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謠30年:話題和流量終將遠去 留下來的是歌

2020-12-17 瀟湘晨報

中國民謠30年的大浪潮與小浪花

閱讀提示

在樂評人郭小寒看來,隨綜藝產生的那些有關中國民謠的熱議話題終將隨流量遠去,而當初那些沙沙生長的人和他們的歌會留下來。那些歌裡的故事一直滋養著她,也告訴給每一個認真聆聽它們的人,那些最純真、動人,樸素、自然的東西,往往最珍貴,也最有力量。

今年,《樂隊的夏天》再次成為現象級的綜藝節目,很多新老樂隊和音樂人通過這檔節目走到了更多人的面前。

當大家被「五條人」的灑脫不羈所徵服,沒有人想要了解滋養他們的海豐在地圖的哪個角落;當野孩子樂隊毅然決定選擇一首他們心中的「國風」,並坦然接受規則的處罰而「退賽」,會有多少人關心那首沒有任何配器,僅僅幾個人的吟唱為何能有如此巨大的能量。

在夏天結束後,樂評人郭小寒從「樂夏」二樓專業樂迷的看臺回到了自己胡同裡的小屋,她回顧和翻檢自己往日那些珍貴的時光和記憶,作為中國當代民謠以及搖滾樂發展的親歷者與觀察者,郭小寒將自己10年間書寫記錄的樂隊文章、採訪經過增訂與修正,結集出版了《沙沙生長》與《生而搖滾》兩本書。

大地上的觀察者

在新書的序言中,郭小寒寫道:每一首民謠,都是時代、地域、創作者們共同創作,都是關於世界的觀察、記錄和表達,它穿越時光,流傳下來,一代一代。

五條人也好,野孩子也好,每一個民謠歌者,他們都是大地上的察者,如今我們探討民謠,也是在探尋打開世界的方式,探尋我們打開自己的方式。

回顧中國當代民謠的發展,按照年代劃分,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以高曉松、老狼、小柯、沈慶等為代表的20世紀90年代的校園民謠,他們是學院派和唱片工業的精英。二是以野孩子、小河、萬曉利、周雲蓬為代表的城市新民謠,他們是清苦的都市異鄉客。三是以宋冬野、馬頔、陳鴻宇、程璧、好妹妹等為代表的網際網路時代的新民謠,他們是自由生長的新文化IP。

「對我來講,民謠就是一些時光,我一直在這樣說,音樂不僅僅是一段旋律或者一句歌詞,它是這一首歌陪伴你的那些時光。其實民謠一直都是按照自我的生長脈絡,一代、兩代慢慢生長,所有的歌一點點積累,在生活裡慢慢地淬鍊下來。在所謂的流量時代裡,它是另外的一種力量,可以使我們冷靜下來,是沉下來的一個力量。」郭小寒說。

郭小寒採訪過眾多中國民謠領軍人物;其後擔任野孩子、周雲蓬、萬曉利、小河等音樂人的演出經紀人,親身參與了中國民謠從小苗到小樹、從內地走向港臺的過程;後又以網際網路平臺創業者的身份,與陳鴻宇、程璧等新一批音樂人一起生發、成長,探索獨立音樂更廣闊的未來方向。

在她看來,「沙沙生長」既是民謠音樂的生長,也是聽眾、讀者和從業人員的生長。

縣城裡的搖滾音樂會

在新書《沙沙生長》裡,郭小寒記錄了2013年,她跟著五條人回到了他們的家鄉廣東海豐縣,並且參加了他們一年一度都要在老家現場舉辦的「回到海豐音樂會」,這一年已經是這場縣城音樂會的第七屆了。

在郭小寒的描述中,初到海豐的她,作為一個普通的外地人走在縣城的大街上,她有些失望:「你會發現全中國所有的縣城都長一個樣,海豐仿佛更糟糕一些。汽車和摩託車毫無章法地在大街上飛馳,一路上不停按著刺耳的喇叭,路邊的商販用廉價音箱最大音量地放著《小蘋果》,外貿時裝、國際通信、摩託車專賣店以及小賣部和小吃店組成了標準的縣城商圈。你無法在其中找到任何美感,只能在路邊攤一些名字古怪的本地小吃如小米、粿條、菜茶中體驗異鄉風俗」

而就是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縣城,每年過年這裡都有一場搖滾音樂會。它屬於海豐,屬於縣城,每一個人都樂在其中。

大年初三辦「回到海豐」音樂會,五條人樂隊已經這樣幹了七年,一開始只是機緣巧合,慢慢就成了一種習慣和當地青年們的過節風俗。每年年關將近,阿茂和仁科就背著超重的樂器坐著大巴從廣州回海豐,不走親戚不吃酒席不討紅包,只是專心準備演出。

在這次音樂會後,五條人帶著郭小寒旅遊海豐,她問仁科與阿茂:「你們家鄉的父母長輩同學會不理解你們的工作,數落你們賺不到錢,用那種特別傳統的價值觀拷問你們嗎?」

阿茂說,從一開始的不理解到慢慢地了解,對於父母來說,知道你去哪兒了,幹嘛了,也就放心了。甚至現在每年他們辦音樂會,父母和家人還會主動來問需不需要幫忙,這次音樂會父親幫他去電器街買變電器,哥哥幫他們去縣城本地的地方劇團借戲服道具,弟弟開車帶著他們跑東跑西……

而仁科的回答則一如既往的科式幽默:「還好我的父母一直都不怎麼管我,沒說一定要讓我賺錢什麼的,開心就好。我也一直提醒我爸:你已經阻擋不了這個世界運轉了。」

「唱自己的歌」

說起今年樂夏另一支讓人印象深刻也捲入退賽風波的樂隊——野孩子,也許很多人還是第一次在樂夏的舞臺聽到那首盪氣迴腸的黃河謠。而這樣一支樂隊,在2015年他們成立20周年的工體演出上,郭小寒對他們的描述是:「中國當代最好的民謠」,沒有之一。

當黃河謠在現場上萬人一起吟唱響徹工體,那份神聖、莊嚴,像是一場儀式。而郭小寒作為野孩子曾經的經紀人,和樂迷一起坐在臺下,早已眼淚飛奔。

對於郭小寒來說,野孩子不僅對於中國民謠音樂影響深遠,更是她十年漂泊的燈塔。「記得我剛來北京的時候,還有蘭州的朋友給過我小索的電話號碼,說他人很好可以讓他照顧你,電話還沒打,他就去世了。」

小索在1995年與張佺一起創建了野孩子樂團,他們後來一起來到北京,並在2001年在三裡屯南街辦起了一個酒吧,取名叫「河」。

在野孩子樂隊成員張瑋瑋看來,河酒吧是中國當代民謠的「母親河」,從一開始,河酒吧定期舉辦演出,是中國早期Livehouse的雛形。在這裡演出的主要是野孩子樂隊、萬曉利、小河、王娟等民謠音樂人。

時間來到2010年,這一年是河酒吧的十周年,張瑋瑋帶頭髮起了一場紀念演出,周雲蓬、萬曉利、小河、吳吞、張瑋瑋、郭龍、張佺、張淺潛等諸多音樂人一起參與。名字是「靜水深流——紀念河酒吧十周年」民謠劇場演出。在麻雀瓦舍的小劇場連演兩天。

正是這場演出,郭小寒第一次作為製作人和策劃者參與其中。她跟著那些人一起,細緻地梳理了這段中國民謠的歷史,逐漸意識到這樣一個地方,這樣一群人,對於中國的音樂文化生活意味著什麼。

「在這些人身上,你可以看到當代民謠不是工業化的產物,而是自然生長出來的——異鄉人被音樂感召,來北京圓夢,從酒吧翻唱開始逐漸有了『唱自己的歌』的意識。他們在城市角落輾轉流離,試圖找到一個出口,然後河酒吧出現,讓異鄉人們有了精神的歸宿和狂歡的地方,大家聚在一起,真切地表達著自己也體驗著對方,生長出日後的無限可能。」郭小寒說。

在這之後郭小寒與野孩子樂隊一直保持聯繫與合作,在她的筆下,我們看到野孩子與她一路的發展與故事,關於樂夏中的「退賽」,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但在郭小寒看來,這就是她所認識的野孩子。

蘇墨

【編輯:陳海峰】

【來源:中新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中國民謠30年的大浪潮與小浪花
    中國民謠30年的大浪潮與小浪花  閱讀提示  在樂評人郭小寒看來,隨綜藝產生的那些有關中國民謠的熱議話題終將隨流量遠去,而當初那些沙沙生長的人和他們的歌會留下來。那些歌裡的故事一直滋養著她,也告訴給每一個認真聆聽它們的人,那些最純真、動人,樸素、自然的東西,往往最珍貴,也最有力量。
  • 校園民謠的30年,黃粱一夢終將散場
    校園生活是許多人珍藏一生的記憶,它是我們的青春歲月,有著我們最初的喜悅、憂傷、甜蜜、苦澀、迷惘和夢想。後來,有人把這些都寫到了歌裡,我們把這些歌稱之為「校園民謠」。校園民謠興起於1974年,「死亡」於2004年,黃粱一夢30年。
  • 流浪歌手和是流量歌手!趙雷和毛不易誰的民謠更好聽呢?
    聽趙雷的民謠就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其他的活法,不用迎合,不用諂媚,你也可以過的自由自在毛不易說到毛不易,可能很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覺得毛不易完全就是一個流量偶像類地歌手!怎麼會把她和趙雷放在一起作比較?
  • 這首歌被翻唱了50年,連韓寒也改編過!被譽為最好聽的民謠神曲!
    2013年,賈老闆Justin Timberlake聯手Carey Mulligan和Stark Sands在電影《醉鄉民謠》裡面重新演繹了這首歌曲,讓這首歌被更多人了解,許多人在聽過這個版本的翻唱之後重新看了這部電影。電影是由鼎鼎大名的科恩兄弟拍攝,片中的男主是一位民謠歌手,整片通過音樂渲染了他一生的迷惑和無奈。
  • 中國民謠的百年演變與發展軌轍
    追溯歷史,20世紀初的新音樂運動(1912年)和歌謠運動(1918年)給現代民謠的風格奠定了基調,1912年到1937年民謠的兩次轉型使得民謠參與主體的範圍逐漸擴大,在一定程度上對傳統民謠進行了更新。全面抗戰爆發後,「集體意識」和「革命元素」逐漸融入民謠創作過程中。20世紀3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抗戰情緒和群眾意識貫穿民謠主題,功能作用方面的豐富使得民謠內容更具時代屬性。
  • 民謠的迴響:疫情中最火的三首歌
    他的音樂公司十三月文化在兩年前策劃了「國樂復興」計劃,前前後後和將近20個國家的音樂家合作,做了20多張專輯。中國疫情爆發以後,這些音樂家通過Twitter和他妻子聯繫,紛紛表達對他的擔心,甚至想給他打點錢。大年初三深夜,妻子突然發來了一首歌,是法國布魯斯演奏家KEPA專門為中國寫的一首歌。
  • 盤點中國10大歌紅人不紅的民謠歌手,有幾位是你認識的?
    一、馬頔馬頔(dí),1989年1月15日出生於北京市,中國內地民謠男歌手。《南山南》這首歌曾紅極一時,《中國好聲音第四季》總冠軍張磊曾翻唱過這首歌曲。二、趙雷趙雷,1986年7月20日生於北京,中國內地民謠歌手、音樂人。2011年,趙雷發行個人第一張唱片《趙小雷》,專輯收錄的主打歌曲《南方姑娘》被眾多歌手及樂迷翻唱,趙雷也因此被更多人認識受到關注。2014年發行第二張個人專輯《吉姆餐廳》。
  • 中國八大民謠歌手,每一位都有一首能打動你的歌
    萬曉利是一位富有濃鬱人文色彩的民謠歌手,「顛覆民謠」的國內民謠偶像,現代民謠代表人物之一,被稱為「後民謠時代的鮑勃·迪倫之子」他的歌有新民謠的特點,旋律和意境都很優美,樸素卻又美得結實。2016年,為動畫電影《年獸大作戰》創作並演唱片尾曲《姥姥說》;同年9月27日,推出個人單曲《四季不敗》 。郝雲的音樂作品被定位為「北京城市民謠」或是「京味兒搖滾」 。歌曲《去大理》延續了郝雲以往的唱作風格,以清新民謠為主,但在延續中推陳出新。郝雲將他自身在大理旅行中的經歷和情感同電影情節相結合,唱出中年男人所特有的沉重和感懷 。
  • 中國民謠音樂史:民謠從何時起變成了流行歌曲?
    九十年代的老狼(左)和高曉松(右)中國當代民謠的開端,應追溯於90年代初的校園民謠。校園民謠概念的首次出現,是在七十年代初的臺灣,隨後傳入大陸,羅大佑、劉文正等人的歌曲,給那個時代的大學生音樂上的啟蒙。
  • 民謠歌手馬頔,堅持自己的信仰,抱著吉他唱屬於自己的歌
    第一次聽這首歌是在車上,馬頔粗糙的嗓音搭配上悽婉的歌詞以及憂傷的曲調,讓我一下子愛上了這首歌,慢慢的喜歡上了馬頔的歌。最好笑的是小編一開始不認識馬頔的「頔」,還特意用手寫輸入去查了一下……以防止和別人說起來的時候引起笑話!馬頔,1989年1月15日出生於北京,他給我們的印象就是留著寸頭,抱著一把吉他。
  • 今日份的盤點 你要聽的民謠得有歐美流行民謠
    今時今日,民謠的發展可以說是風生水起。像李志、宋冬野等等民謠歌手一直活躍在人們的視野中。那在聽慣了那麼多的民謠之後,我們要不要考慮換一種口味來欣賞一下那些好聽的歐美流行民謠。既然稱為民謠就表示應該有強烈的民族氣息與特點。今天小編分享的這幾首民謠也都是最近才聽到的,不曉得是不是具有代表性。如果你有覺得好聽的歐美民謠,記得分享給小編呦!
  • 中國民謠音樂史:從《同桌的你》到《南山南》,民謠變成了流行歌曲?
    不管是主動迎合,還是被時代裹挾,民謠確實由寂寂無聞走到了風口浪尖。全文4423字,閱讀約需8分鐘 最近的華語樂壇,流行懷舊。除了老粵語歌和老搖滾,最能代表這幾十年流行興衰的音樂種類,大概就是民謠了吧。民謠的轉變,見證了中國近年來的社會變遷。
  • 十首民謠歌手寫給城市的歌,有你在的地方嗎
    民謠歌手很喜歡把城市寫進歌裡,這樣顯得更加現實。有人調侃民謠歌名很容易起,就是誰和誰在哪裡做什麼。比如《我在太原和誰一起假裝悲傷》、《你離開了南京、從此沒有人和我說話》,想來也十分有趣。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些民謠歌手寫給城市的歌,也許會有你在的地方。提起《成都》大家都耳熟能詳了,自趙雷在《歌手》舞臺上上一首成都走紅後,這首以成都作為歌名的民謠被傳唱的十分廣泛。成都的小酒館爆紅,價格也是一路飆升,但無論如何趙雷關於這座城市的感情還是很深的,一首《成都》寫盡雷子對這座城市的喜愛。
  • 《十三月中國民謠展演》紀念馬兆駿 好友捧場
    《十三月中國民謠展演》紀念馬兆駿 好友捧場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10日 11:11 來源:   當晚的演出作為「《十三月中國民謠展演》音樂演唱會活動」的首場演出,主題是紀念臺灣已故著名民謠音樂人馬兆駿,網絡秀「十三月」藝人萬曉利及其中國民謠陣營中以馬條、王娟、周雲蓬為代表的新老民謠 / 搖滾唱作人將以翻唱馬兆駿生前代表作的方式紀念這位音樂奇才
  • 三十年前的春晚,簡直就是流量製造機
    在1995年,內地樂壇颳起校園民謠風,春晚就順勢邀請老狼這位大熱的民謠代表人物,《同桌的你》還獲得了當年春晚「觀眾評選最喜愛節目金獎」,讓民謠絕不僅僅不止步於民謠。春晚對於流行音樂的帶動還不至於此。這首歌傳唱度有多厲害?就算在2009年《快樂女聲》和2019年《明日之子》的音樂類選秀中,仍然在被不同年代的年輕選手演繹,可見春晚的代際影響力和時代穿透力。範曉萱也是如此。
  • 十個故事 十首歌說——2016碎樂十大民謠盤點
    日本民謠的曲,融合中國古典詩詞化的詞,李健悠遠的嗓音演繹得水到渠成,一切皆是恰到好處。  《純真的姑娘》-DJ立波  男人的溫柔大抵如這首歌裡所表達。  他們有初戀情結,他們有離別情懷,大概是第一次愛上的一個姑娘的時候,兩人都純真,沒有雞毛蒜皮,只有清風拂面的溫柔。
  • 最火民謠,民謠女歌手,你愛誰?
    猛然意識到,這種安靜的歌,跟以往聽到的流行樂完全不同。雖然旋律簡單,但是卻讓我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再後來就是學習吉他和尤克裡裡,接觸到的民謠歌曲越多,我對它就越是偏愛。民謠給人的感覺除了安靜就是窮,民謠界都說唱民謠窮一輩子。有喜歡歐美音樂的朋友對我嗤之以鼻並跟我說,中國民謠跟鄉村民謠完全沒法比。怎麼說呢,中國民謠雖然小眾,但是卻有大眾的情懷在裡面。
  • 醉鄉民謠|這部非看不可的電影和那首非聽不可的歌
    偶然間看到這首歌出自電影《醉鄉民謠》,實在很喜歡,就順著電影看了。勒維恩說,「如果一首歌既不是新歌也不會過時,那它就是民謠」。沒錯,電影裡的所有歌曲,除了那首令人忍俊不禁的《拜託啦,甘迺迪先生》是設定在60年代初之外,其他歌似乎不論放在當時還是今天,都是令人醉心的富有詩意的小品。
  • 中國有哪些優秀的民謠歌手,以及歌曲是值得被推薦的
    代表作《董小姐》、《抓住那個胖子》、《佛祖在一號線》、《安和橋》,宋冬野從小酷愛音樂,從高中時開始寫歌,大學開始創作,以一曲《董小姐》開始被關注,人稱「王胖子」圖片來自網絡周雲蓬,1970年出生於遼寧,最具人文的中國民謠音樂代表。《不會說話的愛情》,1970年出生於遼寧的周雲蓬被稱為最具人文的中國民謠音樂代表人物。
  • 感四季變遷,聊生活感悟|《新四季歌》開啟一場民謠音樂的旅程
    《新四季歌》是在優酷播出的一檔國內戶外民謠音樂紀實真人秀節目,「民謠教母」小寒和捧哏高手相徵帶領他們的民謠音樂人朋友們一同出行,遠離城市的喧囂與忙碌,回到自然,感受時光與生活。《新四季歌》旨在用音樂記錄生活感受,用旋律和語言抒發情愫,在與嘉賓探討人生志趣的過程中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民謠音樂人,理解音樂作品所傳達的理念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