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學計劃全面規劃、布局和引領學校的教學工作,是學校教學工作的風向標。教學計劃的制定和執行,是落實教學工作中心地位的關鍵,決定著學校的教學樣貌、師生面貌、教學質量,也決定著學校的未來。我以學校2020年9月新學期教學計劃為例,從制定計劃、傳達計劃、執行計劃三個方面,交流我們對教學計劃的一些思考與實踐,同時通過舉例子的方式,談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一、想清楚,規劃連結當下與未來的路線圖——制定計劃
制定教學計劃,主要在三個方面下功夫,一是幹什麼,即內容問題;二是怎麼幹,即策略問題;三是幹到什麼程度,即目標問題。其中策略與目標是高度融合的。所以,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規劃內容、規劃策略。
(一)規劃內容
教學工作千頭萬緒,林林總總。哪些工作要常抓不懈,哪些工作是重點、難點、堵點,每項工作怎樣落實、怎樣改進、怎樣推進、達成什麼目標,都需要我們未雨綢繆,科學規劃。如果梳理不清、規劃不到、安排不當,就會出現疏於管理、疲於應對、雜亂無章的情況,必然影響或拉低教學質量。
1.結構化
面對項目繁雜的內容,要善於運用結構化思維來進行梳理。結構化,是指將逐漸積累起來的知識加以歸納和整理,使之條理化、綱領化,做到綱舉目張。
經過歸納和梳理,我們認為,教學工作的內容可以分為四個板塊:教學常規、課堂教學、教師提升、學生培養。每一個板塊可以根據各方面情況列出主要的工作內容。如教學常規,我們主要列出備課、作業、檢測、晨讀午寫晚託四項內容;作業又分成正規作業和家庭作業兩個層面,然後從內容、時間及批改等幾方面做出要求。教師素養提升,我們規劃了學校的四項平臺及教師的自主成長,四項平臺指「集體備課」「教研組」「專題研修」「請進來走出去」。學生培養,我們規劃了「課程規劃落實、各類學生培養、重點習慣培養」等。
這樣思路清晰、層次分明的內容規劃,給各項工作找到歸屬,學校抓什麼、老師幹什麼,做到一目了然,讓教有方向、幹有目標,不糊塗不迷失不混亂。
2.抓「兩頭」
具體規劃工作中,要堅持抓「兩頭」的基本原則。一個是「上頭」,學校教學工作最切近的「上頭」有兩個,教育主管部門中的教研室和學校。教學計劃要體現教研室的工作要求,體現學校的發展願景。以體現教研室工作要求為例,教研室教研工作計劃中提出要培養學生「聽講、書寫、答卷、表達、整理」等五個學習習慣。在學校教學計劃中,隨處都可以看到我們加強習慣培養的身影。課堂教學方面,我們在課堂教學「有秩序」內容中,提出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講、書寫、表達、整理」習慣,把習慣培養的主渠道定位在課堂。午寫常規中,對各年級指導寫字的重點,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學生培養」內容中,對學生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素養的提升,提出了明確的落實標準。
再以體現學校的發展願景為例,我們學校提出的辦學目標是「辦一所老百姓家門口有溫度的好學校」。學校有溫度,課堂首先要有溫度。有溫度的標準是什麼,怎樣達成有溫度,我們在教學計劃中和老師一起思考,提出明確的要求。
另一個「頭」是基層,即學校、教師、學生的發展現狀或者存在的問題。比如,本學期我們提出要「抓好後進生及特殊生輔導,促進全體發展」。提出這個要求的背景,是疫情期間的網課,造成學生之間差距加大,從上學期期末考試看,各班級出現一部分後進生。這部分學生要加強輔導,查漏補缺,爭取跟上集體的步伐。
以抓「兩頭」的思路規劃內容,保證計劃內容方向正確、目標科學、突出實效,讓教學計劃的實施得到有力的支撐。
2.規劃策略
內容規劃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做事的方法與策略。這些方法和策略,既是工作的路徑,又是工作的標準和要求,一定要清晰有序、操作性強。需要堅持的工作,要不厭其煩地提出要求;需要研究和改進的工作,要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提出明確的新主張新標準。
以教學常規第三項內容「單元檢測與階段檢測」中的「單元檢測」為例。我們提出語數英學科單元檢測,仍然做到「三統一」、「三抓緊」。【「三統一」是統一內容、統一時間、統一評分標準。「三抓緊」是抓緊閱卷、抓緊評講、抓緊查漏補缺。】這些要求是傳承,是延續。基於實際,本學期有哪些要重點落實的要求呢?我們提出五點:
訓練學生答題習慣;建立學生成績冊;及時發布成績;④做好講評準備;⑤加強改錯指導。
再以集體備課為例,之前我們集備的地點是教研組,內容是說教材說教法;形式是教研組自主,領導幹部參與。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這種集備組織流於形式,出現無效、低效的問題。為了讓集備真正下沉到底,與教材、教師、教學無縫對接,本學期,我們提出「六定」的新要求:定時間、定地點、定主備人、定流程、定課件、定分管領導,實行「主備人備課——組織模擬上課展示——現場碰撞點評——形成精品備課——教研組分享」五步基本流程。本學期大集備已經組織兩次。這樣的集備設定,極大提高了集備效果,老師們靜心研討、智慧分享,切實明確每一個內容應該教什麼、怎麼教、教到什麼程度,為教研組同步發展奠定基礎。
綜合來說,這些細化的要求,既有持之以恆的堅持和傳承,又有基於實際的改進與提升,不管是傳承還是改進,都為做好工作確立了更精細更清晰的標杆和要求,同時也為做好教師評價、教學管理提供了明確的思路與標準。
二、說明白,觸發全體教師的深度捲入——學習計劃
知行合一,會讓教學實踐更有效率、更有質量、更有力量。所以,執行教學計劃的首要工作,不是開始做,而是認真宣講,說清楚價值與內涵,說明白標準與要求,讓老師理解計劃、通曉計劃,引發教師的價值認同、行為自覺,在態度、情感、行動上與學校、教導處同頻共振,形成合力。
教學計劃不同於情節緊張、扣人心弦的文學作品,屬於說理與說明兼具的應用文。如果僅僅以書面形式發下去,讓老師們自主閱讀,收效微乎其微,大家可能記住幾個關鍵詞關鍵句,至於計劃的具體內容、目標以及文字背後的意圖,都會成為隱藏起來的秘密,教學計劃就會成為一紙空文,形同虛設。
怎樣說明白?
1.用專門時間進行專項解讀
開學之前,要拿出專門的時間,藉助案例、故事、基本理論、專家論述等,像上課一樣,在課件的輔助下,周吳鄭王地進行專題解讀,讓計劃入腦入耳入心。
2.用理論和案例說清理念與思想
為增強計劃的認同感、價值感,解讀計劃時,計劃中有的內容和要求,要認真宣講;計劃中沒有呈現的理念與思想,要認真解讀。把文字背後隱藏的根源、內涵、規律等,展現出來與老師們交流分享。
比如,我們提出突出抓好教學常規。為什麼年年都要抓?我們引導老師們認同三個理由:1.教學常規對教學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教學質量的基本保障,必須抓住不放;2.學校底蘊不深,教師流動性大,對教學常規的衝擊也大,必須每年重提教學常規,重塑教學常規;3.教學常規本身是一件常抓常新的事情,必須抓牢抓實。有了這三個理由的闡述,老師們會自然而然地認同教學常規,遵守和踐行教學常規。
再比如,本學期我們提出濟小優質課堂「五有」的基本標準:有秩序、有過程、有方法、有溫度、有發展。每一個「有」的內涵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提?怎樣達成?我們在計劃中簡單敘述了標準及達成策略,對每一個「有」的內涵及細節要求,沒有具體展開。因為是第一次這樣明確地提出這個標準,而且是學校課堂教學要特別加強的五個方面,因此,解讀的時候,我們就藉助案例、理論等,不斷聯繫教學實際、以往要求,引領老師們鋪展思維,深度思考,在頭腦中清晰建構濟小優質課堂的基本標準。
這樣用心的解讀過程,像一道橋梁,一條擺渡船,引領老師們從無所謂走向用心想,從淺層了解走向深度理解,從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促進計劃自然而然從紙面文字變成鮮活的思想、靈動的要求,成為行動的源泉和力量。
三、做到位,促進教學質量的接續提升——執行計劃
想清楚、說明白,是為了做到位,做出成效與質量。做到位,要突出三個注重:注重對接,注重配套,注重評價。
(一)注重對接
教學計劃走向實踐、指導實踐,才會發揮引領和導向作用。所以,教學各項工作要以計劃為基點,逐項落實。不能讓計劃束之高閣,出現計劃與實踐兩張皮的現象。
比如,在提升教師素養這個內容中,我們要求開展教師青藍結對培養工作。開學第一天,依據教研組的情況,我們給教研組內教學兩年內的老師,選定骨幹老師作為師傅,落實第一個月聽一節上一節、多聽課,多請教的要求,並在第一周周末檢查了聽課筆記;從第二周開始,進行推門聽評課,和教學師傅一起督促青年教師的提升。
再比如,要求學生養成整理的習慣,本學期提出三點細緻要求:1.開學第一天,建好作業記錄本;2.第一周,建好4個文件袋;3.隨時有序擺放桌洞、桌面物品。三項要求提出後,我們對照照片做好解讀,並在第二周周二,對整理習慣的要求進行了第一次檢查與評價。
注重對接,讓計劃擁有真實的生命與力量,也反向要求計劃制定務必切實可行。
(二)注重配套
教學計劃關聯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重要的長期的工作內容,需要依靠相應的制度來輔助和推進。習慣培養就是這樣一項工作。
為夯實學生的習慣培養,依據小學教育的本質特點、學生的發展要求,梳理了濟小學生12個好習慣,細化出每個習慣的三條關鍵要求,共36條細則。2018年冬天,又針對每一條細則,策劃並拍攝了視頻,讓學生在看得見的示範中受到影響和教育。以教研室在計劃中提出的五項習慣:聽講、書寫、表達、整理、答卷為例,我們都有具體的的習慣要求和標準。每學期開學,我們都會再次印發這些標準,讓學生貼在課本上,反覆朗讀,內化於心。
再比如教學常規,除了教學計劃中提到的四項重要常規以外,我們又梳理出語數英教學常規各10條,組織專題解讀與培訓。以檢測習慣為例,我們制定了《質量檢測常規》,歸納為「一全三好三認真」,引導老師們在日常檢測中抓好訓練,落實要求。
這樣的配套設定,讓教學計劃進一步厚實起來,紮實起來,極大地拉近了計劃與實踐的距離。
(三)注重評價
評價是槓桿,是導向。執行與落實教學計劃,要發揮評價的作用,努力讓評價與計劃相匹配,做到計劃抓什麼,就評價什麼;計劃怎麼要求,就怎麼評價。具體做到兩個匹配:
1.評價制度與計劃要求相匹配。每學年,我們都依據計劃,修訂完善教師績效考核制度,努力讓計劃內容與考核內容協調一致。比如,我們強調抓書寫,就把學生書寫質量納入學生作業、檢測評價,同時加大分值,以學生素養項目納入教師業績考核,引領教師切實重視學生書寫指導;本學期,結合疫情後出現後進生增多的問題,把各個班級的後30%率納入教師的教學質量評價指標,佔教學成績1/5的比重,引領老師們重視後進生的轉化。
2.評價標準與計劃要求匹配。教學評價,必須有科學、客觀的標準。我們堅持以計劃要求為基本標準的原則,如學生作業方面,在計劃中提出要求:加強作業批改。學生所有作業,教師要全批全改。要特別關注學生書寫質量。每學期的第一次正規作業,我們一般細化出五項內容:本皮書寫、作業內容及進度、批改及復批、學生書寫、作業數量,逐項進行評價;最後依據各單項成績,作出綜合評價。其中書寫不是一等的實行一票否決,其它項目再好,總評也不能評為一等。檢查完畢,或者組織現場展評反饋,或者以公示的形式反饋給教研組。
以計劃要求為標準制定評價制度、開展教學評價,讓評價過程清晰可見、真實可感,建構了一種上下貫通、相互促進的良性工作運行機制,全面推動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以上我從三方面分享了我們學校教學計劃制定與執行的情況,與兄弟學校相比,與成熟的學校相比,我們的各項工作還處於起步階段、雛形階段,還有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需要夯實與推進。
分管教學,要不負教學。我想,這是作為教學管理者應有的責任。未來的日子,濟小教導處全體人員將在教研室的指導下,秉承學校「讓孩子贏在未來」的辦學理念,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加強學習與探索,真抓實幹,努力推進教學工作上臺階、提質量,為學校發展、為萊西教育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