shiller)教授將比特幣視為「敘事經濟學(Narrative Economic)」的典型案例。2017年初,在冬季達沃斯我主持的一節關於「加密資產」的討論中,希勒教授闡釋了比特幣「敘事」狂熱的三個方向:去中心化概念與自由無政府主義者的論調相契合;創始人中本聰的神秘身份激發大眾獵奇探秘的心理;價格劇烈波動在貧富不均的社會現狀下讓人們看到了一夜暴富的希望。今年,希勒教授將其火花和思想發展成系統論述的著作《敘事經濟學》,將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傳播學和宗教學等學科中的「敘事性」故事以經濟學的分析框架重新解讀,讀來引人入勝。

比特幣建構於區塊鏈之上、共識算法、加密以及後來以太坊的智能合約,被認為是一個貨幣新時代的來臨。大家往往以為這些特徵緊密聯結不可分割,事實上,無論是加密、還是智能合約,都可以和區塊鏈相分離。而區塊鏈,尤其是公鏈,其去中心化的設計安排導致的效率和可擴展性(Scalability)的巨大缺陷幾乎是貨幣的死穴,比特幣的TPS(每秒交易)只有4-5筆,相比而言,支付寶的TPS在幾十萬的數量級。

儘管如此,比特幣還是給人們提供了未來貨幣的暢想方向。比如,一種由算法,而不是中央銀行家來確定發行量的貨幣;又如,由私人(Private),而不是央行這樣的公共部門(Public)來發行的貨幣。

這兩個方向均得到了經濟學家的熱烈響應。另一位諾獎得主施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教授在2017年的一篇論文中不無熱情的提出,在經濟體系廣泛運用電子貨幣的情況下,運用創設的信貸拍賣(Credit Auction)、貿易欠條(Trade Chit)和國家或有貸款(State Contingent Loan)等工具,通過數量(而非價格)的宏觀經濟調控方式,有助於降低經濟波動,提高政策效力,並保持宏觀穩定。

在近來的討論中,以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發行未來數字貨幣多被提及——即私營部門通過自己的技術優勢和基礎設施發行貨幣,但和央行儲備掛鈎,在緊急情況下可獲得央行流動性支持。中國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100%備付金存放央行,就被IMF認為是一個可借鑑的成功模式。

從上面的討論不難看出,無論是電子支付還是數字貨幣,無論是私人發行還是公共發行,兩者之間的「/」都是互補而非替代關係。

全球貨幣的未來

今年6月Facebook公布的Libra白皮書,以其全球貨幣和穩定幣的設計(基於一攬子貨幣,類似eSDR)令人耳目一新。然而,也正是由於全球貨幣的願景過於宏大(涉及貨幣兌換、匯率、清算、準備金,等等),以及公眾對BigTech的嚴重信任缺失,導致Libra 項目擱淺。

全球貨幣是否可能成為未來貨幣?正如有識之士提出的那樣,金融基礎設施(FMI)的互聯互通是全球貨幣的基礎。設想一下,如果基於RTGS的美國的Fedwire、Chips、歐盟的Target、英國的Chaps 和中國的HVPS都互聯互通……另一條顛覆性路線則是類似英國央行行長卡尼(Mark Carney)提出的SHC(Synthetic Hegemonic Currency)。無論是哪一種方案,都需要巨大的全球共識推動。然而,令人沮喪的是,從目前看,這樣的全球共識幾乎沒有任何基礎。

好在我們還有很多好書可以讀。呼應全球和中國的多重挑戰,今年上榜書籍的主題十分廣泛,從經濟研究方法論、市場制度選擇到發展規劃、經濟體系、統計核算;從貿易、政治到外交;從匯率改革、債務危機到全球金融體系;從銀行IT架構、人工智慧、商業模式到產業發展;從氣候變化到不平等、貧窮經濟學……所有議題都值得密切關注和細細研讀。在2020年書單誕生之前,這一袋子滿滿的書足夠您讀一年了。祝閱讀愉快!

(作者系《第一財經日報》副總編輯、第一財經研究院院長、2019第一財經CFV聯席秘書長)

相關焦點

  • 2020第一財經•摩根大通年度金融書籍榜單揭曉
    2020年12月5日,第一財經攜手摩根大通在第一財經金融年會季期間揭曉了「2020第一財經·摩根大通年度金融書籍」榜單。2020年,第一財經·摩根大通年度金融書籍在年度主題書籍、年度榜單書籍和年度推薦書籍三個獎項下共計為讀者推薦了54本好書。
  • 楊燕青:消失的菲利普斯曲線|第一財經CFV序言
    來源:一財網在經歷了2016年短暫的「同步復甦」(Synchronized Recovery)後,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2019年的全球經濟定義為「同步放緩(Synchronized Slowdown)」——這個定義十分貼切,今年全世界90%的經濟體出現了經濟下行。
  • 「2017年度新金融十大書籍」揭曉
    新金融產業的崛起,正是新思想與新技術催生出了新的金融模式,由此改變了整個金融領域的面貌。而書籍,則是人類思想的精華。2017年12月份,經過零壹財經微信投票、零壹智庫內部評選、社會口碑參考等幾大動作,零壹財經評選出「2017年度新金融十大書籍」。
  •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黃震:數字貨幣作為「發動機」,將促進新的...
    12月9日,由平安集團和每日經濟新聞聯合主辦的平安大講堂活動在深圳舉辦,特邀多名金融領域權威專家齊聚於此,探討區塊鏈、數字貨幣等新銳話題,展望2021年中國金融及宏觀經濟走勢,一起解讀金融發展新趨勢。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在當天下午舉行的平安大講堂活動上,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在題為《數字貨幣的發展趨勢》的演講中提出,數字貨幣不僅僅是支付工具和價值尺度
  • 馬雲外灘金融峰會:數字貨幣將重新定義貨幣!
    這兩天馬雲在外灘金融峰會上關於數字貨幣的論述刷屏了。他說數字貨幣將重新定義貨幣,就像蘋果重新定義手機一樣,今天的金融體系可能不需要數字貨幣,但未來需要,年輕人需要!小傘認為馬老師說錯了,數字貨幣確實會重新定義貨幣,但已經不是未來了,今天的年輕人和金融體系已經需要數字貨幣了!要知道比特幣是怎麼誕生的?不就是因為08金融危機各國央行大肆向市場注水,導致大眾財富縮水,才催生了比特幣嗎?2020的新冠疫情各國往市場注水的規模要比08年大不知道多少倍了,人們對去中心化貨幣的渴求前所未有。
  • 《未來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獲評「第一財經•摩根大通年度推薦...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14日16時訊(陳善娜)日前,在第一財經金融年會期間,第一財經攜手摩根大通揭曉了「2020第一財經·摩根大通年度金融書籍」榜單。該榜單自2009年以來,以「全球視野、遠見卓識」為評選宗旨,經由專家推薦、公眾投票和評委會評估等環節評選而出,該榜單已成為中國最權威、最受財經專業人士推崇的財經書籍推薦榜單。榜單下設三個獎項:年度主題書籍(10本)、年度榜單書籍(20本)和年度推薦書籍(24本),共計為讀者推薦了54本好書。
  • 建行App上線數字貨幣錢包 數字金融時代將帶來哪些影響?
    (原標題:建行App上線數字貨幣錢包 數字金融時代將帶給你哪些影響?) 8月29日,建行官方App顯示,已增加「數字錢包充值」和「數字貨幣」兩個子菜單。貝殼財經記者8月29日通過搜索關鍵詞進入「數字貨幣」菜單,但嘗試創建數字貨幣錢包時,被告知「暫時未能處理您的請求」。不過網絡中有流傳截圖顯示,有用戶已創建成功並嘗試互轉。
  • 好書推薦《數字金融:未來已來》
    《數字金融:未來已來》清華經管學院數字金融資產研究中心主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會計系博士生導師羅玫 執行主編 人民日報出版社 出版內容概要《數字金融:未來已來》從數字資產、數字貨幣、數字金融三個維度,圍繞數字貨幣、區塊鏈金融、數據定價、數字版權保護、金融科技監管等數字金融前沿課題,進行深入探討。
  • 肖颯:央行數字貨幣將重構傳統金融業?
    來源:新浪財經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肖颯我國金融體系中以銀行為主的間接融資體系,各大銀行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央行數字貨幣的出現與普及使用,將深刻改變儲戶與銀行之間的法律關係,從而重構金融實務。
  • 新經濟「發動機」數字貨幣對傳統金融是衝擊還是機遇?
    12月9日,在深圳「平安大講堂·解讀金融新趨勢」中,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分享了他的觀點。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數字貨幣:新經濟的「發動機」黃震指出,央行推出數字貨幣,不僅是順應貨幣演進規律的必然選擇,
  • 2017年度十大新金融書籍提名啦!
    ↗ 關注 「零壹財經」 ,讀懂新金融。來源 | 零壹財經等你提名!2018年1月,「 2018年零壹財經年會 」將在北京舉行,這將是零壹財經一年一度的重大盛會。繼2017年初發布"新金融十大經典書籍""2016年十大新金融書籍"後,本次零壹財經年會,將發布"2017年度十大金融書籍",展現過去一年新金融領域最受好評的十本書籍。哪些書籍影響了新金融在過去一年的成長,哪些書籍充實了過去一年成長的你?快來提名"2017年度十大新金融書籍"吧。
  • 2020金融發展高峰論壇:漸行漸近,數字貨幣即未來
    11月18日,以「金融科技 點亮未來」為主題的2020金融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本次論壇由上海報業集團·澎湃新聞主辦,圍繞金融科技在技術研發、業態應用、創新監管等多個層面,立足三大國家戰略試點——「央行小微企業數字徵信試驗區」、「數字貨幣」、「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同期匯聚北京的優勢,邀請金融行業頂級智庫、專家學者、企業家共赴北京,深入探討金融科技如何賦能整個金融行業,點亮未來。
  • 數字貨幣時代:金融機構暗戰支付偏好和黏性
    10月12日至18日期間,深圳「禮享羅湖數字人民幣紅包」正式投入使用。與此前小範圍的試點相比,此次數字人民幣的試點範圍首次擴大到了公眾層面,並下沉至應用最頻繁的消費場景。《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中了解到,未來,數字貨幣還將應用在小額、高頻的交易場景,如醫療、公用事業收費、教育、購物、美容等領域。
  • 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加速推進,未來數字社會社群指日可待
    但不同的是,深圳羅湖發的是數字人民幣,屬於無門檻使用,相當於使用現金支付。與之前數字人民幣在金融機構、政府部門內部等試點相比,這次內測的範圍首次擴大到了公眾層面,意義重大。疫情影響下,全國已經有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成都、濟南等地發放消費券來促消費。根據官方介紹,深圳市人民政府近期聯合人民銀行開展了數字人民幣紅包試點,這次活動就是數字人民幣研發過程中的一次常規性測試。
  • 數字貨幣或成國際金融競爭新高地 央行數字貨幣可發揮更大作用
    來源:中國經營網黃益平:數字貨幣或成國際金融競爭新高地 央行數字貨幣可發揮更大作用文/陳玉琪「將來數字貨幣很可能是一家獨大、贏者通吃的故事。」9月19日,在《中國經營報》觸角學院戰略合作的北大國發院公開課之「北大國發院EMBA論壇」系列直播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指出,未來,國與國之間競爭的最終決定因素不是軍事力量,而是金融力量,將來金融的競爭會集中在數字金融領域,「數字貨幣是我們將來金融競爭的終極場所」。
  • 新金融周報|四大行內測數字貨幣App;華為全球發布數字支付雲解決...
    (36氪)行業動態央行下半年將積極穩妥推進法定數字貨幣研發中國人民銀行3日部署下半年重點工作,著力穩企業保就業,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加快深化金融改革開放,促進經濟金融健康發展。人民銀行表示,下半年將繼續做好金融管理和金融服務工作。
  • -金融行業中國央行數字貨幣:運行框架與技術解析 人民幣3.0
    【研究報告內容摘要】  如果推選2019年關鍵詞,「數字貨幣」無疑會名列前茅。而在「數字貨幣」範疇中,主權數字貨幣,或者經由央行所發行的「數字貨幣」,正在為愈來愈多的政府、金融機構、企業和民眾所關注。在中國,「央行數字貨幣」尤其引人注目,一度達到呼之欲出的境地。
  • 香港金髮局:數字貨幣及跨境理財通將助推人民幣國際化
    香港金髮局:數字貨幣及跨境理財通將助推人民幣國際化中國新聞網  作者:王嘉程  2020-10-08 香港金融發展局(金髮局)行政總監區景麟
  •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數字貨幣將極大...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謝惠茜「作為新經濟的『發動機』,數字貨幣將極大地促進相關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在12月9日平安集團舉辦的「平安大講堂·解讀金融新趨勢」活動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