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命運的確是與生俱來的,這叫作「天命」。可是,誰會遵照天命生活呢?那麼,該怎樣改變自己的命運呢?要想改變命運,就要行善。
——稻盛和夫
從走上社會至今,我受到許多人方方面面的影響。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當屬安岡正篤先生。
安岡先生的書我讀過不少。我之所以能有今天,正是因為受到了安岡先生的薰陶,所以我對他非常感激。
他對人類學研究得非常透徹,極富人格魅力,具有偉大的人性和高尚的品德,胸襟開闊。我一直盼望著能有機會親臨雅教,可是尚未如願,安岡先生就與世長辭了。
01
命運是可以改變的——《陰騭錄》的啟示
我出生於鹿兒島,大學畢業之前一直生活在鹿兒島。23歲那年來到京都,在公司工作了4年,從事陶瓷研究工作。27歲那年,我在志同道合者的支持下創辦了京瓷公司,開始獨立經營。
我在農村長大,並非畢業於名牌大學。我所經營的京瓷公司目前按照合併銷售額計算,規模已達7 000億日元。1984年創辦的第二電電至今已迎來第13個年頭,銷售額高達1萬億日元。
這完全是由於我在走上社會後的40多年間,忠實地遵循安岡先生的教誨不懈努力的結果。
我在多年的經營中反覆思考這樣的問題:人生是什麼?人是什麼?在安岡先生的書中,答案寫得簡單明了。
人的命運是與生俱來的,這是天命,而不是宿命。安岡先生明確地告訴我們,人可以通過思想和行動來改變命運。我年輕時讀《命運和立命》(後改名為《讀〈陰騭錄〉》)一書,被這種說法深深地打動。(註:《陰騭錄》又名《了凡四訓》又名《命自我立》,明代袁了凡所著訓子善書,闡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
《陰騭錄》的作者是中國的袁了凡,他生活的時代相當於日本的豐臣秀吉時代,離現代並不遙遠。
《陰騭錄》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袁了凡年幼時,一位神仙般的老人從他家門前經過。那位老人看到少年袁了凡後開口道:「我在南國學習易經,受上天之命到此尋訪你。」
南國指的是今天的雲南省。那位老人在南國接受了向少年袁了凡傳授易經的天命後遠道而來。老人提出想住宿一夜。了凡的父親已經過世,母子二人相依為命。他稟告過母親後,把老人讓進屋內。
夜晚,了凡招待老人時,老人審視著這位少年的面孔對他的母親說:「您是打算將來讓這個孩子當醫生吧?可是他是不會學醫的,他走的是仕途。科舉考試分為幾個階段,他會在哪一年參加哪一級考試,在多少人中排名第幾,在下一階段的考試中排名第幾,最後出任地方長官。後來他結了婚,但遺憾的是沒有孩子,53歲那年壽終。」
02
人不應遵照天命生活
少年了凡並不相信老人的話,他只是無意中聽到,並沒往心裡去。
後來他長大了,開始為走上仕途而發奮讀書。參加科舉考試的結果與老人預測的完全一樣,就連在多少人中考取第幾名都絲毫不差。雖然了凡感到非常不可思議,但他還是走上了命運安排的道路。
正如老人所言,了凡順利地走上了仕途,被任命為某地的官員,前往赴任。那個縣裡有一家禪寺,寺裡有一位著名的法師。了凡去那家禪寺參禪,整整三天三夜,了凡和法師一起坐禪。
看到這位年輕的官員心境清澈純粹、毫無雜念、凝神坐禪的樣子,法師暗自佩服這個男子,不由得問道:「你尚且年輕,就心無雜念與妄想。你是在何處修行至此,並成為如此人物的?」
於是了凡就向法師講述了年幼時遇到那位老人的故事,他說:「回顧以往,我的人生與老人所言分毫不差。我的命運已由上天決定。比老人說的更好的事情恐怕不會發生,比老人說的更糟糕的事情我想也不會發生。我還有什麼可煩惱的呢?」
聽罷此言,法師大怒:「我以為你年紀雖輕卻已開悟,心境清澈純粹,是個了不起的人,沒想到你居然相信如此荒唐的說法。我以為你是個賢人,原來你竟是個愚蠢透頂之人!」
法師告誡他:「人的命運的確是與生俱來的,這叫作『天命』。可是,誰會遵照天命生活呢?」
那麼,該怎樣改變自己的命運呢?法師認為,要想改變命運,就要行善。
了凡為人正直,他意識到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是多麼錯誤。回到家,他把法師的話告訴了夫人。
夫人也是個非常正直的人,在此後的人生中,她和了凡一道不斷努力積德行善,認為想好事、做好事是正確的,想壞事、做壞事是錯誤的。
03
一帆風順時不可驕傲自大
後來,了凡對自己的兒子說:「在你出生前,法師曾對父親說過這樣一番話,改變了我對人生的看法。那以後我就和你母親一起想好事、做好事。我年幼時曾經遇到過一位老人,他說我沒有孩子,53歲就會壽終,可是你來到了這個世界上,我今年也已經69歲了。」
接下來,了凡邊回憶自己的前半生,邊教導自己的兒子說:「依靠人的力量無法改變禍福,這種天命的說法是世俗的觀點。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這也是聖賢之人告訴我們的真理,這就是禍福皆為自己所求。」
據安岡先生的《讀〈陰騭錄〉》記載,了凡進一步告誡自己的兒子:「我不知道你的命運是怎樣的。如果有一天你功成名就,一定不要忘記自己過去不得志、落魄時的心情,絕不可目空一切。
「即使眼下豐衣足食,也不要忘記貧困時的境況。
「即使現在夫妻互敬互愛,也不要恃寵作態,切記時常反省,謹言慎行。
「即使家族世代德高望重,也不要忘記身份卑微不被別人放在心上的時候。
「即使現在學問高深,也不要忘記學識淺薄、頑固守舊時的情景。」
在《讀〈陰騭錄〉》的最後,安岡先生告誡我們,在自己的命運好轉、開始一帆風順時,絕不可驕傲自大。
04
通過「為社會、為世人竭盡全力」改變命運
闡述宇宙的真理實在是太難了。可是,把困難的事理解得困難,度過困難的人生,恐怕沒有比這更困難的了吧。
我認為,應該把困難的事理解得簡單,從中發現真理,捍衛真理,只有這樣才能成就我們的人生。
我是個學化學出身的技術員,一直專心從事陶瓷研究工作,並沒有讀過大量哲學和文學方面的書籍。可是讀了安岡先生的著作之後,我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即使不知道自己背負著怎樣的命運降生到這個世界上,也可以通過行善,使命運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安岡先生借《陰騭錄》告訴我們,命運會隨著人的行為發生改變,而且禍與福都是自己的意願或追求的結果。
鄭重其事地宣稱為社會、為世人竭盡全力,似乎越是知識分子,嘲笑這種說法的人越多。可是,沒有什麼事情比為社會、為世人竭盡全力更了不起的了。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的人生目的都是為社會、為世人竭盡全力。佛教中說「一燈照隅」,任何人都是帶著特定的偉大使命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通過履行自己的使命為社會、為世人竭盡全力,這是非常重要的。
通過為社會、為世人竭盡全力,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摒棄只顧自己不考慮他人的利己之心,形成為他人的幸福而祈禱的利他之心,我們自己的人生會變得豐富多彩,也會受到幸運之神的眷顧。
佛教就是這樣勸誡我們的。
日本天台宗座主山田惠諦長老在世時,我曾經多次有機會前去拜訪並和他交談。有一次,他教我「忘己利他」(日文讀作『moukorita』),在日文中,這個讀音和「引以為戒」讀音相同。
我的理解是,對只顧自己不考慮他人的想法,我們要引以為戒。安岡先生也告誡我們,忘己利他是使人生豐富多彩的根本之所在。
轉自:阿米巴經營