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謠的百年演變與發展軌轍

2020-12-11 騰訊網

近代以來,中國民謠的發展步入「高速期」,參與主體、內容形式、功能作用等方面相較之前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追溯歷史,20世紀初的新音樂運動(1912年)和歌謠運動(1918年)給現代民謠的風格奠定了基調,1912年到1937年民謠的兩次轉型使得民謠參與主體的範圍逐漸擴大,在一定程度上對傳統民謠進行了更新。全面抗戰爆發後,「集體意識」和「革命元素」逐漸融入民謠創作過程中。20世紀3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抗戰情緒和群眾意識貫穿民謠主題,功能作用方面的豐富使得民謠內容更具時代屬性。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校園民謠與革命歌謠實現「合流」,內容形式呈現多樣化特徵,中國民謠步入了新的發展時代。

學堂樂歌:東西融合的首次探索

20世紀初的新音樂運動和歌謠運動是分割傳統歌謠與現代歌謠兩個時代的標誌,其中新音樂運動帶來的直接效果是改變了民謠演繹的形式與內容,而歌謠運動的影響則是吸納了眾多知識分子參與到搜集歌謠的活動中。一定程度上,前者是東西方融合的象徵,為未來民謠的風格發展奠定了實踐基礎;後者是「革新」的嘗試,它同「新文學」一樣主張回歸平民、回歸人性,讓在民間「沉睡」千年的「民謠」登上了大雅之堂。新文化運動時期,先驅們曾經努力「以西方先進文化和本土的民眾文化為新文化的源泉」,之後的民間歌謠和音樂領域的革命的確也是跟隨著這麼做的。20世紀初,胡適、劉半農等人搜集歌謠的目的就不只是為了自己咿呀作唱,而是「文藝的」和「學術的」,這兩次運動使「舊民間文藝」擁有了新形式,為未來民謠的發展定下了基調,使之成為「民族的」「大眾的」文化。

學堂樂歌是歷史的必然產物,有民謠自發性變異的因素,也有外部幹預的成分。鄭振鐸在《中國俗文學史》中列舉了俗文學的六大特質,其中一點就是「用於引進新的東西」,民謠顯然具備這一特徵。一方面,就探索西方現代民謠與中國傳統民謠結合的可能性這一行為來說,該行為是符合民謠藝術「需要不斷更新」的特徵的。另一方面,我國民間音樂「一曲多用」的傳統在學堂樂歌的草創時期就已運用,甚至成為學堂樂歌最主要的創作原則。用一種「舊曲填新詞」的方法適度創編,以達到便於歌唱和流傳的目的。就外部因素看,1912年國民政府大力提倡美育,並且音樂課作為必修課列入普通學校及師範學校的學制,學堂樂歌的產生得益於當時政策的支持。

東西融合的背後,有精英階層試圖通過學堂樂歌宣揚「民主」「科學」重任的目的。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學堂樂歌發揮了反帝反封建和思想啟蒙的「推手」作用。《中國男兒》《何日醒》激發了無數學童愛國熱情,倪覺民作詞的《平等》宣傳平等思想,《格致》《闢佔驗》《勉女權》弘揚科學知識、反對封建迷信、倡導女權思想……沈心工、曾志齋、李叔同、陶行知等人的學堂樂歌嘗試既改造了國民性、喚起了國民意識以實現救亡圖存,又實現「美育代宗教」之理想,以傳播新思想、陶冶新人格、培育新一代。

革命歌曲:集體創作的政治文藝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民謠從「學堂樂歌」時代步入「革命歌曲」時代。這次時代的跨越對未來歌謠創作方向影響重大,直接導致了現代民謠的質變。1937年6月《歌謠》停刊,歌謠運動與新音樂運動停滯,取而代之的是「左翼音樂運動」。這一時期,民間歌謠面對的語境與歌謠運動和新音樂運動時期的「救亡」語境不同,歌謠與政治開始緊密結合,這讓參與歌謠創作、欣賞、研究的群體進一步擴大。20世紀3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民間歌謠成為人民群眾參與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

左翼音樂運動時期,呂驥、徐憋庸、沙汀、龍文、冼星海、賀綠汀、薛良在討論民歌民謠的民族主義問題時,都認為需要處理好立足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和遵循抗日救亡歷史使命的關係。1942年,毛澤東提出「走出『小魯藝』,到『大魯藝』(指工農兵群眾的火熱生活)中去」。由此,參與主體進一步擴大。

在全面抗戰的大背景下,民謠作品在當時帶有非常濃重的「史詩」特徵,即具有講述「英勇的戰鬥或勇敢的行為」的特性。羅兆良在《從古到今:民國時期的民謠轉型》一文中也曾提出,抗日戰爭時期的民謠確實有史詩敘事的階段性特徵。「史詩」特徵是符合當時的受眾胃口的,人民群眾集體沉浸在抗日的激情中,也影響到了民間歌謠創作風格。不論民歌、民謠還是藝術歌曲,都不再是講述家長裡短、感情世界,藝術風格也消失了頹廢的一面。慷慨激昂成為唯一的風格,同仇敵愾成為唯一的目標,因此也造就了一些經典歌謠,如《長城謠》《東北抗聯歌謠》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民謠作為工農階層主流文藝形式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因此,20世紀3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的近四十年裡,民謠與政治聯繫密切,集體創作成為主流,可以稱這一時期的民謠為「革命的歌」

校園民謠:多元融合的時代產物

與「革命的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校園民謠」,楊弦的「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李雙澤的「淡江事件」,余光中回應學院派對現代民謠合法性的質疑,陶曉清召集楊弦、胡德夫、吳楚楚出版民謠專輯《我們的歌》,《夏潮》雜誌的創刊……這一系列事件都證明了校園民謠是20世紀70年代末不可逆的潮流。如果說20世紀初的歌謠運動和新音樂運動是民謠從傳統民謠向現代民謠的過渡,被視作現代民謠的啟蒙,那麼70年代的「臺灣民歌運動」是「史詩」歌謠向「個性」歌謠轉變的節點,是當代民謠的啟蒙。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當代校園民謠,熔鑄了青年知識分子的熱血青春和深刻思考,直擊現實問題,其傳播路徑已經形成了「點到面」的傳播模式。「偶像」特徵初見端倪,可視作民謠偶像產生的起點。

80年代初,作為歷史語境與發生現場的改革開放和兩岸關係的發展,直接影響了當代民謠的發展走向。大陸的民謠與臺灣、香港民謠,以及西方民謠音樂接軌,開始出現明顯的「世俗化」轉向。成方圓、陶曉清、老狼、高曉松等一大批民謠偶像陸續走上舞臺,標誌著「世俗化」「消費化」時代的正式到來。青年人作為這個階段民謠創作的主力軍登上歷史舞臺,很多「個體」注重表現形式的多元、精緻,甚至叛逆、反抗、真情、吶喊。因此,校園民謠在內核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為新時期獨特的音樂種類。

90年代開始,校園民謠成為獨立的音樂種類出現在音樂市場,風靡至今。當代校園民謠既符合了市場化、市場消費的需要,又滿足創作者形塑自我、追求個性的需要,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特色。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文以載道』傳統與中國當代民謠傳播導向研究」(16BZW027)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南京財經大學新聞學院)

相關焦點

  • 漢語音韻十五轍
    《漢語音韻十五轍》一是對「十三轍」的三個轍名進行了更改。  將「一七」轍更名為「預期」轍,是因為該轍不僅包括一yi,還涵蓋淤yu。將「中東」轍更名為「正東」轍,是因為該轍不僅包括ong,還涵蓋了eng。將「婆娑」轍更名為「鵝喔」轍,是因為該轍不僅包括喔o,還涵蓋了鵝e。  二是「十三轍」缺少兒化音的內容。
  • 津門網劉日升:大連百年有軌電車
    大連有軌電車的歷史始於1909年,是目前國內既有傳統有軌電車運營,又有現代有軌電車運營的唯一城市,並且大連市作為中國內地唯一的電車歷史未曾中斷過的城市。 大連有軌電車1903年由俄國人設計出草圖,1905年至1909年由日本人在大連建設了中國最早的一條有軌電車線路。
  • 中國民謠音樂史:民謠從何時起變成了流行歌曲?
    校園民謠風起雲湧之際,恰值市場經濟發展初期,那時的音樂還未脫離1980年代文學和理想情懷,清新詩意的人文氣息,成功的商業運作,促使校園民謠迅速風靡了整個社會,並產生了極大反響。代表人物鬱冬、老狼、葉蓓、高曉松、小柯等,《同桌的你》、《青春無悔》、《冬季校園》等經典歌曲至今依然被反覆吟唱。
  • 日本函館街頭依然行走的百年有軌電車
    日本北海道函館是現在日本少數幾個保存有軌電車的城市之一。當地的有軌電車誕生於1913年,百年之後的今天依然叮叮噹噹地行駛在日本北海道函館街頭。人們將有歷史風情、名人軼事的圖案繪製到車身上,使古老的交通工具成為展示歷史文化的流動風景。
  • 中國民謠丟棄王洛賓? 走出北京獲得新生
    我們現在所聽到的中國民謠,它可以同時包含口弦、吉他及合成器,它還可以包括江蘇的十番鑼鼓和蒙古的呼麥,趙已然將六盤山的花兒音階與遠道而來的布魯斯冶於一爐是民謠,阿寶從田間地頭嘗到春節晚會也是民謠。在校園民謠還沒有來得及發展到極致,他所依賴的社會心理結構就迅速土崩瓦解,於是高曉松就只剩下了在博客上罵街。1995年,中國唱片廣州公司出版了退伍軍人曾洪德創作的專輯《軍營民謠》,專輯內的10首歌曲均取材於軍營生活,這張專輯開闢了一個所謂「軍營民謠」的偽音樂類型,雖然在審美上存在歧義,但因為創作內容的高度同質化,以及創作風格的業餘傾向,這個類別畢竟具備了一定的研究意義。
  • 中國民謠音樂史:從《同桌的你》到《南山南》,民謠變成了流行歌曲?
    如今它已經不算小眾音樂門類,快男左立把宋冬野的《董小姐》一夜唱紅,馬頔的《南山南》也被《中國好聲音》冠軍張磊演繹成了最新流行曲,高曉松、李健等人的名字也已經家喻戶曉。接下來的這篇推送,是一篇梳理民謠音樂發展史的舊文。民謠如今可以和流行音樂畫等號嗎?這要從中國民謠音樂史的發端講起。
  • 歷史的演變—戰爭—人類文明的發展
    期間不僅僅有周天子「烽火戲諸侯」,還有著希臘與波斯的溫泉關戰役中的「斯巴達300勇士」,更有迦太基與羅馬的數百年地中海爭霸戰。戰國時代(公元前475-前221年)的開啟,不僅標誌著鐵器時代的開端,同時也為封建時代的開啟做好了準備。戰國七雄攻伐不斷,而西方的羅馬也逐漸的將地中海納入自己的版圖中。
  • 中國民謠30年的大浪潮與小浪花
    中國民謠30年的大浪潮與小浪花  閱讀提示  在樂評人郭小寒看來,隨綜藝產生的那些有關中國民謠的熱議話題終將隨流量遠去,而當初那些沙沙生長的人和他們的歌會留下來。那些歌裡的故事一直滋養著她,也告訴給每一個認真聆聽它們的人,那些最純真、動人,樸素、自然的東西,往往最珍貴,也最有力量。
  • 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以及發展
    歡迎來到貝拉說歷史,下面要講述到的是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以及發展大千中國,服飾的種類五彩繽紛,在不同的階段出現不同的服飾,已經漸漸地成為了一種習慣。而服飾也作為人類所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上,服飾也是作為一種極其重要的文化,並且在整個發展過程中具有著悠久的歷史還有著豐富的積澱,不管何時這樣的文化都能夠繪製成一幅豐富多彩的畫卷,吸引著無數的人前來觀看。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服飾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先民可以得以生存的條件,在整個歷史的長河中總是扮演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 中國山水畫的演變與發展歷程
    中國山水畫的演變與發展歷程如下:隋代山水畫,從人物故事的背景中獨立出來。其中展子虔的《遊春圖》是迄今為止存世最古老的山水畫,以青綠山水的風貌,開創了我國山水畫的端倪。並且初步探討了「咫尺千裡」的透視觀。唐代山水畫出現了青綠和水墨兩種不同風格。
  • 深信服發布「3+3」城軌雲平臺解決方案 助力智慧城軌加速發展
    近日,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信息化專委會2020年度大會在南昌圓滿召開,會議由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信息化專委會主辦,南昌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承辦。本次大會以「數字城軌·通達未來」為主題,提出智慧城軌建設要倡導開放創新,將企業生產力轉化為行業生產力,並通過行業生態力量,推動整個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同時也指出智慧城軌建設要量力而行更要盡力而為,不要為了智慧而「智慧」。
  • 來這裡看百年發展歷史,雲南鐵路博物館恢復開館
    來這裡看百年發展歷史,雲南鐵路博物館恢復開館 2020-09-11 15: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英語教材的百年演變
    從1900年到現在,我國經歷了120年的發展變遷。整整120年,日新月異,唯一不變的是對英語的堅持。
  • 中國書法發展過程中的書體演變
    今天我們從書法的源頭講起,來跟大家做一個交流,題目叫「書體的演變」。書法的體式有五大種:篆書、隸書、行書、草書、楷書。大部分人會把它們排列為: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認為先有楷書,後有行草書。很多人在練字的時候都把楷書作為行草書的基礎,覺得寫不好楷書,怎麼能去寫行草書呢?
  • 臺灣恆春民謠進鄉團 上演民謠歌舞劇
    華夏經緯網7月14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由老中青5代組成的「恆春民謠進鄉團「,近年常獲邀離島表演,而今年上半年雖因疫情演出停擺,但卻醞釀出更驚人的全方位實力,他們將民謠結合戲劇自編自演,近日除登上臺灣傳統藝術中心,還將巡迴到北投、臺中。
  • 回族語言文字的發展演變
    回族由於歷史的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現在基本上使用漢語言文字。但回族在本民族內部交際時,特別是在舉行有關宗教儀式、經堂教育和交流思想當中,仍有其本民族的一些語言表達方式和習慣。所以,筆者也把它作為回族民俗的一個組成部分,加以概述。
  • 「安陽八景」名稱的源頭、演變、繼承和發展
    「八景」源頭及「安陽八景」名稱的演變與繼承——寫在《安陽八景詩例話》發布收官後王汝海關於「安陽八景」的話題,不少人談過,但都沒有找到它的根源,因而也就說不清它何以會有那麼長的演變過程。魯迅說,我們中國的許多人「大抵患有一種『十景病』,至少是『八景病』,沉重起來的時候大概在清朝。凡看一部志書,這一縣往往有十景或八景……」(《墳· 再論雷峰塔的倒掉》)由此可見,華夏各地大多有擇優選景並用四字結構的「成語式」命名的做法。民國《續安陽縣誌》鯨背觀瀾清乾隆五十二年《彰德府志》安陽八景——鯨背觀瀾二、「安陽八景」的源頭與演變。
  • 「炮」在中國象棋歷史中的演變
    中國象棋經過了千百年來的沉沉浮浮,至今仍長盛不衰。尤其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倡導和發展下,古老的象棋藝術更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揚光大。早在上世紀的1956年,當時的國家體委就將象棋列入了體育競技項目,使象棋這一古老的文化藝術,更由此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我國老一輩和年輕的象棋工作者,無數的愛好者們為使象棋藝術儘快的走向世界,無不為其進行了嘔心瀝血的努力。 象棋的進一步的發展,是和其競技性與藝術性並存統一的,古今多少棋手為之痴迷。進入二十一世紀,古老的象棋藝術更得到了飛速發展的廣闊空間。
  • 古典吉他與的民謠吉他異同
    在已知吉他發展的數百年間,吉他的琴弦一直是使用動物內臟或絲綢製作,即羊腸弦,這種琴弦價格比較昂貴且非常容易損壞,直到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鋼弦在出現,最早由馬丁設計定型並製作出的民謠吉他所使用的就是鋼弦,但是現代古典吉他使用的尼龍琴弦直到1947年西班牙著名吉他演奏家塞戈威亞(1893-1987)與美國奧古斯汀合作才被製造出來,鋼弦和尼龍弦的生產大幅提高了琴的音量、增加了琴弦的使用壽命並降低了成本
  • 中古亞非文學:基本特點,東方文化發展演變的產物
    亞非封建社會發展極不平衡,一些早熟的文明古國.如中國、印度等,早在公元前即進人封建社會,而另一些國家,如阿拉伯和日本等,至10世紀前後才確立封建制度。巧世紀前後亞非一些國家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社會文化開始向近代化緩慢演進。由於資本主義制度在歐洲率先實現,西方社會發展步伐加快,亞非社會發展相對停滯,東西方之間產生了較大的時代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