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高考在湖南,一位女考生成為了大家熱議的話題,她的文科高考成績676分,排名全省第四。正當大家為她慶祝的時候,她出人意料地做了一個選擇,她沒有選擇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等這些熱門的院系專業,卻選擇了大家公認最冷門的考古專業,此事在網絡上引發了大家的熱議。
這位考生來自湖南耒陽,叫鍾芳蓉,是一名留守女孩,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跟著爺爺奶奶長大。在很多人的認知裡,留守孩子的學習都比較困難,能夠考出這麼好的成績,實屬意外,這才出現了學校幾十名老師連夜奔赴幾十裡去送好消息的場景。
當清華北大得知她的成績以後,在她家上演了搶人大戰,負責招生的老師均上門拜訪,進行了現場志願諮詢。鍾芳蓉曾經說:自己最大的理想是考上清華大學,走出大山,學到更多的知識。可是最後在填報志願的時候,卻讓人大跌眼鏡,她選擇了北京大學考古專業。這時候她的說辭又變成了「個人特別喜歡,覺得喜歡就夠了。」
消息一經曝光,很多人說她太傻,為何要選擇這個專業,就不怕以後找不到工作嗎?面對這種質疑,國內各大跟考古相關的科研機構立馬出來為她站臺,北京大學也專門為她發聲,而國內文物保護界泰鬥人物攀錦詩還專門給她寫信,為她鼓勁加油。這排面待遇,應該是從來沒有哪個高考生享受過。
掌聲過後,對於此事,我們還是想說點什麼。鍾芳蓉的選擇真的是為了興趣愛好嗎?
前文提到,鍾芳蓉曾說:自己最大的夢想是考上清華大學,最後填報志願時,所有人都覺得她應該如願以償可以上清華了。沒想到,最後變卦,選擇了北京大學。在這種變卦之後,她說出了「興趣」二字。
其實,如果她之前的夢想真的是清華大學的話,不知道她是否知道清華大學是沒有考古專業的。難道她在填報志願的時候,才知道原來只有北京大學有自己的「興趣」專業,於是才放棄了清華?
十幾年前,可能很多農村的80後、70後還記得,當年自己填報志願時,對院校和專業幾乎是一無所知,沒有網絡,唯一的信息渠道是班主任或其他老師。於是,很多學生填報志願時,在他們的認知裡,只知道平時學習過的語數外、理化生或政史地,於是談到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很多人都只局限於這9門課程,要麼專業就隨便填報,或者看哪個順眼就報哪個。等到上大學後,才發現專業完全不是自己的興趣,自己的夢想無處安放。
鍾芳蓉的現狀,是不是也是如此?父母常外打工,顯然顧上不上,家裡爺爺奶奶務農,更別提懂這些,能夠照顧好鍾芳蓉的生活起居已是不易。再加上,家裡深處大山裡,開都開不進去只能靠走路,顯然屬於比較落後的地區,當地經濟條件可想而知。鍾芳蓉能夠考出這樣好的成績,實屬不易,在當地更是罕見。這一切背後所付出的辛勤和努力,只有她自己知道。
但反過來想,在平時忙碌的學習中,她能有多少機會去接觸外面的世界和信息呢?她無法與城裡長大孩子一樣,從小能夠接觸各種高科技,閱讀全世界,體驗這個世界的五彩斑斕。農村長大的孩子都知道,平時放學後,除了學習,還得幫家裡做家務,這是他們日常的生活。
而鍾芳蓉自己說興趣是考古,是看過攀錦詩相關事跡被震撼到了。這種興趣是一時興起,還是像城裡其它孩子一樣,從小就被激發的興趣並且保持了多年,經過時間考驗後的興趣呢?甚至大膽猜測,她長這麼大,有沒有進過一家大型博士館現場參觀和感受過?有句話:貧窮限制了想像力,用在這或許有人覺得不合適,但細細一想,誰說不是呢?
寒門難出貴子,但還是有很多寒門子弟靠自己的一點天賦和更多的努力,最後艱難地走進了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這種頂尖學府。很多人以為,自己終於可以和其他家庭條件優越的孩子站在了同一水平線上。其實,他們並不知道,真正的差距在他們進入清華北大後,一切才剛剛開始。
曾經有這樣一位學生,跟鍾芳蓉的原生家庭差不多,但學習成績一直是第一,在當地村裡小有名氣,最後靠自己努力,終於考進了清華大學。等他走進清華園的那一刻,被偌大的一個校園震撼到了,然而更讓他震撼的是,他發現班級裡、宿舍裡的大部分同學不僅穿衣打扮光鮮亮麗,更讓他感覺自卑的是他們才華橫溢,吹拉彈唱跳樣樣精通,學術科研做實驗更是輕而易舉,自己連實驗儀器開始都找不到開關。平時說話聊天自己完全插不上話題,完全是兩個世界的人。
他曾經不服氣,想努力去改變這一切,可發現這種差距卻越拉越大。久而久之,他變得愈發自卑,原本就不怎麼敢說話的他更多沉默孤獨。最後,只能將自己封閉在遊戲的虛擬世界裡,然後考試掛科亮紅燈。大三的時候,同班同學很多要麼出去實習,要麼準備考研,而他卻默默退學了……
「沒有傘的孩子只有努力奔跑」,寒門本來就難出貴子,既然出了,那就只有努力奔跑,不要有絲毫鬆懈,在自己執著的道路上,跑出自己的風景。
加油!鍾芳蓉。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點擊關注@教育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