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永不熄滅的燭光

2021-02-08 海南日報數字報
  核心提示

  這是一個普普通通卻剛柔並濟的女人。面對學生,她熱心、細膩,像媽媽一樣溫柔;面對癌魔,她樂觀、堅毅,像一名不屈的戰士。無論是柔還是剛,其實都源於她對三尺講臺從未動搖的堅守和眷戀。在海南師範大學生物學教授、碩士生導師郭力華病逝的第七個年頭,在今年教師節前夕,我們重溫她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看那永不熄滅的燭光照亮瓊州。

  ■ 本報記者 周元

  7年過去了,郭力華留下的痕跡似乎越來越淡。

  沒有立碑、塑像,她生前的辦公室也換了主人,甚至連供人祭奠的墓地都沒有——她的骨灰早已依照她的遺願撒入大海。然而,在郭力華的學生和同事的回憶中,她的形象依然鮮活,她生前帶給身邊人的點滴溫暖和感動,從未被遺忘。

  「她是我們的好同事,我們以她為榮。」海師大生科院教師陳堅提到她,眼圈就開始泛紅。即使是從未與她謀面的年輕學生,也在老師和學長的口口相傳中,知道有這樣一位可愛可敬的老師。「我們進校時,她已經不在了,很可惜沒有見到這麼好的老師。」海師大新聞系大三學生謝婧遺憾地說。

  歲月無言,最美的紀念碑其實早已靜靜屹立在人們心底。

  做一粒種子為高原添綠

  「敬愛的校黨委,我以無比激動的心情提筆寫這封信,以表達我的決心——畢業後到青海去,到西北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這封發表在1984年6月5日《東北師大校報》上,題為《我要去青海,做一個開拓者》的文章,作者正是21歲的郭力華。當時,師範院校生物學畢業生很走俏,品學兼優的郭力華卻毅然選擇了支援大西北,成為青海師範大學生物系的一名教師。這樣的舉動,即使是在1980年代,也是需要勇氣的。所以,她同寢室的同學還集體給她寫了一封公開信——《力華是一個勇敢者》。

  這份勇氣一堅持就是8年。一個女孩最美的青春年華全部留在了西北荒漠上。

  冬天,校園的露天水管是凍死的,郭力華提進實驗室的每一桶水,都是用開水澆到水管上,融化裡面的冰才放出來;為了完成科研任務,她經常像男同志一樣出野外、下基層。1990年,因為愛人出差不在家,她帶上年僅4歲的兒子翻越海拔4000米的達坂山,到祁連山腳下的野牛溝進行野外調查,一待就是10天!

  她的汗水和付出,換來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畢業生,換來了學科科研建設的不斷進步。她本人也因此被選入中宣部、團中央、教育部組織的「志在四方艱苦創業」全國優秀大學畢業生報告團,並受到中央領導的接見。

  「願做一粒種子,為高原添一點新綠」——郭力華用行動踐行了自己當初的誓言。

  魅力老師甘當「學生媽媽」

  1992年,郭力華前往海南師範大學任教。對她來說,越是偏遠、教育落後的地方,越需要培養人才,而且海南是生物寶庫,有廣闊的舞臺,作為一名教師和科研工作者,這一選擇是內心使命的驅使。

  講臺上,郭力華是淵博風趣的魅力老師。

  她在海師大擔任過8門課的教學任務,年均教學量超過300課時。在教學中,她注重創新,旁徵博引,富有激情。從2000年至2007年,海師大在學生中評選「你最喜愛的老師」,郭力華年年榮居榜首,成為當之無愧的「魅力老師」。

  只有郭力華身邊的人才知道,這一份魅力,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換來。

  海師大生物系老師黎志靈告訴記者,郭力華備課,總是從大量參考書中摘取一摞摞的卡片,為了教好教學法,她還與全國中學生物學科專家保持密切聯繫,以便及時獲取信息,滋養學生。

  「想給學生一杯水,老師就得擁有一桶水。」帶著這樣的信念,郭力華以38歲「高齡」考上博士,重返東北師範大學。讀博的三年,她的宿舍晚上很少看到燈光,因為她吃住基本都在實驗室。

  走下講臺,郭力華又是溫柔熱心的摯友親人。同事在家庭、工作上遇到的困難,她總是放在心上。王銳萍老師的兒子被毒蛇咬傷,她多方打聽,第一時間買來特效藥送到王銳萍手中。1995年,海師大要引進一位博士來生物系任教,但他最初卻不想留下。郭力華以一名普通教師的身份把這名博士請回家,下廚做飯,陪他逛菜場、遊海岸,熱情介紹海南的風土人情。郭力華的真摯挽留,最終打動了他。

  誰也說不清楚郭力華幫助了多少人。2002年,她去瓊中調研,認識了兩名特困生,從此她包下他倆所有學習費用;張偉華是孤兒,四年大學生活費全是郭力華出的;來自安徽的程松林,入學時家鄉遭災,郭力華替他交了學費,買了生活用品;盧傳軍得了白血病,她立即趕到醫院,把隨身帶的500元放在了病床邊……

  郭力華對學生的愛自然流露,甚至曾讓人誤會與她同行的兩名學生是她孩子。「老師當時開心地笑了,摸著我倆的頭說『對啊!這是我的大女兒,這是我的小女兒。』我很想對她說,『我們早已把您當做了母親,在心裡不知道叫了您多少遍!』」海師大2006屆畢業生王芸深情回憶說。

  抗爭疾病化身光明「天使」

  2005年,郭力華經常出現腹痛等身體不適症狀。2006年暑假,她被確診為「膽總管癌晚期」,而此時丈夫已經離她而去,兒子正準備高考。咽下淚水,郭力華瞞著所有人,去做了第一次手術。

  術後不久,堅強樂觀的郭力華又登臺授課。一位細心的學生發現了她褲子口袋裡藏著排洩管,她巧妙地躲過了學生詢問。從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在等待第二次手術的日子裡,郭力華儘管身體虛弱,依然為數百名頂崗支教的師範生上了四節示範課,為從貧困山區來學校參加培訓的教師講授教學法講座,為研究生輔導論文……

  2007年春節後,郭力華從北京301醫院轉回省人民醫院。這一回,醫生再不許她回講臺了。她想念學生,每天發簡訊問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病痛折磨,她吃不下咽不下,就拿教科書、資料和學生論文當「食糧」。

  然而,對講臺有著無限眷戀的郭力華,最終還是沒有回到她日夜思念的地方。

  2007年8月7日,44歲的郭力華走了,但她把最後一絲光明留在了人間。

  按照郭力華生前的願望,她捐獻出的一雙眼角膜被移植到三位患者眼中,改善了他們的視力。

  「全國模範教師郭力華身上體現著一名優秀人民教師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她的精神是我們的寶貴財富,人民需要這筆財富,社會需要這筆財富。」海師大黨委書記林北平說。

  郭力華走後的第六年,海南師範大學首批博士點獲批,郭力華生前曾積極參與申博前期工作的生態學科正是其中之一。而她病倒也不忘參與的海師大「播種希望」行動計劃,從2006年一直堅持到了現在,累計送教到鄉1422次,培訓骨幹教師2830名,受益學校655所,受訓教師2.5萬多人次。

  郭力華用愛和責任點燃的這一簇燭光,沒有熄滅,也永遠不會熄滅。

  (本報海口9月4日訊)

  禮讚英雄

  學生和同事眼中的郭力華:

  她總能帶來溫暖和快樂

  ■ 本報記者 周元

  回顧郭力華的故事,總能感覺到一股融融的暖意。在郭力華的學生和同事們眼中,愛笑、愛美、善良、熱情的她,不管身處何地何境,總是毫不吝嗇給予別人溫暖和快樂。

  張志青是郭力華在青海師範大學支教所教的第一屆學生,現在南京一所中學當老師。她說,郭老師剛到青海時,因為高原反應,身體很不舒服。她和另外一名女生知道後,到郭老師房裡送開水。「她躺在床上,臉色很不好,可還是硬撐著要起來。後來過了很長時間,她一直記著這件事,倒把我感動了,我不就是給她送了瓶開水嗎?」張志青說,郭老師從來只記得別人的好,也許正因為如此,她總是很快樂。

  對海南師範大學生科院教師汪繼超來說,郭力華不僅是老師,還是同事和領導。汪繼超1994年從內地考上海師大,剛來海南時,由於氣候、習慣等種種不適應,情緒很低落。他回憶說,當時他和同學們經常去郭老師家中做客,一談就是大半天。「雖然我們是她的學生,但她卻願意跟我們做推心置腹的朋友,願意把我們當做自己的孩子,如果沒有她循循善誘的教誨,就不會有我今天的發展。」

  研究生畢業留校後,汪繼超負責野外生態基地的工作。野外工作的條件非常艱苦,有時真覺得扛不住了,他就打電話給郭老師傾訴。汪繼超說,即使患有重病,郭老師也始終保持樂觀的心態,去看望她的時候,經常聽到病房傳來她的歌聲。「郭老師是一個樂觀的人,喜歡苦中作樂。這麼多年來,她的做人準則,有形無形影響著我們,是我們一生都用不完的財富。」

  如今,這份拼勁,這份執著仍在海南師範大學延續著。一大批骨幹教師,響應學校「周末流動師資培訓學院」行動,犧牲休息時間,不辭辛苦送教下鄉,為我省提高農村師資水平貢獻力量。(本報海口9月4日訊)

  連結

  影片《最後的講座》:根據全國模範教師、海南師範大學教授郭力華先進事跡改編拍攝。該片得到國家廣電總局的好評,被定為國家民族語言譯製片和2010年全國推薦影片之一。

  影片以郭力華教授的最後一次講座為主線,採用倒敘、閃回等藝術手法,重現了郭力華從在東北上學、到青海支教以及來海南發展的人生軌跡,通過一個個感人的片斷和細節,充分展示了郭力華熱愛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的動人事跡,真實感人、細膩生動地刻畫了一位人民教師不平凡的一生。

  網友熱贊

  @豪豪小壞蛋:郭老師之所以會獲得眾人關注,會感動大家,我認為正是因為她的無私,讀過她的事跡,看過以她為原型的電影《最後的講座》,愈加深入地了解她,愈發深深地敬佩她,為教育事業她傾注了一生,致敬郭老師!

  @三亞浩洋大船服務有限公司:用真心換取人間溫情。

  @csfy1232012:郭力華老師確實令人敬佩。同事同學學生的講述都讓我們感同身受,尤其是讓自己兒子在借條上簽字讓人動容。在好同事好同學好老師之外,她的兒子一定明白,自己有一個教子有方的好媽媽。一個總是記掛著別人和事業的人,大家一定也不會忘記她。

  @程貝爾G大調:好老師,永遠記住不忘!

  @青霜虹影:為人師表,行為世範,感動大家的人格魅力,看完這個,我印象比較深的是那個5張借條的故事,還有她因為草標本的損壞而落淚。

  (本報記者 陳蔚林 整理)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日本侵略者對海南島的文化滲透
    第三,警察教育  1941年11月8日,三省聯絡會議出臺《海南籍警察訓練綱要》,決定成立「警察訓練所」,培養「為我方所用的海南籍優秀警察人員」。綱要指出,「警察訓練所應進行以皇道為基礎的東亞民族共榮的思想觀念教育,傳授警察所必需的知識,實施實際技能訓練」。
  • 海南日報數字報-高校圖書館開放不再羞答答
    為此,海南日報記者特地走訪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與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了解海南省主要高校的圖書館對外開放情況。  海南大學:通過網絡把電子資源帶回家  不同於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的「全面對外開放」,海南大學圖書館採取的是「有條件的對外開放」。「我們的網絡資源的開放程度很高,只要來到我們圖書館,通過連結我們的網絡,就能享受到我們圖書館的電子資源」,海南大學圖書館副館長王小會介紹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手握微信,讀懂海南
    文\見習記者 劉夢曉 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陳美辰  數位化時代,微信已經成為「手機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垂髫小兒,在暢享手機通訊便捷的過程中多少都會把玩兩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獻的活目錄」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他久居臺灣,卻從未有一刻忘記海南故土,以特殊的方式,展露著赤子之心、桑梓情懷,他被人稱為「海南文獻的活目錄」,他叫王會均。這麼多年來,僅他捐給海大的圖書已近千冊。
  • 海南日報數字報-厲兵秣馬再出發
    本報訊(記者郭景水)4月13日,光明日報在一版刊發報導《厲兵秣馬再出發——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二周年掃描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椰子如何「長大長壯」
    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家椰子產品企業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聆聽各界學者、專家和業內人士的聲音。羅世傑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新品種的椰子樹不僅個頭矮,容易採摘,而且產量高,價格比較穩定,平均每個果的地頭收購價可達6元,一畝地的年收益在1.5萬元左右。  以前,羅世傑並不種椰子,他延續父親的老路子,在萬寧老家種植水稻和檳榔。2002年,聽說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培育出新品種,他決定用20畝地進行試種。種植3年後,他的椰子樹就開始掛果。
  • 海南日報數字報-那些「藏」在海南高校的博物館
    8月29日,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所高校了解到:海南有六所高校具有一定規模的博物館,分別是海南大學博物館、海南師範大學生物多樣性博物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南海文化博物館、海口經濟學院博物館、三亞學院博物館、瓊臺師範學院博物館。其中,瓊臺師範學院只有校史館,僅陳列了老照片,但因為其是海南最古老的高等學府,有數百年歷史,本身便被一些專家視為「博物館」,具備博物館的相關功能。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人在馬來西亞
    ——編者按  12月14日,由馬來西亞海南會館聯合會副總會長、檳城海南會館主席林秋雅拿督帶隊,馬來西亞文化交流團一行36人,在海南大學舉行了學術交流、文藝演出等活動。此後,來賓們還將趕赴三亞進行文化交流活動,其中包括探訪三亞回輝村。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古風情話竹笠
    文/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特約記者 謝振安 王儀   通訊員 張琳 實習生 王歡歡  在海南,竹笠很常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漂洋過海育桃李
    但是,一戴上頭盔、騎上「小電驢」,他又顯露出幾分海南「島民」的氣質。「我來海南兩年多了,很喜歡這裡的風景和佳餚,尤其喜歡美味的芒果腸粉。」塞繆爾笑著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在生活中,塞繆爾略顯靦腆,一旦走上講臺就變得嚴肅認真起來。「塞繆爾講課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實用性、針對性都很強,他的課堂沒有『水分』。」
  • 海南日報數字報-曼谷街頭的海南味
    泰國,在這個51.3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生活的6800多萬人口中,有600多萬華人華僑,其中祖籍海南的華人華僑有150萬人左右。上千年來,他們乘坐船隻,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在泰國紮下了根。  在曼谷生活的瓊籍華人華僑在融入當地社會與生活中時,也帶來了不少海南文化,兩種文化互相融合,衍生出一派散發著「泰香」的海南味。「泰籍海南味」,是曼谷不少街巷中真實的一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高校迎來大批「00後」新生
    海南日報記者近日對此進行了採訪。  「00後」新生流行「空手到」  8月29日下午,海南醫學院校內快遞代收點前人頭攢動。不少「00後」大一新生與父母一起來領取包裹,裡面大多是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  開學報到時,海南醫學院大一新生李佳佳只背了一個雙肩包,其他行李全部從老家寄到學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陶瓷千年窯語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李丹  「配料調色細且精,塑形繪影藝超群。方知日用尋常品,曾費勞工無限心。」捧起或粗樸或精緻的陶瓷器皿,謝覺哉的詩句總會縈繞耳邊。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白苗先生
    前不久,見海南日報海南周刊在記述抗戰期間流亡島外的文化人時,有記到白苗:陳銘章,1901年生,筆名天爾、白苗(解放後用),日軍侵入海南前,任《國光日報》編輯,日軍侵入海口十餘日後,逃往廣州灣,又轉赴香港,抗戰勝利後回海口,在《世紀晚報》任知識副刊主編。解放後在海南日報工作。又記:在香港,他出版了《瓊崖散憶》、《瓊崖歌謠》。來寄託自己的思鄉之情。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發揮優勢 做足海南房車露營旅遊文章
    本報海口12月22日訊 (記者羅霞 通訊員王金強)海南發展房車露營旅遊潛力如何?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用100組10位數字記憶一生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實習生 韋思瑤  1月26日下午,在海南大學東坡湖邊見到吳光仁的時候,我們一眼認出那張和電視上一樣的微笑著的慈祥臉龐。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花卉引種故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作為熱帶島嶼省份,又地處雨量充沛的南海中,熱帶雨林發育極為茂盛,因此萬物生長,各類花卉資源豐富。那麼,到底海南有多少花卉資源呢?其中,多少是本地土生土長,多少是北花南移,多少是外花歸化的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澳門14家媒體來瓊採訪交流
    採訪團由澳門日報副總編輯蔡彩蓮帶隊,中聯辦相關部門負責人任顧問,澳門日報、華僑報、市民日報等當地14家權威媒體近20名記者參加。  「本次澳門主流媒體到訪海南,其陣容堪稱『豪華』,其規模已創澳門記者團訪瓊歷史之最,」省外事僑務辦(省港澳辦)主任王勝向記者透露,澳門主流媒體採訪團成功大規模訪瓊,離不開省委、省政府及中聯辦的大力支持。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古籍今安在?
    至於存世的海南古籍,從1987年開始,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的專家就開始調查,2004年,海南大學圖書館時任館長詹長智博士等學者與中山館合作,補充了廣東海南兩地的資料。2008年,《海南地方文獻書目提要》出版,其中收錄海南古籍書目211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他們的特殊年夜飯
    除夕,在萬家團圓的日子裡,海南日報記者探訪了4個堅守在崗位上的人,記錄下他們除夕夜特殊的年夜飯。  鏡頭1  急診科裡的年夜飯 為守護病患吃「冷」飯  本報海口2月7日訊 (記者馬珂)「記得回家後要吃清淡,最好喝點粥。」今天晚上7時,省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胡志高送走了他一天中第131名患者。終於可以吃晚飯了,而此時胡志高的盒飯已經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