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願改變的教師,觀課議課怎樣盡力而為?
昨日和老師們討論觀課議課,對話交流環節,有老師問:「有的老師就是不聽,善說不動不改怎麼辦?」當時做了一點回答,感覺過於匆匆,這裡再略作補充。
首先,對於「不聽不動不改」的問題,關鍵的問題和解決方案在管理與機制上,管理和機制上沒有力度,他「不聽不動不改」,你用觀課議課的方法不好解決,用聽課評課可能同樣解決不了。
其次,觀課議課在促進積極主動地改變上又在盡力而為。這就是觀課議課的文化方式:
用「改善生活的質量觀」重新認識自己的教學生活。意識到教學著也就生活著、教學就是生活、改善教學即意味著改善生活,教師有責任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對學生的生命負責,從而尋找教師投身教學變革的動力。
用「成長創造的幸福觀」引導教師意識到這樣的生活更值得過:課前有期望,老師因為對自己的教學創造充滿信心而盼望上課的鈴聲響起來,老師盼望著走進教室;課中有創造,教學過程中能得心應手並富有創造性地回應教育事件和情境,能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課後能審美,對課堂教學回望和審視,能獲得符合或超出期望的愉悅體驗,它包括對自身能力的實現和發展審美,對教學的勞動過程和勞動效果審美。
用理想課堂的願景「改善學生在課堂上的存在狀態,提升學生學習生活質量,讓學生經歷美好的課堂生活;改善教師在課堂上的生活狀態,創造教師的幸福生活;對教學內容做有價值的選擇和改造,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學生幸福生活奠基;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方式,實施有效教學」引導教師意識到未來生活可以改變,還有很多事情值得做。
用「只要你還嫩綠,你就會繼續成長;一旦你已經成熟,你就開始腐爛」(丹尼斯威特萊)意識和體會自己需要改變,應該成長。
用「你為什麼這樣教?」「除了這樣教,你還想過怎麼教?」「如果你下次教,你會做出什麼樣的調整和改變?」的詢問促進思考,用觀課議課的對話模型(下圖)促進對話、促進學習。
同時,觀課議課也主張在交流中注意提供有實際操作性的方案,我們相信,如果你的方案能解決他的問題,又有操作性,老師們還是願意改變的。
說一個比較樂觀的例子,我曾經在貴陽做一次「創造幸福的教師生活」的培訓。培訓開始時,一位看著有些年長,耳朵上別著根香菸的老師穿著背心短褲,趿拉著拖鞋,走進了教室。培訓結束,這位老師上來說:「陳老師,很抱歉,今天我這個樣子實在是不成體統,但這樣是有原因的,學校繼續教育派不出人就派到了我頭上。我年齡大了,準備申請提前退休了。但在聽了你的創造教師幸福生活後,我想再多幹幾年,為自己的生命留下一下東西。」
我想,盡力而為總會有些改變的,我們需要這樣的信念,也需要懷有這樣的信心。
本文作者陳大偉,系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長,成都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